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例EhlersDanlos综合征的诊断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29岁,职员,因"反复咯血1年余,加重2个月"于2022年6月2日入院.患者1年余来常于熬夜、进食辛辣食物后出现咯血,为鲜红色,量共约5~10mL,伴有轻微胸痛,程度轻,无咳嗽、咳痰、发热、皮疹、皮肤溃疡、鼻衄、血尿、下肢水肿等症状,曾行胸部CT提示左下肺磨玻璃影(图1A)、以及左下叶背段不规则后壁偏心空洞(图1B),咯血可自行消失或在使用抗菌药物后消失.7d前患者家中火灾,皮肤轻微烧伤,吸入浓烟后再次咯血,量约15mL.复查胸部CT(图1C~D),与之前CT比较,左肺下叶背段空洞及周围磨玻璃影吸收、消失,见残存条索影.左肺下叶内前基底段磨玻璃影范围增大,其内见新发空洞,部分空洞内见结节影.自发病以来,精神可,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质量,体力未有明显改变.否认流行病学史及疫区接触史,否认血管炎、关节炎等风湿免疫病史,无长期服用药物史.入院查体:HR 115 次/min,BP 142/73mmHg(1mmHg=0.133kPa),SPO297.3%(未吸氧),RR 22次/min.神清,皮肤菲薄柔软,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腹查体无异常,掌指关节多处过伸(图2),双下肢无水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度恶性中心气道狭窄合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经支气管镜支架置入术麻醉处理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性,年龄73岁,身高150 cm,体质量45 kg,BMI 19.7 kg/m 2,ASA分级Ⅳ级。因"咳嗽、咳痰10 d,加重伴气促1 d"入院,主要诊断为:1.右侧中央型支气管鳞癌;2.气管中段重度狭窄;3.Ⅱ型呼吸衰竭;4.强直性脊柱炎。既往强直性脊柱炎病史40余年。查体:T 36.0 ℃,HR 95次/min,RR 28次/min,SpO 284%,BP 132/75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呼吸浅快,三凹征,存在严重吸气性呼吸困难,伴喘鸣音,双肺可闻及呼吸双相干啰音。血气分析结果提示:pH值7.3、PaO 2 51 mmHg、PaCO 2 55 mmHg、HCO 3-30 mmol/L、BE -2.3 mmol/L。胸部CT结果提示:气管中段气管内软组织突向腔内,大小约15 mm×10 mm(见图1)。胸部CT多平面重建及三维重建:气管内软组织密度影,气管中段严重狭窄,最狭窄处气管直径2 mm(见图2-3)。支气管镜:距离隆突约3 cm见菜花样新生物,肿物长度20 mm(见图4);气道阻塞程度达90%。术前心电图、心脏彩超、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病情重,若不尽快解除气道梗阻有窒息风险。经多学科联合会诊,拟急诊在喉罩全身麻醉下行经支气管镜支架置入术+球囊扩张术。气道评估:Mallampati分级Ⅱ级,脊柱驼背畸形,胸椎向背侧凸起,颈椎成前屈状态,活动度受限,后伸、侧屈和旋转活动困难,无法平卧,以侧卧为主,少许半卧位。有活动性义齿,无小下颌畸形、巨舌,未见睡眠呼吸暂停。甲颏距离6 cm,张口度4 c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苏州市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本土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本土感染者的临床特征,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13日至3月2日于苏州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确诊的143例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本土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临床分型、治疗及预后,比较无症状(29例)及轻型患者(84例)与普通型患者(30例)之间、各疫苗接种针数及各年龄组患者之间核酸转阴时间及新冠抗体IgG值的差异。结果:与无症状及轻型组患者相比,普通型组患者年龄偏大,为(52.53±21.63)岁( t=-4.67, P<0.001),合并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及脑梗塞比率高( χ 2=25.93, P<0.001; χ 2=10.89, P=0.001; χ 2=3.86, P=0.049),接种疫苗比率低( χ 2=4.75, P=0.029),IL-6值较高( Z=-3.71, P<0.001),抗体IgG值较低( Z=2.23, P=0.026),咳痰及乏力症状比率较高( χ 2=4.72, P=0.030; χ 2=3.98, P=0.046),症状好转时间及核酸转阴时间均较长( t=2.10, P=0.038; t=2.32, P=0.022)。与未接种或接种1针及2针组患者相比,接种3针疫苗组患者抗体IgG值更高( Z=-6.78, P<0.001; Z=-3.07, P=0.013; Z=-3.78, P=0.001)。与老年组患者相比,儿童及青壮年组患者核酸转阴时间较短,儿童组患者抗体IgG值较高( t=-4.80, P=0.002; t=-2.78, P=0.016; Z=3.21, P=0.008)。 结论:本土感染的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总体临床症状较轻,预后较好。老年患者,有基础疾病及未接种疫苗患者易出现咳痰及乏力症状,发生肺炎的风险增高,病程延长。接种加强针疫苗,能产生更高的IgG抗体,增强免疫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佛山市陶瓷从业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佛山市陶瓷从业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相关性,并探讨其患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于2021年1月,从佛山市禅城区、南海区、高明区、三水区中选择5家具有代表性的陶瓷企业,选择2021年1-10月来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禅城医院体检的陶瓷从业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525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肺功能检查,采用logstic回归分析陶瓷从业人员COPD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对象年龄(38.51±1.25)岁,男328人,女197人,COPD检出率为9.52%(50/525)。