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调坐姿作业疲劳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从事长时间单调坐姿作业人员的生理和心理疲劳的影响因素,探讨由于长时间采用坐姿工作而带来的职业疲劳问题。方法:于2021年1月,选择某制造业坐姿工作人员30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连续4h的模拟坐姿装配作业,采用《疲劳自觉症状量表》(Borg's RPE)获取调查对象的主观疲劳评价、单调感数据,采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测量调查对象的肌电信号变化,采用无线传感动作捕捉及力学评估系统获取研究对象的运动学参数和身体姿态相关指标,评估作业者的疲劳状态。结果:从事单调的作业任务时,作业人员的单调感与主观疲劳感呈现了明显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76~0.988( P<0.05)。工作开始初期,颈部的主观疲劳感更明显( P=0.046)。随着工作时间延长,背部疲劳感明显高于颈部( P=0.029)。调查对象工作4 h后,背部竖脊肌肌电平均功率频率值出现明显下降( P=0.025)。身体姿态数据显示,肩颈部指标在工作约2 h开始出现明显变化( P颈部=0.032, P肩部=0.021)。腰臀部指标在工作约4 h开始出现明显变化( P左臀=0.031, P右臀=0.028)。颈部的弯曲角度先增加,后减小;腰臀部的屈曲角度随着工作时间延长持续增加。 结论:单调坐姿作业对作业者的疲劳影响主要体现在腰背部,作业的单调感加剧了作业者的主观疲劳感受,应考虑给予作业者相应的劳动保护,合理设置作业内容,建议每间隔2 h,作业者进行适当的活动或短暂的休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长时间-低强度肌肉疲劳肌电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长时间-低强度肌肉疲劳指作业活动中骨骼肌以低于10%最大随意等长收缩力持续收缩导致肌肉收缩功能下降的现象,是职业性颈、肩、腰、背部不适与疼痛症状高发的主要诱因之一。尽管表面肌电图是评估神经肌肉活动效率的关键生理技术,但在客观检测长时间-低强度肌肉疲劳方面,其有效性仍存在争议。因此,本文阐述长时间-低强度肌肉疲劳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相关假说,并综述长时间-低强度肌肉疲劳肌电检测指标与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对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的早期预防与精准检测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模拟搬举作业的表面肌电数据处理方法差异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不同表面肌电信号数据截取方法在判断肌肉疲劳应用中的差异。方法:于2019年7至10月,以模拟手工搬举作业为模型,采集13名受试人员肱桡肌、肱二头肌、三角肌、左竖脊肌、右竖脊肌及股外侧肌产生的表面肌电信号。应用3种不同的肌电信号处理方法(全部信号、波峰信号、规定动作信号)对原始数据进行时域[均方根值(RMS)]、频域[平均中位频率(MDF)]分析,利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以及非线性曲线拟合分析不同肌电数据截取方法间的数据差异性。结果:模拟搬举作业受试人员年龄(24.31±2.02)岁,身高(173.78±4.84)cm,体重(66.28±5.58)kg,体重指数(BMI)21.94±1.58;肱三头肌皮褶厚度(14.08±4.86)mm,肩胛骨下皮褶厚度(15.54±3.59)mm。应用不同肌电信号截取办法处理信号数据后,经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Wilcoxon检验,除肱二头肌MDF指标外,其余各肌肉RMS、MDF信号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6)。全部信号截取方法处理的数据分布离散度多数优于其他信号截取方案,RMS信号斜率变化率高于其他信号截取方案。非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全部信号截取方法处理数据的波动性小,回归方程拟合度高。 结论:不同肌电信号处理方法存在差异,以动作周期起始点至结束点的全部信号截取法处理数据的波动性最小,肌电时域、频域指标随时间变化灵敏度最高,适用于在动态复杂作业中判断肌肉疲劳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不同驾驶位人员的下肢循环和肌肉疲劳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舱室不同驾驶位人员长时间保持不规则体位后的下肢血流量和表面肌电图变化,为舱室设计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分为主驾驶坐位、副驾驶坐位和副驾驶观察位三部分。不同驾驶位的方案1为有挡板支撑,方案2为无挡板支撑。单次主驾驶坐位试验时长为2 h,单次副驾驶坐位和副驾驶观察位试验时长均为1 h。分别在主驾驶位、副驾驶位及观察位测定受试对象的下肢血流量、斜方肌、竖脊肌及股直肌的表面肌电图。