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针调节P2X7R介导的细胞焦亡途径对骶上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膀胱排尿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排尿功能的影响,并探讨电针调节嘌呤能离子通道型受体 7(purinergic ligand-gated ion channel 7 receptor,P2X7R)介导的细胞焦亡途径在其中的潜在效应机制.方法 从 48 只雌性SD大鼠中随机抽取 12只纳入假手术组,剩余大鼠以T8完全性脊髓横断法建立尿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将已成模的 27 只大鼠二次随机分为模型组与电针组,每组 12只,剩余 3只模型大鼠用于实验候补.电针组于术后第 19天开始干预,连续 10 d,其余两组仅予以捆绑.干预结束后,各组大鼠先行尿流动力学检测,随后快速分离膀胱组织待检,应用HE染色观察膀胱组织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膀胱组织超微结构变化,TUNEL染色检测膀胱组织中细胞损伤情况,ELISA检测膀胱组织中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膀胱组织中P2X7R、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膀胱漏尿点压力、膀胱最大压力、膀胱最大容量显著升高(P<0.01),以膀胱体积增大伴尿潴留为主要表现;模型组大鼠膀胱组织存在明显的炎性反应且病理改变显著,膀胱组织超微结构可见明显肿胀、变形等细胞损伤,膀胱组织细胞损伤率显著增加(P<0.01),膀胱组织中ATP含量、P2X7R、NLRP3、Caspase-1、IL-1β的阳性表达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膀胱漏尿点压力、膀胱最大压力、膀胱最大容量降低(P<0.05),尿潴留症状较轻,膀胱排尿功能改善;电针组大鼠膀胱组织的炎性反应及病理损伤减轻,膀胱组织超微结构变化明显改善,膀胱组织细胞损伤率显著减少(P<0.01),膀胱组织中ATP含量、P2X7R、NLRP3、Caspase-1、IL-1β的阳性表达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电针可有效改善骶上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大鼠的膀胱排尿功能,缓解尿潴留症状,减轻膀胱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及其炎症反应,其机制与抑制膀胱组织中P2X7R/NLRP3 信号通路焦亡蛋白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钛缆钢板联合加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再发骨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钛缆环扎钢板联合加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再发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 2018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17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再发Vancouver B型股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65~94岁[(75.7±13.2)岁]。采用钛缆捆绑钢板联合加长PFNA进行翻修手术治疗,同时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3 d、3,6和12个月分别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记录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围术期并发症、术前及术后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身体健康评分(PCS)、精神健康评分(MCS)和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15.3±2.8)个月]。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3.6±1.1)个月]。1例出现腰骶部压疮,经换药后痊愈;2例出现坠积性肺炎,给予抗生素雾化吸入、吸痰等对症处理后完全缓解。术后6,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为(76.5±5.2)分和(85.5±5.7)分,较术前(32.8±5.1)分明显提高( P<0.05)。术后6,12个月VAS为(3.3±0.5)分和(1.2±0.7)分,明显低于术前(8.5±0.7)分( P<0.05)。术后6,12个月PCS分别为(44.2±4.9)分和(56.9±5.8)分,较术前(29.3±4.7)分显著提高( P<0.05)。术后6,12个月MCS分别为(47.9±6.8)分和(58.4±7.9)分,较术前(39.7±5.9)分显著提高( P<0.05)。术后6,12个月SF-36评分为(493.9±85.7)和(603.4±76.8)分,明显高于术前(415.9±88.2)分( P<0.05)。 结论:钛缆捆绑钢板联合加长PFNA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再发骨折可提供骨折端的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P2X受体信号与间质性膀胱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模型小鼠的膀胱外周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和P2X受体介导的嘌呤能信号传导的变化。方法:雄性C57小鼠50只,2月龄,体质量16~20 g。通过在膀胱壁上注射逆行示踪荧光染料3′-四甲基吲哚羰花青高氯酸盐(DiI),标记腰骶(LS:L 6~S 2)和胸腰(TL:T 13~L 2)背根神经节中的膀胱感觉神经元。