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OSAHS患者中医证型与睡眠监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中医证型与睡眠监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睡眠呼吸监测结果将145例AIS患者分为伴OSAHS组(81例)、不伴OSAHS组(64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颈围、胸围、腰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差异;收集中医证候信息,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比较不同严重程度、不同中医证型AIS患者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和最低末梢指脉氧(LSpO2)水平;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法分析中医证型与睡眠监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①两组BMI、胸围、腰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伴OSAHS组以风痰瘀阻证多见(43.2%),不伴OSAHS组以风火上扰证多见(31.3%);两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伴OSAHS组患者的NIHSS评分高于不伴OSAHS组(P<0.05).④145例AIS患者中,轻型90例、非轻型55例.轻型AIS患者LSpO2值高于非轻型AIS患者(P<0.05);两组AH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不同证型AIS患者AHI、LSpO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7.614,P<0.05;H=20.939,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风痰瘀阻证患者AHI值最高、LSpO2值最低(P<0.05).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SAHS病情严重程度[OR=0.635,95%CI(0.419~0.962),P<0.05]是预测风火上扰证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3.986,95%CI(1.178~13.488),P<0.05]、AHI[OR=1.090,95%CI(1.046~1.136),P<0.05]、OSAHS病情严重程度[OR=3.162,95%CI(2.073~4.824),P<0.05]是预测风痰瘀阻证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0.225,95%CI(0.060~0.850),P<0.05]、BMI[OR=1.170,95%CI(1.025~1.335),P<0.05]是预测气虚血瘀证的独立影响因素,AHI[OR=0.907,95%CI(0.826~0.996),P<0.05]是预测阴虚风动证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AIS伴OSAHS患者中风痰瘀阻证最为常见,此类患者AHI更高,夜间低血氧程度更重;性别、BMI、AHI、OSAHS病情严重程度与AIS伴OSAHS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本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一定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从扶正祛邪、调肝理脾论治口腔扁平苔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于中医病因学说和五脏学说探讨口腔扁平苔藓病因病机特点,认为本病符合伏邪致病特点,病机属本虚标实,临床多见肝脾不调之证。临证用药应注重扶正祛邪、调肝理脾,常见证型有3种,其中肝郁化火、肝脾湿热证治宜清肝泻火、健脾除湿,方选龙胆泻肝汤合除湿胃苓汤加减;肝郁气滞、痰瘀互阻证治宜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方选丹栀逍遥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气血亏虚、久病入络证治宜益气健脾、补肝益肾,方选六味地黄汤加减。另外,还需注意恰当应用风药,并重视心身同调、内外同治,可取得良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从“风痰瘀”致病特点论治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风、痰、瘀是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的重要致病因素,也是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具有典型的致病特点。风、痰、瘀致咳的病机特点主要为:外风袭肺,引动内风;痰湿伏肺,肺失宣降;瘀血阻络,气机郁滞。风、痰、瘀各具邪气特点,其致咳的病邪特性及临床特征也各有不同。基于风、痰、瘀致病特点辨证施药可有效防治本病,为中医药治疗小儿CVA提供理论依据与治疗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冠脉血运重建术后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及伴焦虑抑郁状态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真实世界数据挖掘,分析探讨冠脉血运重建术后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中医证治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多中心回顾性临床研究。利用冠脉病中西医诊疗随访协作平台系统,采集2018年9月-2019年12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辽宁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科577例成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的基线资料、中医证型及证素、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情况、相关疾病史、汉密尔顿焦虑及抑郁量表评分等数据,建立临床资料数据库。