结果:与主驾驶静息对照值相比,主驾驶坐位两个方案的下肢血流量均有所增加,且方案2的下肢血流量较方案1有减小趋势;与副驾驶静息对照值相比,副驾驶坐位两个方案和副驾驶观察位两个方案的下肢血流量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主驾驶坐位方案2中竖脊肌在2 h时的平均频率较方案1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副驾驶静息对照值相比,副驾驶坐位两个方案和副驾驶观察位两个方案的斜方肌、竖脊肌和股直肌表面肌电平均频率和平均功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与副驾驶坐位和观察位方案1相比,副驾驶坐位和观察位方案2的股直肌平均频率和平均功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 结论: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舱室内如配置可伸缩的活动挡板,可以兼顾副驾驶坐位和观察位的生理特征,减低肢体疲劳,提高作业绩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海军官兵睡眠障碍现状及综合管理方法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伴随海军舰艇长远航任务日益增多,官兵睡眠障碍普遍存在,较大程度影响了战斗力发挥。文章梳理了近二十年有关海军官兵睡眠障碍的调查性研究,发现官兵睡眠质量、疲劳、心理生理健康状况存在复杂的相关性,而提升睡眠质量可有效改善与之相关的问题。建议构建一套海军官兵睡眠障碍综合管理方法,以提高舰艇官兵长远航作业能力,充分发挥武器装备综合作战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振动作业对工人职业心理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振动作业对工人职业心理行为的影响。方法:2021年5~8月期间以广东省某市20家工厂共384名作业工人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从事振动作业分为振动组和对照组,振动组229人,对照组155人。采用职业紧张量表、职业倦怠量表和作业疲劳症状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IBM 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组独立样本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作进一步两两比较。 结果:振动组职业紧张量表中认知行为紧张[(3.78 ±1.79)分]、心理紧张反应[(4.15 ±2.29)分]、躯体紧张[(2.81 ± 1.65)分]、总得分[(10.74 ± 5.11)分]均高于对照组[(2.23±1.23)分、(2.30±1.62)分、(1.81±1.07)分、(6.34±2.88)分, t=9.31,8.67,6.68,9.72,均 P<0.01];振动组职业倦怠量表中情感耗竭[(8.95 ±3.62)分]、人格解体[(3.24 ±2.16)分]均高于对照组[(5.37±2.72)分、(1.79±1.20)分, t=10.48,7.59,均 P<0.01],个人成就[(26.20 ±2.47)分]低于对照组[(29.73±2.52)分, t=13.64, P<0.01];振动组作业疲劳症状量表中困倦感[(8.38±1.52)分]、情绪不安感[(6.85 ± 1.74)分]、不快感[(6.38 ±1.57)分]、怠倦感[(8.94 ±2.05)分]、视觉疲劳感[(7.83 ± 1.95)分]、总分[(38.37 ± 6.56)分]均高于对照组[(7.89±1.29)分、(6.21±1.32)分、(5.61±1.29)分、(6.54±1.52)分、(6.67±2.02)分、(32.92±5.56)分, t=3.26,3.90,5.00,12.45,5.61,8.48,均 P<0.01]。各工龄组振动作业工人的职业紧张得分、职业倦怠得分和作业疲劳症状得分在总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6~10年和10年以上工龄组工人的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和作业疲劳症状得分均高于0~5年工龄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工龄与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和作业疲劳存在相关性(均 P<0.01)。振动作业工人的职业紧张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得分与职业倦怠量表各维度得分( r=-0.67~0.63, P<0.01)、作业疲劳症状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得分( r=0.26~0.73, P<0.01)均具有相关关系。职业紧张对作业疲劳的直接效应为0.417,职业紧张通过职业倦怠对作业疲劳的中介效应为0.127。 结论:振动作业可导致工人的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和作业疲劳,是影响职业心理与职业行为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国外军事航空医学研究热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回顾国外航空医学领域的热点问题,掌握军事航空医学最新研究进展,为我军开展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资料来源 公开发表的军事航空医学领域相关文献。