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绝经期抑郁女性前额叶皮质激活的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围绝经期抑郁女性在情绪面孔识别任务期间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PFC)的氧合血红蛋白(oxygenated hemoglobin,Oxy-Hb)相对浓度变化以及脑区激活情况。方法:2023年2—4月招募围绝经期女性40人,其中围绝经期抑郁女性(试验组)20人,围绝经期非抑郁女性(对照组)20人。使用改良Kupperman评分、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 items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和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对所有被试进行评估。采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设备测量两组被试在情绪面孔识别任务下的PFC的Oxy-Hb相对浓度。统计分析使用SPSS 26.0软件。数据统计采用 t检验、秩和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改良Kupperman评分[(23.20±3.66)分,(18.10±1.28)分]、HAMD-24[(15.95±5.47)分,(3.35±1.84)分]、PHQ-9[7.00(5.00,10.75)分,1.50(1.00,3.00)分]量表得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的改良Kupperman评分与HAMD-24评分之间呈正相关( r=0.685, P=0.01)。试验组在识别负性情绪面孔和中性情绪面孔的反应时间比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1,4.80,均 P<0.05)。与识别中性情绪相比,在识别负性情绪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PFC激活增强( P<0.05)。在识别负性情绪时试验组比对照组的PFC激活增强( P<0.05)。在识别中性情绪时两组激活程度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围绝经期抑郁女性存在情绪处理的特异性,在识别负性情绪时PFC激活程度增强,PFC的情绪处理功能受损并且有氧代谢功能失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面孔情绪识别测验在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面孔情绪识别测验(FERT)在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bvFTD)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记忆门诊且符合入组条件的轻度bvFTD患者27例、轻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27例和正常对照者54名。采用FERT以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额叶功能评定量表(FAB)和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VLT)等多个神经心理测验对受试者进行评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来评价FERT的诊断效能。结果:bvFTD组的FERT得分为18.00(14.00, 21.0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8.00(26.00, 30.00)分, H=-55.278, P<0.001]和AD组[25.00(21.00, 28.00)分, H=-28.407, P=0.002]。ROC显示,FERT区分bvFTD组和对照组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69(95% CI 0.931~1.000, P<0.001),最佳分界值为24分,敏感度为92.6%,特异度为92.6%;FERT区分bvFTD组和AD组的AUC为0.850(95% CI 0.749~0.951, P<0.001),最佳分界值为22分,敏感度为81.5%,特异度为71.4%。FERT区分bvFTD组和AD组的AUC值(0.850)高于FAB和AVLT-延迟回忆(分别为0.776和0.71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bvFTD在疾病早期具有情绪加工损害,FERT是早期诊断bvFTD的敏感而特异的神经心理学指标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自杀意念与低自杀意念重性抑郁障碍患者情绪冲突及认知融合差异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高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与低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冲突效应及认知融合差异。方法:采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eck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Chinese version,BSI-CV)、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HAMD-17)、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认知融合问卷(cognitive fusion questionnaire,CFQ)进行测评,应用2×2×2词-面孔Stroop任务混合试验设计,使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高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 n=22)和低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 n=22)完成情绪面孔判断任务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以两组被试( n=44)的BSI-CV得分为因变量,高兴面孔的反应时、愤怒面孔的反应时、面孔词一致的反应时、面孔词不一致的反应时、BDI得分和CFQ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高自杀意念和低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在词-面孔Stroop任务下都会产生情绪冲突效应,即相对于面孔词不一致条件,抑郁症患者在面孔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更短[(707.19±128.79) ms, (793.55±148.33)ms, F(1,41)=11.38, P<0.01, ηp2=0.217]、正确率更高[(95.85±4.50)%,(84.77±11.54)%, F(1,41)=6.06, P<0.05, ηp2=0.129]。