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机器学习的利用药物标签信息定量预测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用现有药代动力学(PK)药物相互作用(DDI)信息的数据库,构建出可用于预测AUC倍数变化(FC)的机器学习模型,用于探究对现有DDI预测的可能,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合理建议.方法 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证的药品标签中提取DDI的PK数据和AUC倍数变化的数据.通过DrugBank检索出DDI有关的多肽和药效学(PD)信息,用蛋白质资源(UniProt)对相关多肽ID进行药物类型(PPDT)标识,用矩阵归一化的代码生成便于分析的多维向量数据.PPDT对AUC的影响和所产生的倍数变化作为因变量,进行机器学习模型构建.用均方根误差(RMES)值最小的模型进行模型构建,训练出袋装决策树(Bagged)预测模型.利用训练好的模型对部分药物检验,检测模型的预测性别.通过查阅现有的有关检测DDI对的文献研究结果,对预测值进行分析比较,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检验模型药物对共16对,分别为16种药物对他克莫司的影响,发现对DDI的有无预测准确率为81.25%;预测结果根据FDA标准分类强弱,结果表明,DDI强弱预测,偏离较大的预测较少.结论 模型预测DDI的有无评价一般;但对DDI的强弱分类后,对DDI的预测结果较好,预测结果说明模型预测性能对于在临床试验之前进行潜在的DDI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鉴别6种常见食用肉类的多重PCR检测体系的构建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灵敏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用于同时鉴别6种常见食用肉类(牛、羊、鸡、猪、鹅、鸭),并评估其在肉类食品掺假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基于GenBank数据库中6个物种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筛选具有种内保守性、种间特异性的DNA序列(牛16S rRNA、羊COX-1、鸡Cytb、猪COX-1、鹅NADH2、鸭16S rRNA),并设计物种特异性引物,以此构建一个可同时鉴别6种常见食用肉类的多重PCR检测体系.对该体系进行种属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研究,并进行模拟混合样品检测.结果 成功构建了一个可同时鉴别6种常见食用肉类的多重PCR检测体系,该体系在非目标物种的DNA中均未有效扩增;在DNA模板量为0.0625~2 ng/μL时,6个物种的扩增产物均能检见.在鸭肉和牛肉混合比例低至0.5%时,仍能检测到鸭肉成分.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一个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多重PCR检测体系,可准确鉴别6种常见食用肉类食品中的动物源性成分,为我国常见食用肉类及肉制品的掺假鉴定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检测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构本草——薏苡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通过古籍文献调研、中医药现代研究成果的梳理,结合中医临床及中药学等学科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的认识及应用经验,归纳出薏苡仁:功效主要为健脾利湿、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症靶为腹泻、关节疼痛、化脓、痤疮、水肿.标靶为胃溃疡、胃肠道肿物、泌尿系感染.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薏苡仁及其有效成分具有降糖、降脂、消水肿、抗肿瘤、抗溃疡、止泻、抗炎镇痛、抗氧化、调节免疫等作用.薏苡仁属于药食同源类药物,毒性普遍较低.临床使用剂量为10~120 g,内服时当根据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使用,并积极探索薏苡仁用量与症靶、标靶的量效关系构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丹参茉莉酸及丹参酮类成分对机械损伤诱导的响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当植物遭受昆虫取食、极端天气及人为因素等导致的机械性损伤胁迫后,会迅速在转录及代谢水平上启动一系列的应答机制,引起植物内源激素及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变化.该研究以药用模式植物丹参为例,评估机械损伤对药用植物代谢的作用.运用qRT-PCR 及 LC-MS检测叶片损伤刺激下,胁迫响应的茉莉酸类物质(jasmonates,JAs)和丹参酮类成分生物合成基因以及含量的变化情况,得出处理后不同时序叶片与根部在转录和代谢水平上的相关规律,从而探讨丹参对机械损伤胁迫的响应机制.结果显示,机械损伤诱导能够瞬时提高JAs生物合成基因的表达,其中AOC与JAR在诱导后开始上升,在2 h达到最高,AOS与OPR3则在4 h达到最高,与之相应的OPDA、JA及JA-Ile的含量均在2 h达到最高.丹参酮生物合成中二萜合酶基因CPS1与KSL1均在2 h上升至最高,而后修饰CYP450s基因则均在4 h上升至最高,4种丹参酮的含量则均在8 h内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该研究为揭示机械损伤对次生代谢积累的研究提供参考,为进一步了解机械损伤胁迫下JAs在增强植物抗性、促进活性成分积累和提高药材品质方面的作用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肝癌行免疫治疗患者延续护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了解肝癌行免疫治疗患者延续护理需求,为临床制定延续照护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通过目的抽样法选取17例接受免疫治疗的肝癌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并应用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和主题提炼.结果 共提炼出4个主题和14个亚主题:缓解躯体不适需求(消化系统不适症状、皮肤不适症状、全身性不适症状和神经系统不适症状),健康生活方式指导需求(饮食指导需求、康复锻炼指导需求、睡眠促进需求和免疫疗法相关信息支持需求),社会心理支持需求(家庭支持需求、社会参与需求、情绪自我调适需求),社会资源支持需求(降低经济负担需求、社区卫生资源支持需求、多渠道延续照护需求).结论 肝癌免疫治疗患者延续护理服务需求较高,且需求呈现个体化及多样性特征.医护人员需重视患者症状管理,加强健康生活方式宣教,关注患者负性心理和社会参与度,结合患者延续护理需求构建并实施供需匹配的延续照护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鼠李科植物枣多糖的活性机制及其结构特征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鼠李科枣属植物包含原变种枣(Ziziphus jujuba Mill.var.jujuba)、无刺枣(Ziziphus jujubavar.inermis)、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spinosa)等许多品种,而其中大枣在全国各地有最丰富的栽培变种,如哈密大枣、黄河滩枣等.