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远端附加现象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一种最常见的脊柱畸形,矫形术后可并发远端附加现象。远端附加现象常伴有不理想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多见于选择性胸椎融合术后的患者,表现为主弯跨度向远端未融合椎体延伸。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远端附加现象的定义为主弯下端椎向远端移动,主弯远端椎体数目增加且伴有远端融合椎下端第一椎体偏离骶骨中线增加5 mm以上或远端融合椎下第一椎间隙成角增加5°以上。远端附加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远端融合椎的选择为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由于外科医生的标准不同,远端融合椎的选择也不尽相同,对此存在较大争议。远端附加现象的发生不是单个危险因素直接导致的结果,其他危险因素,包括骨骼成熟度、远端融合椎与骶骨中线的距离、L 4倾斜分型、肩平衡、冠状面平衡、腰弯柔软度、主胸弯矫正率、远端融合椎旋转等。远端附加现象的进展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导致不得不进行支具治疗甚至手术翻修。目前关于术后远端附加现象进展以及手术翻修指征的文献报道甚少。本文针对AIS患者术后发生远端附加现象的危险因素、预防以及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国3~18岁正常儿童骨发育成熟度大样本现况调查的抽样设计和X线影像采集方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报道全国3~18岁正常儿童骨发育成熟度大样本现状调查的抽样设计、X线影像采集方案和实施情况。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在全国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西南和华南7个区域分别随机选择2个省、直辖市或自治区,再从中随机选取城市和乡村各1个调查点,共计28个调查点。每个城市调查点抽取4个街道,每个农村调查点抽取4个乡镇。于每个街道或乡镇抽取1~4所幼儿园、小学和中学,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幼儿园抽取3~<6岁儿童,在小学、中学抽取6~18岁儿童。在项目整体抽样的基础上按比例抽样进行骨成熟度调查,计划每个调查点780例,预计总样本量21 840例。3~<6岁儿童按0.5岁间隔分为6个年龄组,6~18岁儿童按1岁间隔分为12个年龄组。统一采集儿童左手腕骨的正位X线片。结果:采样工作自2019年8月26日开始,到2021年10月16日结束。共计采集20 444例儿童手腕骨的正位X线片,男10 196例、女10 248例,城市儿童9 711例、农村儿童10 733例。3~<6岁1 611例,男819例、女792例;6~18岁18 833例,男9 377例、女9 456例。结论:在全国范围内7个区域成功实施了3~18岁正常儿童青少年骨发育成熟度的现况调查,为建立现阶段全国儿童青少年骨龄的评价标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聚乙二醇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和特发性矮小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重组人生长激素(PEG-rhGH)治疗青春期前生长激素缺乏症(GHD)和特发性矮小症(ISS)的生长疗效、影响因素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确诊为青春期前GHD(36例)和ISS(21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GHD患儿PEG-rhGH治疗剂量为(0.19±0.02)mg·kg -1·周 -1,ISS患儿治疗剂量为(0.20±0.01)mg·kg -1·周 -1。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期间身高、体重、骨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甲状腺功能、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等指标变化。 结果:GHD组治疗前和治疗6、12个月患儿身高分别为(101.62±8.83)、(107.56±8.38)、(111.68±7.94)c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ISS组分别为(103.40±12.66)、(108.69±12.59)、(114.66±11.47)c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0~3个月身高增幅最大[GHD和ISS组分别为(3.15±0.99)、(2.91±0.73)cm]。两组治疗12个月后,体重指数、IGF-1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P<0.05),骨龄成熟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GHD患儿生长速率与治疗前实际年龄、骨龄、身高、体重、IGF-1、空腹胰岛素呈负相关,ISS患儿生长速率与治疗前身高标准差积分(HtSDS)呈负相关。治疗过程中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2例(GHD组1例、ISS组1例)、血清IGF-1水平升高9例(GHD组6例、ISS组3例),无明显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PEG-rhGH治疗对GHD和ISS有较好的疗效,GHD患儿疗效更好,两组患儿在治疗3个月内生长速度最快,短期使用PEG-rhGH不会增加体重指数或促进骨骼成熟,对甲状腺功能、血糖、胰岛素水平无明显影响,并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骨龄评估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骨龄即骨骼年龄,比生物学年龄更能反映个体的成熟度。