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神经血管瘤20例诊治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面神经血管瘤的临床特点、手术策略、面神经修复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治疗的面神经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面神经功能、影像特征,选择合适的手术策略。术后进行面神经功能随访并评估治疗效果。结果:共纳入20例面神经血管瘤患者,男10例,女10例,年龄18~56(36.4±10.7)岁。主要临床症状依次为面神经麻痹(18例,90.0%)、听力下降(11例,55.0%)、耳鸣(8例,40.0%)、面肌痉挛(4例,20.0%)等。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及听力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其中经乳突-上鼓室入路5例,经迷路入路5例,经中颅窝入路10例。术中探查见65.0%(13/20)的患者为多节段受累,面神经膝状神经节(16例,80.0%)、水平段(11例,55.0%)及迷路段(7例,35.0%)最常受累。对19例患者同期行面神经修复或减压术,其中面神经改道吻合2例,耳大神经桥接移植8例,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2例,面神经减压7例。术后随访时间17~159(81.9±39.3)个月,无失访。术前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分级:Ⅰ级2例(10.0%),Ⅳ级5例(25.0%),Ⅴ级7例(35.0%),Ⅵ级6例(30.0%);术后面神经功能:Ⅰ级1例(5.0%),Ⅲ级10例(50.0%),Ⅳ级8例(40.0%),Ⅴ级1例(5.0%)。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好于术前( H=13.683, P<0.001)。 结论:对于原因不明的周围性面瘫、听力下降、面肌痉挛的患者应考虑到面神经血管瘤的可能。特征性的颞骨CT表现有助于面神经血管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肿瘤切除后可根据面神经缺损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修复面神经,术后可获得较好的面神经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颈椎退行性变患者颈部MR影像的甲状腺异常的检出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颈椎退行性变患者甲状腺异常的MRI检出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10月—2018年4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963例颈椎退行性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15例、女448例,年龄28~91(56.0±11.1)岁。统计甲状腺异常患者的检出率、类型。根据是否合并甲状腺异常将患者分为合并甲状腺异常和无甲状腺异常2组,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颈部放射史及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异常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963例患者中,发现甲状腺异常63例,检出率6.5%。63例甲状腺异常患者中,甲状腺结节47例,甲状腺肿10例,桥本甲状腺炎3例,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术后2例,甲状腺癌1例。900例无甲状腺异常者和63例合并甲状腺异常者2组颈椎退行性变患者比较,在吸烟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年龄、性别、BMI、颈部放射史及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比值比( OR)=4.640、95%可信区间( CI)2.470~8.719]是甲状腺异常的危险因素,年龄( OR=0.968、95% CI 0.946~0.991)及BMI( OR=0.918、95% CI 0.848~0.993)是甲状腺异常的保护因素( P值均<0.05)。 结论:颈椎退行性变患者在颈椎MRI中检出甲状腺异常并不少见,性别、年龄、BMI是甲状腺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应重视颈椎MRI中甲状腺区域的判读、评估,尤其是对女性、年龄小、BMI低的患者,完善相关评估,颈椎于术前发现甲状腺异常可降低其潜在的手术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术前栓塞联合显微手术治疗后颅窝大型实性血管母细胞瘤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术前栓塞联合显微手术切除治疗后颅窝大型实性血管母细胞瘤(HB)的可行性和效果,并分析可能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22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1例大型HB(最大直径>30 mm)患者[占同期收治后颅窝HB患者的8.8%(21/238)]的临床资料。5例(23.8%)合并Von Hippel-Lindau(VHL)病。肿瘤位于小脑半球9例(42.9%);小脑脑桥角区4例(19.0%);第四脑室顶及小脑上、下蚓部,枕骨大孔区8例(38.1%)。病灶累及脑干4例(19.0%),肿瘤多发2例(9.5%)。所有患者均采用血管内栓塞供血动脉以及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治疗。