面孔词一致条件下,高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反应时长于低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803.69±91.35) ms, (610.69±78.13)ms, P<0.01]。面孔的表情类型主效应不显著,即高自杀意念与低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未对高兴面孔或愤怒面孔表现出注意偏向[ F(1,41)=0.68, P=0.413, ηp2=0.016]。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得分、认知融合得分、面孔词不一致的反应时正向预测BSI-CV得分( β=0.40、0.29、0.29,均 P<0.05)。 结论:高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较低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的认知融合程度有差异,情绪识别无差异;面孔词不一致的反应时、认知融合得分和抑郁得分对自杀意念得分有正向预测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低社交焦虑大学生情绪面孔识别注意偏向的行为和眼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社交焦虑水平大学生在加工不同情绪面孔时注意偏向的行为和眼动特点。方法:根据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得分筛选高、低社交焦虑大学生26人和27人,通过点探测任务测量被试在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同时记录被试在观察愤怒、厌恶和中性面孔时的眼动特征。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高社交焦虑组在面孔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的正确率分别为(0.97±0.10)和(0.93±0.15);高社交焦虑组在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分别为(660.97±125.38)ms和(687.81±150.90)ms,高社交焦虑被试对靶刺激判断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在不同一致性条件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正确率: F(1,51)=15.25, P<0.01;反应时: F(1,51)=7.85, P<0.01],低社交焦虑大学生的正确率和反应时不受一致性条件影响(均 P>0.05)。高、低社交焦虑大学生对情绪面孔的首次注视潜伏期和对中性面孔的首次注视潜伏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2,102)=15.01, P<0.01];高、低社交焦虑大学生对情绪面孔的总注视次数与对中性面孔的总注视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2,102)=4.38, P<0.05]。 结论:不同社交焦虑水平的大学生均表现出对情绪面孔的早期注意警觉和注意脱离困难,但只有高社交焦虑者在行为水平上表现出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基本表情识别的眼动特征及其与社交损伤的关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表情识别能力不同的高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对于基本表情识别的眼动注视特征及其与社交损伤的关联。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中山大学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发育研究中心2019年7—12月招募的42例6~9岁高功能ASD患儿,同时选取23名同年龄段的正常发育儿童。根据表情命名任务中的表现将高功能ASD患儿分为ASD-1组(能够正确命名高兴、恐惧表情)和ASD-2组(能正确命名高兴、不能命名恐惧表情)。所有正常发育儿童均能够正确命名高兴、恐惧表情。使用红外眼动记录仪记录3组儿童在自由浏览表情任务中的眼动轨迹。采用社交反应量表评估ASD患儿社交损伤情况,并以总分75分为界值分为社交损伤轻度或重度。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组对情绪面孔的眼动注视特征,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ASD患儿眼动特征与社交损伤的关系。结果:ASD-1组患儿25例,其中男20例,年龄(7.9±1.0)岁;ASD-2组患儿17例,其中男14例,年龄(7.2±1.2)岁;正常发育儿童组23名,其中男12名,年龄(7.7±1.3)岁;3组儿童在年龄、性别分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2.05、χ2=10.08, P=0.14、0.07)。高兴表情下,正常发育儿童组、ASD-1组、ASD-2组眼部总注视时间比例(FD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7±0.20、0.35±0.20、0.47±0.24, F=3.97, P=0.02)。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在控制表情、性别、年龄、总智商等混杂因素后,发现ASD患儿眼部FDP与其社交损伤程度负相关( OR= 0.15,95% CI:0.06~0.35, P<0.01)。 结论:高功能ASD患儿眼部注视时长越长,社交损伤程度越轻,其中,表情识别能力缺陷的高功能ASD患儿,需要用较长时间注视眼部以达到正确识别高兴表情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学生卡通面孔与真实面孔表情知觉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卡通面孔与真实面孔在表情知觉加工方式上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差异。方法:选取大学生30名,采用面孔识别范式,自变量为面孔类型(真实、卡通)、情绪类型(正性、中性、负性),因变量为反应时和ERP数据的波幅和潜伏期。