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光栅立体成像观察高尔夫专项训练对儿童脊柱三维结构影响的纵向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针对少年儿童高尔夫长期专项训练对脊柱三维结构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揭示儿童脊柱生物力学适应机制,为预防高尔夫训练可能引发的潜在运动损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纵向观察设计,选取高尔夫训练中心的15名男性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在基线(入组时)、3个月和6个月3个时间点,使用光栅成像技术采集参与者的脊柱三维图像数据,并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结果:高尔夫训练对儿童脊柱三维结构产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主要体现在骨盆倾斜距离、椎体平均偏移、椎体旋转角度、骨盆旋转角度和骨盆扭转角度等指标的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具有时间效应特点,表明儿童脊柱生物力学系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结论:高尔夫训练会引起儿童脊柱三维结构的适应性变化,需要重视脊柱及骨盆生物力学平衡的维护,采取对称性训练等干预措施,以预防运动损伤、提高训练质量、延长运动生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运动学对线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下肢对线是影响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膝关节功能和假体生存率的重要因素.运动学对线是一种以患者病变前的膝关节状态和下肢运动轴为参照依据进行TKA术中截骨、假体安放的对线方法.运动学对线TKA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较高的假体生存率,在恢复膝关节生物力学和运动学特性方面具有优势.为提高临床医师对运动学对线TKA的认识,本文对TKA术中的对线方法进行了概述,并从假体选择、手术操作、临床疗效、生物力学和运动学研究、假体生存率和术后并发症几个方面对运动学对线TKA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脊柱病变创伤后高位脊髓损伤致院前心脏骤停延迟诊断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颅骨和脊柱结构间的生物力学关系使两者可能发生伴随损伤,头部损伤合并颈椎损伤的发生率为6.5%.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由于脊柱僵硬,骨折风险可能增加3~4倍,并随着疾病持续时间延长而增加.脊柱骨折患者中有52.1%的患者患有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脊柱骨折延迟诊断率为31.4%,其中三分之一的患者出现延迟性SCI.漏诊会造成严重后果,有报道称手术治疗可降低死亡风险,特别是早期手术.创伤后要考虑因SCI导致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的可能[1-4].本研究报道1例有强直性脊柱炎40余年的老年患者,颅脑创伤伴高位颈部SCI致院前CA延迟诊断最终死亡的病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足弓指数与足部运动学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及两者在下肢应力性骨折中的特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足弓指数与足部运动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两者在下肢应力性骨折中的特点。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陆军某部2019年入伍新兵108人为研究对象。在训练之前,通过电容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采集新兵足印图像,以计算足弓指数。通过动态步态体态分析系统采集足部运动学参数。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足弓指数与足部运动学参数(着地仰角、离地仰角、拍地速度、着地内翻角、外翻幅度、着地外翻速度)的相关性。由骨科医师对新兵训练进行全程随访,剔除其他类型下肢损伤者(10人),最后对比分析发生下肢应力性骨折的骨折组(19例)和无任何下肢损伤的对照组(79例)的足弓指数及足部运动学参数。结果:(1)新兵足弓指数为0.21(0.12,0.25),着地仰角为(17.31±4.02)°,离地仰角为(63.90±5.63)°,拍地速度为(176.85±24.39)°/s,着地内翻角为(13.64±4.44)°,外翻幅度为(12.16±3.42)°,着地外翻速度为382.50(311.05,474.80)°/s。(2)着地内翻角( r=0.25, P<0.01)及外翻幅度( r=0.14, P<0.05)与足弓指数正相关。(3)骨折组的足弓指数为0.20(0.07,0.24),离地仰角为(61.59±5.51)°,着地外翻速度为336.00(251.02,428.67)°/s,显著小于对照组的0.23(0.17,0.26)、(64.79±4.79)°、381.20(313.63,470.92)°/s( P<0.05或0.01)。两组着地仰角、拍地速度、着地内翻角、外翻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足弓指数的变化会影响足的着地内翻角及外翻幅度;发生下肢应力性骨折的新兵具有足弓较高、离地仰角较小、着地外翻速度较小的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前后鼻中隔生物力学三维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前后鼻中隔三维有限元模型,探究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对鼻中隔软骨应力的减张效果。方法:该研究选取1例于2022年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治疗的40岁男性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鼻内镜下二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行鼻中隔软骨CT三维重建及有限元分析,采集三维CT的DICOM格式数据,运用Mimics 21.0、Geomagic Studio 2014、ANSYS Workbench 17.0软件建立鼻中隔三维有限元模型。