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重症破伤风五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的5例成人重型破伤风患者临床资料。5例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19~65岁。发病前5~30 d有外伤史,发病后1~11 d就诊,主要表现为颈痛伴活动受限、张口困难就诊,住院期间出现颈部、双上肢阵发性抽搐、全身阵发性痉挛发作或腹肌紧张、腹痛等;就诊时2例外伤已愈合。入院后均予局部清创,甲硝唑联合青霉素/头孢菌素抗感染治疗,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HTIG)3 000 U于臀大肌及三角肌深部肌内注射中和体内游离毒素,咪达唑仑联合硫酸镁持续静脉泵入控制和解除骨骼肌痉挛。3例患者因呼吸衰竭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1例因严重骨骼肌痉挛导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急性肾损伤,行床旁持续肾脏替代治疗。治疗后5例均痊愈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广州市某汽车制造企业作业人员工作相关肌肉骨骼损伤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广州市某汽车制造企业作业人员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MSDs)的检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20年4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广州市某汽车制造企业7 065名作业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北欧肌肉骨骼疾患问卷》(NMQ)调查其WMSDs患病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对象WMSDs检出率为43.9%(3 102/7 065),其中多部位WMSDs的检出率达31.4%;检出率最高的部位是颈部(24.5%),其次是肩部(21.1%)、踝部(2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工龄3~8年、>8年、年龄>30岁、工作每天重复、每分钟多次重复动作、工作姿势不舒适、经常加班和部门人员短缺等是多部位WMSDs的危险因素( P<0.05);休息时间充足是多部位WMSDs的保护因素( P<0.05)。 结论:汽车制造企业作业人员颈部、肩部、踝部及多部位的WMSDs检出率较高,不良劳动姿势及不合理的工作组织是WMSDs的主要危险因素,适当的工间休息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风险,应开展有效工效学干预措施以预防汽车制造业工人WMSDs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某橱柜厂工人工作有关肌肉骨骼疾患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某橱柜厂工人工作有关肌肉骨骼疾患(WMSDs)的发生情况,探讨导致工人WMSDs的影响因素。方法:于2019年10至12月,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使用《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调查问卷》,对广东省某家具制造企业橱柜厂821名生产工人进行WMSDs的发生情况及风险因素调查,采用χ 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工人WMSDs的危险因素。 结果:橱柜厂工人1个及以上部位WMSDs发生率达51.5%(423/821),其前3位依次为肩部(28.4%,233/821)、颈部(28.1%,231/821)、手腕部(25.9%,213/821)。颈部WMSDs发生率在不同工种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每分钟多次重复性操作( OR=1.70)、躯干经常保持同一个姿势( OR=1.61)、长时间转头( OR=1.58)和经常搬运重物( OR=1.44)是肩部WMSDs发生的危险因素( P<0.05);颈部经常保持同一姿势( OR=1.91)、每分钟多次重复性操作( OR=1.87)、部门人员短缺( OR=1.65)和长时间转头( OR=1.48)是颈部WMSDs发生的危险因素( P<0.05);手腕长期弯曲( OR=2.25)、用手紧抓物品( OR=2.13)、上肢或手用力作业( OR=1.91)、部门人员短缺( OR=1.84)、每分钟多次重复性操作( OR=1.68)和使用振动工具( OR=1.51)是手腕部WMSDs发生的危险因素( P<0.05)。 结论:橱柜厂工人WMSDs发生率较高,以肩部、颈部和手腕部发生情况较为严重,合理劳动组织、降低工作场所不良工效学负荷,减少工人WMSDs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消化内镜医生的操作相关肌肉骨骼损伤
编辑人员丨2024/5/18
[目的]调查中国内镜医师的内镜操作相关肌肉骨骼损伤(MSD)的患病率、常见损伤部位和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通过在线调查收集来自中国8个省份各级医院的193名内镜医师的基本资料、工作量参数、MSD相关信息,以及受访者对内镜设计或预防损伤的要求,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与损伤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参与调查的内镜医生的内镜操作相关损伤患病率为87.6%.最常见的症状部位是左手拇指、腰部和颈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与损伤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操作肠镜[优势比(OR)=3.229;95%CI,1.065~9.787;P=0.038]和每周工作时间(OR=1.192;95%CI,1.007~1.411;P=0.041).[结论]中国消化内镜医师的操作相关MSD的患病率较高,操作肠镜和每周工作时间是2个独立危险因素.个人预防措施、合理的排班以及内镜设计的人体工程学优化有助于改善内镜工作相关的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内质网应激与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皮瓣移植技术是显微外科治疗创伤、感染或肿瘤切除术后严重组织缺损的一种手术方式,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头颈部、躯干或四肢等部位皮肤、肌肉甚至骨骼缺损[1-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超声引导颈2神经根阻滞联合激痛点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短期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12/9