评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入院及末次随访时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并探讨可能影响HB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因素。结果:21例患者均完成术前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栓塞程度为60%~80%。所有患者的肿瘤均获全切除。共7例(33.3%)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1例,呼吸功能障碍2例,后组脑神经功能障碍2例,面瘫1例,偏侧肢体无力1例,脑积水1例,肺部感染3例,颅内感染1例,脑脊液漏1例,皮下积液1例,平衡障碍加重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肿瘤侵袭脑干为影响HB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P=0.006),而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变大小或质地、术前有无脑积水、术前mRS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无明显相关(均 P>0.05)。术后2例患者死亡(1例术后因再出血死亡,1例死于呼吸系统并发症),其余1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14个月,中位时间为22个月。末次随访mRS:0分9例,1分5例,2分4例,3分1例。随访期间,肿瘤复发2例,均为合并VHL病的患者;新发额叶胶质瘤1例,脑积水2例。 结论:对于后颅窝大型实性HB,术前肿瘤供血动脉栓塞联合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多可获得良好的效果;肿瘤累及脑干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流重建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复杂颅底肿瘤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流重建技术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累及颈内动脉的复杂颅底肿瘤中的适应证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天津市环湖医院内镜颅底外科中心及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6例累及颈内动脉的复杂颅底侵袭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复发性侵袭性垂体腺瘤2例,复发性鼻咽癌、复发性斜坡软骨肉瘤、复发性颅内外沟通脑膜瘤、复发性骨化纤维瘤各1例。根据病变的侵袭范围、颈内动脉受累的特点,分别采用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搭桥术(2例)或颈内动脉-颈内动脉搭桥术(4例),完成血流重建后再行神经内镜手术切除肿瘤。术后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明确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及随访期间行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以评判肿瘤切除程度和吻合血管的通畅性。结果:6例患者顺利完成搭桥手术,术后即刻DSA或CTA结果均证实吻合血管通畅。肿瘤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1例术前合并鼻出血的患者术后鼻出血消失。无一例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行二次手术修补后治愈。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36个月,无新发缺血性卒中发生,复查CTA及DSA证实桥血管通畅。结论: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累及颈内动脉的复杂颅底肿瘤时,根据病变的侵袭范围、颈内动脉的受累特点选择不同的血流重建技术,有利于尽可能切除病变,降低术中大出血及术后脑缺血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左侧颈部胸腺囊肿切除术后发生甲亢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53岁,因"发现颈部肿物1年"入威海市中心医院治疗,入院前1个月行甲状腺彩超提示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甲状腺左右叶高回声结节,胸骨上窝偏左侧囊性占位(图1)。患者无怕热、多汗、多食善饥、大便次数增多、体重下降、突眼、怕冷、便秘、发热、颈部疼痛等不适症状。入院查体:左侧颈部可触及一个2 cm×3 cm肿块,质韧,无触痛,甲状腺未触及肿大。入院后查:甲功: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 5.34 pmol/L,游离甲状腺激素(free thyroxin,FT4)17.5 pmol/L,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hormone,TSH)2.92 mIU/L,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y,A-TG)326 IU/mL,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A-TPO)302 IU/mL。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r tomography,CT)检查:左侧颈部可见一4.8 cm×3 cm×2.5 cm的肿块(图2)。行左侧颈部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胸腺囊肿(图3A、3B)。