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通量筛选靶向革兰阴性菌BamA蛋白的小分子药物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高通量筛选获得针对革兰阴性杆菌BamA外膜蛋白的小分子抗菌药物。方法:6株鲍曼不动杆菌临床菌株于2022年1—12月分离自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住院患者。基于分子对接试验,利用sybyl-X2.1软件对Chemdiv化合物数据库中的小分子化合物进行高通量虚拟筛选;对高通量筛选打分排名靠前的150个小分子进行体外生物学试验筛选,选取具有最佳抗菌活性的前4个小分子进行深入的分子对接分析,并选取对接分数最高的小分子8308-0401进行后续试验;通过棋盘稀释试验检测8308-0401与利福平的联用抗菌效果;最后,通过等离子表面共振试验检测8308-0401与靶蛋白BamA的亲合力。结果:通过高通量虚拟筛选,发现了排名靠前的150个小分子的对接打分平均为5.63;通过体外生物学试验,发现了小分子8308-0401、8365-1335、C066-2507和L582-0346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其中,8308-0401具有最高的分子对接分数,且与利福平联用对鲍曼不动杆菌标准菌株和临床菌株均具有协同抗菌活性;8308-0401与靶蛋白BamA具有较强的亲合力,其结合常数为182 μmol/L。结论:小分子8308-0401可靶向革兰阴性杆菌BamA外膜蛋白而发挥抗菌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艾拉普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抗菌药物耐药性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主要健康威胁,临床迫切需要新的抗菌药物以应对革兰氏阳性耐药菌感染.艾拉普林(英文名iclaprim)是Arpida公司开发的抗革兰氏阳性菌新药,是一种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现已获批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的皮肤、软组织感染和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试验,目前已完成III期临床试验.研究表明,艾拉普林具有良好的组织分布,在体内、体外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抗革兰氏阳性菌活性非劣效万古霉素,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万古霉素类似,无肾毒性,抗菌谱包括全部革兰氏阳性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非典型病原体、卡氏肺孢子.艾拉普林因体内分布广、蛋白结合率高、肺内浓度、药物不良反应少、良好耐受性等特点,有望成为治疗革兰氏阳性耐药菌感染的治疗药物.本研究综述了艾拉普林药理学、抗病原微生物活性、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等各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开发和治疗革兰氏阳性耐药菌感染的新兴治疗药物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LPS的胞内受体Caspase-11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往的研究认为,TLR4是内毒素(LPS)的胞膜受体.新近的研究发现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1(Caspase-11,Casp11)可能在胞内LPS的识别中发挥关键作用.Caspase-11与胞内LPS结合后被激活.活化的Casp-11一方面剪切下游gasdermin D分子进而介导细胞焦亡(pyroptosis),另一方面激活NLRP3/ASC-Casp-1通路,使细胞分泌促炎因子IL-1β和IL-18等.Casp-11还能通过促进吞噬体和溶酶体融合,增强细胞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杀灭.在严重内毒素血症过程中,由于Casp-11过度活化,大量细胞发生焦亡,致使大量胞内促炎介质被释放到胞外,导致机体出现难以调控的炎症反应,最终发展成内毒素休克.Casp-11是内毒素休克发生的关键分子.本文对Casp-11在LPS的识别、活化及效应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斜纹夜蛾GNBP1基因的克隆及诱导表达模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革兰氏阴性结合蛋白(Gram-negative bacteria binding proteins,GNBPs)是昆虫天然免疫系统中的一类重要模式识别受体,在识别病原微生物表面的相关分子模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解模式识别蛋白GNBP如何免疫应答病原微生物应激,本研究利用RT-PCR结合RACE技术克隆获得斜纹夜蛾革兰氏阴性结合蛋白GNBP1基因(SlGNBP1).斜纹夜蛾SlGNBP1基因(GenBank登录号:JF313110)全长cDNA序列为1 448 bp,开放阅读框(ORF)序列长1 302 bp,编码433个氨基酸残基.生物信息学分析序列表明SlGNBP1蛋白序列含有βGRP(β-1,3-glucan recognition protein)家族特有的保守性结构域,即糖苷水解酶活性结构域(Glyco_hydro_ 16),有3个N-糖基化位点,19个O-糖基化位点,42个磷酸化位点.系统进化树和同源性分析表明斜纹夜蛾SlGNBP1基因与其它鳞翅目昆虫的βGRP1基因的同源性很高,其中,斜纹夜蛾SlGNBP1基因与棉铃虫和柑橘凤蝶的βGRP序列相似度最高,相似度分别为79%和66%,S1GNBP1蛋白序列中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位点,富含12个色氨酸,由于两个葡聚糖酶活性位点突变而失去葡聚糖酶活性.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检测斜纹夜蛾SlGNBP1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结果表明SlGNBP1基因在斜纹夜蛾整个发育历期都表达,其中4龄幼虫表达量最高;组织分布表明SlGNBP1基因在斜纹夜蛾的表皮、脂肪体、中肠、卵巢和血细胞中均有表达,其中脂肪体为主要表达部位.