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通地区2 361例恶性淋巴瘤住院患者分布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恶性淋巴瘤住院患者的分布特征,为制订淋巴瘤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肿瘤登记(HCR)方法,从平台筛选出南通市肿瘤医院2002年至2017年恶性淋巴瘤住院患者资料,以来源于南通地区7个市、区、县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组描述,包括亚部位(亚型)、性别、年龄、入院年份、患者来源(户籍)等观察指标。结果:恶性淋巴瘤住院患者数从2002年95例增加至2017年243例,住院患者数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2 36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共产生10 260例次住院记录,每例患者平均住院4.35次。恶性淋巴瘤占同期全部恶性肿瘤(74 448例)的3.17%。男性1 382例(58.53%),女性979例(41.47%),性别比为1.41∶1。根据恶性淋巴瘤国际疾病分类,霍奇金淋巴瘤(HL)119例(5.04%),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 108例(89.28%),多发性骨髓瘤(MM)134例(5.68%)。恶性淋巴瘤患者分布于各个年龄段,呈负偏态分布:首次入院的中位年龄为61.00岁;在45~49岁组显著上升,在65~69岁组达到高峰。按住院患者来源,来自启东市137例(5.80%),海安市153例(6.48%),海门市185例(7.84%),如东县391例(16.56%),南通市区437例(18.51%),如皋市508例(21.52%),通州区550例(23.30%)。在恶性淋巴瘤患者中未见常规检测项目如Rh血型系统、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指标的异常情况。结论:南通地区恶性淋巴瘤住院患者有增多趋势,男性患者占比高于女性。恶性淋巴瘤中NHL为主要亚型,其次为MM,HL占比最低。患者来源的地区分布可能与服务半径和范围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Rh血型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病与不规则抗体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非ABO血型系统发生的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HDN )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妊娠前产妇血清不规则抗体检测,得出不规则抗体在不同血型系统出现频率,分析分娩时血清不规则抗体效价及不规则抗体具体IgG/IgM类型,以及IgG型不规则抗体的免疫球蛋白分型,得出非ABO系统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与母婴血型不合产生的不规则抗体之间的关联。方法:新生儿溶血病检测标本选择分娩时脐血,热放散结合微柱凝胶法进行溶血三项试验,确定是否发生新生儿溶血病。分娩前孕产妇进行不规则抗体试验检测,不规则抗体初筛试验检测阳性产妇,进行不规则抗体免疫球蛋白IgG/IgM类型,IgG效价水平测定。结果:35例不规则抗体阳性中发生新生儿溶血病23例,阳性率65.7%。Rh血型系统发生HDN的21例产妇不规则抗体类型以IgG型抗体为主,占80.8%(21/26);Rh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阳性发生HDN的产妇,血清免疫球蛋白分型以IgG1亚型为主。结论:ABO血型之外常见的7种血型系统中,Rh血型系统发生HDN比例为80.8%(21/26),高于其他血型系统。分娩非ABO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的产妇,不规则抗体以IgG型抗体为主,免疫球蛋白分型中以IgG1亚型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孕产妇红细胞特殊血型抗原-抗体监测与输血管理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了防止特殊血型孕产妇产后出血时输血的延迟和(或)减少非ABO血型系统胎儿或新生儿溶血病发生,中华医学会临床输血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专家经共同讨论,制定了本专家共识。本专家共识的内容包括:妊娠全周期的特殊血型抗原-抗体监测项目与时机,出现异常结果时应对措施,终止妊娠标准与时机,以及备血和输血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诊断新生儿非侵入性脐静脉血栓1例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病例 女,2天,因"出生后皮肤黄染"就诊.患儿在胎儿时期产前超声检查脐带无异常,系足月儿胎膜早破经阴道娩出,出生体质量3 660 g,Apgar评分为9分(肤色扣1分)-10分-10分,否认出生后抢救史、出生后脐静脉置管史、血栓家族史.母亲仅合并妊娠期糖尿病,血型为O型Rh(D)阳性.