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直性脊柱炎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脊柱关节病最常见的类型。骨细胞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分泌一系列的炎症因子,共同调控AS的发病。AS中各种免疫细胞的失调、炎症细胞因子的改变导致骨代谢紊乱,同时骨细胞表达各种炎症细胞因子,导致免疫系统失调。免疫系统与骨骼系统的相互作用已成为AS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了解AS的骨免疫学机制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AS的确切发病机制并探索AS的新治疗方法。综述了AS中免疫细胞和炎症细胞因子的改变及其对骨骼系统的影响,以及骨骼系统中各种骨细胞的改变及其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同时总结了AS的治疗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强直性脊柱炎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发病部位为骶髂关节,常伴随明显疼痛和功能障碍。AS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抗原提呈系统的功能紊乱、炎症因子的失衡肠道菌群失调和骨代谢异常等,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B27、内质网氨肽酶(endoplasmic reticulum aminopeptidase,ERAP) 1、ERAP 2、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7、IL-23等关键信号因子有关。文章就A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推拿联合冈斯德技术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观察推拿联合冈斯德技术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自2020-01-2021-12月于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78例骶髂关节紊乱患者,其中39例采用推拿联合冈斯德治疗(观察组),39例仅采用推拿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2周后疼痛VAS评分、ODI指数、4字试验阴转率.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2周后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4字试验阴性35例,阳性4例,阴转率为89.7%;对照组治疗2周后4字试验阴性25例,阳性14例,阴转率为64.1%;观察组4字试验阴转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12,P=0.028).结论 推拿及推拿联合冈斯德技术治疗骶髂关节紊乱均能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但推拿联合冈斯德技术的疗效更显著,4字试验阴转率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筋骨并举"思想指导推拿联合功法锻炼治疗骶髂关节紊乱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观察"筋骨并举"思想指导推拿联合功法锻炼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骶髂关节紊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筋骨并举"思想指导的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功法锻炼.推拿治疗每周6次,功法锻炼隔日一次,治疗2 w,观察疗效.采用肌骨超声评价肌肉厚度、血流量变化情况,采用VAS、ODI分别评价疼痛和功能受限程度.结果:肌骨超声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患侧与健侧间的臀大肌及背阔肌下段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肌肉厚度均较治疗前无变化.治疗后,治疗组骶髂关节处患侧血流量下降率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治疗前后VAS、ODI评分均有下降(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后VAS、ODI评分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筋骨并举"思想指导的推拿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能减轻疼痛、改善功能障碍,联合功法锻炼临床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针药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骶髂关节紊乱症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观察针刺补泻五输穴联合自拟活血通督散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髂关节紊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髂关节功能紊乱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43)以常规治疗干预,观察组(n=42)在其基础上给予针刺补泻五输穴联合自拟活血通督散痹汤干预,疗程4周.统计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并观察2组腰椎活动度和影像学检查指标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6%(39/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42%(32/43)(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VAS评分、ODI评分、髂骨横径差、髋骨宽度差均显著减低(P<0.05),JO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腰椎后伸活动度和前屈活动度显著增加(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补泻五输穴联合活血通督散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髂关节紊乱症的疗效满意,可缓解腰腿痛症状,还能下调炎症止痛介质的表达,从而有利于腰椎功能与日常活动能力的提高,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针刺结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分析针刺结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骶髂关节紊乱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针刺结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对照组予单纯性针刺治疗,治疗10次后评估患者疼痛及活动度改善程度,并于3个月后随访进行二次评估.结果 60例患者,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21例治愈,9例好转,有效率100%.对照组17例治愈,10例好转,3例无效,有效率90%,近期总体有效率达95%,治愈率63.33%.3个月后再次评估,治疗组20例未再复发,7例好转,无效3例,有效率降至90%,治愈率降至66.67%.对照组12例未再复发,6例好转,12例无效,有效率降至60%,治愈降至40%,远期总体有效率降至75%.