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体腺瘤伴多发Rathke囊肿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PA)合并多发性Rathke囊肿(Rathke cleft cyst,RCC)的起源、组织学表现、临床表现、影像学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巨大型PA合并多发性RCC病例的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本例经鼻蝶入路切除鞍区病变.结果 MRI提示鞍内多达17个大小不一的囊性变,信号不均一.术中可见垂体肿瘤组织内存在多个胶冻样黏稠组织,灰白色,无血供,病变切除满意,随访3年,未见复发.结论 PA合并RCC是极其罕见,术前需要仔细鉴别其MRI表现,临床处理需要个体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闭合式切口联合伞形支架行肋软骨综合鼻整形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采用闭合式切口及伞形支架方式行肋软骨综合鼻整形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烧伤整形外科为52例患者行自体肋软骨综合鼻整形术,男4例,女48例,平均年龄26.7岁(18~42岁),均采用双侧鼻内切口行伞形支架搭建的手术方法,术中充分分离双侧下外侧软骨,暴露鼻中隔软骨,通过搭建伞形支架以纠正鼻小柱退缩及鼻尖突出度不够等鼻美学缺陷。所有患者术前、后拍照,并在随访期间通过网络或电话完成术后满意度调查。结果:52例患者术后即刻显示术前鞍鼻、鼻头肥大、鼻尖不突出、鼻小柱退缩等鼻美学缺陷得以改善,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感染、出血等短期并发症。30例患者获6~15个月随访,并同时完成术后满意度调查。术前鼻额角141.29°±5.61°,术后137.67°±5.27°;术前鼻唇角89.53°±10.56°,术后94.90°±5.88°;术前鼻尖角86.60°±7.09°,术后80.42°±5.47°;术前鼻小柱-小叶角48.82°±7.32°,术后44.63°±2.51°;术前鼻尖突出度与鼻长之比0.48±0.07,术后0.54±0.07;术前小叶与鼻小柱长度之比1.74±0.36,术后1.22±0.21。术前、后各项测量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面诊中患者鼻尖无明显偏曲、下旋、翘曲。术后满意度调查显示,术后3~6周内肿胀基本消失,未发生明显通气障碍、感觉异常及嗅觉减退等功能后遗症,大部分患者对美观及功能结果满意。 结论:闭合式切口联合伞形支架搭建的手术方式操作简单,闭合式切口允许术中随时进行支架评估调整,术后无鼻小柱切口瘢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治疗鞍区脑膜瘤伴广泛钙化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钙化是脑膜瘤的共同特征之一,但肿瘤的广泛钙化临床较为罕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2022年11月采用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手术治疗1例鞍区脑膜瘤伴广泛钙化的患者,行肿瘤次全切除,术后无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访7个月患者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2例垂体囊肿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囊肿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9年5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和病理确诊为垂体囊肿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疗效。结果:32例患者中病理诊断Rathke囊肿29例,垂体蛛网膜囊肿3例。利用内镜技术可彻底清除囊肿内容物,清晰观察囊肿与鞍隔及蛛网膜下隙的关系。术后随访0.5~1.0年,患者头痛、头晕及视力障碍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有1例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术是垂体囊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垂体瘤切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患者187例,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表对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与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收集汇总。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对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87例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18例(9.63%);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年龄、基础疾病、使用激素、术前应用抗菌药物、手术时间、脑脊液漏、留置引流管、二次手术、鞍隔破损、ICU住院时间均为影响中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均 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脑脊液漏、留置引流管均为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因素(均 P<0.05)。 结论:手术时间、术中脑脊液漏、留置引流管均为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内镜技术在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内镜颅底外科技术的应用肇始于神经内镜经鼻腔-蝶窦入路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uitary neuroendocrine tumors,PitNETs)切除术。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手术治疗PitNETs的手术创伤小,肿瘤显露清楚、切除彻底、复发率低。近年来,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进步,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切除PitNETs的适应证不断增加,许多侵袭海绵窦、鞍上、斜坡的肿瘤应用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切除也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1,2,3,4];同时,对于功能性PitNETs,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手术可安全、彻底地辨识和处理肿瘤假包膜、正常垂体和海绵窦内侧壁等毗邻结构,进一步提高了肿瘤的内分泌治愈率 [5,6,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鼻蝶手术后复发或残留颅咽管瘤的手术治疗技术与疗效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额底纵裂入路切除经鼻蝶术后复发或残留颅咽管瘤的技术要点并分析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诊治的10例首次经鼻蝶手术后复发或残留的颅咽管瘤患者再次手术治疗后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13 ~ 44岁。