-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的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房颤动类型,患病率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其并发症血栓栓塞是心房颤动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表现类型。目前对于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的治疗原则包括急性时间窗内的血管再通治疗和预防卒中复发治疗,其中抗凝药物是预防卒中复发治疗的首选,但接受血管再通治疗的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患者早期抗凝治疗最佳时间尚无具体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利伐沙班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相关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分析利伐沙班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合并冠心病患者相关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血管内科2021年11月-2023年5月使用利伐沙班进行抗凝治疗的NVAF合并冠心病住院患者64例,分析其人口统计学信息、实验室检查指标等一般临床资料及利伐沙班稳态血药浓度谷值,计算剂量调整谷浓度,并记录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相关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利伐沙班相关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出血概率的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该回归方程的预测价值.结果 64例患者中,共19例患者发生24例次出血事件,大多为轻度出血(19例次,79.2%),以胃肠道出血为主(17例次,70.8%),大多经对症处理、调整抗凝方案等处理后好转或痊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出血组既往有贫血史的患者比例、血小板计数、尿素氮含量、利伐沙班稳态血药浓度谷值、利伐沙班剂量调整谷浓度和凝血指标[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水平均显著多于或高于非出血组,而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非出血组(P<0.05).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PT水平(比值比为1.473,95%置信区间为1.103~1.967,P=0.009)和高利伐沙班剂量调整谷浓度(比值比为1.174,95%置信区间为1.018~1.355,P=0.027)是利伐沙班相关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出血事件预测概率(P)的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为LogitP=-6.975+0.387×PT水平+0.161 ×剂量调整谷浓度,其ROC曲线的AUC为0.825(95%置信区间为0.708~0.909,P<0.001).结论 利伐沙班致NVAF合并冠心病患者相关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包括既往有贫血史、高血小板计数、高尿素氮含量、高利伐沙班稳态血药浓度谷值、高剂量调整谷浓度、高凝血指标水平以及低白蛋白水平,其中高PT水平和高剂量调整谷浓度是可用于预测利伐沙班相关出血事件发生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所建回归方程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阵发性心房颤动进展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进展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选择2016年1月至2021年10月期间于广安门医院心内科病房收治的确诊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782例,分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组(n=399)和阵发性心房颤动组(n=383),使用Logistic回归评估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结果 持续性心房颤动组年龄(P<0.001)、左心房内径(LA,P<0.001)大于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合并冠心病(P<0.001)、心力衰竭(P<0.05)、缺血性卒中(P<0.01)、糖尿病(P<0.05)、高尿酸血症(P<0.001)、慢性肾功能不全(P<0.001)等疾病的比例较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高.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LA≥40 mm(OR=6.40,95%CI:4.35~9.40,P<0.001)、合并冠心病(OR=1.56,95%CI:1.09~2.22,P<0.05)是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冠心病和左房内径增大是阵发性心房颤动进展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瓣膜性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与左心耳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分析左心耳功能对非瓣膜性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聊城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均接受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且诊断为持续性心房颤动.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263例,年龄30~85岁,平均年龄(59.06±9.097)岁,合并缺血性脑卒(缺血性脑卒中组)70例,平均年龄(64.46±8.70)岁,未合并脑卒中(非脑卒中组)193例,平均年龄(57.10±9.69)岁.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的平均年龄、胆固醇、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比例明显高于非脑卒中组(P<0.05),且低密度脂蛋白、左心耳排空峰值流速均低于无脑卒中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心耳排空峰值流速与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呈负相关(P=0.002),年龄、高血压病与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左心耳排空峰值流速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最佳截断值为0.315 m/s,敏感性为65.7%,特异性为67.2%,AUC为0.686.结论 左心耳排空峰值流速减低、高龄、高血压病为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功能下降至0.315 m/s时,需警惕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影像辅助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并比较单纯透视、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和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CE)在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将2018年4月至2021年1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一科接受一站式手术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分为3组,包括单纯透视(极简式组)、应用透视结合TEE(TEE组)和应用透视结合ICE(ICE组)。