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PLC-QTOF/MS法鉴定蕨麻中化学成分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QTOF/MS)鉴定蕨麻中化学成分.方法 Acquity UPLC HSS T3 色谱柱(100 mm×2.1 mm,1.8 μm);流动相:0.05%甲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柱温:40℃;进样体积:2 μL.ESI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扫描,二级IDA扫描模式下采集碎片数据.通过Sciex OS 2.0 数据处理软件结合数据库、对照品、部分文献和天然产物裂解规律对蕨麻水提液中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 共鉴定出 53 种化学成分,其中氨基酸类 10 个,酚酸类 8 个,萜酸类 4 个,黄酮类7 个,季胺类生物碱 1 个,其他类23 个.以野鸦椿酸、鞣花酸为例进行碎片离子裂解推测.结论 该方法准确稳定,适用于蕨麻中化学成分的鉴定,为后续的质量控制和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蕨麻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综述近年来蕨麻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报道,为蕨麻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蕨麻含有三萜类、黄酮类、酚类、多糖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和营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缺氧、保肝、抗病毒、调节免疫、抗肿瘤、降血糖等多种药理作用.结论 蕨麻作为传统的药食两用类药材,在食品、药品、保健品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开发的产品种类相对较少,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现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调查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现状,为区域内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野外实地调查、记录物种信息及编目分类等方法,分析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药用植物的物种类群、物种构成、生活型等信息.结果: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有药用植物资源1 151 种(含变种),隶属于 184 科 584 属,其中,菌类植物 9 科 19 种,苔藓类植物 8 科 9 种,蕨类植物 21 科 93 种,裸子植物 7 科14 种,双子叶植物 120 科 870 种,单子叶植物 19 科 146 种.菊科、蔷薇科和百合科植物较多见,植物生活型以草本类植物占优势,占物种总数的 47.44%.结论: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物种多样性高.建议今后应在保护野生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野生物种的抚育研究,该措施将对保护区内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藏药蕨麻的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对藏药蕨麻进行本草考证,为藏药蕨麻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查阅、整理历代有关蕨麻的本草记载,对始载本草、名称及药用历史进行系统研究.结果 众多本草古籍中均有关于蕨麻的药食记载,且本草专著记载蕨麻全草及块根均可入药,全草有收敛止血、补血益气、生津利痰的功效;块根具有生津止渴、健脾益胃、收敛止血、止咳、利痰、益气补血的功效,主治吐血、下血、疟疾、脾虚腹泻、下痢等症.但现行标准记载其药用部位为其干燥地下部分.结论 近现代对蕨麻药用部位及药理作用的研究与古代存在差异,需要对蕨麻叶和全草的活性成分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便开发、利用蕨麻药用资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蕨麻乙醇提取物通过JAK2/STAT3信号通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损伤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探讨蕨麻乙醇提取物通过酪氨酸激酶(JAK)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3 信号通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R)大鼠心肌细胞损伤的作用.方法 选取雄性SD大鼠 100 只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模型(I/R)组和低、中、高剂量药物处理组.对照组正常饲喂大鼠;模型组建立大鼠心肌 I/R模型;低、中、高剂量药物处理组分别使用 0.9、1.8、3.6 g/kg的蕨麻乙醇提取物灌胃建模后的大鼠.噻唑蓝(MTT)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酶切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leaved-caspase)-3、JAK2、磷酸化(p)-JAK2、STAT3、磷酸化(p)-STAT3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I/R处理后心肌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Cleaved-caspase-3 蛋白表达显著升高,MDA、LDH水平显著升高,SOD水平显著降低(P<0.05);低、中、高剂量蕨麻乙醇提取物处理后可明显抑制I/R处理的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氧化应激作用,明显促进心肌细胞增殖(P<0.05);I/R处理的心肌细胞中p-JAK2、p-STAT3 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而低、中、高剂量蕨麻乙醇提取物处理后p-JAK2、p-STAT3 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JAK2/STAT3 信号通路抑制剂AG490 处理心肌细胞后,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Cleaved-caspase-3 蛋白表达显著升高,MDA、LDH水平显著升高,SOD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蕨麻乙醇提取物可能通过激活JAK2/STAT3 信号通路减轻I/R处理的心肌细胞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新疆野生维管植物名录
编辑人员丨2023/12/9