骨龄评价方法包括计数法、图谱法、计分法,目前国内较常用的为GP图谱法、计分法。为了消除人工阅片的误差并提高效率,已开发出许多基于计算机及人工智能技术的骨龄自动评价系统。骨龄可以用于成年身高预测,各种评价方法有相应的成年身高预测模型。对某些内分泌疾病患者进行成年身高预测可能会出现准确性降低的情况,需要通过特定的方法进行校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CBCT三维形态分析的中国青少年颈椎骨成熟度定量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影像探究颈椎三维形态与骨骼成熟度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基于颈椎三维形态的颈椎骨成熟度(CVM)定量评估模型.方法 共收集 358 例(男 175 例,女 183 例)中国青少年患者的颅颌面CBCT影像,随机分为模型建立组(277 例)及验证组(81 例).定义并测量了 21 个颈椎三维形态学参数,纳入颈椎全部部位,包括颈椎椎体、横突、棘突、椎弓根、锥板、关节突.颈椎骨成熟指数(CVMI)由有经验的正畸医师测定并作为参考标准.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和多元线性逐步分析确定相关性并构建回归模型.使用验证组数据检验各模型的评估可靠性并应用配对样本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模型评估值与参考标准.结果 颈椎各部位的三维形态学变化与CVMI相关(P<0.05).男性和女性模型各包括 6 个三维形态参数,其中 3 个相同.男性模型和女性模型校正R2 分别为 0.899 和 0.902,评估准确率分别为85.0%和 85.4%.配对样本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显示两个回归模型与参考标准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颈椎三维形态与骨骼成熟度相关,本研究建立的CVM三维形态学评估方法及相应的回归模型具有良好的可信度,与专家的一致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骨骼成熟度评估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2/3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在10~16岁的青少年人群中高发,且有1%~3%的低龄儿童受到影响[1].目前多个国家的研究[2、3]指出,AIS最常见的远期不良结局是脊柱侧凸曲度进展、腰背痛、心肺问题和心理社会问题.研究[4、5]显示,自青春期开始到身高纵向生长速率峰值(peak height velocity,PHV)阶段,若Cobb角的进展速度大于10°/年,即意味着逐渐达到脊柱侧凸曲度激增峰值(peak angle velocity,PAV),大概率确定需要进行手术矫形.骨骼和性发育越不成熟,脊柱侧凸曲度进展的可能性就越大[4、6、7].如果可以准确预测青春生长发育期的PHV阶段,并及时予以支具矫形干预治疗,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因侧凸曲度侵袭性进展而引发的矫形手术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儿童及青少年骨成熟度对大脑皮质髓鞘发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观察骨成熟度对儿童及青少年大脑皮质髓鞘发育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94名接受骨龄及脑部高分辨率MR检查的儿童及青少年,根据骨龄与实际年龄分为骨龄偏低组(n=20)、正常组(n=30)及偏高组(n=44);计算68个脑区T1W/T2W比值,以之表征脑皮质髓鞘含量;对性别、年龄等因素加以校正后,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骨发育状态对各脑区皮质髓鞘发育的影响.结果3组间8个脑区皮质T1W/T2W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骨龄偏高组左侧扣带回峡部、右侧眶额部皮质外侧及右侧缘上回皮质T1W/T2W比值低于,而左侧额中回上部、右侧枕外侧T1W/T2W比值高于骨龄正常组(P均<0.05);骨龄偏低组左侧中央后回、双侧内嗅区皮质T1W/T2W比值高于骨龄正常组(P均<0.05).结论 骨成熟度影响多个脑区皮质髓鞘发育,并具有区域异质性;骨龄偏高对皮质髓鞘发育的影响可能更为复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简化骨龄评分系统对女性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生长潜能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简化骨龄评分系统(simplified skeletal maturity scoring system,SSMS)与其他骨骼发育成熟度评估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其对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患者生长潜能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门诊行规范支具治疗的50例女性IS患者,其中胸主弯32例,胸腰弯18例,随访时间3.1±0.9年(2.0~5.6年).于患者每次随访时拍摄的左手掌正位X线片上进行SSMS评分、指骨骨龄(digital skeletal age,DSA)评分和尺桡掌骨(radius,ulna,and small bones,RUS)骨龄评分,随访间隔为4~6个月.记录患者每次随访时的年龄、月经情况及纵向身高等资料,计算患者每次随访时的身高纵向生长速率(height velocity,HV).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SSMS评分与DSA评分及RUS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患者初诊年龄为10.8±1.4岁(8.0~12.9岁),月经初潮年龄为12.5±2.2岁(10.1~14.8岁),初诊SSMS评分为2.0±0.9分(1~3分),初诊DSA评分为370.1 ±55.7分(240~487分),初诊RUS评分为582.3±88.6分(419~699分).