院外辅助检查:患儿血型为A型Rh(D)阳性,ABO血型系统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游离抗体测定及放散试验均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桂北地区Rh血型系统分布及Rh分型配合性输注的临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桂北地区人群Rh血型系统C、E、c、e抗原和表型分布情况,分析RhC、E、c、e表型配合性输注的疗效,为临床Rh表型配合性输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该院9 645例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其中RhD阳性标本9 610例,RhD阴性标本35例.检测并分析9 610例RhD阳性标本RhC、E、c、e抗原和表型分布情况.另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该院收治的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210例输血患者进行配血观察研究.在ABO和RhD同型的基础上,将210例输血患者分为RhC、E、c、e配合性输注组(观察组,105例)和非配合性输注组(对照组,105例).两组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2 U,检测两组输血前后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水平和红细胞压积(HCT),记录两组输注后红细胞输注有效率、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桂北地区RhD阳性抗原阳性率为99.64%(9 610/9 645).9 610例RhD阳性血型主要抗原C、c、E、e的分布频率分别为94.09%(9 042/9 610)、41.43%(3 981/9 610)、33.04%(3 176/9 610)、96.44%(9 268/9 610).9 610 例 RhD 阳性标本中,有 9 种形式,其表型及分布频率分别为 CCDee(57.76%,5 551/9 610)、CcDEe(26.56%,2 552/9 610)、CcDee(8.76%,842/9 610)、ccDEE(3.34%,321/9 610)、ccDEe(2.14%,206/9 610)、CCDEe(0.79%,76/9 610)、ccDee(0.43%,41/9 610)、CcDEE(0.20%,19/9 610)、CCDEE(0.02%,2/9 610).两组输血前 Hb 水平、HCT、WBC 及 PLT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后Hb水平、HCT均高于输血前,观察组输血后WBC低于输血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后Hb水平、HC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两组红细胞输注有效率、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桂北地区人群Rh表型为CCDee和CcDEe占优势,表型CCDEE最少.有妊娠史或需反复输血患者,在ABO和RhD同型基础上,优选Rh表型配合性血制品进行输注,可减少Rh系统抗体的产生,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保障输血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陕西省稀有血型血液信息化供应平台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建立陕西省稀有血型血液信息化供应平台.方法 稀有血型信息化供应平台由标本接收、结果登记、供者档案和库存血液组成.首先在标本接收模块录入待检测血型的无偿献血者献血码,再登记无偿献血者每个血型系统抗原鉴定结果,保存后导入稀有血型信息化供应平台数据库.当收到非常见血型血液或稀有血型血液(缺失多个常规抗原或缺失某个高频抗原)申请时,在供者档案模块通过数据库查询相应抗原阴性的献血者及其血液状态(有无库存)并动态监测稀有血型血液库存状态.结果 建立的稀有血型血液信息化供应平台数据库中录入稀有Rh 表型献血者5.060%(273/5 398),缺失多种常规抗原献血者1.540‰(51/33 010),缺失高频抗原的O 型献血者病例共13 例,其中Jk(a-b-)表型0.019‰(3/158 484),Di(a+b-)表型0.436‰(2/4 586),Fy(a-b+)表型4.030‰(8/1 983)保存于稀有血型实体库.结论 稀有血型血液信息化供应平台可解决临床上对稀有血型血液的迫切需求,保障输血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成分输血及部分输血反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 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s,MDS)患者输血及输血反应以实现单病种输血管理持续改进.方法 收集2003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MDS输血患者诊疗信息,包括成分输血(悬浮红细胞和/或单采血小板)及输血反应.结果 799例MDS患者平均输注红细胞(27.46±43.11)单位,血小板(16.41±24.81)单位,输血量与性别和血型无关.输血反应发生率18.27%(146/799).最常见的依次为迟发性血型血清学反应(delayed serologic transfusion reaction,DSTR)9.01%(72/799)、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4.76%(38/799)和过敏反应 4.38%(35/799).与全体入组输血患者相比,DSTR女性多见(P<0.05),年龄较大,RBC用量较高(P均<0.01);86.11%为Rh系统(62/72),40.28%含有≥2个抗体(29/72);部分患者DSTR产生时间与RBC输注量无关.结论 MDS输血患者人均输血量高、输血反应尤其是DSTR风险较大.建议为MDS患者制定严格限制输血计划,并使用Rh表型匹配红细胞血液制品.探讨MDS患者不同时期的免疫状态有助于为DSTR发病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治疗措施并可适当调整抗体筛查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IgG抗-G联合抗-D、抗-C混合抗体引起Rh(-)患者交叉配血不合1例