以电话与门诊访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随访,每3个月随访1次,共随访1年。结果:入组577例患者,最终完成随访561例。①年龄分布:男性患者年龄为(61.80±11.00)岁、女性为(68.37±10.13)岁,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男性发病年龄有早于女性的趋势。②中医证素分布:虚性证素中占比最高的为气虚(61.75%,176/285),其次为阴虚(28.77%,82/285);实性证素中占比最高的为血瘀(39.13%,108/276),其余依次有痰浊(36.23%,100/276)、气郁(20.29%,56/276)等。③中医证型分布:伴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中,频率高于10%的中医证型依次为痰瘀互结伴忧郁气结证、气虚血瘀证、心胆气虚证、气阴两虚兼血瘀证;不伴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中,频率高于10%的中医证型为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其中伴焦虑抑郁状态的痰瘀互结伴忧郁气结证、心血瘀阻证患者与不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07, P<0.01)。④相关性分析:支架植入数、LDL-C与焦虑抑郁状态呈正相关( r分别为0.107、0.118, P<0.05),尿酸呈负相关( r=-0.127, P=0.01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在治疗第6个月时,年龄[ RR(95% CI)为1.052(1.012~1.094), P=0.010]、糖尿病[ RR(95% CI)为4.561(1.028~20.238), P=0.046]是发生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行冠脉血运重建术后患者年龄多集中在60~70岁,男性患者发病有早于女性趋势,罹患冠心病风险较高;中医虚性证素中气虚证占比最高,实性证素中血瘀证占比最高;伴焦虑抑郁状态频率高的中医证型为痰瘀互结伴忧郁气结证、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支架植入数、LDL-C与术后焦虑抑郁状态呈正相关;年龄、糖尿病是发生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古方及中成药数据挖掘探讨桂枝-泽泻药对应用规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古今方剂中桂枝-泽泻药对配伍用药规律。方法:分别检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研制的古代经典名方数据库1.0和已上市中成药数据库1.0含桂枝-泽泻药对的古方及中成药,采用Excel 2019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和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结果:纳入含桂枝-泽泻药对的古籍条文79条,包含古方76首,涉及中药250味;纳入中成药25种,涉及中药186味。古今方剂用药药性以温、寒、平居多,药味以辛、甘、苦为主,主要归脾、肺、肝、肾经。关联分析提示,古今方剂相同的高频关联组合为茯苓-桂枝-泽泻、苍术-桂枝-泽泻、白术-桂枝-泽泻等。古方药物配伍关联度较高的症状和疾病均为泄泻、水肿、呕吐等,证型为膀胱蓄水、湿困卫表、痰饮内停等;中成药与药物配伍关联度较高的临床症状为肢体关节疼痛、水肿,疾病为风湿性关节炎、肾脏疾病,证型为风寒湿痹、络脉瘀阻、肾阳虚等。高频药物聚类得到4个聚类方。结论:桂枝-泽泻针对的核心病证为水湿内停、寒湿中阻等所致兼有湿邪的外感病证,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及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任脉灸联合祛瘀生新针刺法治疗痰瘀阻络型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探讨任脉灸联合祛瘀生新针刺法治疗痰瘀阻络型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于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脑病科住院治疗的7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及祛瘀生新针刺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任脉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及改良Ranin量表(mRS)评分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7.4%,高于对照组的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7%与81.6%,P<0.05).两组病人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任脉灸联合祛瘀生新针刺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痰瘀阻络型病人疗效确切,可改善病人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预后及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从"内风"论治莫旺综合征的经验探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莫旺综合征是症状复杂的临床罕见病,多以肢体震颤、肌肉抽搐、痉挛性疼痛或无力、大量出汗、严重便秘、失眠、甚至精神错乱等为主要症状.宋恩峰教授认为莫旺综合征根据临床症状可诊断为"颤证""不寐""便秘""汗证"等中医病名.该病本虚标实,五脏功能虚损为本,内风见症为标.主要病机为肝肾阴虚,肝风内动,临床证型可分为阴虚生风、津亏生风、痰热动风、瘀血络阻生风、心肾不交生风等5 种证型.该病主要病位在肝、肾,与脾、心、肺相关.治疗上以滋养肝肾、平肝熄风,佐以滋阴增液、生津清热化痰、活血化瘀、交通心肾等药物.