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盐酸安罗替尼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盐酸安罗替尼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安全性,探索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纳入55例接受盐酸安罗替尼治疗的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记录患者治疗前的基线资料,如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白蛋白、Child-Pugh评分、降钙素原、甲胎蛋白、肝外转移、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是否联合手术、病理类型等,记录患者的血液学及影像学复查结果,随时记录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直至患者随访截止或失访或死亡。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生存期差异;采用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截至末次随访,2例患者失访、30例死亡、23例生存,中位生存时间6.5个月(196 d);3级以上不良事件有高血压(12.73%)、白细胞计数降低(3.64%)、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降低(1.82%)、血小板计数降低(9.09%)、乏力(3.64%)、血红蛋白降低(1.82%)、腹泻(1.82%)等;不良反应都能得到有效控制;1例患者出现致死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非药物相关性。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证明总胆红素( HR = 0.247、 P = 0.003)、白蛋白( HR = 0.279、 P = 0.003)、降钙素原( HR = 0.105、 P = 0.012)是影响晚期肝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结论:盐酸安罗替尼治疗晚期肝癌患者安全有效,耐受性良好;总胆红素、白蛋白、降钙素原是影响晚期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β受体阻滞剂对肝硬化伴临床显著性门静脉高压无或小食管静脉曲张一级预防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肝硬化可导致门静脉高压,其并发症以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最为常见。肝硬化合并大食管静脉曲张患者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on-selective beta-blocker,NSBB)进行一级预防的效果是显著的。然而,肝硬化伴临床显著性门静脉高压(clinically significant portal hypertension,CSPH)无或小食管静脉曲张患者是否可以使用NSBB进行一级预防尚存在争议。本研究探究NSBB是否适用于肝硬化伴CSPH无或小食管静脉曲张的一级预防。方法:从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SinoMed、CNKI、万方数据库中检索各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2月12日的相关文献,搜集所有关于NSBB用于肝硬化伴CSPH无或小食管静脉曲张一级预防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按照所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严格筛选文献,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 OR)及95%可信区间(cofidence interval, CI)合并效应量。主要结局指标为:食管静脉曲张发展、首次上消化道出血;次要结局指标为:死亡(最长平均随访时间约5年)、不良事件(药物不良反应等)。 结果:共纳入9篇RCT文献,1 39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比较,NSBB显著降低肝硬化伴CSPH无或小食管静脉曲张进展为大食管静脉曲张的发生率( OR=0.51,95% CI:0.29~0.89, P=0.02)、死亡率(最长平均随访时间约5年)( OR=0.64,95% CI:0.44~0.92, P=0.02),两组首次上消化道出血率无明显差异( OR=0.82,95% CI:0.44~1.52, P=0.53),NSBB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则高于安慰剂组( OR=1.74,95% CI:1.27~2.37, P=0.005)。 结论:肝硬化伴CSPH无或小食管静脉曲张患者,使用NSBB虽然不能降低首次上消化道出血率,且增加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其可延缓胃食管静脉曲张的进展,并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波生坦致肝损伤文献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波生坦致肝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PubMed、Ovid、Web of Science、Embase、Springer-link、Wiley Oline Library和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截至2020年4月),收集波生坦致肝损伤的病例报告类文献,提取患者相关信息(一般情况、原发病、合并疾病、波生坦应用情况、合并用药情况以及肝损伤发生情况、处置及转归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波生坦致肝损伤的病例报告类文献10篇,涉及12例患者(中国、日本各3例,意大利2例,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瑞典各1例)。1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9~79岁,平均55岁;原发疾病为系统性硬化症相关肺动脉高压(PAH)5例,结缔组织病相关PAH 2例,特发性、继发性、慢性血栓栓塞性、胆汁肝硬化相关、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相关PAH各1例;合并其他疾病者4例。12例患者均存在联合用药情况,联用药物1~9种。