男性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喘息和胸闷等呼吸道症状发生率、肺龄异常检出率、肺功能异常检出率以及COPD检出率均高于女性(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工龄、吸烟情况和COPD家族史是陶瓷从业人员COPD患病的风险因素( P<0.05)。 结论:陶瓷从业人员是COPD的高发人群,要做好健康宣教,并定期做好职业体检,及时发现肺功能变化,及早预防COPD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剂量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用于高风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疗效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用于高风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酒泉市人民医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高风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全球倡议(GOLD)分级C/D级]住院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00例。治疗组患者在抗感染、化痰治疗基础上给予大剂量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320 μg/9 μg)吸入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抗感染、化痰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160 μg/4.5 μg)吸入治疗,疗程9 d。以治疗前、治疗第5天、治疗第9天为观察时间点,监测两组患者各时间点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动脉氧分压(PaO 2)、乳酸(HL)、白细胞介素6(IL-6)、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 1)、第一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 1/FVC)等各项客观指标变化情况,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呼吸困难指数(mMRC)评分、6 min行走试验(6MWT)距离、症状积分改善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PCT、PaO 2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第5天,两组PCT、PaO 2、FeNO、hs-CRP、E0(%)、IL-6、FEV 1/FVC、FEV 1、6MWT、mMRC、咳嗽、咳痰、气短、CAT评分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416、3.289、3.982、4.871、3.332、4.098、5.253、6.214、3.843、7.268、5.387、7.392、5.398、6.349,均 P<0.05);治疗第9天两组比较,PCT、PaO 2、FeNO、hs-CRP、E0(%)、IL-6、FEV 1/FVC、FEV 1、6MWT、mMRC、咳嗽、咳痰、气短、CAT评分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508、4.032、2.948、3.527、3.118、5.251、5.325、6.338、2.907、6.289、3.246、2.084、2.151、2.527,均 P<0.05);治疗第5天,治疗组H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t=4.341, P<0.05),治疗第9天,两组H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173, 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10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1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大剂量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剂可以显著改善高风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6MWT、mMRC、咳嗽、咳痰、气短、CAT评分,提高PaO 2,降低FeNO、hs-CRP、E0%、IL-6等炎性标志物水平,对高风险AECOPD患者疗效优于低剂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4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4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及临床诊治特点,为下一步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4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肺部CT变化特点、治疗方案(是否激素干预)、核酸阴转时间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43例患者均有明确接触史,其中通过会议经麦克风传播人数最多(13例);危重症2例,重症4例,普通型37例;以发热(30例,69.8%)、咳嗽(40例,72.1%)为主要症状;肺部CT以单发或多发磨玻璃影为主要表现(40例),经治疗病灶均吸收,其中28例在治疗过程中病灶曾有一过性加重;43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2例危重型病例应用无创呼吸机,19例应用小剂量激素;核酸阴转时间平均13.28 d,是否应用激素对核酸阴转时间无明显影响( P>0.05)。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普通型多见,危重型病例早期给予呼吸支持治疗可获效;是否应用激素对核酸阴转时间无明显影响;密闭环境下密切接触会增加传播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对老年患者胸腔镜肺部分切除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pressure control ventilation with volume guarantee, PCV-VG)对老年患者胸腔镜肺部分切除术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 PPC)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胸腔镜下肺段、肺叶切除术,年龄60岁以上,PPC中高风险的患者1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按1∶1分为两组(每组73例):PCV-VG组(P组)与容积控制通气(volume controlled ventilation, VCV)组(V组)。