临床四诊合参,标本兼治,收获良效.附验案一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化湿降浊饮对脾虚湿阻型痛风老年患者体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观察化湿降浊饮对脾虚湿阻型痛风老年患者体质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郑州市中医院门诊及住院收治的痛风老年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非布司他片,治疗组给予化湿降浊饮,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8周、12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痛风总发作率、安全性,治疗前后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中医体质变化、中医证候积分、肾功[血尿酸(Blood uric acid,BUA)、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 concentration,SC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肝功[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结果 治疗4、8、12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12周后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受试期间总发作率18.92%(7/37)明显低于对照组40.00%(1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以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为多.治疗后治疗组较治疗前痰湿、湿热质明显减少,平和质增多;对照组较治疗前阳虚及瘀血质、平和质增多,湿热质、气虚质较前有所下降.治疗4周、8周、12周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4.59%(35/37)明显高于对照组74.29%(26/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4周后无明显差异,治疗8周后血尿酸成明显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血尿酸水平下降缓慢;对照组经治疗4周后降尿酸作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12周后血尿酸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胃肠道不适各2例,对照组尿常规异常1例,谷丙转氨酶异常对照组1例,治疗组2例,尿素氮异常治疗组1例,对照组2例,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较轻,均未做相应处理.结论 化湿降浊饮治疗脾虚湿阻型痛风能明显改善中医体质和总体疗效;其降尿酸作用较非布司他片更为平稳,可有效减少痛风发作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使用,临床疗效可靠,使用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痰瘀阻络型缺血性中风与生化检验指标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痰瘀阻络型缺血性中风与生化检验指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收治的痰瘀阻络型缺血性中风患者71例(A组)、非痰瘀阻络型缺血性中风患者55例(B组),另选取同期本院治未病中心参与体检的70例健康受试者(C组).测定分析3组受试者血清生化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评价各检验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 诊断痰瘀阻络型缺血性中风排名前5的曲线下面积(AUC)指标分别为总蛋白、白蛋白、载脂蛋白A1(ApoA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胱抑素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0、0.912、0.811、0.802和0.754.诊断非痰瘀阻络型缺血性中风的排名前5的AUC指标分别为白蛋白、总蛋白、ApoA1、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和胱抑素C,AUC分别为0.962、0.908、0.879、0.831和0.830.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sdLDL-C、总胆红素对非痰瘀阻络型缺血性中风的诊断价值显著高于对痰瘀阻络型缺血性中风的诊断价值(Z=-2.083,P=0.037;Z=-2.705,P=0.007;Z=-3.056,P=0.002;Z=-2.264.P=0.024).结论 总胆固醇、HDL-C、LDL-C、ApoA1、sdLDL-C、胱抑素C、总胆红素、总蛋白、白蛋白单个指标检测对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建议将总胆固醇等脂类检验指标作为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辨证分型依据.总胆红素可能对缺血性中风痰瘀阻络型的辨证分型提供帮助和用药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伏邪损络理论探讨腹型过敏性紫癜引起紫癜性肾炎的病机及分期辨治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腹型过敏性紫癜病位在脾胃肠络,紫癜性肾炎病位在肾络,肾络伏毒是紫癜性肾炎发生的夙根.伏邪损络是腹型过敏性紫癜向紫癜性肾炎传变的核心病机,脾胃受损,邪气以络脉为通道易引动肾络伏邪,而发为紫癜性肾炎.早期肺脾卫外不固,肾络与皮毛相应,外邪趁虚引动肾络伏热,应及时祛风清热、调脾舒络;中期气机升降失常,易引起气滞血瘀、痰湿内生,导致"络脉不通",加重肾络瘀阻,应化瘀祛痰、运脾通络;后期气血亏损,不荣于络,应治以补气升阳、健脾养络,使络脉气血充盈,诸症皆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