在鼻中隔软骨的顶端与底端设置固定约束,在软骨前端平面设置加载一个压强为10 6 Pa的沿X轴方向的接触应力,然后进行鼻中隔总形变位移和von Mises应力(VMS)分布的有限元分析。 结果:(1)鼻中隔偏曲软骨的总形变位移值最高点位于软骨前端,术前总形变位移最大值为0.022 296 m,术后为0.108 810 m。(2)鼻中隔偏曲软骨的应力分布主要集中于软骨前中段,VMS在鼻中隔前端有一峰值,术前VMS峰值为725 000 Pa,术后为2 426 000 Pa。(3)术后鼻中隔软骨总形变位移和VMS分布曲线从鼻中隔前端至后端有"瀑布样"落差。(4)术前鼻中隔VMS最大分布范围约为0.003 252 4 m 2,术后约为0.000 418 6 m 2,术后鼻中隔应力分布范围较术前明显减少。 结论:通过CT三维重建结合有限元分析技术,成功建立了鼻中隔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手术前后的总形变位移和VMS曲线,证明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对鼻中隔软骨应力有减张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Tightrope系统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肩锁关节脱位是常见的肩部损伤,由肩锁韧带和喙锁韧带损伤造成,导致患侧肩部疼痛伴活动受限。目前,临床上广泛选择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Rockwood Ⅲ~Ⅵ型肩锁关节脱位,但存在肩峰下撞击和骨溶解等并发症,因此,治疗方案逐渐从刚性固定转向弹性固定,并趋于喙锁韧带重建。Endobutton系统内固定允许肩锁关节微动,但其线圈长度不能自由调节。Tightrope系统内固定是在Endobutton系统内固定基础上改进而来,具有易操作、可调节、创伤小等优点,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但术后容易出现锁骨和(或)喙突骨折及复位丢失等相关并发症。目前,Tightrope系统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方案多样且未统一,临床效果也不尽相同。为此,笔者就Tightrope系统内固定装置的结构及生物力学、手术方法及疗效等方面对Tightrope系统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微型锁定带钩钢板在固定指骨撕脱性骨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手标本解剖及生物力学实验探讨新型微型锁定带钩钢板在固定指骨撕脱性骨折中的可行性。方法:取6对新鲜成人手标本,先测量指甲尖至甲根近端的距离,再用微型骨刀将手指末节制作成伸指肌腱止点撕脱性骨折模型,实验组手标本均采用新型微型锁定带钩钢板固定,对照组拇指行自制单孔带钩钢板,示指行微型螺钉固定,中指行克氏针固定,环指行双孔普通钢板横向固定,小指行钢丝结合克氏针固定。尖刀紧贴钢板远端切开甲根,对伸指肌腱进行加载测试,记录骨折端分离2 mm的最大张力,拆除内固定物后测量并计算钢板压迫甲根长度,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新型微型锁定带钩钢板压迫甲根长度分别为拇指(1.50±0.06) mm,示指(1.90±0.05) mm,中指(1.81±0.03) mm,环指(2.12±0.05) mm,小指(2.24±0.06) mm。自制单孔带钩钢板压迫拇指甲根长度为(3.23±0.12) mm,双孔普通钢板压迫环指甲根长度为(2.14±0.07) mm,实验组在拇指甲根压迫长度上要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835, P<0.05),环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拇指、示指、中指、环指、小指末节骨折端分离2 mm的最大张力分别为(39.28±1.80)、(28.42±2.44)、(26.60±1.93)、(24.80±3.00)、(21.31±2.96) N;对照组分别为(26.15±3.02)、(10.47±1.12)、(10.73±1.78)、(7.50±1.28)、(14.30±2.15) N。实验组拇指、示指、中指、环指、小指在骨折端分离2mm的最大张力要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153、16.342、14.831、12.982、4.690, P<0.05)。 结论:微型钢板固定手指末节撕脱性骨折中均会压迫甲根,但新型微型锁定带钩钢板对甲根损伤更小,对肌腱无明显卡压,生物力学稳定性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补骨脂素联合骨形成蛋白2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补骨脂素联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对山羊股骨骨折愈合和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将24只20~30月龄健康山羊(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为模型组(灌服1 ml 0.9%生理盐水)、补骨脂素组[灌服8 mg/(kg·d)补骨脂素溶液],rhBMP-2组[6 g/(kg·d) rhBMP-2灌服],补骨脂素联合rhBMP-2组[灌服rhBMP-2 6 g/(kg·d)与补骨脂素8 mg/(kg·d)]。术后120 d处死动物,X线片检测骨愈合;游标卡尺测量骨皮质厚度和骨髓腔直径;858 Mini Bionix型材料测试系统测试股骨最大载荷和弹性载荷。组间比较采用LSD- t检验法进行组间两两分析。 结果:补骨脂素+rhBMP-2组的骨愈合度、骨髓腔直径、股骨最大载荷、弹性荷载分别为(89.14±6.81) mm 3、(26.23±3.11) mm、(387.78±56.36) N、(106.23±22.11) Mpa均高于模型组[(63.47±7.16) mm 3、(13.41±3.12) mm、(152.32±22.36) N、(55.63±12.18) 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115、9.158、10.232、12.523, P<0.05);补骨脂素+rhBMP-2组的上述指标高于补骨脂素组[(71.52±8.44) mm 3、(17.27±1.03) mm、(221.71±43.47) N、(58.45±18.27) M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521、6.332、8.201、6.511, P<0.05);补骨脂素+rhBMP-2组的上述指标高于rhBMP-2组[(68.14±5.28) mm 3、(19.12±2.51) mm、(238.45±31.52) N、(61.04±17.96) 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661、7.052、6.044、5.206, P<0.05)。