术后第二天复查甲状腺功能、电解质、甲状旁腺素均未见明显异常。半年后患者因"怕热、多汗、大便次数增多3个月"就诊,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FT3为14.3 pmol/L,FT4为34.5 pmol/L,TSH为0.005 mIU/L,A-TG 544 IU/mL,A-TPO 577 IU/mL。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 antibody,A-TSHR)为2.93 U/L。诊断为桥本甲亢,开始口服甲巯咪唑片治疗,多次于门诊复查,调整药物剂量,6个月后查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FT3为4.49 pmol/L;FT4为18.1 pmol/L;TSH为1.79 mIU/L;A-TG为603 IU/mL;A-TPO为344 IU/mL;A-TSHR为0.80 U/L。嘱其停药,一个月后复查甲状腺功能结果:FT3为5.16 pmol/L;FT4为16.3 pmol/L;TSH为1.24 mIU/L;A-TG为10.0 IU/mL;A-TPO为10.6 IU/mL,各项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后足关节镜下跟距骨桥切除治疗青少年疼痛性跟距骨桥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全后足关节镜下跟距骨桥切除治疗青少年疼痛性跟距骨桥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0年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骨科采用全后足关节镜技术治疗的15例(16足)青少年疼痛性跟距骨桥患者资料。男11例,女4例;平均年龄14.3岁(11~17岁);单纯左侧9例,单纯右侧5例,双侧1例;10例患者既往有踝关节扭伤史。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评定手术效果,同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5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9.9个月(12~3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由术前的6(6, 7)分降低至1(1, 3)分,AOFAS踝-后足评分由术前的(54.1±10.4)分提高至(90.0±16.6)分,SF-36评分由术前的(55.5±12.7)分提高至(88.7±6.5)分,以上项目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骨桥复发、关节退变等并发症。 结论:对于青少年疼痛性跟距骨桥,全后足关节镜下跟距骨桥切除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切除精准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游离股前外侧双叶皮瓣修复儿童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双叶皮瓣修复儿童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7月至2020年6月,对苏州大学附属瑞华骨科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6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患儿采用游离股前外侧双叶皮瓣修复,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范围在3~12岁,平均8岁;皮肤缺损大小范围在13. 0 cm×6. 0 cm~15. 0 cm×12. 0 cm;合并胫骨骨折1例、胫后动静脉断裂2例、腓浅神经断裂2例、合并肌肉及肌腱损伤的5例,仅皮肤缺损的1例,创面均有深部肌腱及骨外露,但未有肌腱等组织缺损。一期行骨折复位内固定,血管、神经、肌肉、肌腱修复,创面VSD覆盖,择期在静脉全麻下游离股前外侧双叶皮瓣修复。根据创面大小设计样布,在股前外侧区纵行设计双叶皮瓣,以方便皮瓣切取后供区能直接缝合,皮瓣切取总面积22. 0 cm×4. 0 cm~29. 0 cm×7. 5 cm。如果两块皮瓣血管同源,皮瓣内的主干血管直接与受区血管吻合并桥接受区血管;如果两块皮瓣不同源,则先通过内增压的方式并连成一个血管蒂的双叶皮瓣,再与受区血管吻合并桥接受区血管,大腿供区直接缝合。结果:6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区均未植皮,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6~36个月,平均17个月。6例患儿皮瓣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臃肿及供受区瘢痕增生,皮瓣色泽、质地接近周围皮肤,3例皮瓣行二次手术修薄整形,2例行供受区瘢痕切除术,术后恢复满意。供区除有瘢痕增生外,功能无影响。结论:游离股前外侧双叶皮瓣是修复儿童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较好方法,具有血供可靠、供区损伤小等优点,适合临床推广,术后皮瓣臃肿、瘢痕增生等可通过二次手术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流重建在累及颈内动脉的颅底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累及颈内动脉(ICA)的颅底肿瘤血流重建术式的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20年9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累及ICA的颅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脑膜瘤6例,垂体腺瘤2例,恶性软骨肉瘤1例,鼻咽癌1例。