为全面了解新疆野生维管植物资源现状,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文献收集、标本考证并结合野外考察及最新的分类学研究成果,对新疆野生维管植物名录进行了整理和更新.结果表明,新疆共有野生维管植物113科800属4,109种(含种下分类群,下同),其中石松类和蕨类植物14科23属52种,裸子植物3科6属22种,被子植物96科771属4,035种.石松类和蕨类植物中物种数最多的前4个科为铁角蕨科(9种)、木贼科(8种)、鳞毛蕨科(7种)和冷蕨科(7种),最多的属是铁角蕨属(Asplenium,9种);麻黄科(11种)和麻黄属(Ephedra,11种)分别是裸子植物中物种数最多的科和属;被子植物是新疆野生维管植物最主要的组成成分,分别占科、属、种总数的85.0%、96.4%和98.2%,其中物种数最多的前5个科分别是菊科(600种)、豆科(465种)、禾本科(423种)、十字花科(215种)和毛茛科(181种),前5个属分别是黄芪属(Astragalus,212种)、棘豆属(Oxytropis,101种)、薹草属(Carex,86种)、蒿属(Artemisia,65种)和葱属(Allium,64种).此外,本名录涉及新疆存疑物种20科41属53种;国家保护植物20科26属59种;新疆保护植物46科73属125种;受威胁植物38科61属95种.本研究可为《新疆植物志》的修订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广西野生维管植物名录
编辑人员丨2023/8/19
为全面了解广西野生维管植物资源的现状并为开展相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提供基础资料,本文基于作者2023年即将出版的《广西植物物种编目及红色名录》一书数据,形成了最新的广西野生维管植物名录.结果显示:广西野生维管植物共计262科1,793属8,221种57亚种460变种1变型,其中,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共有36科118属699种3亚种13变种1变型,裸子植物7科21属60种5变种,被子植物219科1,654属7,462种54亚种442变种.广西分布的喀斯特专性植物共计129科385属1,209种2亚种49变种,占广西野生维管植物物种总数的14.42%;喀斯特专性植物中,物种数排名前10位的科分别为苦苣苔科、天门冬科、兰科、茜草科、荨麻科、秋海棠科、爵床科、报春花科、樟科、大戟科;排名前10位的属分别为报春苣苔属(Primulina)、秋海棠属(Begonia)、蜘蛛抱蛋属(Aspidistra)、楼梯草属(Elatostema)、螺序草属(Spiradiclis)、耳蕨属(Polystichum)、石山苣苔属(Petrocodon)、珍珠菜属(Lysimachia)、马蓝属(Strobilanthes)、蛛毛苣苔属(Paraboea).仅见于广西分布的维管植物特有属已知有4属:头序冷水花属(Metapilea)、异裂菊属(Heteroplexis)、异片苣苔属(Allostigma)和圆果苣苔属(Gyrogyne);特有种901种3亚种61变种,占广西野生维管植物物种总数的11.04%.广西共有349种维管植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约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维管植物总数的33.46%.本名录的动态更新是对广西野生维管植物阶段性的汇总和归纳,但目前仍有253种存疑种类,这些种类为今后进一步完善广西野生维管植物的编目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在此,本文呼吁相关植物学者对广西野生维管植物多样性开展更为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藏药防治高原病的药理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12
藏药预防和治疗高原病主要从抗缺氧、抗氧化、保护心脑组织、改善心肺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调节胃肠道功能、保护脑组织等方面发挥疗效,且药理作用明显,但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藏药防治高原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治疗,预防高原病的研究较少;(2)部分单味药及复方藏药缺乏系统的药理学、毒理学研究,限制了藏药的临床应用;(3)大部分治疗高原病的复方制剂是藏医师继承前人经验并经过临床实践反复验证而得出来的.今后,应对药食同源的藏药如红景天、沙棘、锦鸡儿、蕨麻等进行二次开发,研制出预防高原反应的保健品,以减少高原病的发病率.此外,还需对藏药进行有效物质、作用机理和不良反应的系统研究,建立"基于藏药药性理论的藏药复方制剂安全性评价体系",并对藏医药古代文献进行多方面、多维度发掘,总结名医名方的临床经验,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提高和创新,促使藏药在防治高原病中为更多患者接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国家保护植物报春苣苔分布地的植物多样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对已知有报春苣苔分布的广东、湖南、广西、江西4省14地的石灰岩洞口或崖壁进行野生维管植物多样性调查分析,以期对珍稀濒危植物报春苣苔种群的生存和保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4个地点共出现101科242属342种维管植物,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科、属、种分别是苦苣苔科、凤尾蕨科、荨麻科、铁线蕨科、爵床科;凤尾蕨属(Pteris)、报春苣苔属(Primulina)、铁线蕨属(Adiantum)、苎麻属(Boehmeria)、唇柱苣苔属(Chirita);报春苣苔(Primulina tabacum Hance) 岩尾蕨(Pteris deltodon Bak. )、蜈蚣草(P.vittata L. ) 、铁线蕨(Adiantum capillus - veneris L.)、苎麻[Boehmeria nivea (L.) Gaudich. ]等.植物种的相似性系数最大为40%,最小为0,平均值为14. 24%,表明虽均为石灰岩生境,但各地的种类各具特色.鉴于大多数报春苣苔分布点未纳入自然保护区范围,生存状况堪忧,建议加强对报春苣苔种群及其生境的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线粒体基因、形态学和栖息地指标的两种鼢鼠分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区栖息的鼢鼠(Eospalax spp.)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子系统学、形态学和栖息地特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内鼢鼠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测定了线粒体D-loop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并计算了鼢鼠间遗传距离.测量了鼢鼠头骨指标以及体貌形态特征,并调查了不同鼢鼠栖息地草地类型、优势种植物及土壤紧实度等.结果发现4个采样地的鼢鼠属两个不同种,即甘肃鼢鼠(Eospalaxcansus)和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两种鼢鼠的遗传距离为0.147;眶间宽、听泡宽在两性间均差异显著(n雄=14,n雌=16,P<0.05),颧宽在雄性间差异显著(n雄=14,P<0.05);甘肃鼢鼠尾部和后足有稀疏短毛,而高原鼢鼠则有密毛.甘肃鼢鼠主要栖息在海拔较低的高寒草甸区,其优势植物主要有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蕨麻(Potentilla anserina)、早熟禾(Poa annua);高原鼢鼠主要栖息在海拔较高的高寒灌丛草甸区,其优势植物主要有早熟禾(Poa annua)、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但两者栖息地的土壤紧实度无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为同区域分布甘肃鼢鼠和高原鼢鼠的野外鉴别提供技术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