资料引用 公开发表的相关期刊论文33篇,专著1部,报告2篇,电子公告1份。资料综合 长航时导致的飞行疲劳和作业能力降低,缺氧导致认知能力的下降,日常训练和执行高强度作战任务时如何提高耐力和体能是目前国外军事航空医学研究的热点。在航空医学领域中飞行疲劳与情绪-认知相互作用。视觉失匹配负波可能是低氧暴露时感觉和认知障碍的早期和可靠的预测指标。飞行人员颈腰椎损伤影响因素及防治一直是航空医学工作者普遍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同时美国飞行人员体能训练和考核标准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结论:应继续关注疲劳、缺氧及颈腰椎损伤对飞行人员的影响,全面系统地增强飞行人员的认知能力与体能训练,建设更为适合我军的航空医学体系,提高飞行效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飞行人员的安全和身心健康,为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提供有力的航空医学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长期海上作业人员中医体质与疲劳关系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长期海上作业人员疲劳发生率及中医体质与疲劳发生的相关性,为制定相关体质调理方案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方法:应用中医体质量表和改良疲劳评定量表,采用横断面抽样调查的方法,对425名在海上作业50 d的男性海员进行疲劳与中医体质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平和质人数最多,占49.18%;偏颇体质前三位分别是气虚质(11.29%)、阳虚质(9.41%)及痰湿质(9.18%)。总体疲劳发生率为16.71%。平和质人群疲劳发生率最低(0.96%),偏颇体质中气郁质人群疲劳发生率最高(58.33%),其次为气虚质(45.83%),基于疲劳得分平均秩次的统计分析显示,平和质人群疲劳得分明显低于偏颇体质( P<0.05)。 结论:平和质、气虚质和阳虚质是长期海上作业人员常见的中医体质类型;中医体质与疲劳产生具有一定相关性,气郁、气虚体质人群更容易出现疲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军事训练疲劳评估与恢复专家共识计划书(2024年版)
编辑人员丨2周前
军事训练或军事作业负荷大、时间长、模式多,易导致疲劳,若无法及时恢复,容易造成新的损伤或慢性疲劳.为应对我军军事训练疲劳发生率较高的问题,及时帮助基层部队发现训练疲劳并进行干预、提高部队战斗力,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全军军事训练伤防治与研究中心共同牵头,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制订了《军事训练疲劳评估与恢复专家共识》.本计划书介绍了专家共识的具体制订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从事计算机作业岗位军人视疲劳程度、情绪与睡眠质量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长期从事计算机相关作业岗位军人视疲劳程度及其与情绪、睡眠质量的关系,为促进军人眼保健及提高视疲劳防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22年9-12月通过整群随机抽样法对863名长期从事计算机相关作业岗位的某基层部队军人进行眼部检查,并运用视疲劳问卷(visual fatigue scale,VF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进行问卷调查,整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军人戴镜后视力为0.91±0.21,眼压为(14.44±3.10)mmHg,视疲劳得分[M(P25,P75)]为10.0(6.0,17.0)分,检出率 44.2%,焦虑得分[M(P25,P75)]为 37.5(30.00,50.00)分,抑郁得分[M(P25,P75)]为 38.75(30.00,50.00)分,PSQI得分[M(P25,P75)]为4.00(2.00,6.00)分.不同性别、年龄、学历的军人视力、眼压、抑郁、焦虑及睡眠质量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视疲劳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从事计算机相关作业岗位军人的视疲劳程度与焦虑、睡眠质量指数呈正相关(r=0.189~0.359,均P<0.01),与视力呈负相关(r=-0.77,P<0.05);不同视疲劳程度军人的焦虑水平、睡眠质量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焦虑、睡眠质量对视疲劳有一定影响作用,并且焦虑在睡眠质量与视疲劳间存在中介作用,效应值为54.5%.结论 长期从事计算机相关作业岗位军人的视疲劳与焦虑、睡眠质量密切相关,积极缓解焦虑情绪、改善睡眠质量对帮助军人在特殊工作岗位中改善视疲劳具有积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