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射频消融导致冠状动脉急性损伤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冠状动脉损伤是射频消融少见的一种并发症。该文报道1例预激综合征患者,心脏电生理检查发现旁道起源于冠状静脉窦内心中静脉开口,射频消融治疗成功阻断了旁道,但引起了右冠状动脉的左心室后支急性损伤、闭塞,遂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治疗、光学相干成像技术(OCT)腔内影像学评价,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发现左心室后支损伤部位与心中静脉开口结构上紧邻。术后随访3年,无不良事件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近期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导管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近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1月—2021年3月129例接受CDT治疗的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6例、女73例,年龄(43.3±6.1)岁。根据CDT治疗的近期效果分为2组:再通组(血栓溶解率≥50%)和未通组(血栓溶解率<50%),其中未通组57例,再通组72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恶性肿瘤、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及CDT前行髂静脉小球囊预扩张等因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比值比( OR)3.261,95%可信度区间( CI)1.361~7.815, P=0.008]、病程>14 d( OR 6.755,95% CI 1.826~24.985, P=0.004)、纤维蛋白原( OR 1.459,95% CI 1.055~2.018, P=0.023)与CDT前行髂静脉小球囊预扩张( OR 5.666,95% CI 1.325~24.235, P=0.019)是CDT治疗下肢DVT近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年龄、病程、纤维蛋白原、CDT前行髂静脉小球囊预扩张是CDT治疗DVT近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主动脉瓣病变的外科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之一。在儿童期,主动脉瓣疾病通常表现为主动脉瓣狭窄和(或)反流。针对这些病变,可采用多种不同的干预方式,包括介入导管治疗(如球囊扩张术)和手术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取决于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以及医疗机构的偏好。儿童主动脉瓣疾病的治疗理念与成人有所不同。在制定治疗策略时,必须考虑到儿童生长发育的需求,以实现最佳的血流动力学性能,并降低与瓣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对儿童主动脉瓣病变的外科治疗进展进行述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直径球囊预扩张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中不同直径球囊预扩张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9月收治的100例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进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 mm球囊预扩组和5 mm球囊预扩组,每组50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术后血管残余狭窄率、手术前后心率血压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均为100%。4 mm球囊预扩组术前血管狭窄率为(84.8±8.6)%,术后血管残余狭窄率为(12.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5 mm球囊预扩组术前血管狭窄率为(82.1±8.0)%,术后血管残余狭窄率为(6.4±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5 mm球囊预扩组术后血管残余狭窄率显著低于4 mm球囊预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4 mm球囊预扩组术后收缩压较术前下降(19.8±22.3) mmHg,心率减慢(11.0±9.7)次/min;5 mm球囊预扩组术后收缩压较术前下降(14.0±28.5) mmHg,心率减慢(7.0±10.8)次/min;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4 mm球囊预扩组患者共28例发生并发症,5 mm球囊预扩组共25例发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2种直径球囊在颈动脉重度狭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均安全、有效,5 mm球囊预扩对血管狭窄的短期改善作用优于4 mm球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可吸收支架在膝下动脉病变中的介入治疗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可吸收支架的植入对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3月至2021年1月于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所纳入25例接受膝下动脉球囊扩张后植入药物可吸收支架患者(支架组)和25例膝下动脉球囊扩张后未进行可吸收支架植入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症状改善情况、踝肱指数值、卢瑟福分级及跛行距离以及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患者症状、踝肱指数值、卢瑟福分级、跛行距离及通畅率。术前及术后均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同组术前与术后均数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通畅率采用χ 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支架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第1天踝肱指数值较术前显著增高(0.18±0.11与0.85±0.15, t=18.5, P<0.05;0.22±0.15与0.87±0.10, t=20.8, P<0.05),卢瑟福分级显著降低[(4.66±0.21)级与(2.10±0.11)级, t=9.2, P<0.05;(4.58±0.33)级与(2.3±0.22)级, t=12.9, P<0.05],跛行距离显著增加[(27±8)m与(300±43)m, t=20.8, P<0.05;(42±14)m与(320±18)m, t=32.6, P<0.05]。两组组间进行比较术前踝肱指数值及术后踝肱指数值、卢瑟福分级及跛行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6个月支架组患者及对照组踝肱指数(0.72±0.03 与0.54±0.12; t=10.2, P<0.05)、卢瑟福分级[(1.72±0.17)级与(3.23±0.22)级; t=12.8, P<0.05]及跛行距离(580.00±137.00)m与(267.00±54.00)m; t=8.2, P<0.05],支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支架组6个月的通畅率为68%(17/25),优于普通球囊扩张组的通畅率56%(14/25)。 