根据肿瘤的起源部位、侵犯部位及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分别采用经Dolenc入路切除肿瘤联合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3例)、扩大中颅底入路切除肿瘤并联合FukushimaⅠ型搭桥术(3例)、扩大中颅底入路切除肿瘤并联合Fukushima Ⅲ型搭桥术(2例)、Dolenc入路或扩大中颅底入路肿瘤切除并联合原位血管直接吻合术(2例)。术后行影像学检查评估吻合血管的通畅情况、肿瘤切除程度、有无脑缺血及肿瘤有无复发等。结果:10例患者术中荧光造影均显示吻合血管通畅,术后8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复查证实吻合血管通畅,2例因术后昏迷未行DSA或CTA检查。肿瘤全切除7例,近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1例ICA破裂出血的鼻咽癌患者仅行血管搭桥术,未行肿瘤切除术。术后1例发生脑缺血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好转;2例术后出现面部麻木及面瘫,于3个月后恢复;1例累及两侧海绵窦斜坡的脑膜瘤患者一期行血管重建联合肿瘤切除术后恢复顺利,但因二期对侧肿瘤切除术后昏迷,自动出院;1例术后15 d因呼吸衰竭死亡。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4~26个月,末次随访显示,患者均未出现新发脑缺血,其中6例行DSA或CTA复查,显示5例吻合血管通畅,1例吻合血管部分狭窄。1例恶性软骨肉瘤术后5个月复发,1例脊索型脑膜瘤术后1年复发,其余患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对于累及ICA的颅底肿瘤,根据脑血流代偿情况、肿瘤位置及ICA受累程度选择不同的血流重建术,可以降低术中出血及术后脑缺血的发生率,同时提高肿瘤的切除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联合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长期随访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联合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湖南省儿童医院骨科2007年8月至2011年10月采用联合手术(胫骨假关节病变组织切除+经足踝髓内棒固定+Ilizarov外固定器固定+包裹式自体髂骨植骨)治疗的44例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儿的临床资料。男33例,女11例,手术时年龄(3.7±2.2)岁(范围:0.6~12.4岁),其中3岁以下25例,3岁以上19例。其中37例合并神经纤维瘤病1型。记录患儿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0.9±0.7)年(范围:10~11年)。44例患儿中,39例(88.6%)实现胫骨假关节初期愈合,愈合时间(4.3±1.1)个月(范围:3~10个月)。末次随访时,胫骨不等长36例(81.8%),再骨折20例(45.4%),踝外翻18例(40.9%),胫骨近端外翻9例(20.4%),高弓足11例(25.0%)。9例(20.4%)发生胫骨远端骺板骨桥。17例(38.6%)存在胫骨机械轴线异常。7例(15.9%)发生针道感染,1例(2.3%)发生胫骨骨髓炎。21例(47.7%)患儿患侧股骨过度生长。5例(11.3%)患儿踝关节僵硬,34例(77.2%)患儿髓内棒发生移位,未在胫骨髓腔中央。其中8例(18.1%)突出胫骨骨皮质,行髓内棒取出。18例患儿已达到骨骼发育成熟,26例患儿未随访至骨骼发育成熟。结论:联合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初期愈合率高,但长期随访中出现胫骨不等长、再骨折、踝外翻等并发症,需多次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游离血流与神经桥接型第2趾胫侧皮瓣治疗近指间关节重度屈曲挛缩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采用游离血流、神经桥接型第2趾胫侧皮瓣治疗近指间关节重度屈曲挛缩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3年3月—2019年10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外伤术后近指间关节重度屈曲挛缩(Ⅲ型)患者,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17~62岁。切断影响近指间关节伸直的挛缩组织并切除瘢痕组织后,伸直位近指间关节掌侧创面大小为2.0 cm×1.0 cm~2.5 cm×1.5 cm,指固有动脉、神经缺损长1.0~1.5 cm。于第2趾胫侧切取与创面大小相同的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用长约1.5 cm胫侧趾足底固有动脉、神经桥接修复缺损的指固有动脉、神经,于小腿近端胫侧切取全厚皮片修复皮瓣供区创面,将皮片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瓣和皮片成活情况;随访患者并于末次随访时,观察患指与第2趾包括其上供受区恢复情况,同时观测皮瓣修复处及患指指腹两点辨别觉距离,对患指行Allen试验检查桥接血管血流通畅性,按照中华医学会近指间关节活动范围标准评价患指近指间关节功能。结果:术后皮瓣和皮片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5~22个月,平均10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修复处外形良好,色泽、质地佳,两点辨别觉距离为9~12 mm,患指指腹两点辨别觉距离为6~10 mm;患指Allen试验检查结果均为阴性(即桥接血管血流通畅性良好),无屈曲挛缩复发,近指间关节功能均评定为优;第2趾植皮区无破溃但伴少许色素沉着,足趾屈伸活动良好。结论:采用游离血流、神经桥接型第2趾胫侧皮瓣治疗近指间关节重度屈曲挛缩,疗效可靠,皮瓣修复处色泽、质地佳,桥接修复挛缩严重的指固有动脉、神经有利于改善指体血供及重建感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