将绿僵菌、玫烟色棒束孢、金黄色葡萄球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粘质沙雷氏菌6种病原微生物分别注射4龄斜纹夜蛾幼虫后,对SlGNBP1基因进行mRNA水平检测.RT-qPCR检测表明SlGNBP1在不同诱导时间点与对照相比,均呈现明显上调表达,但诱导程度不同,诱导18-24 h后达到峰值,且SlGNBP1基因对粘质沙雷氏菌最为敏感,与对照相比提高了约100倍.以上结果表明SlGNBP1基因可能在斜纹夜蛾先天免疫应答反应中通过识别病原微生物表面的相关分子模式而发挥作用,可能成为斜纹夜蛾生物防治的新靶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香青兰提取物对临床来源病原菌的抑制活性及生物信息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香青兰不同萃取部位对临床来源病原菌的体外抑制活性,并挖掘其可能抗菌机制.方法:香青兰药材经65%乙醇提取后,依次以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不同极性萃取部位.以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临床常见多重耐药病原菌为对象,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不同萃取部位的抑菌圈直径,筛选抑菌活性部位;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检测抑菌活性部位对上述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采用比浊法绘制该部位作用下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曲线;利用PEAKS?Q 8.5软件筛选抑菌活性部位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表达蛋白,借助Blast 2 GO、KOBAS 3.0在线软件对其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香青兰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均无明显的抑制作用,乙酸乙酯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多种革兰氏阳性球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抑菌圈直径为10~16 mm),为抑菌活性部位.该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的MIC均为0.7813 mg/mL,对腐生葡萄球菌的MIC为0.3907 mg/mL,对溶血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的MIC均为1.5625 mg/mL.1、2倍MIC的乙酸乙酯部位可抑制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且抑制活性有随剂量增加而增强的趋势.共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300个(P<0.01),其中表达上调239个、表达下调61个.差异表达蛋白主要集中于细胞、细胞部位等细胞组成以及代谢过程、细胞过程和催化活性、蛋白结合等生物过程和分子功能,且主要富集于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代谢和果糖与甘露糖代谢等两条信号通路上(P<0.05).结论:香青兰乙酸乙酯部位为抑菌活性部位,其抑菌活性可能与影响微生物代谢和细菌糖代谢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绿脓杆菌败血症和坏疽性臁疮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报告4例绿脓杆菌败血症,皮肤上均有坏疽性臁疮损害,男女各半,年龄6月~1岁,其中2例死亡.作者在讨论中提到暴发型绿脓杆菌败血症可有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休克症状:低温、低血压、心动过速、无尿、麻痹性肠梗阻和白细胞减少.引起此作用的内毒素是细菌细胞壁中的蛋白脂多糖复合物.可发生肝细胞损伤,导致黄疸,结合和未结合的胆红素均增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链球菌非编码小RNA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非编码小RNA(Small non-coding RNA,sRNA)是一种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生物中的新型调控RNA,长度约为40~500个核苷酸.作为一类关键的调控因子,sRNA通过与靶mRNA或蛋白质结合来调控细胞内的基因表达.大部分细菌sRNA在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中被发现并研究,但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sRNA在革兰氏阳性菌中被逐步发现.作为一类革兰氏阳性菌,链球菌属中sRNA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毒力调节,鲜有其他调控的报道.本文总结了链球菌中sRNA的最新进展,并介绍其主要功能和机理,以期为细菌sRNA研究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肝素结合蛋白与溶菌酶及不同炎性细胞因子对肺移植患者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肺移植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细胞因子肝素结合蛋白(Heparin binding protein,HBP)、溶菌酶(Ly-sozyme,LZM)、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8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洮南市人民医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进行肺移植的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术后一年内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30例及非感染组16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对其呼吸道样本进行培养鉴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 HBP 、LZM 、白细胞介素-6(IL-6)、IL-8水平.