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线顺行解剖法"在锁骨上动脉岛状瓣安全制备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点线顺行解剖法"在锁骨上动脉岛状瓣制备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采用"点线顺行解剖法"设计锁骨上动脉岛状瓣,修复的头颈部缺损患者43例,共计45个皮瓣的病例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5~72岁。其中下咽癌26例,复发性喉癌4例,颈段食管癌2例,扁桃体癌1例,腮腺癌1例,下咽癌术后咽瘘3例,外伤后食管瘘2例,下咽癌术后食管狭窄2例,自身免疫性疾病喉狭窄1例,上颌窦癌术后面颊部缺损1例。"点"为锁骨上动脉在颈横动脉的起点;"线"为沿锁骨上血管起点顺行解剖1~2 cm,沿血管走行方向作延长线,并以此延长线为皮瓣中轴,设计岛状皮瓣。记录皮瓣动静脉供应特点、皮瓣制取时间、皮瓣存活率、供区创面修复以及临床随访情况。结果:皮瓣动脉供血较为恒定,静脉回流存在变异;制取皮瓣面积(4~8)cm ×(10~18)cm,制备时间为30~60 min,中位数为42 min;皮瓣存活率100%,1例患者皮瓣发生表皮部分坏死,5例患者术后出现咽瘘,换药治愈;供区缺损均直接拉拢缝合,3例患者出现切口部分裂开,换药后愈合;l例患者失访,余42例患者随访时间为8~55个月,涉及吞咽功能的患者40例,术后均恢复正常饮食或软流食;涉及恶性肿瘤患者40例,肿瘤局部复发3例,淋巴结复发转移2例,远处转移2例,其中肺转移1例,骨转移1例。结论:"点线顺行解剖法"是一种简单、安全和高效的锁骨上动脉岛状瓣的制备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预扩张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与传统手术修复儿童颈部大面积缺损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预扩张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pre-expanded flaps containing cervical cutaneous branch of transverse cervical artery,PCTA)与传统手术修复儿童颈部大面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进行手术治疗的颈部大面积缺损的98例患儿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为传统手术组(76例)和PCTA组(22例)。传统手术组中,男42例,女34例;手术年龄为(71.54±33.40)个月,年龄范围在2.00~173.00个月;缺损面积为(66.11±40.6)cm 2;缺损原因为瘢痕64例、血管瘤2例、皮脂腺痣2例、黑痣8例。PCTA组中,男14例,女8例;手术年龄为(70.90±45.50)个月,年龄范围在20.00~212.00个月;缺损面积为(90.73±31.57)cm 2;致缺损原因为瘢痕18例、皮脂腺痣1例、黑痣3例。比较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再次手术率及患儿家属满意度。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传统手术组与PCTA组分别埋置86、36个扩张器,传统手术组扩张器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2.6%(28/86),相较于PCTA组的11.1%(4/36)更高( χ2=6.00, P=0.014)。在术后皮瓣并发症发生率上,传统手术组(46.1%,35/76)比PCTA组(18.2%,4/22)更高( χ2=5.53, P=0.019)。传统手术组的再次手术率为40.8%(31/76),相较于PCTA组的9.1%(2/22)更高( χ2=7.68, P=0.006)。传统手术组患儿家长满意度(2.526±0.945)明显低于PCTA组(4.227±0.813)( t=-7.66, P<0.001)。 结论:PCTA是修复儿童颈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一种较好选择,能够在降低术后并发症、再次手术率及增加患儿家属满意度上明显优于传统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瓣技术治疗先天性锁骨假关节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1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骨科医学部显微外科收治1例右肩关节下垂10余年的14岁患儿,术前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双侧锁骨实体模型设计修复方案,术中应用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瓣恢复右侧锁骨长度及形态,固定后骨瓣动、静脉与颈横动脉分支及其伴行静脉相吻合。患儿术后腓骨瓣成活良好,2年后随访示患儿右肩关节形态、功能良好,肩失衡改善,患儿及家属对手术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结肠带蒂间置联合血管吻合在下咽癌合并食管癌手术后上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吻合结肠系膜血管于颈部的结肠间置手术方式对于下咽合并食管多原发癌切除后全食管、下咽重建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19年2月至8月收治的4例同时性下咽合并食管多原发癌病例,均为男性,年龄47~58岁。