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隐结构模型联合频繁项集的针灸治疗弱精子症不育患者的辨证取穴规律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弱精子症不育患者的辨证取穴规律,为临床治疗弱精子症不育患者提供帮助.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等数据库有关针灸治疗弱精子症的相关文献,提取症状、取穴处方信息构建医案数据库,采用隐结构模型、频繁项集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针灸治疗弱精子症的辨证取穴规律.结果:纳入文献35篇,涉及症状62种,穴位49个.高频症状包括腰酸、神疲乏力等,高频腧穴包括关元、肾俞等.对症状、腧穴、证型进行频繁项集分析,挖掘出症状-腧穴频繁项集4项,包括耳鸣+头晕+腰酸+关元+肾俞等;证型-症状频繁项集4项,包括肾精亏虚证+健忘+性欲淡漠+神疲乏力+脉细等;证型-症状-腧穴频繁项集4项,包括肾精亏虚证+性欲淡漠+神疲乏力+头发易脱+关元等.结论:针灸治疗弱精子症多以关元、肾俞、足三里为主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司徒仪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规律的数据挖掘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基于个性化知识图谱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广东省名中医司徒仪教授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规律,为EMs的中医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基于EMs诊治的文献研究基础,采用人机结合方法建立名医理法方药本体知识树;采集司徒仪教授于2013年至2019年在广东省中医院门诊诊治的EMs患者的病历,对采集的病案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形成知识集,构建EMs的中医药诊疗知识图谱,分析疾病特征与用药规律.[结果]EMs患者的核心症状群为痛经、慢性盆腔痛、不孕,证候以血瘀为核心,气滞、肾虚、气虚为主要病机.频繁项集分析得到的核心药物组合有"延胡索-香附-白芍""枸杞子-桑寄生-茯苓-山药""枳壳-益母草"等.基于知识元聚类和神经网络算法而构建的EMs词云图显示,丹参-赤芍、延胡索-郁金、桂枝-牡丹皮-赤芍-茯苓、丹参-赤芍-三棱-莪术、川芎-延胡索、桑寄生-菟丝子等为司徒仪教授治疗EMs的常用药物组合.有关中药、症状、证型之间的层次聚类分析和关联网络构建结果显示,证型、症状、用药间存在复杂的内在联系.[结论]司徒仪教授治疗EMs以活血化瘀、补肾为主要治疗方法,同时顺应月经周期,攻补兼施.基于语义网络的知识图谱分析与数据挖掘有助于将司徒仪教授的临床诊治经验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可为EMs的中医辨治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选穴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8大数据库自建库至2022年12月31日的有关针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文献;运用Excel 2019建立数据库并对腧穴进行频次、属性统计;运用SPSS Modeler 18.0 Apriori算法分析关联规则,挖掘穴位频繁项集;运用Cytoscape 3.9.0构建穴位共现复杂网络,并分析核心穴位拓扑属性值,筛选核心处方;运用SPSS Statistics 26.0对核心穴位组间联系进行系统聚类,绘制谱系图,挖掘穴位间聚类关系.结果:1)共纳入111篇文献,提取113条有效针灸处方,涉及54种腧穴,总频次479次;2)腧穴分布以足阳明胃经及足少阳胆经居多;3)所选取的腧穴多位于下肢;4)经穴频次前3为风市、伏兔、髀关;所选特定穴以五输穴主,其中合穴频次最高;5)腧穴配伍方面,风市-伏兔支持度最高.聚类分析得出核心针灸处方包括"关元、商丘、肾俞、气海俞"等7组,并挖掘出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新核心针灸处方"风市、阳陵泉、伏兔、阿是穴、足三里、髀关、梁丘、血海、中渎、阴市".结论:现代针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选穴以局部穴和循经取穴为主,且多应用特定穴,重视多经脉,远近相配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基于隐结构模型与频繁项集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辨证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辨证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IPF提供参考.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Embase等数据库中,检索建库至2021年8月8日辨证应用中药汤剂治疗IPF的相关文献,提取证型、症状及中药处方信息,构建IPF医案数据库,采用隐结构模型、频繁项集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药汤剂内服治疗IPF的辨证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39篇,包含病例1497例.纳入文献共包含症状163个,如咳嗽、乏力、气短等,将频次≥3的53个症状作为显变量构建IPF的隐结构模型,该模型提示气虚血瘀是IPF的常见证型.纳入文献包含的处方中共涉及中药163味,其中高频药物包括黄芪、甘草、丹参、当归、党参等;挖掘出"症状-中药"频繁项集5项,如"胸痛乏力+舌有瘀斑+脉沉细+丹参+桃仁+党参";"证型-症状-中药"频繁项集4项,如"气虚血瘀+胸闷乏力+舌有瘀斑+黄芪+丹参+当归".结论:气虚血瘀是IPF的临床常见证型,中药汤剂治疗IPF多以黄芪、甘草、丹参为主要药物,药物配伍根据临床辨证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王小云辨治妇科痛证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挖掘王小云治疗妇科病证的治疗及用药规律.方法:选取王小云2013年9月至2016年3月门诊诊治的妇科痛证患者137人次共316诊次张中药处方.利用“中医药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文献本体知识构建与挖掘服务,构建了中药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以及专科病、证等领域知识元组成的处方用药知识库,开展了结合领域知识的包括核心方频繁项集以及主题模型挖掘等方法的多维多层次关联分析.