两周后,在第1、3和5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YP,80 mg/kg,1次/48 h)建立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小鼠模型(CYP组, n=25),对照组( n=25)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第6天取小鼠膀胱组织,使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评估膀胱组织病理学改变,髓过氧化物酶(MPO)测试评估组织炎症水平,并使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LS和TL背根神经节中的DiI阳性膀胱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和三磷酸腺苷(ATP)诱导的P2X受体电流。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80 mg/kg CYP未诱发显著组织学改变或影响MPO水平,但提高了LS和TL膀胱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CYP组和对照组LS神经元基强度分别为(119±9)、(144±8)pA,TL神经元基强度分别为(123±10)、(162±17)pA;相比于对照组,CYP组LS和TL神经元基强度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025、2.047,均 P<0.05)。给予P2X受体激动剂ATP灌流后,CYP组的LS膀胱感觉神经元的P2X受体电流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CYP组LS神经元的P2X2受体介导持续性电流比例为39.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5%;P2X2/3受体介导的慢脱敏电流比例为60.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5),提示CYP组小鼠LS神经元中的P2X2受体功能上调;TL膀胱感觉神经元的P2X受体电流类型(主要为P2X2/3受体介导的慢脱敏电流和P2X3受体介导的快脱敏电流)占比无明显变化。 结论:IC/BPS模型小鼠的膀胱神经元兴奋性升高,并且LS神经元的P2X受体电流成分出现变化,提示膀胱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和P2X受体的功能上调早于器质性病理改变,感觉神经元嘌呤能信号传导变化可能是IC/BPS的重要病理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Ilizarov技术治疗脊柱裂足踝畸形2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1 男性,26岁,因“左足重度马蹄内翻畸形伴负重区皮肤溃疡10年”于2006年10月16日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垂杨柳医院就诊。患者腰骶椎裂继发双足畸形,大小便可部分控制,幼年时曾行腰脊膜膨出囊肿切除、脊膜修补术。右足轻度后足内翻,左足重度马蹄内翻畸形合并足背感觉障碍,以足背前外侧负重行走,负重区皮肤溃疡10余年未愈合。曾就诊于多家医院,均建议截肢后安装假肢,患者拒绝,为求进一步治疗于我院就诊。体检:左足呈重度马蹄内翻畸形,跟腱、胫后肌腱、跖筋膜挛缩,足部骨关节呈固定性内翻内收畸形,小腿三头肌肌力Ⅲ级,胫前、胫后、腓骨长短肌、屈踇屈趾及伸趾伸踇肌肌力0级,足背及足底外侧皮肤感觉缺失,足背前外侧负重区可见5 cm×3 cm大小火山口样溃疡,边缘角化。取溃疡区组织送病理学检查,结果回报为炎性改变。X线检查示第5跖骨缺失(合并骨髓炎清创时切除)(图1)。遵循秦泗河矫形外科理念(骨科自然重建理念+微创、简单、有效手术操作原则)于2006年10月21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左足矫形手术(溃疡清创,跟腱、胫后肌腱、踇长屈肌腱延长,三关节截骨、Ilizarov足踝畸形牵伸术)。术中患肢使用气压止血带,先切除足部溃疡,刮除骨面肉芽组织。在切除溃疡的骨面,用骨刀行距跟关节、距舟关节和跟骰关节楔形截骨矫形,术中矫正大部分骨性畸形。然后穿针安装Ilizarov环式外固定器,维持足踝适当矫形位置(图2),部分缝合切口,残留的创面皮肤边缘以细钢针钉于骨面,防止回缩,无菌敷料包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SAPHO综合征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分析儿童SAPHO综合征临床特征和诊疗经过,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内科病房收治的1例SAPHO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及诊疗经过。结果:患儿,女,4岁,主要表现为双手足脓疱伴右侧腰骶部疼痛及活动受限。实验室检查结果示:白细胞计数较正常值升高,C-反应蛋白轻度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升高。影像学检查结果示:骶髂关节MRI:右侧骶髂关节水平髂骨骨髓水肿,右侧坐骨小片状骨髓水肿;骶髂关节CT:右侧骶髂关节髂骨面局限性骨质破坏。掌跖脓疱局部皮肤活检病理:掌跖脓疱病。给予醋酸泼尼松、甲氨蝶呤及阿达木单抗治疗,患儿病情缓解,无新发手足脓疱,无关节肿痛、活动受限,炎症指标恢复正常。结论:儿童SAPHO综合征临床表现和成人有所不同,早发现、早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脊柱夏科氏关节病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脊柱夏科氏关节病是一种罕见的具有进展性的严重的退行性脊柱疾病。其临床表现隐匿且不典型,容易导致漏诊、误诊,延误病情,影响预后。目前国内尚无系统性分析脊柱夏科氏关节病的文献。脊柱夏科氏关节病的病因主要分为脊髓损伤及非损伤性神经病变两类,其中脊髓损伤引发脊柱夏科氏关节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长节段固定、脊柱侧凸、椎板切除、脊柱负荷过大的运动和肥胖。脊柱夏科氏关节病好发于下胸椎或腰椎,常见症状是脊柱畸形、坐姿不平衡和局部疼痛。根据潜在疾病引起本体感觉及痛温觉损害,影像学上大量的骨破坏和吸收以及大量新骨形成,组织学提示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并排除其他炎性和肿瘤性疾病,可以作出诊断。