患者均行全下咽、全食管切除;3例切除全喉,1例保留喉。以结肠左动脉为蒂,切取结肠平均长度约为48.5 cm,经食管床上提至颈部,挑选颈部结肠近端肠系膜血管吻合至颈部;1例与甲状腺下动脉吻合,2例与颈横动脉吻合,1例与甲状腺上动脉吻合;静脉均与颈内静脉行端侧吻合。结果:4例患者术后颈腹伤口愈合良好,颈腹均未发生吻合口瘘,患者于术后21~30 d恢复经口普通饮食。随访48~52个月,2例患者因肿瘤复发死亡,2例无瘤生存。结论:结肠带蒂间置联合血管吻合的重建方式安全可行,适合下咽合并食管多原发癌切除后较长距离的上消化道重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前区预扩张皮瓣对颌颈部瘢痕的修复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探讨利用胸前区预扩张皮瓣修复颌颈部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 2018 年 1 月至 2021 年12 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整形外科采用预扩张的胸前区皮瓣修复 27 例颌颈部瘢痕患者,根据瘢痕涉及范围及面积,将胸前区轴型血管预扩张皮瓣分为 2 组:17 例(21 个扩张器)采用胸廓内动脉第 2、3 肋间穿支血管的预扩张胸三角皮瓣(以下简称胸三角皮瓣)修复下颌、颏、颌底部瘢痕;10 例(10 个扩张器)采用颈横动脉颈段皮支血管的预扩张颈横皮瓣(以下简称颈横皮瓣)修复颌底、颈部瘢痕.根据皮瓣轴型血管蒂长度特点来修复不同的瘢痕部位,均为采用一期手术皮瓣下埋置相应大小的扩张器,注水扩张 2~6个月,二、三期手术采用扩张皮瓣修复相应部位瘢痕挛缩.结果 本组共 27 例患者,埋置扩张器31 个;一期手术根据胸前区可利用扩张区域埋置相应容量扩张器,经 2~6 个月注水扩张,均顺利完成二期修复手术;术后皮瓣血运、颜色及皮瓣厚度均与受区完全契合,面颈部双侧对称性及局部功能、轮廓和形态均满意.预扩张的胸三角皮瓣对于下颌部修复的单侧皮瓣面积达 16 cm×10 cm,预扩张的颈横皮瓣对于颈部修复的单侧皮瓣面积达 18 cm×15 cm,术后皮瓣均成活,所有患者获随访 6~36 个月,无血肿、感染、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胸前区皮瓣是修复下颌、颈部瘢痕的最佳供区,经预扩张后可获得较大面积的修复皮瓣,移植后颜色、厚度均与受区相一致;其修复及重建后的颌颈部功能、外观恢复佳且轮廓清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前臂皮瓣及颈横血管蒂斜方肌肌皮瓣在口腔癌切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游离前臂皮瓣与斜方肌岛状肌皮瓣修复口腔癌手术切除后缺损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56例患者接受口腔癌根治手术并以前臂皮瓣(29例)或以颈横血管为蒂的上斜方肌岛状肌皮瓣(27例)修复,应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手术成功率及术后生存质量.结果 前臂皮瓣组和斜方肌肌皮瓣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分别为(9.4±2.7)d和(9.3±2.6)d(P=0.489),修复成功率分别为96.6%(28/29)和96.3%(26/27)(P =0.920),术后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576.3±76.2)分和(568.4±79.3)分(P=0.471),2组各指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游离前臂皮瓣或以颈横血管为蒂的斜方肌岛状肌皮瓣修复口腔癌手术切除后缺损,均可获得满意的功能和较好的临床效果,后者对供区影响小,可作为首选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CTA与DSA在动脉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析CT血管造影术(CTA)与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R-DSA)在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临床收集医院2010-2015年收治的可疑颅内动脉瘤待查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DSA、CTA检查,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诊断结果以介入或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A、DSA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比较CTA与DSA检查的平均瘤颈横径测量结果、最大肿瘤平均直径等指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单发肿瘤,DSA、CTA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8%、4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 R-DSA法检测动脉瘤瘤体颈宽、最大肿瘤平均直径等指标与CTA检查法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应用CTA检查法无创,可作为可疑动脉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初次诊断检查法,可清晰显示动脉瘤的三维形态,作为DSA检查法的补充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传统改良颈清扫术对比多功能保留颈清扫术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效果差异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传统改良颈清扫术和多功能保留颈清扫术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差异.