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腱骨界面损伤的愈合机制与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腱骨界面连接肌腱和骨,其作用是实现力学传递和生物学信息交流。但这一结构损伤后术中难以恢复原有层次,形成纤维瘢痕,性能降低。因此,腱骨界面愈合是运动医学领域关注热点。尽管有多项研究显示多种分子和细胞参与腱骨界面重建过程,但具体机制仍然未明确。当前治疗模式研究繁多,临床治疗方案多样且未统一。笔者就腱骨界面愈合的生物学和力学机制及促进愈合主要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对腱骨界面愈合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和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组合磁场治疗修复骨腱界面损伤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组合磁场(CMF)治疗对骨腱界面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将由中南大学实验动物学部提供的24只成年新西兰雄兔建立髌骨部分切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2只):治疗组术后给予CMF治疗(30 min/d),对照组予以假治疗(设备关机状态)。术后12周收获髌骨-髌腱复合体标本行组织学、影像学和生物力学检测。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CMF治疗能明显促进愈合界面骨、纤维软骨的形成和成熟。影像学检测发现治疗组面积、长度、骨矿化含量、骨密度和骨显微形态学参数等量化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拉断实验显示,治疗组的横截面积、拉断负荷、极限强度、拉断能量等力学性能指标[(29.58±4.55) mm 2、(229.2±59.4) N、(8.27±1.21) MPa、(0.478±0.149) J]明显高于对照组[(21.25±3.33) mm 2、(154.2±40.9) N、(6.57±1.16) MPa、(0.268±0.140) J, t=3.619、2.547、2.484、2.516, P<0.05]。 结论:CMF治疗能明显促进骨腱界面损伤后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梯度多相支架材料促进肩袖肌腱-骨界面修复与再生的研究方法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肩袖肌腱-骨界面的再生在肩袖损伤修复过程中至关重要。肌腱-骨界面由四个逐渐移行的区域构成,即肌腱区、未矿化纤维软骨区、矿化纤维软骨区和骨区。肌腱-骨界面中各区域的发育和再生受到生长因子、无机离子、机械刺激以及低氧环境的调节。受影响肌腱-骨界面发育和再生因素的启发,学者们转向设计促进肌腱-骨界面区域化再生的梯度支架系统,这些支架的梯度分布包括无机离子梯度和生长因子梯度。根据支架系统的不同梯度来促进肌腱-骨界面的细胞成肌腱、成软骨及成骨分化,同步完成促进肌腱-骨止点的愈合,实现肩袖肌腱-骨界面的修复与再生。目前的研究表明梯度多相支架材料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支架材料的相关研究在肌腱-骨界面修复方面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有着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在综述影响肌腱-骨界面发育和再生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各影响因素在促进肩袖肌腱-骨界面修复过程中对各区域促进成肌腱、成软骨和成骨的作用;探讨目前已报道的用于肩袖损伤修复的梯度多相支架材料,包括无机离子梯度支架与生长因子梯度支架的特性以及对损伤后肩袖组织的修复效果;分析现阶段梯度多相支架在肩袖损伤修复研究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低强度脉冲超声促进腱骨界面愈合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促进腱骨界面损伤修复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建立大鼠(中南大学动物学部提供)肩袖损伤模型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IPUS治疗组和对照组,并在术后3周和5周收取冈上肌肌腱-肱骨头复合体标本,进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生物力学检测,相关统计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体外利用LIPUS刺激巨噬细胞并向M2型诱导,检测M2型巨噬细胞占比,收集巨噬细胞上清液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检测其成骨和成软骨分化效果,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在大鼠肩袖损伤模型中,术后第5周时LIPUS治疗组的腱骨界面成熟度(13.50±2.47比17.33±1.20, t=2.605, P<0.05)和生物学力性能均优于对照组(拉断负荷:49.60±6.12比34.27±5.85, t=4.950;拉断刚度:20.85±2.70比13.82±3.01, t=3.974, P<0.01)。免疫组织化学提示LIPUS治疗组大鼠肩袖损伤局部M2型巨噬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0.77±0.11比0.59±0.10, t=2.582, P<0.05)。体外实验也证实LIPUS组M2型巨噬细胞占比高于对照组(65.77±4.72%比42.50±3.20% t=7.068, P<0.01),其上清液促进BMSCs成骨(3.92±0.47比1.0±0.12, t=10.43, P<0.01)和成软骨(2.25±0.35比1.0±0.25, t=5.034, P<0.01)分化能力更强。 结论:LIPUS可能通过调节巨噬细胞向M2极化,并影响BMSCs分化,从而有效提高大鼠肩袖损伤模型腱骨界面愈合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脱细胞基质材料的组织工程策略在骨腱界面损伤中的应用现状和展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迅速发展,运动损伤人次也随之升高。骨腱界面具有复杂的结构、组成和力学特征,因而损伤后常常成为临床上的巨大挑战。组织工程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骨腱界面损伤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辅助治疗方式。先进的仿生支架、生物活性因子和种子细胞均可加速骨腱界面的修复与再生。在组织工程三要素中,脱细胞基质材料是骨腱界面损伤组织工程策略中一类重要的先进仿生支架材料。研究证实在骨腱界面损伤领域,通过脱细胞基质材料的形状设计、脱细胞方法的改进、支架材料的生物活性强化和种子细胞的优化筛选能够获得更满意的临床疗效和应用前景。