编辑人员丨2023/9/16
Rh血型系统是非常复杂、最具多态性的一个血液系统,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系统,其中与临床密切相关的抗原主要有5个:RhD、RhC、RhE、Rhc和Rhe,这5种抗原均有较强的免疫抗原性,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意外抗体,其中RhD抗原性最强,抗-D抗体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的重要影响因素[1-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壮族输血依赖型地中海贫血患者红细胞免疫抗体检出情况及输血有效性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调查研究壮族输血依赖型地中海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免疫抗体检出情况及输血有效性.方法 选取自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从崇左、南宁、百色、河池等地合作医院随机抽取的 3 代以上均是壮族血统的因地中海贫血输血至少两次的300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检出红细胞免疫抗体将患者分为检出组(n =33)和非检出组(n =267);再根据红细胞免疫抗体检出类型将检出组患者分为同种抗体组(n =21)和自身抗体组(n =12).比较检出组和非检出组的临床资料;比较同种抗体组和自身抗体组的抗体性质鉴定结果、临床资料、输血有效性分布及安全性.结果 女性、有妊娠史女性的红细胞免疫抗体检出率高于男性、无妊娠史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组接受输血总时间和总输血次数高于非检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组33 例中,Rh血型红细胞免疫抗体检出占比最高,为45.45%(15/33),红细胞免疫抗体检出率为5.00%(15/300);MNS、Duffy、Lutherran血型红细胞免疫抗体检出各占比 6.06%(2/33),红细胞免疫抗体检出率均为0.67%(2/300).IgG性质抗体(30 例)多于IgM性质抗体(3 例).同种抗体组输血总量、总输血次数高于自身抗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种抗体组和自身抗体组输血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广西部分地区壮族输血依赖型地中海贫血患者中,女性及有妊娠史患者的红细胞免疫抗体检出率高于男性,检出血型系统以Rh系统为主,且免疫同种抗体和自身抗体类型受输血量、输血次数影响.因此,对于女性、有妊娠史、输血量较大、输血次数较多的患者,在输血前需要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同时,建立少数民族稀有血型库,保证少数民族输血依赖型地中海贫血患者的输血及妊娠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不规则抗体导致新生儿溶血病的检测及产妇孕期管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 对血型不规则抗体导致新生儿溶血病(HDN)的抗体特异性、治疗效果及产妇的孕期管理进行分析,探讨新生儿溶血病的有效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非ABO血型系统抗体引起的HDN患儿血型不规则抗体特异性,输血/换血次数,输血治疗前后血常规、生化指标变化及同时期产妇的孕期管理情况.结果 79例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孕妇均进行定期血型不规则抗体监测,分娩的新生儿中,有15.19%(12/79)发生新生儿溶血病;10例RhD阴性产妇分娩的新生儿中,50%(5/10)发生 Rh-HDN.12 例 HDN 患儿中,Rh-HDN 占 75.00%(9/12),MNS-HDN 占 25.00%(3/12),其中抗 D 抗体引起的 HDN 位居第一.10例患儿进行输血/换血治疗(输血5例、换血5例),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增加,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均降低.结论 对有孕产史和输血史的孕妇加强孕期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管理,对HDN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