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大学生卡通表情反应时[(455.58±55.18)ms]均短于真实面孔[(471.49±63.02)ms]。N170波幅、潜伏期在面孔类型、表情类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顶中正电位(vertex positive potential,VPP)潜伏期正性真实面孔[(159.89±13.93)ms]短于正性卡通面孔[(165.68±14.35)ms]( PVPP<0.05),易受到知觉负荷的影响,而负性情绪不受其影响。晚期正电位(late positive potential,LPP)在晚期加工阶段正性情绪真实面孔波幅[(10.4±1.22)μV]高于卡通面孔[(4.26±0.53)μV];负性情绪卡通面孔波幅[(3.84±0.36)μV]高于真实面孔[(1.9±0.24)μV]( PLPP<0.05)。 结论:不同面孔类型在早期阶段N170无差异,晚期加工阶段,真实面孔对正性情绪识别具有整体优势效应,而负性情绪卡通面孔局部特征加工更具优越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面孔情绪加工的眼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视觉加工模式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情绪面孔加工的影响。方法:2020年6月到2021年8月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记忆障碍门诊的患者中选取符合本研究条件的22名AD患者(AD组),从患者家属以及社区居民中选取人口统计学匹配的21名健康老年人(对照组)。两组被试在完成认知量表评估后进行情绪面孔视觉扫描及情绪面孔识别试验,同时在情绪面孔视觉扫描任务中记录眼动数据。使用SPSS 23.0 Windows版软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及方差分析,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 结果:(1)在情绪面孔识别任务中,AD患者总的面孔情绪识别正确率[0.52(0.42,0.59)]低于正常对照组[0.67(0.64,0.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4.023, P<0.01),且主要表现在对复杂面孔情绪的识别。(2)在情绪面孔视觉加工任务中,AD患者在眼区的眼跳次数[(1.96±0.97)次,(2.50±0.44)次]、注视次数[(3.93±2.58)次,(6.37±2.08)次]及注视时间[(1 205.89±727.32)s,(1 761.38±525.54)s]均低于对照组( t=-2.314,-3.402,-2.880,均 P<0.05),周围面部注视时间[384.95(276.51,587.78)s,276.06(190.03,384.55)s]高于对照组( Z=-2.478, P=0.013);AD患者对惊讶[(3.76±2.90)次,(6.25±2.19)次]、愤怒[(4.48±2.72)次,(7.06±2.55)次]及厌恶[(4.10±2.45)次,(6.67±2.45)次]情绪眼区的注视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164,-3.207,-3.436,均 P<0.05);AD患者对惊讶[(1 150.26±753.22)s,(1 779.91±551.66)s]、愤怒[(1 430.85±869.52)s,(1 944.51±612.63)s]及厌恶[(1 266.14±765.67)s,(1 898.33±676.02)s]情绪眼区的注视时间低于对照组,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115,-2.247,-2.865,均 P<0.05)。(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AD整体情绪面孔识别正确率与眼区注视时间呈正相关( r=0.429, P<0.05)。 结论:AD患者的视觉加工受损可能引起情绪面孔识别障碍。因此AD患者在情绪面孔加工上具有与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组不同的视觉加工模式,主要表现为对眼区的注视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中国人面孔情绪识别测验的编制及其信效度检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编制本土化的面孔情绪识别测验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从中国人面孔表情强度分级图片库中选取7种情绪类型,每种各16张,共112张图片形成初版测验,招募83名健康被试者(对照组)完成该测验。根据项目分析的结果筛选出42张面孔图片形成正式测验,对照组于4周后完成正式测验,以确定测验的重测信度。同时分析测验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及分半信度。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 TAS-20)和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版(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MCCB)作为效标关联效度参考。另招募1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完成正式测验,以检验该测验的区分效度。结果:面孔情绪识别正式测验包括高兴、愤怒、悲伤、厌恶、惊奇、恐惧和平静7种情绪,每种情绪6张,共42张图片。该测验总平均难度为0.76,总平均区分度为0.30,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7,分半信度为0.72,总的重测信度为0.81。对照组对厌恶情绪类型的判断得分与工作记忆及MCCB总分之间存在正相关( r=0.572, P<0.01; r=0.426, P=0.028)。对照组面孔情绪类别识别总分与工作记忆及MCCB总分之间也存在正相关( r=0.431, P=0.022; r=0.432, P=0.024)。除平静情绪外,患者组对其他情绪类型的判断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效应值0.27~0.72,均 P<0.05)。患者组对厌恶、恐惧和悲伤情绪强度的判断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效应值0.33~0.47,均 P<0.05)。 