肝损伤发生在服用波生坦20 d~57个月(<1个月3例,1~3个月4例,>12个月5例);均表现为转氨酶升高,伴有胆红素升高者5例;6例有临床表现描述,包括皮肤巩膜黄染4例,食欲不振4例,恶心3例,乏力3例,呕吐、体重减轻和嗜睡各1例;1例行肝穿刺活检术,结果显示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生肝损伤后波生坦停用或剂量减半,视肝损伤情况给予对症治疗,12例患者中9例肝功能恢复正常,2例好转,1例因多器官衰竭死亡。结论:波生坦相关肝损伤可发生在用药20 d~57个月,多发生在用药3个月内;临床表现与其他药物性肝损伤类似,部分患者可无临床症状,仅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少数患者可出现严重肝损伤;停用波生坦后肝功能多可恢复正常或好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社区2型糖尿病人群中合并进展期慢性肝病患者的特征分析(CDL-SY):一项基于沈阳市和平区社区人群的横断面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沈阳社区2型糖尿病(T2DM)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进展期慢性肝病的患病率和独立危险因素,为社区T2DM合并NAFLD的预防及控制提供依据。方法:于2021年7月在沈阳市和平区13个社区,入选T2DM患者644例进行横断面研究,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质量、颈围、腰围、腹围、臀围、血压)、传染筛查(排除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随机指尖血糖以及受控衰减参数(CAP)、肝脏硬度值(LSM)检查。研究对象根据LSM值是否大于10 kPa分为无进展期慢性肝病组和进展期慢性肝病组,其中LSM≥15 kPa提示患者发展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样本中组间多个均数的比较,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方差分析。结果:在社区T2DM人群中,合并NAFLD患者401例(62.27%),合并进展期慢性肝病患者63例(9.78%),合并门静脉高压者14例(2.17%)。无进展期慢性肝病组581例;进展期慢性肝病(LSM≥10 kPa)组[63例(9.78%)],其中:10 kPa≤LSM<15 kPa 49例(7.61%),15 kPa≤LSM<25 kPa 11例(1.71%),LSM≥25 kPa者3例(0.47%)。无进展期慢性肝病组和进展期慢性肝病组在年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颈围、腰围、臀围、腰高比、收缩压、CA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1.983、-2.598、-4.091、-2.062、-3.909、-4.581、-4.295、-2.474、-5.191; P值均<0.05);两组在是否合并脑血管疾病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32, P=0.031);而在生活习惯、糖尿病合并症及其他并发症方面比较, P值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T2DM中NAFLD的患病率较高,为62.27%,进展期慢性肝病的患病率为9.78%,其中2.17%社区T2DM患者可能未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已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应加强该部分患者的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胃镜腹腔镜序贯疗法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胃镜"三明治"注射治疗序贯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9年10月嘉兴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5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3例,女19例;年龄为(63±9)岁,年龄范围为41~83岁。52例患者中,31例行胃镜"三明治"注射治疗序贯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设为序贯组;21例行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设为腹腔镜组。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并发症情况。(3)治疗后胃底曲张静脉的变化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电话与门诊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 结果:(1)手术情况:序贯组和腹腔镜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序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2±16)min、(57±11)mL;腹腔镜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03±14)min、(55±9)mL,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963,1.052, P>0.05)。(2)并发症情况:序贯组患者中11例发生并发症,其中围术期出血1例、术后消化道再出血2例、腹腔积液4例、门静脉血栓4例,无死亡患者;腹腔镜组患者中16例发生并发症,其中围术期出血2例、术后消化道再出血6例、腹腔积液4例、门静脉血栓4例,死亡3例。两组患者围术期出血、腹腔镜积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门静脉血栓、死亡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082,0.082, P>0.05);两组患者术后消化道再出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序贯组术后消化道再出血患者经胃镜治疗后痊愈;腹腔积液患者予低盐饮食联合利尿剂治疗后消退;并发门静脉血栓患者予小剂量华法林治疗后成功溶栓。6例腹腔镜组术后消化道再出血患者,3例经胃镜治疗后痊愈,3例未能及时抢救死亡;腹腔积液患者予低盐饮食加利尿剂治疗后消退;并发门静脉血栓患者予小剂量华法林治疗后成功溶栓。