结果:妇科痛证的证型常见有气滞血瘀证、湿瘀互结证、寒凝血瘀证、湿热瘀阻证、肾虚血瘀证.组方用药最少用6味药,最多9味.结论:滞、瘀、寒是妇科痛证的主要病因,不通则痛是其主要病机王小云治疗妇科痛证,常用方法是理气行滞、活血化瘀、温阳驱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现代文献的绝经期关节炎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绝经期关节炎的中医辨证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等数据库,收集中医辨证论治绝经期关节炎的相关文献,提取症状、处方信息构建绝经期关节炎医案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隐结构模型、频繁项集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绝经期关节炎的辨证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医案604则,得出医案中高频症状16项,建立绝经期关节炎证候隐结构模型;统计出高频处方、治法与药物,挖掘症状-药味、药味组合频繁项集各8项.结论:中医治疗绝经期关节炎多以补益气血肝肾、散寒除湿为法,常用处方以补中桂枝汤、二仙汤、红花桃仁煎为主,其相关规律可为临床治疗绝经期关节炎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FP-growth算法的中医抗病毒方剂配伍规律探索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过对中医抗病毒经典方剂文献的分析,挖掘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和配伍规律信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客观依据,并为抗病毒中药新药研发提供关键线索和思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在该类研究中,如何高效地分析抗病毒药物使用频数及中药药物间关联规则,是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一个基础性核心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基于不产生候选项集的FP-growth算法,对经过预处理后的961首传统抗病毒类中药方剂配伍规律信息做探索性研究.研究中,首先利用数据集构建FP树;之后建立频繁项集规则,并提取出FP树中蕴合的关联规则;最后将抗病毒中药方剂按剂型(汤、丸、膏和锭)分别进行频数和关联规则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算法应用研究方面,FP-growth算法性能优良,其在大规模方剂数据集筛查挖掘中具有较强的泛化性和鲁棒性;在传统抗病毒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方面,汤剂、丸剂、膏剂和锭剂4种剂型的主要用药与核心药物组合存在明显差异,验证了其按剂型制剂的意义和必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频繁项集挖掘和连续帧间差分的脂肪酶时-空结构模式与耐热性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酶的热稳定性问题一直是蛋白质工程领域关注的重点.本研究通过枯草芽孢杆菌脂肪酶的不同模拟温度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轨迹,分析野生型脂肪酶(WTL)及其突变体(6B)残基间相互作用对热稳定性的影响.首先确定残基间的空间关系,采用空间聚类和FP-growth算法,识别出保持协同运动的β3-β8以及C端部分区域,即确定刚性区;接着运用连续帧间差分法确定波动较大的柔性区,发现其主要位于转角处.以300 K常温状态下识别出的刚性区和柔性区为基础,考察刚性区和柔性区在不同温度下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规律,发现WTL和6B的刚性区内的相互作用几乎不随温度发生变化,在高温400 K时,WTL柔性区的稳定氢键数急剧减少为7,6B柔性区的稳定氢键数随温度变化较为稳定.另外,6B的柔性区较WTL少了310螺旋,这是由于突变后的Ser15与突变后的Ser17形成强大的氢键作用,A15S和F17S突变改善了脂肪酶结构的柔性使其热稳定性增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隐结构模型和频繁项集的数据挖掘方法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取穴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取穴规律,为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等数据库中建库至2016年9月5日针刺辨证取穴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文献,提取症状、取穴处方信息构建慢性萎缩性胃炎医案数据库,采用隐结构模型、频繁项集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取穴规律.结果:初检索出文献42篇,经筛选,共计纳入文献32篇,涉及604例病历资料.数据挖掘分析得出医案中共涉及215项症状,高频症状16项,包括胃脘疼痛、胃脘胀满、嗳气呃逆等,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隐结构模型.统计出高频取穴处方,共涉及52个腧穴,其中高频取穴包括足三里、中脘、内关、胃俞等;挖掘出症状-腧穴频繁项集5项,包括胃脘疼痛+胃脘胀满+足三里+中脘等;症状-证型-腧穴频繁项集6项,其中包括胃脘胀痛+口干+大便干+胃阴不足证+三阴交.结论: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多以足三里、中脘、内关为主穴,配穴依据临床情况辨证取穴,此可为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电子病历的肝包虫病围术期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从大量成功医治的电子病历数据中找出治疗肝包虫病的用药规律.方法:利用Excel及VBA对原始数据进行清理、转化并在R studio环境下采用Apriori算法对清理后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在183条有效记录中,找出了支持度大于0.2的121条频繁项集,同时满足置信度大于0.8的132条强关联规则.结论:利用关联规则从大量的电子病历数据中找出肝包虫围术期间的用药规律,为专家医师做参考,也为后期实现计算机辅助治疗肝包虫病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