另外,补骨脂素+rhBMP-2组的骨皮质厚度[(1.12±0.10) mm]低于模型组[(2.11±0.09) mm]、补骨脂素组[(1.45±0.15) mm]、rhBMP-2组[(1.32±0.08)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5.358、8.551、7.141, P<0.05)。 结论:补骨脂素联合rhBMP-2是潜在的股骨骨折愈合关键药物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五种内固定方式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生物力学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比较5种内固定方式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取1例健康女性志愿者,年龄为50岁,身高160 cm,体重63 kg,体重指数为24.6 kg/m 2。将志愿者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15.0软件生成骨盆三维模型,应用ANSYS 14.5软件建立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然后生成髋臼后柱骨折模型,建立内髂坐钢板、常规后柱钢板、顺行空心拉力螺钉、经坐骨小切迹逆行空心拉力螺钉及经坐骨结节逆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模型。对5种固定模型行应力加载,比较5种固定模型髋臼后柱骨折线的位移及应力集中部位。 结果:髋臼后柱骨折线上节点的平均位移:站立位时,常规后柱钢板固定模型(6.13 μm)<经坐骨结节逆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模型(6.85 μm)<经坐骨小切迹逆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模型(7.07 μm)<内髂坐钢板固定模型(7.08 μm)<顺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模型(7.85 μm);坐位时,常规后柱钢板固定模型(7.77 μm)<内髂坐钢板固定模型(9.65 μm)<顺行拉力螺钉固定模型(9.69 μm)<经坐骨小切迹逆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模型(10.1 μm)<经坐骨结节逆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模型(10.20 μm)。5种内固定模型的应力均主要集中于骨折断端。结论:内髂坐钢板及常规后柱钢板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稳定性较空心螺钉(顺行空心拉力螺钉、经坐骨结节逆行空心拉力螺钉、经坐骨小切迹逆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正中切口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病变的中长期随访结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正中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单节段和两节段病变的中长期随访结果,并分析该技术的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72例采用正中切口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的腰椎单节段和两节段病变患者,并获得>5年随访且资料完整,其中男28例,女44例;年龄(51.23±10.16)岁(范围24~72岁)。病程(46.5±47.60)个月(范围8~360个月);疾病类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8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11例、腰椎管狭窄症14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10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3例。单节段病变55例,两节段病变17例。病变部位:L 3,4 2例,L 4,5 43例,L 5S 1 10例,L 3,4及L 4,5 11例,L 4,5及L 5S 1 6例。均采用正中切口显露、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观察其5年或以上随访结果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中未出现硬脊膜损伤和脑脊液漏,出现椎弓根入点处骨折3例、终板损伤4例;切口皮肤无坏死、无感染。神经根损伤1例,考虑为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顶压所致,予螺钉调整术。获得(81.52±12.34)个月(范围60~108个月)的随访,未发现有症状的深静脉栓塞。随访过程中出现融合器沉降17例23个节段。术后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均获得较好的恢复,但在随访中出现明显的丢失。所有节段均获得椎间融合,融合率为100%。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椎间融合器无移位。出现邻近节段退变4例。腰痛VA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5.45±0.87)分至末次随访时的平均(0.72±0.54)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658, P<0.05)。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12.77±2.57)分提高到最后随访时的平均(27.1±1.68)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131, P<0.05)。 结论:正中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单节段或两节段病变,既有操作的便利性、快捷性、安全性,亦有生物力学方面的优势,且中长期随访结果良好、邻近节段退变率低、无严重并发症或永久性损害,可作为部分腰椎病变固定融合的较好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