(3)治疗后胃底曲张静脉的变化情况:术后6个月,31例序贯组患者均未见胃底静脉曲张;21例腹腔镜组患者15例未见胃底静脉曲张,3例发生明显胃底静脉曲张,3例发生严重胃底静脉曲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128, P<0.05)。术后12个月,31例序贯组患者中29例未见胃底静脉曲张,2例发生明显胃底静脉曲张;21例腹腔镜组患者中13例未见胃底静脉曲张,3例发生明显胃底静脉曲张,5例发生严重胃底静脉曲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933, P<0.05)。序贯组明显胃底静脉曲张患者予胃镜治疗后胃底曲张静脉消失;腹腔镜组明显和严重胃底静脉曲张患者中1例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死亡,其余患者予胃镜治疗后胃底曲张静脉消失。(4)随访情况:5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年,中位随访时间为4年。31例序贯组患者和18例腹腔镜组患者生存。 结论:胃镜"三明治"注射治疗序贯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曲张静脉复发率、再出血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门脉高压性胃病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是各种原因引起门静脉高压导致的胃黏膜非炎性病变,常见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可并发消化道出血,是肝脏疾病中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第二大原因,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近年来,国内外对有关PHG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对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脾切除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癌发生影响的多中心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对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发生肝细胞癌(HCC)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中国7所三级医院收治的因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症继发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的407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纳入脾切除组;将同期因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症接受药物治疗的464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纳入非脾切除组。脾切除术中采用开腹或腹腔镜联合或不联合贲门血管离断术。非脾切除组中所有患者均在HCC发生前保守治疗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症,未进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脾切除或肝移植术。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HCC监测方案。每3~6个月常规进行腹部超声检查、肝功能检查和甲胎蛋白检查。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对脾切除组和非脾切除组的患者资料进行匹配。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体生存率和肝癌累积发生率,采用对数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采用单因素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肝癌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PSM后,两组各233例患者。49例(12.0%)脾切除患者和75例(16.2%)非脾切除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了HCC。脾切除组患者1、3、5、7年HCC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6%、7%、15%,显著低于非脾切除组1%、6%、15%、23%( HR=0.53,95% CI:0.31~0.91, P=0.02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男性、有脾切除史是HCC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 HR=0.55,95% CI:0.32~0.95, P=0.031)。脾切除组1、3、5、7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97%、91%、86%,而非脾切除组为100%、97%、92%、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99)。与非脾切除组的HCC患者相比,脾切除组发生HCC患者接受肝切除的比例更低(12.2%比33.3%,χ2=7.029, P=0.008)。 结论:脾切除术可能降低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HCC的发病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64例儿童门静脉高压肝脏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门静脉高压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64例儿童门静脉高压的临床情况及肝组织病理形态进行分析。结果:64例儿童门静脉高压患儿年龄从1岁3个月至14岁,平均年龄6.3岁。病程2 d至8年,临床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50例(78.1%);脾肿大59例;肝肿大5例;发热8例。B超及CT检查提示门静脉海绵变性57例(89.1%);脾大59例(92.2%);8例提示肝硬化。病理学检查,57例门静脉海绵变性肝脏组织主要表现为门静脉高压的压力相关性形态学改变,其中6例合并其他肝脏病变。7例肝性门静脉高压中包含先天性肝纤维化2例,小结节性肝硬化2例,肝外胆道闭锁致胆汁性肝硬化1例,结节再生性增生1例,非硬化性门静脉高压1例。54例获得随访。