P组压力上升时间设置为0.5 s,V组不设吸气暂停时间。收集术后1~3 d PPC发生情况、术后简易咳嗽程度评分以及6 min步行试验Borg呼吸困难评分。记录:单肺通气前即刻(T 1)、单肺通气30 min (T 2)、单肺通气结束前即刻(T 3)、单肺通气结束15 min (T 4)时的MAP; T 1~T 4时的潮气量和气道峰压(peak airway pressure, P peak),计算肺动态顺应性(峰值气道压力顺应性);T 1、T 2时的PaO 2。记录术中补液量、去氧肾上腺素用量、术后第1天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手术至出院时间。 结果:与V组比较:P组术后1、2 d轻度PPC发生率,简易咳嗽程度评分,6 min步行试验Borg呼吸困难评分,T 1~T 4时P peak,术后第1天CRP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 P<0.05);T 2、T 3时MAP及T 1~T 4时峰值气道压力顺应性升高( P<0.05);术中补液量及去氧肾上腺素用量减少( P<0.05);手术至出院时间缩短( P< 0.05)。两组患者T 1、T 2时PaO 2及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接受胸腔镜肺段、肺叶切除术的老年患者,PCV-VG可改善术后早期咳嗽及呼吸困难症状,并降低早期轻度PPC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oJIA)合并肺间质病变(ILD)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童风湿科住院确诊SoJIA患儿75例,分析SoJIA合并ILD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预后。结果:75例SoJIA中合并ILD 12例(占16%),其中男性6例,女性6例,平均发病年龄(7.9±2.6)岁。12例均有发热,伴关节炎10例,以大关节多见,按发生率高到低依次为膝、髋、肩关节;起病初无关节受累2例,随访过程中一直无关节症状出现。同时具备发热、皮疹、关节炎三联征9例(75%)。ILD相关的临床表现大多数为非特异性表现,其中咳嗽8例(75%),呼吸急促7例(58%),胸痛3例(25%),肺部查体闻及爆裂音4例(33%),肺动脉高压1例(8%)。实验室检查炎性指标均明显升高,其中CRP为(235±112)mg/L,ESR为(39±25)mm/1 h,血清铁蛋白(SF)为(1 312±384)ng/ml,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为(212±101)mg/L。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为网状/线状影12例,实变影7例,小叶间隔增厚5例,磨玻璃影4例,蜂窝状1例。ILD发生在SoJIA早期(病程≤6个月)的4例(占33%),出现在病程中晚期(>6个月)的8例(占67%),但均出现在SoJIA的活动期。12例全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大剂量激素(>1 mg·kg -1·d -1)为11例,其中行甲泼尼龙针冲击治疗2例。均同时应用慢作用抗风湿药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同时需使用两联以上的5例(42%)。肺损害发生前曾使用过生物制剂的1例,其余11例之前未使用过生物制剂,在诊断SoJIA合并ILD后有4例应用托珠单抗。12例患儿中合并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7例,发生2次及以上MAS占25%。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10例,死亡2例,死因均为呼吸衰竭。 结论:SoJIA合并ILD起病隐匿,与原发疾病活动状态有关,HRCT对早期诊断非常重要。治疗中病情容易反复,容易合并MAS,死亡率高,需引起广大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的布格替尼风险信号挖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挖掘布格替尼不良事件(AE)风险信号,为该药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收集2017年4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以布格替尼为主要怀疑药物的AE报告。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4.0版的首选术语(PT)和系统器官分类(SOC)对AE进行标准化和分类,采用报告比值比( 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比( PRR)法进行布格替尼AE风险信号挖掘,报告数≥3、 ROR≥2且 ROR的95%置信区间( CI)下限>1或报告数≥3、 PRR≥2且 χ2>4的AE定义为阳性信号,对得到的阳性PT信号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纳入分析的AE报告为1 564例,涉及672个PT,采用 ROR法和 PRR法分析,获得52个阳性PT,涉及16个SOC。报告数排在前10位的PT为疲劳、腹泻、恶心、咳嗽、血肌酸磷酸激酶异常、呼吸困难、头痛、皮疹、呕吐和高血压,均为说明书中常见AE;信号强度排在前10位的PT是垂体梗死、放射性坏死、淀粉酶升高、食管静脉曲张、早饱、脂肪酶升高、血肌酸磷酸激酶异常、肺毒性、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和光敏反应,其中排在第1、2、4、5、8、10位的PT在药品说明书中未见记载。肺炎和间质性肺疾病为布格替尼严重AE,报告数分别为31和8例。52个PT中共有28个在药品说明书中未收录,涉及12个SOC。 结论:布格替尼的主要不良事件为腹泻、恶心、咳嗽、血肌酸磷酸激酶异常等,其严重AE如肺炎、间质性肺疾病均有报告,与药品说明书记载的常见不良反应一致。此外,布格替尼还可能导致垂体梗死、放射性坏死、肺毒性、光敏反应等,临床应予警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诊疗性操作的镇静与麻醉方案指导意见(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支气管镜能利用自然腔道进入肺内,用于肺和纵隔病变的诊断、穿刺活检,并能在镜下行气道内止血、肿瘤治疗、支架置入等手术,在呼吸道疾病诊疗中具有重要地位。手术操作可刺激气道黏膜,容易引起剧烈呛咳、气道痉挛,引发低氧血症、血压急剧波动,给患者带来强烈不适和呼吸循环风险。镇静与麻醉应用于支气管镜诊疗能降低诊疗风险,改善患者就医感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