其中5例患者首次手术采用经鼻显微镜手术,5例患者采用经鼻内镜手术。10例患者再次手术中全部采用经额底纵裂入路切除肿瘤,其中6例患者在手术中用磨钻磨除鞍结节或蝶骨平台骨质。结果:肿瘤全切除者6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者1例。术后视力改善者3例,无显著变化者6例,视力下降者1例。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脑脊液鼻漏2例,分别行经鼻内镜手术修补脑脊液鼻漏,得以治愈。颅内感染者1例,该例患者并发脑积水,在颅内感染治愈后行脑室-腹腔分流术。随访时间22 ~ 8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9个月。随访期内无死亡病例,2例患者复发。9例患者有垂体前叶功能低下,7例有尿崩症。按Karnofsky生活质量量表评分,90分7例,80分3例。结论:经额底纵裂入路手术切除经鼻蝶手术后复发或残留的颅咽管瘤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内镜治疗复发或残余鞍区及斜坡区肿瘤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治疗复发或残余鞍区及斜坡区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治要点。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21年11月至2023年10月采用神经内镜治疗的49例复发或残余鞍区及斜坡区肿瘤患者(垂体瘤45例、颅咽管瘤3例、斜坡区脊索瘤1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49例患者中全切除29例(59.2%)、近全切除12例(24.5%)、部分切除8例(16.3%)。2例(4.1%)患者术中出现颈内动脉破裂,予急诊行覆膜支架置入术,恢复良好出院,但其中1例遗留单侧动眼神经麻痹。术后随访1~24个月,97.2%(35/36)患者的头痛及视力下降症状好转,无一例患者出现永久性尿崩或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3例(6.1%)患者出现残余肿瘤增大,但肿瘤全切除患者均无复发。结论:神经内镜治疗复发或残余鞍区及斜坡区肿瘤安全有效,但术中需重视对颈内动脉加强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内镜经鼻蝶手术治疗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颅底重建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NET)切除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的影响因素及分层颅底重建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37例PitNE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神经内镜经鼻蝶肿瘤切除术,依据术中是否发生脑脊液漏分为术中无脑脊液漏组(198例)和术中脑脊液漏组(39例),并依据脑脊液漏Kelly分级标准(术中无脑脊液漏组均为0级,术中脑脊液漏组为1~3级)采取分层颅底重建策略。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的影响因素。结果:237例患者中,198例术中无脑脊液漏发生,39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其中Kelly分级0级198例,1级27例,2级9例,3级3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颅底重建。术后2例患者发生颅内感染,无一例新发脑脊液漏。237例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7.5个月(3~12个月)。至末次随访,均未见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等并发症。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术前合并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肿瘤最大径、肿瘤部位、肿瘤质地、手术次数及肿瘤切除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 OR=1.24,95% CI:1.13~1.36)、肿瘤部位( OR=0.17,95% CI:0.04~0.80)、肿瘤质地( OR=15.38,95% CI:4.61~51.28)、手术次数( OR=14.76,95% CI:2.44~89.19)是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 结论:PitNET最大径较大且质韧、二次手术的患者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蝶肿瘤切除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的风险更高,而肿瘤位于鞍上是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的保护因素,依据脑脊液漏分级标准采取分层颅底重建策略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对称性经缝牵引成骨术在青少年单侧唇腭裂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非对称性经缝牵引成骨术在青少年单侧唇腭裂患儿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单侧唇腭裂术后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的青少年患儿资料,均行非对称性经缝牵引治疗,采用颅骨外固定支架联合镍钛记忆合金弹簧的尖牙支柱骨承力牵引方式,对两侧上颌骨施加不同大小的牵引力,并通过适度的牵引矫枉过正处理、及时的正畸治疗和适时的面弓牵引维持策略预防术后复发。通过对牵引前后的上牙槽座点(A)、梨状孔外侧缘点(LPA)、鼻颌缝最下点(INM)以及翼上颌缝点(PTM)到过蝶鞍点冠状面(CR平面)距离进行测量,分析对比面中部骨骼裂隙侧与非裂隙侧的变化,计算INM、LPA及PTM点的非对称率。结果:研究共纳入38例患儿,其中男34例,女4例,年龄8~15岁。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牵引治疗,术后面形及咬合关系得到显著改善。术后随访1~3年,结果显示牵引结束时因矫枉过正所致面中部凸出及咬合超覆盖会在6~12个月后恢复协调,3例术后未接受面弓牵引维持的患儿于随访3年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上颌复发。对其中25例患儿牵引前后头颅CT影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点前移量为(12.67±4.62) mm(6.21~23.28 mm)。牵引前裂隙侧INM、LPA及PTM点到CR平面的距离均小于非裂隙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牵引结束后INM和PTM点的两侧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LPA点的两侧距离差值虽然有缩小,但裂隙侧仍显著小于非裂隙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牵引前相比,牵引结束后INM、LPA及PTM点的非对称率均有显著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非对称性经缝牵引成骨术为临床上青少年单侧唇腭裂患儿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的早期矫治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并能很好地恢复面中部对称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