结果 术后感染共检出11种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及病毒分别为36株、11株、6株、4株,主要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为主.病原组间比较,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P<0.001),术后1周、术后1个月感染例数大于术后1年(P<0.05);感染组BALF中HBP 、LZM 、IL-6 、IL-8水平分别为(102.81 ± 25.38)ng/ml 、(18.74 ± 6.21)μg/ml 、(84.52 ± 18.84)pg/ml 、(28.52 ± 6.25)pg/ml,均高于非感染组(P<0.001);HBP 、LZM 、IL-6 、IL-8四种细胞因子对于肺移植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中IL-8的敏感度与特异度最高,敏感度为83.22%,特异度为84.59%,LZM 敏感度与特异度相对较差.结论 HBP 、LZM 、IL-6 、IL-8四种细胞因子水平在肺移植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后发生明显变化,对临床上肺部感染的早期判断具有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新型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雷巴坦的研究进展Δ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了解新型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雷巴坦的药物特点,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亚胺培南""雷巴坦""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临床研究""Imipenem""Relebactam""Beta-lactamase inhibitors""Clinical research"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2009年1月-2019年12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对亚胺培南/雷巴坦的化学结构、作用机制、抗菌活性、药动学、临床研究、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85篇,其中有效文献37篇.亚胺培南化学结构中含有碳青霉烯环,对各种细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具有良好的亲和力;雷巴坦化学结构与阿维巴坦相似,对A类β-内酰胺酶(如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和C类β-内酰胺酶均显示出良好活性.亚胺培南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阻碍细菌细胞壁黏肽的合成,破坏细胞壁结构,改变渗透压,从而导致细胞溶解,达到杀菌作用;雷巴坦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推测与阿维巴坦相似.亚胺培南对大多数细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加入雷巴坦后可增强其抗菌活性(如肺炎克雷伯菌和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雷巴坦单用或联合亚胺培南使用时的药动学参数相近,明确了两者联合用药的可行性;临床上超过90%的碳青霉烯耐药菌株对亚胺培南/雷巴坦(500 mg/250 mg)敏感.另外,已完成的临床研究也证实亚胺培南/雷巴坦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和安全性.随着该药临床研究的深入,后续可对更多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数据进行评估,从而为新型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贪铜杆菌Cupriavidus sp.SHE细胞上清液合成纳米硒
编辑人员丨2023/8/5
近年来,纳米硒凭借其良好的导电、光热以及抗癌等特性,在纳米技术、生物医学以及环境修复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实验选择前期筛选得到的贪铜杆菌Cupriavidus sp.SHE,文中探究了该菌株的细胞上清液、全细胞以及胞内提取物合成纳米硒的能力,并对细胞上清液合成的纳米硒进行形貌表征与官能团分析,最后选取革兰氏阳性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Il和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进行抗菌实验.结果 表明,菌株Cupriavidus sp.SHE的细胞上清液、全细胞以及胞内提取物均具有合成纳米硒的能力.对于菌株Cupriavidus sp.SHE细胞上清液而言,在该实验中,研究范围内其合成纳米硒的最佳条件是SeO2浓度为5 mmol/L,pH为7.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合成的纳米硒颗粒主要为球形,平均直径为196 nm.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合成的纳米硒晶体类型为六方形结构.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表明纳米硒表面有小分子蛋白结合,可能参与了纳米硒的合成和稳定过程.此外,抗菌实验表明菌株Cupriavidus sp.SHE细胞上清液合成的纳米硒颗粒对菌株E.coli BL21和Pseudomonas sp.PI1均无明显的抗菌活性.综上,该研究表明菌株Cupriavidus sp.SHE在细胞上清液中产生的蛋白类物质在其合成纳米硒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合成的生物纳米硒颗粒无毒且生物相容性良好,未来在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