方法 选取甲状腺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150例,根据患者肿瘤原发灶的大小、局部的浸润度和转移程度,分别实施传统改良式颈清扫术(对照组,65例)和多功能保留颈清扫术(实验组,85例).对照组保留颈清扫术为保留胸锁乳突肌、颈内静脉和副神经,而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还保留了颈部浅静脉、颈丛皮神经和颈横血管.结果 2组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每例患者的平均淋巴结总数和阳性淋巴结数量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耳部、颈肩部皮肤感觉基本上在术后3~5个月内可以恢复正常,并且其面部以及上颈部肿胀的发生率大大降低;实验组患者肩部疼痛麻木、锁骨下皮肤疼痛麻木、颈外疼痛麻木、枕部疼痛麻木、耳周疼痛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功能保留颈清扫术,没有增加手术时间和手术难度,却达到了治疗的目的,同时也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组织瓣修复颈肩、腋窝及上臂高压电烧伤创面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及三维重建在组织瓣修复颈肩、腋窝及上臂高压电烧伤创面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14年12月-2017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高压电烧伤颈肩、腋窝、上臂等部位的患者12例,行彻底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3 cm×10 cm~32 cm×15 cm.组织瓣修复术前行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及其分支CTA检查,三维重建主要目标血管及分支,观察拟切取组织瓣利用的轴心血管及其分支血管的显影情况.对上臂及截肢残端骨外露创面、腋窝及前侧创面,结合CTA检查如胸背动脉及内外侧支显影良好,首选背阔肌肌组织瓣修复.本组有6例患者采用此肌皮瓣,切取面积16 cm×12 cm~32 cm×17 cm,供瓣区均取大腿中厚皮覆盖.对大面积枕部、颈肩部创面,结合CTA检查创面对侧颈横动脉颈后浅降支及深支,如显影良好,首选对侧下斜方肌肌皮瓣修复;小面积颈肩部创面,结合CTA检查创面同侧颈横动脉浅降支显影良好,选择同侧下斜方肌肌皮瓣修复.本组有4例患者采用此肌皮瓣,切取面积18 cm ×12 cm~25 cm×17 cm.1例患者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3例患者取大腿中厚皮覆盖.对上臂后内侧、腋窝前侧等创面,如无须肌肉填塞无效腔,或因背部烧伤等原因不能利用背阔肌肌皮瓣时,结合CTA检查侧胸部皮肤血供来源可靠,采用侧胸皮瓣修复.本组有2例患者采用此皮瓣,切取面积16 cm×12 cm~ 17 cm×14 cm.1例患者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1例患者取大腿中厚皮覆盖. 结果 本组12例患者术中行组织瓣修复时,观察轴心血管的走行方向、起始位置与术前CTA检查所观察到的情况一致,术后组织瓣全部成活.随访1个月~2年,患者均较满意,无严重瘢痕挛缩影响功能,未继发感染或慢性溃疡. 结论 颈肩、腋窝及上臂高压电烧伤创面,修复术前应用CTA及三维重建技术能清晰重建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主干及其分支血管,明确血管有无栓塞,观察血管的起始位置及走行方向,能为选取组织瓣修复创面提供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游离股外侧肌皮瓣移植术治疗慢性脓胸和胸壁窦道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游离股外侧肌皮瓣移植术治疗顽固性慢性脓胸和胸壁窦道的疗效.方法 于2012年9月至2016年3月对5例顽固性慢性脓胸和胸壁窦道患者采用游离股外侧肌皮瓣移植术治疗,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将患者的游离肌皮瓣旋股外侧血管降支与胸背或颈横血管间断吻合给肌皮瓣提供血供,术后予抗感染、抗痉挛、抗凝等治疗,观察皮瓣成活、创面愈合及脓胸、窦道消失情况.结果 术后游离肌皮瓣均成活,随访(20.04±6.20)个月,均未见原疾病复发,胸部CT或MRI显示脓胸和窦道消失,游离肌皮瓣活性良好.结论 应用游离股外侧肌皮瓣移植术治疗顽固性慢性脓胸和胸壁窦道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近中期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