对稳定性好、未合并感染、神经功能平稳、未出现皮肤瘘口、坐姿不平衡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脊柱夏科氏关节病患者,可以考虑保守治疗。对症状持续大于6个月、脊柱不稳定、皮肤出现瘘口或并发感染的患者建议优先选择手术。术前应评估髋关节的异位骨化或强直,术中重视病灶内坏死组织、炎症组织的充分清除以及足量的植骨,建议融合至骶骨或骨盆。术后并发症包括内固定失败、新的夏科氏关节形成、伤口愈合困难、感染等。对脊髓损伤合并截瘫的术后患者,建议定期、系统、长期随访,观察整体胸腰椎而非仅仅手术部位的影像。熟知脊柱夏科氏关节病的危险因素及典型症状,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1抗体阳性的结旁疾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报道1例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1(Caspr 1)抗体阳性的结旁疾病患者,介绍其临床、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患者,筛选出1例抗Caspr 1抗体阳性的急性起病的CIDP患者并收集其临床资料,检测患者血清及脑脊液样本中抗结/结旁抗体及抗体亚型,并进行神经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本例患者除对称性肢体无力伴感觉障碍之外,尚有震颤、共济失调、神经病理性疼痛以及脑脊液蛋白显著升高。臂丛及腰骶丛神经根磁共振成像检查可见神经根明显增粗。急性发作期对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及激素应答良好,慢性波动期应用利妥昔单抗症状明显改善。脑脊液及血清中均检测到抗Caspr 1抗体,以IgG4亚型为主。腓肠神经活组织光镜主要病理改变为节段性脱髓鞘及髓鞘溶解腔形成。电镜下可见髓鞘板层离散及轴索变性。结论:震颤、共济失调、神经病理性疼痛、显著升高的脑脊液蛋白和增粗的神经根对于抗Caspr 1抗体阳性的结旁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对于拟诊吉兰-巴雷综合征/CIDP且具有以上表型的患者应进行结/结旁抗体及抗体亚型检测,以优化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骶2骶髂螺钉固定治疗伴严重骨盆倾斜的成人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中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second sacral alar-iliac, S 2AI)固定治疗伴严重骨盆倾斜的成人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后凸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11例接受S 2AI固定技术治疗伴严重骨盆倾斜的成人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病历资料,男6例,女5例;年龄为(39.6±12.7)岁(范围18~55岁)。脊髓灰质炎8例,脊肌萎缩症2例,肌营养不良1例。均接受后路脊柱矫形内固定术治疗,术中均采用S 2AI螺钉进行骨盆固定。主要的影像学观察指标为侧凸Cobb角、脊柱骨盆倾斜角(spinal pelvic obliquity,SPO)、局部后凸角(regional kyphosis,RK)、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初诊及末次随访时均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22)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生活质量,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11例患者总体的侧凸Cobb角、SPO、RK和SVA)术前、术后、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Friedman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者采用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Wilcoxon检验)进行两两比较。SRS-22评分和ODI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 t检验。 结果:11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2.4±10.8)个月(范围48~83个月)。术前侧凸Cobb角为98.0°±24.0°,术后改善至60.7°±20.8°,较术前有明显改善( Z=3.015, P=0.003),矫正率为57.2%±17.7%;术后1年Cobb角为62.8°±23.6°,末次随访时为61.6°±21.7°,与术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0.294, P=0.797; Z=0.603, P=0.594),随访期间未见明显矫形丢失。SPO术前为37.0°±11.8°,术后纠正至21.5°±11.6°,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934, P=0.003);术后1年为23.2°±10.1°,末次随访时为21.1°±8.6°,与术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0.690, P=0.519; Z=0.000, P=1.000),随访期间无明显矫正丢失。RK术前为46.8°±23.6°,术后矫正至18.6°±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364, P<0.001);术后1年为18.9°±11.4°,末次随访时为19.5°±9.8°,与术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0.074, P=0.945; Z=0.271, P=0.838),随访期间维持良好。SVA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中均无神经电生理监护信号的改变或丢失。