随访中患者身高纵向生长速率峰值(peak height velocity,PHV)为7.6±1.6cm/年(5.3~10.0cm/年),PHV的年龄为12.1±1.1岁(10.5~13.8岁).26% (13/50)的患者在SSMS评分2分时达到PHV,52%(26/50)的患者在SSMS评分3分时达到PHV,16%(8/50)的患者在SSMS评分4时分达到PHV,4% (2/50)的患者在SSMS评分5分时达到PHV,2%(1/50)的患者在SSMS评分6分时达到PHV.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每次随访时的SSMS评分与DSA评分及RUS评分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958和0.967,P<0.001).结论:SSMS评分2~4分预示着女性IS患者具有较高的生长潜能和纵向生长速率.SSMS评分是一种易于掌握且对女性IS患者生长潜能具有较高预测能力的骨龄评分系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州地区不同胎龄早产儿出生时骨定量超声值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测定广州地区不同胎龄早产儿出生时的骨定量超声值,并与高加索白人种早产儿比较,了解广州地区早产儿骨骼发育的状况,评价定量超声技术的实用性.方法 采用以色列Sunlight公司生产的Omnisense定量超声仪,对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不同胎龄的早产儿进行左侧胫骨声波速度(SOS)测量,并与高加索白人种进行比较.结果 广州地区出生的1039例不同胎龄早产儿根据胎龄分为A、B、C、D组(≤30周、30+1 ~32周、32+1~34周和34+1~ 36+6周4组).4组早产儿出生时所测得的SOS值分别为(2892.05±139.17) m/s、(2936.84±137.87) m/s、(2966.65±116.60) m/s和(2988.63±120.74) m/s,SOS值随胎龄增加而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5.758,P=0.000),但各组中男女童之间SOS值无明显差异(F =2.665,P =0.103).广州地区不同胎龄的早产儿出生时SOS值的差距(定义为Z值)与高加索白人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7),男女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F=3.494,P=0.062).结论 早产儿SOS值随早产儿成熟度增加而升高;广州地区的不同胎龄早产儿出生时骨强度与高加索白人种无明显差距;骨定量超声技术可用于临床评价早产儿骨发育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青春期骨盆解剖形态变化与骨盆入射角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青春期(骨骼生长高峰期)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的变化规律,以及骨盆、骶骨解剖形态改变与PI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标准为年龄9~18岁的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拍摄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并至少有3次随访.每次随访时测量PI、骨盆高度(pelvic height,PH)、骨盆宽度(pelvicwidth,PW)、骶骨宽度(sacral width,SW)、股骨头骶骨水平距离(femoral head-sacrum,FH-S)、骶骨弧线长度(sacrum-coccyx length)、骶尾骨距离(sacrum-coccyx distance)和骶骨曲率比(sacrum-coccyx ratio),同时计算△参数和参数变化速率.根据骨骼成熟度分为三组,即低Risser组(初诊为Risser0级,随访包含Risser 0~1级)、中Risser组(初诊为Risser 1级,随访包含Risser 1~3级)和高Risser组(初诊为Risser 3级,随访包含Risser 3~5级),每组均为106例AIS患者;为了观察男女性别的差异,选择性提高了男性的比例.共318例患者,男117例,女201例.按不同性别记录并统计患者的年龄和各测量参数值等计量资料;对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进行可靠性分析,计算相关系数(ICC);通过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r值评估△PI和△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所有患者的平均初诊年龄为12.86岁,初诊Cobb角为26.67°.PI在Risser 1级时增长最快(女性1.5°/年,男性1.6°/年);在Risser 0.5级(女性1.2°/年,男性1.5°/年)和Risser2级(女性1.1°/年,男性1.4°/年)时PI也在迅速增长;当达到骨骼发育减缓的标志Risser 3级时(女性0.9.±0.14°/年,男性1.1°±0.24°/年)PI仍有增长;在Risser4级时(女性0.7°±0.18°/年,男性0.6°±0.13°/年)和Risser 5级时(女性0.6°±0.16°/年,男性0.8°±0.22°/年)增长缓慢.三组的△PI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P<0.05),低Risser组和中Risser组△PI与△年龄的相关性强于高Risser组;△PW与△PI呈显著正相关,低Risser组△PI与△PH呈显著正相关;除去男性低Risser组的△骶骨弧线长度和女性高Risser组的△FH-S外,其余组△SW、△FH-S、△骶骨弧线长度均与△PI呈显著正相关(P<0.05),中Risser组相关性最强;高Risser组男性的骶尾骨距离、骶骨曲率比与△PI无相关性.结论 在9~18岁时骨盆入射角(PI)持续增长,PI在Risser 1级时增长最快,在Risser 5级时仍保持增加潜长;骨盆高度(PH)、股骨头骶骨水平距离(FH-S)、骨盆宽度(PW)和骶骨宽度(SW)与PI增长存在高度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