本文简要论述脱细胞基质材料组织工程策略在骨腱界面损伤领域的最新应用,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思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界面螺钉与可调节襻钛板重建前十字韧带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对于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患者,关节镜下ACL重建是恢复其运动功能的主要方式。骨隧道的定位与制作、移植物的选择及固定方式是影响ACL重建手术效果的三个关键因素。移植物固定不当会引起骨隧道扩大、移植物松弛,从而导致ACL重建手术失败以及导致的翻修手术。因此,对ACL重建术中移植物的固定方式更为重要。过去40年采用ACL重建不断取得进展,手术理念趋于一致,手术技术逐渐规范,移植物固定方式为最常用的界面螺钉和可调节襻钛板。界面螺钉属于骨隧道内挤压固定,可调节襻钛板是最常用的骨皮质外悬吊固定。相较于界面螺钉,可调节襻钛板具有固定牢靠、强度高、不损伤移植物、有利于腱-骨愈合、降低炎症反应、减少骨隧道扩大、减少皮质骨膜破坏、减轻术后疼痛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关注和采用。目前,股骨侧固定方式已基本统一,而胫骨侧的最佳固定方式仍有争议。国内的指南认为界面螺钉和可调节襻钛板固定均可接受,但手术医生应对固定方式充分了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肩袖撕裂修复术后腱-骨愈合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是目前治疗肩袖撕裂的主要手术方式,能较大程度上恢复肩袖的生物力学稳定,但术后腱-骨愈合情况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在此期间,自身因素、生物环境以及力学因素的改变都会对术后腱-骨愈合的过程产生影响。本文对肩袖修复术后腱-骨愈合影响因素(自身因素、手术因素、术后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微创后内侧取腱结合"全内"技术在老年膝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微创后内侧取腱结合"全内(All-inside)"重建技术治疗老年患者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的临床结果,为老年ACL重建提供更好的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 年6 月—2022 年8月宁波市第九医院收治的50 例老年ACL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n =26)和对照组(n = 24).观察组采用微创后内侧切口取半腱肌肌腱,股骨和胫骨侧均使用TightRope可调节袢钢板固定的"全内"技术重建ACL;对照组采用传统前内侧切口鹅足部位取半腱肌肌腱+股薄肌肌腱,股骨侧使用Endobutton固定、胫骨侧使用界面挤压螺钉固定的传统技术重建ACL.观察并比较2 组术中取腱切口长度、手术时间、胫骨隧道粗骨道长度(胫骨骨道丢失骨量)、术后VAS评分、最大屈曲角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前后比较 2 组患者Tegner评分、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综合评价2 组临床结果.结果 术后50 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 个月,平均(14.6±1.9)个月.观察组术中取腱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胫骨骨道丢失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 1 个月内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 组术后1 年时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术后Tegner评分、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均高于同组术前(P<0.05),但 2 组患者术后Tegner评分、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术后均未出现关节感染、隐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采用微创后内侧取腱结合"全内"技术重建老年ACL的手术方式,可能具有更微创、骨量丢失少及操作更简单的优势,术后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结果,比传统术式具有一定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巨噬细胞极化在腱骨愈合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正常肌腱止点是一系列高度特异排序的组织,包括骨、钙化的纤维软骨层、非钙化的纤维软骨层和肌腱 [1].这一结构在力学传导中能避免应力集中,提供足够的强度 [2].手术修复是腱骨界面损伤的主要治疗手段,术中为了促进腱骨愈合需要对骨及肌腱组织进行新鲜化,清除残留的纤维软骨层,但在愈合过程中腱骨界面的纤维软骨层再生很困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骨形态发生蛋白2/Ⅰ型胶原凝胶修复前交叉韧带损伤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在前交叉韧带重建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Ⅰ型胶原凝胶对腱-骨愈合的影响尚无定论.目的:观察兔前交叉韧带重建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Ⅰ型胶原凝胶对前交叉韧带损伤腱-骨愈合的修复作用.方法:取18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右膝前交叉韧带损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干预,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对照组胫骨股骨隧道内移植自体半腱肌肌腱,实验组胫骨股骨隧道内移植自体半腱肌肌腱后再向胫骨隧道内注射骨形态发生蛋白2/Ⅰ型胶原凝胶,移植后3个月,取胫骨骨隧道及近膝关节组织,进行Micro-CT影像学检查、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结果与结论:①Micro-CT影像学检查:空白对照组在胫骨隧道开口处、开口近1 cm处及隧道最宽处均未见明显骨组织再生;对照组骨隧道内出现不连续骨再生组织;实验组腱-骨部再生明显,胫骨骨隧道部分区域有连续骨连接;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空白对照组骨隧道内可见稀疏纤维组织及骨再生;对照组骨隧道内可见新生骨长入肌腱,但肌腱与周围组织贴服疏松,交界处大量纤维细胞分布,新生骨面积较小;实验组骨隧道内大量新生骨长入肌腱,肌腱与周围骨组织交织分布,新生骨面积较多;③Masson染色:空白对照组腱-骨部未形成,原隧道部分充斥大量脂肪或纤维组织;对照组腱-骨界面可见软骨样组织及纤维组织,但纤维组织排列松散,与软骨组织间无紧密连接;实验组腱-骨部出现纤维组织-软骨-骨组织,纤维组织与软骨组织结合紧密,软骨组织下方为成熟骨组织;④结果表明:骨形态发生蛋白2/Ⅰ型胶原凝胶通过加强骨隧道骨再生和腱-骨结合部愈合促进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