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远期效果上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性针刺及针刺结合脊柱微调手法均能通过疏通经络、松解黏连、改善局部循环达到良好的近期效果,但针刺结合脊柱微调手法更能通过平整关节面、恢复韧带紧张度从而达到更好的远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儿童开放性骨盆骨折的诊治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儿童开放性骨盆骨折及其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2009年8月至2016年1月诊治的17例开放性骨盆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2例,女5例;年龄2~13(6.83 ± 2.47)岁.骨折分型Ⅰ型4例,Ⅱ型5例,Ⅲ型5例,Ⅳ型3例;致伤原因:车祸伤10例,高处坠伤6例,被人打伤1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8例,合并颅脑损伤12例,泌尿生殖系统损伤7例,骶丛损伤1例,小肠破裂2例,直肠破裂1例;发生失血性休克9例.入院后给予积极完善相关检查,按照损伤控制原则,抗休克、处理合并伤、复位固定骨盆骨折等对症支持治疗.结果 1例患儿因合并多脏器开放性损伤、失血性休克于急诊死亡,2例失访,14例患儿获得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6年;骨盆骨折术后功能评价优8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11/14;1例术后出现患侧髋关节感染导致关节僵硬,1例行外固定架固定后残留骶髂关节垂直移位,骨盆倾斜,双下肢不等长,1例合并骶丛损伤,术后出现轻度跛行.结论 儿童开放性骨盆骨折的治疗应根据损伤控制原则积极诊治,强调多学科协作,在积极抗休克、抗感染、纠正电解质代谢紊乱、治疗脏器损伤等合并伤的同时,稳定骨盆骨折至关重要,在无Ⅰ期内固定条件时,下肢骨牵引、外固定架固定等均是有效治疗手段.此外,合并神经损伤是影响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应注意专科检查及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丹皮酚对强直性脊柱炎模型小鼠Wnt和BMP/Smad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丹皮酚对强直性脊柱炎(AS)模型小鼠分泌型糖蛋白(Wnt)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细胞信号转导分子(Smad)通路的影响,探讨丹皮酚防治AS的机制.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吡啶组(阳性对照,9 mg/kg)和丹皮酚组(3 mg/kg),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的其余各组小鼠均采用完全弗氏佐剂+蛋白聚糖腹腔注射法复制AS模型.各给药组小鼠在成模后灌胃相应药物,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等体积蒸馏水,每天给药1次,连续20 d.末次给药后处死小鼠,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小鼠骶髂关节滑膜细胞超微病理结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Wnt信号通路病理性骨化相关因子(DKK-1)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小鼠滑膜组织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细胞内核心结合因子α1(Cbfα1)、Smad1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NF-α含量明显增加、DKK-1含量明显减少,滑膜组织中BMP-2、Cbfα1和Smad1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电镜下可见模型组小鼠滑膜细胞增生,排列紊乱,分泌活性细胞器分泌亢进,细胞间隙增宽.与模型组比较,柳氮磺吡啶组和丹皮酚组小鼠血清中TNF-α含量均明显减少,丹皮酚组小鼠血清中DKK-1含量明显增加,滑膜组织中BMP-2、Cbfα1和Smad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电镜下可见丹皮酚组小鼠滑膜细胞线粒体、溶酶体、粗面内质网的形态明显改善.结论:丹皮酚防治AS的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TNF-α含量、升高血清中DKK-1含量,下调滑膜细胞中BMP-2、Cbfα1和Smad1 mRNA表达,抑制Wnt和BMP/Smad骨化相关信号转导通路逆转滑膜细胞成骨分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运动控制训练对生理性骶髂关节功能紊乱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生理性骶髂关节功能紊乱患者应用个体化运动控制训练的近期效果.方法 通过站立位和坐立位弯腰测试以及单腿测试筛选和确诊入组骶髂关节功能紊乱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所有患者采用肌肉能量技术(MET)和冲击手法调整髂骨的旋转,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局部肌肉牵伸、灵活性及稳定性等运动控制训练.观察所有患者的早期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VAS和ODI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3周对照组VAS评分及ODI出现上升,而研究组则变化不明显,两组治疗的持续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基于手法运动性测试评估的运动控制训练对骶髂关节功能紊乱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持续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骶髂关节错位的历史沿革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骶髂关节错位命名混乱、治疗方法种类繁多,目前国内对于骶髂关节错位的研究历史沿革和研究现状还缺乏客观、量化的总结和分析.目的:分析骶髂关节错位相关研究的历史沿革,探讨骶髂关节错位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建库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公开发表的关于骶髂关节错位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骶髂关节错位,骶髂关节半脱位,骶髂关节错缝,骶髂关节紊乱,骶髂关节滑膜嵌顿"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相关文献的年代分布、文献类型、期刊分布、骶髂关节错位的命名及其治疗方法、高频关键词等的特点.结果与结论:①初检获得的文献1096篇,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后共获得472篇文献;②骶髂关节错位的相关研究在2013年达到高峰(37篇,7.8%),2000至2016年共发表论文354篇(75.0%);③文献中期刊论文最多(89.4%),其次是会议论文(8.7%);其中临床观察研究占71.8%,而基础研究仅占1.9%;④472篇文献共分布于159种期刊上,《按摩与康复医学杂志》、《中医正骨杂志》和《中国骨伤杂志》的载文量分别为13.3%,5.2%和4.0%,高于其他期刊;⑤骶髂关节错位相关文献的命名以骶髂关节错位命名的占33.3%,骶髂关节半脱位占27.1%,骶髂关节错缝占23.7%;⑥整复/整脊/推拿/按摩疗法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⑦骶髂关节错位的治疗方法中,推拿治疗占60.5%,针灸+推拿治疗占7.1%,中药+推拿治疗占2.9%,高于其他治疗方法.⑧结果提示,近40余年骶髂关节错位的相关研究整体呈上升趋势,2000年以后骶髂关节错位研究进入热门时期,但研究以临床观察研究为主,缺乏基础研究;骶髂关节错位命名混乱,但主要以骶髂关节错位和骶髂关节半脱位命名为主;推拿是骶髂关节错位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有关推拿治疗骶髂关节错位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