分别比较3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曝光量、左心耳封堵器压缩比、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死亡、脑卒中、心包积液、出血)、术后3个月封堵器残余分流、封堵器相关血栓、1年内房颤复发,脑梗死发生等指标。结果:共纳入152例患者。其中极简式组49例,男31例,年龄(63.53±8.06)岁;TEE组58例,男33例,年龄(64.33±9.45)岁;ICE组45例,男25例,年龄(63.60±7.21)岁。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脑梗死)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EE组、ICE组相比,极简式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143.60±26.96)min对(174.62±24.70)min对(158.84±26.07)min, P<0.001],但手术X线曝光量高[(328.25±131.63)mGy对(245.04±114.27) mGy对(205.44±83.90) mGy, P<0.001],造影剂用量高(150.26±66.94)ml对(155.71±36.15) ml对(101.21±25.59) ml, P<0.001]。从封堵器压缩比来看,极简式组的封堵器压缩比低于TEE组及ICE组(18.72%±3.20%对21.18%±2.84%对20.21%±3.39%, P<0.001)。3组之间术中植入失败、封堵器尺寸更换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随访(12.4±2.3)个月,极简式组9例患者1年内复发(18.37%,9/49),TEE组12例(20.69%,12/58),ICE组8例(17.78%,8/45)。1年内共有5例患者出现脑梗死,其中极简式组2例,ICE组2例,TEE组1例。2例患者出现术后封堵器相关血栓,均发生在TEE组。3组间3个月封堵器残余分流的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85),3组均没有发现>5 mm的残余分流。 结论:单纯透视下的极简式手术方案在房颤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的手术当中是安全可行的,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没有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术后残余分流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空腹血糖水平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水平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数据来自多中心、前瞻性中国房颤注册队列研究,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连续纳入2011年8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市31家医院的NVAF患者18 703例,根据患者入院时是否合并糖尿病及其空腹血糖水平,将患者分为5组,分别为血糖正常组、糖尿病前期组、血糖控制严格的糖尿病组、血糖控制一般的糖尿病组和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组。患者入组后每6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主要随访终点为血栓栓塞事件,包括缺血性卒中和系统性栓塞;次要终点为心血管死亡和血栓栓塞事件的复合终点。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空腹血糖水平与终点事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纳入的18 703例NVAF患者年龄(63.8±12.0)岁,男性11 503例(61.5%)。其中血糖正常组11 877例(63.5%)、糖尿病前期组2 023例(10.8%)、血糖控制严格的糖尿病组1 131例(6.0%)、血糖控制一般的糖尿病组811例(4.3%),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组2 861例(15.3%)。已经明确诊断为糖尿病的4 803例患者中,严格控制血糖达标的患者共1 131例(23.5%),其中血糖过低(入院时空腹血糖水平<4.4 mmol/L)的患者有328例(29.0%)。随访(51±23)个月,最长82个月,随访结束时984例(5.3%)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血糖正常组、糖尿病前期组、血糖控制严格的糖尿病组、血糖控制一般的糖尿病组和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组的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10/100、1.41/100、2.09/100、1.46/100和1.71/100人年(χ2=53.0,log-rank P<0.001);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86/100、2.17/100、4.08/100、2.58/100、3.16/100人年( χ2=72.3,log-rank P<0.001);血栓栓塞事件和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其余4组均较血糖正常组高( P均<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血糖正常组相比,糖尿病前期组( HR=1.23,95% CI 1.00~1.51, P=0.049)、血糖控制严格的糖尿病组( HR=1.32,95% CI 1.06~1.65, P=0.013)和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组( HR=1.26,95% CI 1.01~1.58, P=0.044)的NVAF患者血栓栓塞风险升高。 结论:空腹血糖升高或者过低可能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龄老年NVAF患者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的长期随访结果及其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高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长期随访过程中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6年1月1日至7月30日在北京医院老年医学部住院的老年NVAF患者,根据入组时的年龄分为高龄老年组(年龄≥80岁)和低龄老年组(年龄≥65岁~<80岁),进一步根据是否发生出血事件将高龄老年组患者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进行亚组分析。收集入选者的基线临床资料。每半年对患者进行1次随访,记录血栓栓塞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随访结束日期为2021年12月31日或患者死亡日期。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龄老年NVAF患者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纳入患者177例,其中高龄老年组107例,年龄(88.64±5.43)岁,低龄老年组70例,年龄(69.87±7.47)岁。高龄老年组随访(4.30±1.72)年,低龄老年组随访(4.80±1.63)年,期间两组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例(15.9%)比10例(14.3%), P>0.05],而高龄老年组患者发生出血事件和严重出血事件的比例均高于低龄老年组[分别为49例(45.8%)比7例(10.0%),和15例(14.0%)比1例(1.4%),均 P<0.05]。