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 CGH)是一种继发于颈部结构病变的头痛综合征,通常单侧发病,病因可能是神经血管、骨骼、软组织等方面损伤,由枕下肌群、椎前和颈椎肌肉激痛点导致的肌筋膜疼痛,常累及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和头半棘肌等 [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中国职业人群作业疲劳与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疼痛及损伤关联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26
目的 分析我国职业人群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MSDs)、作业疲劳和肌肉骨骼疼痛现状,探讨作业疲劳与肌肉骨骼疼痛、WMSDs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我国15个重点行业323家企业66 961名在职员工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调查其过去1年WMSDs发病情况,并采用《Borg 6-20主观疲劳等级量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调查其作业疲劳和肌肉骨骼疼痛情况.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18~60岁年龄构成数据对数据进行标准化.结果 研究对象中,一线作业人员WMSDs标准化发病率高于行政管理与其他辅助人员(38.82%vs 36.30%);作业疲劳、肌肉骨骼疼痛检出率分别为44.54%和63.08%.S型曲线拟合结果显示,研究对象WMSDs发病风险随着其作业疲劳程度的升高而升高(P<0.01).一线作业人员中,WMSDs组人群颈部、肩部、下背部、上背部、腕/手部、足踝部、膝部、腿部和肘部9个部位每月平均疲劳次数均高于非WMSDs组(P值均<0.01).疲劳组人群9个部位的肌肉骨骼疼痛程度均高于非疲劳组(P值均<0.01).疲劳组人群肌肉骨骼疼痛标准化检出率高于非疲劳组(80.38%vs 25.71%).除下背部和肘部外,研究对象其余7个部位的作业疲劳与肌肉骨骼疼痛程度均呈中度正相关,Kendall Tau-b相关系数为0.423~0.546(P值均<0.01).结论 我国职业人群作业疲劳与其局部肌肉骨骼疼痛、WMSDs均具有良好的关联性.通过工效学干预控制作业疲劳的发生发展是预防WMSDs的有效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数字三维成像技术在颌面部软组织整复术前的皮瓣设计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采用数字化技术对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行术前皮瓣设计,指导手术操作,为制作个性化股前外侧皮瓣提供依据.方法:选取7例患有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行下肢薄层CT扫描,对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测量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的管径、走形、血管蒂长度,选取合适的穿支做为皮瓣血供来源,在皮肤上标记穿支位置,模拟皮瓣切取范围.术中根据术前标记,画线并标出皮瓣大小,皮瓣制备完毕后,供区直接拉拢缝合,内置负压引流管.将皮瓣移植到组织缺损处,分别行动静脉吻合,皮瓣与缺损创面严密缝合,颈部内置负压引流管,术后严密观测皮瓣及全身状况.结果:所有重建的旋股前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均能显示皮肤、肌肉、血管及其毗邻关系,并根据缺损区域大小,利用Mimics 17.0软件模拟切取皮瓣,与缺损范围基本一致.7例皮瓣主要穿支及主干与术前检查一致,皮瓣全部成活,创面及供区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1~6个月,皮瓣外形、质地和功能均恢复良好.结论: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准确定位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位置,显示皮肤、肌肉、血管与骨骼之间空间关系,结合Mimics17.0软件实现股前外侧皮瓣三维化及精确化设计,减少供区损伤,提高皮瓣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某市三级医院内科体检医师职业性肌肉骨骼损伤现状及防护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内科体检医师职业性肌肉骨骼损伤(WMSDs)情况以及防护现状,为内科体检医师WMSDs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7年2月,从某市三级医院中随机抽取5所综合医院和2所专科医院的326名内科体检医师.根据北欧标准化肌肉骨骼症状调查问卷(NMQ)与我国医师行业的职业特点自行设计问卷,调查研究对象近1年内肌肉骨骼疼痛情况,对WMSDs的认知态度,对WMSDs防护知识的了解及获得WMSDs防护知识的途径等.结果 该市三级医院男性内科体检医师WMSDs症状以手腕部、颈部和下腰背为主,检出率分别为75.78%、67.19%、58.59%;女性内科体检医师的WMSDs症状以手腕部、下腰背、上腰背较为集中,检出率依次为73.74%、70.95%、60.89%;与女性内科体检医师比较,男性颈部WMSDs症状检出率明显增加,上腰背、下腰背WMSDs症状检出率明显降低(P<0.05).内科体检医师在12个月内、近7天内以及持续>1个月颈部、手腕部、下腰背WMSDs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工作年限和职称的内科体检医师对WMSDs严重性及防护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该市三级医院内科体检医师手腕部、颈部、腰部WMSDs情况较严重,且工作年限及职称的差异影响其对WMSDs防护知识的掌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速后碰撞时人体上颈椎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高速公路事故逐年上升,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便是颈部.有限元分析可以很好的探究颈部损伤的力学机制.目前国内外现阶段更注重模型的优化和低速碰撞工况,少有颈部损伤和颈椎拉压应力之间关系的研究.目的:探究高速后碰撞下人体颈椎的损伤的力学机制,对颈部损伤时椎骨Von Mises应力和轴向压应力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建立了一个包括颈椎骨、椎间盘、韧带、肌肉、小关节等组织的人体上颈椎模型.在前碰撞志愿者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运用有限元方法完成了对高速(80,120,160 km/h)后碰撞下颈椎的动力学响应.结果与结论:①经过模拟及验证表明,建立的上颈椎模型具有较高的生物仿真度,可以用于颈椎损伤研究及交通事故中各部位损伤的研究;②高速后碰撞下,速度越大,颈椎受到的损伤越严重,C1-C4中 C4的应力最大,受到的伤害最大;③用轴向压应力来判断松质骨是否发生破坏要比von-mises应力更有说服力;④在高速后碰撞下,椎骨相互之间发生错位,尤其是超出高速公路限制120 km/h后,椎骨之间错位严重,极有可能出现关节分离和骨折等情况,造成颈椎内部神经等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