结论:所编制的基于中国人面孔的情绪识别测验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面孔情绪类型和情绪强度识别能力的标准化评估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阶梯式融合性箱庭疗法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临床症状、情绪认知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阶梯式融合性箱庭疗法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临床症状、情绪认知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三附院收治的ASD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 n=45)和对照组( n=35)。其中对照组患儿均进行结构化教育联合听觉系统训练法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阶梯式融合性箱庭疗法,两组均干预6个月。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 t检验对比分析2组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ren autism rating scale,CARS)、社交反应量表(social responsiveness scale,SRS)、情绪识别工具和儿童生存质量(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PedsQL)评分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干预前ABC、SRS、CARS评分及情绪辨别能力与生命质量的关系。 结果: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患儿干预6个月后感觉、社会交往、躯体运动、语言、生活自理、ABC总分、社交知觉、社交认知、社交沟通、社交动机、孤独症行为、SRS总分、CARS评分均有降低( t研究组=5.182,7.200,6.778,7.302,5.140,36.178,3.955,15.294,9.014,11.063,9.723,45.354,25.827,均 P<0.05; t对照组=1.971,2.612,1.665,2.294,2.129,10.809,2.305,5.544,2.650,2.955,2.849,16.485,5.910,均 P<0.05),正立、倒置、上半面孔、下半面孔情绪辨别率、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学校功能及PedsQL总分均有升高( t研究组=16.723,31.037,10.951,7.234,7.572,7.393,9.036,7.236,6.223,均 P<0.05; t对照组=5.458,14.008,4.196,2.653,3.260,3.566,3.298,2.766,3.876,均 P<0.05)。研究组患儿干预6个月后感觉、社会交往、躯体运动、语言、生活自理及ABC总分均低于对照组,ABC总分差值高于对照组[ABC总分差值:研究组(21.9±2.8)分,对照组(7.5±2.6)分, t=23.537, P<0.05)];社交知觉、社交认知、社交沟通、社交动机、孤独症行为、SRS总分均低于对照组,SRS总分差值高于对照组[SRS总分差值:研究组(18.7±0.7)分,对照组(8.1±0.6)分, t=71.448, P<0.05)];CARS评分低于对照组,CARS评分差值高于对照组[CARS评分差值:研究组(7.7±1.1)分,对照组(2.2±0.8)分, t=24.887, P<0.05)];而正立、倒置、上半面孔及下半面孔情绪辨别率、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学校功能、PedsQL总分及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edsQL总分差值:研究组(8.4±1.2)分,对照组(0.7±0.9)分, t=31.648, 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SD患儿ABC总分、SRS总分、CARS评分与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学校功能及PedsQL总分均呈负相关( rABC总分=-0.387,-0.334,-0.324,-0.289,-0.349, 均 P<0.05; rSRS总分=-0.390,-0.343,-0.299,-0.283,-0.378,均 P<0.05; rCARS评分=-0.321,-0.298,-0.293,-0.235,-0.319,均 P<0.05);正立、倒置、上半面孔及下半面孔与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学校功能及PedsQL总分均正相关( r正立=0.837,0.650,0.669,0.710,0.680,均 P<0.05; r倒置=0.688,0.611,0.615,0.602,0.647,均 P<0.05; r上半面孔=0.755,0.669,0.638,0.740,0.629,均 P<0.05; r下半面孔=0.738,0.724,0.553,0.568,0.560,均 P<0.05)。 结论:阶梯式融合性箱庭疗法可有效减轻ASD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社交反应能力,并改善患儿的情绪认知功能及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生酮饮食疗法对孤独症儿童睡眠质量及情绪识别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讨生酮饮食疗法对孤独症(ASD)儿童睡眠质量、情绪识别能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巨鹿县医院收治的82例ASD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1例,对照组接受ASD常规康复训练+普通饮食,治疗组接受ASD常规康复训练+生酮饮食,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2组孤独症行为量表(ABC)评分、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评分和情绪识别能力.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感觉能力、交往能力、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就寝习惯不良、睡眠焦虑、睡眠持续时间不规律、白天嗜睡、夜醒、入睡潜伏期延长及CSHQ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正立、倒置、上半面孔及下半面孔情绪识别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生酮饮食疗法可降低ASD疾病程度,改善其睡眠质量,提高其情绪识别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