高龄NVAF患者随访期间发生出血事件者49例(出血组),未发生出血事件者58例(未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比较,出血组患者的年龄更大,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脏病、恶性肿瘤的比例更高,有出血史的比例更高,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评分更高(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HAS-BLED评分高、既往出血史、合并恶性肿瘤是高龄老年NVAF患者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高龄老年NVAF患者长期随访过程中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与低龄老年患者相当,但出血事件的发生率较高,而年龄、HAS-BLED评分、既往出血史、合并恶性肿瘤是其发生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后1年随访结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TAVI)术前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是否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入选2016年5月至2020年1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住院并成功接受TAVI治疗且顺利出院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115例。根据入选患者是否合并房颤将其分为房颤组(21例)及非房颤组(94例)。随访纳入患者的术后抗栓治疗情况及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终点事件为12个月的净不良心脑血管事件(N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因心力衰竭再入院、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及严重出血[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3~5型出血]。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ACCE事件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5例成功接受TAVI并顺利出院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年龄(73.8±6.9)岁,男性63例,其中21例(18.2%)在TAVI术前诊断为房颤。在术后抗栓治疗方面,非房颤组患者中48.9%(46/94)接受了单药抗血小板治疗,47.9%(45/94)接受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房颤组患者中47.6%(10/21)使用抗凝药,33.3%(7/21)接受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房颤组患者中服用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的比例高于非房颤组[38.1%(8/21)比2.1%(2/94), P<0.001]。两组患者均完成了术后12个月的随访。房颤组患者在TAVI术后12个月的NACCE发生率为14.3%(3/21),在数值上高于非房颤组[6.4%(6/9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41)。房颤组患者的严重出血发生率高于非房颤组[9.5%(2/21)比0, P=0.03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与NACCE发生风险相关( OR=8.308, P=0.050),而房颤与NACCE发生风险无关( P=0.235)。 结论:房颤患者在TAVI术后严重出血发生率高于非房颤患者,NACCE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宏基因组学的心房颤动患者肠道菌群脂多糖合成功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肠道菌群脂多糖合成功能的变化特点及其可能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横断面研究。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住院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作为房颤组,并选取同期遗传背景匹配的体检者作为对照。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基线资料及粪便样本,提取肠道细菌DNA,采用Illumina novaseq进行宏基因组学测序。基于宏基因组学测序数据,分析脂多糖合成过程中的同源基因簇(KEGG orthology,KO)、合成酶的编码基因及含有这些酶基因的细菌的丰度。基于LASSO分析,筛选与房颤相关的参与脂多糖合成的关键因子,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中介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其在房颤发病中可能的作用。结果:房颤组50例,年龄66.0(57.0,71.3)岁,男性32例(64%)。对照组50名,年龄55.0(50.5,57.5)岁,男性41例(82%)。有20个参与脂多糖合成的KO、7个脂多糖合成酶的编码基因和89个同时可编码9个脂多糖合成酶的肠道细菌在对照组与房颤组间存在差异。LASSO回归分析显示,有5个KO、3个酶基因及9个种层级物种被筛选为关键因子,其中富集在房颤组的因子包括:2个KO(K02851和K00972),3个酶基因(LpxH、LpxC和LpxK),7个种层级物种( Intestinibacterbartlettii、 Ruminococcussp. JC304、 Coprococcuscatus、 unculturedEubacteriumsp.、 Eubacteriumsp. CAG:251、 Anaerostipeshadrus、 Dorealongicatena)。基于上述关键因子构建回归模型,ROC曲线分析示:KO、酶基因、物种分值识别房颤的曲线下面积( AUC)和95% CI分别为0.957(0.918~0.995)、0.940(0.889~0.991)和0.972(0.948~0.997)。中介分析的结果显示,参与脂多糖合成的肠道细菌的变化可影响房颤发病,其中有35.17%是通过富集相应的KO所介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KO分值绝对值增大,房颤的发生风险增加( OR值<0.001,95% CI:<0.001~0.021, P<0.001)。 结论:房颤患者肠道内富集了参与脂多糖合成的细菌,其通过编码脂多糖合成酶基因,使得房颤患者脂多糖合成功能有所上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诊科华法林相关致命性出血114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综合医院急诊科华法林相关致命性出血患者抗凝病因、出血易感因素和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抢救室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华法林相关致命性出血患者,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其抗凝病因、出血易感因素和临床特点。根据出血时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分为INR超范围组和INR未超范围组,采用卡方检验、 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对比INR超范围组和非超范围组各项指标的差异。Wilcoxon秩和检验和 t检验用于消化道出血和脑出血特点分析。 结果:共纳入114例华法林相关致命性出血患者。①华法林相关致命性出血分别占急救病例的0.36% (114/32 040)、服用华法林病例的9.84% (114/1 158)。②抗凝病因:与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相关77例(67.5%),与心瓣膜置换术后相关32例(28.1%)。③出血易感因素:HAS-BLED评分4.0 (3.0, 5.0)分,既往使用药物史84例(73.7%),年龄> 65岁77例(67.5%),不定期监测INR 65例(57.0%),近期增加剂量29例(25.4%)。④出血部位:消化道出血40例(35.1%),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最低,HAS-BLED评分最高;脑出血21例(18.4%),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最短,INR最低,Hb最高,HAS-BLED评分最低。⑤临床预后:死亡(或病危放弃治疗) 12例(10.5%),其中脑出血6例、消化道出血5例、咯血1例。⑥INR超范围组( n=86)与INR未超范围组( n=28)比较,在既往抗血小板治疗、近期增加剂量、HAS-BLED评分和出血部位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华法林相关致命性出血患者中,AF和心瓣膜置换术后是华法林抗凝的主要原因,INR超范围与既往抗血小板治疗、近期增加剂量和HAS-BLED评分高相关。消化道出血最常见,该组患者Hb最低、HAS-BLED评分最高;脑出血次之,该组患者PT最短、INR最低、Hb最高。华法林服用致相关致命性出血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