1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行清创手术后好转;1例患者发生腰背部剧烈疼痛,保守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断棒行翻修手术。 结论:S 2AI固定技术治疗伴严重骨盆倾斜的成人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中期随访矫形效果维持良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与功能性敷料Ⅰ期修复脊髓损伤并发腔隙性软组织缺损创面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PWT)与功能性敷料在脊髓损伤并发腔隙性软组织缺损创面Ⅰ期修复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30例脊髓损伤并发腔隙性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3~54岁[(42.1±7.8)岁]。创面部位:骶尾部16例,臀部11例,股骨转子处3例。创面面积:28~36 cm 2[(32.1±2.1)cm 2];创面形成时间:1~4个月[(2.0±0.8)个月]。15例在机械/超声清创后采用功能性敷料治疗(敷料治疗组),15例在机械/超声清创基础上采用NPWT治疗(负压治疗组)。比较两组创面Ⅰ期修复时间,创面Ⅰ期修复前及Ⅰ期修复结束时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创面Ⅰ期修复前、Ⅰ期修复5 d及Ⅰ期修复结束时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Bates-Jensen伤口评估工具(BWAT)评分。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6个月[(4.1±0.9)个月]。负压治疗组创面Ⅰ期修复时间为(13.4±2.3)d,短于敷料治疗组的(22.8±2.5)d( P<0.01)。创面Ⅰ期修复前,负压治疗组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11例[73.3%(11/15)],敷料治疗组9例[60.0%(9/15)]( P>0.05);Ⅰ期修复结束时,负压治疗组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1例[6.7%(1/15)],少于敷料治疗组的7例[46.7%(7/15)]( P<0.05);Ⅰ期修复结束时,负压治疗组( P<0.01)和敷料治疗组( P>0.05)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例数均少于Ⅰ期修复前。创面Ⅰ期修复前,负压治疗组和敷料治疗组IL-6、CRP水平及BWAT评分分别为20.5(8.4,32.3)pg/ml、24.2(14.7,33.0)mg/L、(37.1±4.8)分,13.8(11.8,35.4)pg/ml、23.6(13.1,52.3)mg/L、(35.2±4.7)分( P均>0.05);Ⅰ期修复5 d,负压治疗组和敷料治疗组IL-6、CRP水平及BWAT评分分别为20.2(7.9,28.6)pg/ml、20.0(11.6,30.5)mg/L、(34.9±4.3)分和11.6(8.9,20.6)pg/ml、25.3(10.0,50.3)mg/L、(35.2±4.5)分( P均>0.05);Ⅰ期修复结束时,负压治疗组和敷料治疗组IL-6、CRP水平及BWAT评分分别为2.3(1.5,4.5)pg/ml、4.8(3.7,6.9)mg/L、(23.6±1.8)分和4.4(3.3,6.9)pg/ml、8.4(5.5,31.4)mg/L、(31.4±3.3)分( P均<0.01);Ⅰ期修复结束时,两组IL-6、CRP水平及BWAT评分与Ⅰ期修复前、Ⅰ期修复5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Ⅰ期修复前与Ⅰ期修复5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与功能性敷料相比,NPWTⅠ期修复脊髓损伤并发腔隙性软组织缺损创面,可缩短创面Ⅰ期修复所需时间、控制创面炎性状态、改善创面愈合趋势,为创面Ⅱ期修复治疗创造良好条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种膀胱过度活动大鼠模型的尿动力学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从尿动力学层面评估膀胱出口梗阻、急性膀胱炎、完全性骶上脊髓损伤3种方法构建大鼠膀胱过度活动模型的有效性,探讨最适合用于研究儿童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发病机制模型。方法:将80只雌性8周龄SD大鼠随机分成膀胱出口梗阻模型(对照组,模型2、4、6周组)、急性膀胱炎模型(对照组、模型组)、完全性骶上脊髓损伤模型(对照组,模型2、4、6周组),每小组各8只大鼠。所有小组分别进行尿动力学检查膀胱测压及膀胱容量测定。主要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对不同对照组与模型组尿动力学检测数值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膀胱出口梗阻模型组尿动力学检测提示膀胱容量升高,其中模型2周组与6周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P=0.001)。②急性膀胱炎模型组最大膀胱容量下降,最大膀胱压力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平均膀胱压力显著升高( 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完全性骶上脊髓损伤模型组最大膀胱压力和平均膀胱压力均发生下降,且随着时间越长,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模型2周组、6周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P=0.003),模型组平均膀胱压力均下降,模型2周组、6周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P=0.006)。 结论:3种方式造模均能构建OAB模型,其中膀胱出口梗阻模型更适合用于儿童OAB发病机制的研究。模型2周组较4周组及6周组尿动力学表现更符合OAB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