结论:儿童门静脉高压病因与成人不同,肝组织活检是确诊的重要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弥漫型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超声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47岁,因"发现肝硬化,脾切除术后12年,间断呕血、黑便3 d,加重18 h"入院。既往史:4个月前于当地医院诊断乳腺癌,行左乳乳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伴黏液腺癌,术后口服来曲唑2个月后因肝功能异常停药。入院查体:贫血貌,蛙状腹,移动性浊音阳性。入院后辅助检查:①肝功能:天冬氨酸转氨酶59.8 U/L,γ-谷氨酰转移酶92.2 U/L,总胆红素141.1 μmol/L,直接胆红素77.4 μmol/L,总胆汁酸254.9 μmol/L;凝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16.7 s,凝血酶原活动度49%,国际标准化比值1.53;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片段6.33 μg/L,CA125 79.89 μg/L,鳞状细胞癌抗原1.72;血红蛋白68 g/L;超敏C反应蛋白15.43 mg/L;IgA 8.60 g/L;余肝炎病原学、IgM、IgG、IgG4、补体C3、补体C4及自身免疫性肝病9项等均阴性。②肝脏血管超声检查:非典型肝炎后肝硬化背景,肝体积增大,右肝斜径160 mm,各叶比例尚协调,肝实质回声不均,沿肝内网络分隔呈片状,未见占位(图1,2);肝内网络系统回声增强增宽,沿网格系统观察未见扩张胆管,伴行之细小门静脉分支未显示,肝动脉系统显著弥漫增宽(图3~5);门静脉系统仅见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主干内径11.9 mm,左支矢状部内径8.4 mm,右支内径4.8 mm。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管腔内血流通畅,呈向肝血流(图4),主干峰值流速为20 cm/s。频谱多普勒(pulsed wave Doppler,PW):主干频谱呈动脉样波动;门静脉左支矢状部旁肝动脉内径增宽,宽约3.4 mm,峰值流速277 cm/s;脾脏切除病史;胃底食管静脉迂曲、扩张,血流通畅。三条肝静脉走行规则,形态欠规整,CDFI显示肝静脉血流通畅。超声提示:①门静脉高压,建议除外门静脉系统发育不良可能;②门静脉-肝动脉瘘可能。下腔静脉超声检查:下腔静脉走行正常,肝后段管腔变细,前后径3.69 mm,流速229 cm/s,腹腔段未见增宽,前后径14.8 mm,流速25.9 cm/s,CDFI示全程血流通畅,PW示随呼吸静脉频谱期相性存在。提示:下腔静脉肝后段管径变细,考虑增大的肝脏压迫所致。全腹增强CT:①肝硬化、腹水、门静脉高压伴侧支循环开放;②肝组织密度及强化改变(图6),请结合病史,建议进一步检查;③肝左叶钙化灶;④肝内动静脉瘘?⑤脾切除术后。增强CT三维重建:肝总动脉及其分支走行如常;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可见,左右支远端呈残根状,未见远端门静脉分支;胃周见增多迂曲静脉汇集一支粗大血管(胃左静脉)汇入门静脉主干。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显示良好,二级以上属支随着时间延迟逐渐迂曲紊乱(图7);胃左静脉主干明显增粗,可见迂曲的血管影和曲张的食管静脉。经颈静脉肝组织穿刺活检,病理回报:考虑肝血管病变。标本切片送外院会诊,诊断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切片见肿瘤组织,其间散在残留的汇管区成分与肝细胞片团,瘤细胞大部分呈梭形、散在分布,部分形成不规则腔隙;另见肿瘤组织沿肝窦浸润并破坏邻近肝实质。免疫组化示CD31、CD34、Ki-67、ERG均阳性。为明确肝外有无转移,行PET-CT检查:肝脏弥漫高代谢灶,延迟显像代谢进一步增高,考虑恶性病变;余脏器未见明显高代谢灶。综上所述,临床诊断为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在等待肝移植治疗期间死于严重感染和多器官功能障碍。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批号:AF-IRB-032-0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脾动脉非选择性与高选择性插管后部分脾栓塞术在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患者中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探讨非选择性与高选择性插管后部分脾栓塞术在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在乐山市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接受部分脾栓塞术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共入选脾功能亢进患者65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3例,年龄(58.5±9.8)岁。65例患者中,26例行脾动脉非选择性部分脾栓塞术(非选择组),39例行高选择性插管后部分脾栓塞术(高选择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外周血液学指标、肝功能、手术相关并发症、门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均较术前升高,高选择组在术后4、12和24周时的白细胞计数以及12和24周时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非选择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第12和24周,高选择组的总胆红素、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门静脉内径和门静脉血流量均较非选择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非选择组与高选择组患者0/Ⅰ/Ⅱ/Ⅲ级疼痛发生率间比较(5/10/11/1比12/22/7/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其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P>0.05)。 结论:高选择性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较非选择性部分脾栓塞术的临床疗效更稳定、持久,更能促进机体血液相关指标恢复,更有利于术后肝功能的改善以及门静脉高压症状的缓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