枣属植物品种丰富且药食两用,多糖作为枣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是其发挥功效的重要药效物质基础.枣多糖已被发现具有促造血、抗氧化、抗肿瘤、修复肝损伤、免疫调节、抗炎等多种药理活性.本文通过对不同品种和不同产地来源的枣类多糖文献进行全面归纳分析,综述了枣多糖发挥生物活性的潜在作用机制,汇总了枣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单糖组成、糖残基连接方式等一级结构特征,并对枣多糖硫酸化、磷酸化、羧甲基化、硒化、乙酰化的取代基修饰进行总结,以期为枣类在多糖创新药物、功能食品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糖化学生物学的糖类药物研发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糖类物质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中,在多种生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多种生物医药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糖类药物包括不同来源的单糖、寡糖、多糖、糖苷类物质、糖缀合物和拟糖复合物等,被广泛应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和代谢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神经系统疾病、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起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对百色市某高中一起诺如病毒(norovirus)感染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及流行因素进行调查,为学校诺如病毒感染疫情提供防控依据.方法 根据病例定义开展搜索,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特征进行三间分布描述,收集病例的临床数据,采集可疑环境样本及具有代表性病例的生物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合现场卫生学调查分析暴发原因.结果 2021 年1 月20-28 日,本次疫情共累计报告病例205 例,其中疑似病例189 例,确诊病例11 例,隐性感染者 5 例.临床症状主要以腹泻(90.50%)、呕吐(35.50%)为主,无重症及死亡病例.男性罹患率5.85%(116/1 984)高于女性罹患率 3.74%(89/2 381).高中 3 个年级学生均有病例报告,但高三罹患率最高,为10.39%,发病风险是高一、高二学生的 5.90 倍(95%CI:4.473~7.778).对 72 份肛拭子、外环境涂抹标本进行诺如病毒GI型、GII型实验室检测,检出 16 份肛拭子呈GⅡ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流行曲线显示人传人模式,1 月 29日学生放假全部离校后无病例报告.结论 本事件为一起GⅡ型诺如病毒感染导致的学校暴发疫情,学校未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最终导致学校暴发疫情的暴发.应加强病例排查及管理,规范吐泻物消毒处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药食同源植物黄酮防治高脂血症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HLP)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由遗传因素、相关环境因素以及其他疾病等引起.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将药食同源中药植物黄酮用于高脂血症的防治.天然来源的黄酮类化合物种类多样、结构复杂、生物活性丰富,可防治包括高脂血症在内的多种慢性疾病.然而,其防治高脂血症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应用药食同源植物黄酮治疗高脂血症周期长、见效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其疗效及安全性的判断.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组、代谢组及转录组学等多组学研究技术和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药食同源植物黄酮防治高脂血症提供了新的认知思路,基于多组学技术对药食同源植物黄酮降脂机制进行系统归纳和分析,有助于揭示植物黄酮与高脂血症病理过程中关键分子和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为开发治疗高脂血症及其并发症的功能性食品提供指导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在系统科学与生命组学领域的融合与创新,也为高脂血症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基于此,该文尽可能全面地阐述药食同源植物黄酮在高脂血症防治中的多组学联合作用机制,为高脂血症的防治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天津市居民碘盐摄入情况与甲状腺癌关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利用天津市碘营养与甲状腺癌相关多源异构数据科学评价居民碘盐摄入情况与甲状腺癌的关系,以循证数据为科学推广碘盐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要求,对天津市7个区的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开展人群碘营养调查,分析水碘、盐碘和食物碘对总膳食碘营养的贡献以及碘盐组与非碘盐组人群尿碘和血清甲状腺激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 3)、游离甲状腺素(FT 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变化。收集2002 - 2020年覆盖天津市全人口的全死因监测和肿瘤登记中甲状腺癌数据,结合全市各区含碘量≥5 mg/kg盐样占比(≥95%为碘盐高暴露区、< 95%为碘盐低暴露区),分析天津市居民碘盐摄入与甲状腺癌发病或死亡的关系。 结果:共对天津市403例调查对象开展碘营养调查,居民膳食碘来源分布中,盐碘占78.2%(143.72/183.78),食物碘占13.2%(24.25/183.78),水碘占8.6%(15.81/183.78)。碘盐组人群尿碘为100 ~ 299 μg/L的比例高于非碘盐组[55.9%(185/331)比38.9%(28/72), P < 0.05]。碘盐组与非碘盐组血清FT 3、FT 4、TSH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2002 - 2019年,碘盐高暴露区人群甲状腺癌粗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均低于碘盐低暴露区(均 P < 0.05)。2020年碘盐高暴露区人群甲状腺癌粗死亡率高于碘盐低暴露区( P < 0.05);其余年份碘盐高暴露区与低暴露区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碘盐是天津市居民膳食碘的主要来源,科学食用碘盐不会导致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增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