结论:植入药物可吸收支架可以明显改善接受动脉球囊扩张手术的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认证后,各部门急救流程的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206例临床资料,将认证前收治的9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认证后收治的108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对比研究组及实验组患者的开始发病至初次医疗接触时间、进门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初次医疗接触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总缺血时间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对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初次医疗接触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84.5(73.0,96.0) min]、总缺血时间[205.0(159.8,307.0) min]、进门到植入球囊扩张时间[72.5(58.3,83.8) min]较对照组[112.0(93.0,132.5) min、241.0(199.0,329.0) min、78.0(68.0,96.5) min]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研究组患者开始发病至初次医疗接触时间稍短于对照组[124.5(77.3,201.0) min与130.0(76.3,216.0)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16.7%(18/108)与28.6%(28/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0)。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Killip Ⅲ、Ⅳ级( OR 2.618,95% CI 1.244~5.509, P=0.011)、开始发病到初次医疗接触时间>90 min( OR 4.562,95% CI 2.167~9.603, P<0.001)、进门到植入球囊扩张时间>60 min( OR 2.227,95% CI 1.087~4.563, P=0.029)是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胸痛中心流程的持续改进可以促使本地区内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更有效地缩短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时间,减少术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出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23年第1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期聚焦肺部疾病。肺癌是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85%以上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以淋巴结转移常见。对于NSCLC亚型鉴别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多个 18F-FDG PET/CT半定量参数中,尤以动态显像第3阶段(33~40 min)SUV max更有意义(肖力铭等)。在肺癌治疗方面,乏氧NSCLC对重离子射线敏感,放疗结束后早期即可观察到 18F-氟硝基咪唑(FMISO)PET/CT图像上肿瘤体积显著缩小(刘明玉等);而对于放化疗后进展的患者, 125I粒子植入疗效较好,以术后D 90≥120Gy者的近期疗效更佳,还可通过术前血红蛋白与肿瘤最大径进行生存预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严重时可最终导致右心衰竭,首选行肺动脉内膜剥脱术(PEA),无法行PEA者,行肺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BPA)可显著改善肺血流灌注,降低肺动脉压;其疗效可采用肺灌注断层显像进行评价(武姣彦等)。另外的4篇论著主要为神经系统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与多系统萎缩、癫痫)及鼻咽癌显像鉴别诊断或预后方面的研究。更多具体内容可登录本刊网站(https://www.zhhyx.com.cn)浏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DCB治疗的4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5例、大脑中动脉21例、椎动脉颅内段11例、基底动脉12例。先行普通球囊预扩张病变后再行DCB成形术,术后30、90、180、360 d进行临床随访,术后180 d行影像学随访。分析技术成功率(定义为球囊扩张治疗后残余狭窄<50%患者所占比例)、围手术期安全性(1个月内所有的卒中、TIA和死亡)、随访卒中复发及再狭窄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狭窄程度由术前80%(75%,85%)改善为术后即刻20%(15%,30%),技术成功率91.8%(45/49),11例(22.4%,11/49)因严重限流性血管夹层或非限流性夹层,术者担心夹层随后进展给予支架植入。3例(6.1%,3/49)因明显的血管弹性回缩植入支架。围手术期1例(2.0%,1/49)患者发生症状性脑梗死,经治疗后症状好转。无致死致残性卒中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2例(4.1%,2/49)患者发生责任血管区域卒中事件,1例(2.0%,1/49)患者发生非责任血管区域卒中事件。38例(77.6%,38/49)患者获得影像随访,中位影像随访时间6个月,发生2例再狭窄(1例症状性再狭窄),再狭窄发生率5.3%(2/38)。结论:DCB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技术成功率高,围手术期安全性良好,短期随访卒中复发率低,提示可能具有较好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子宫颈扩张球囊应用于初产妇引产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初产妇中影响子宫颈扩张球囊引产结局的因素,建立预测成功的模型。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使用子宫颈扩张球囊引产的孕足月初产妇312例为研究对象,评估孕妇的年龄、孕次、身高、体重指数、宫颈Bishop评分、新生儿体重、妊娠期合并症等因素对引产结局的影响。结果:初产妇孕次、宫颈Bishop评分、身高与子宫颈扩张球囊引产成功率呈正相关,体重指数、新生儿体重与引产成功率呈负相关,建立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849,最佳诊断阈值为0.725,灵敏度为80.7%,特异度为75.7%。结论:宫颈评分、孕次、身高、体重指数和新生儿体重可作为预测指标,建立预测初产妇球囊引产成功的模型,有助于选择合适引产对象,减少临床干预,提高引产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踝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腔内重建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踝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腔内重建技术(包括液压扩张、减容、抑制再狭窄技术)治疗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12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连续收治的465例踝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570条肢体)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踝下动脉球囊扩张成形作为基础治疗,其中联合减容技术67例,联合抑制再狭窄技术82例,三者联合11例。比较术后1、3、6及12个月的再闭塞率、目标病变再干预率,GLASS分级P0、P1、P2组3个月内的伤口愈合率,6、12个月的保肢率及12个月的病死率。结果:本组手术技术成功率为76.0%(433条/570条),术后6、12个月随访率分别为85.4%(370条/433条)及75.3%(326条/433条),治疗病变的长度为(3.6±1.3)cm;术后1、3、6、12个月再闭塞率依次为5.5%(23条/420条)、8.2%(33条/403条)、14.9%(55条/370条)和23.6%(77条/326条);6、12个月的目标病变再干预率分别为7.6%(28条/370条)和12.0%(39条/326条);P0、P1和P2组3个月内的伤口愈合率分别为87.3%(192条)、70.5%(62条)及10.5%(2条)( P<0.001),6个月的保肢率分别为96.2%(200条)、84.7%(127条)及33.3%(4条)( P<0.001),12个月的保肢率分别为78.7%(170条)、54.5%(55条)及22.2%(2条)( P<0.001)。术后12个月病死率为6.9%(32/465)。 结论:踝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腔内重建可行且具有较高技术成功率,其肢体威胁期足背足底弓动脉完整程度与3个月内伤口愈合率及保肢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