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尿流动力学在前列腺增生诊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尿流动力学是前列腺增生诊疗中一个重要的检查,在诊断膀胱出口梗阻及评价逼尿肌功能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经尿道前列腺手术的疗效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近年来,尿流动力学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及使用标准一直是研究中的热点,本文将从尿流动力学在前列腺增生诊疗中的价值与优势以及与前列腺手术之间的联系两方面分析和总结,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支网片尿道悬吊联合阴道成形术治疗伴Ⅰ~Ⅱ度前盆腔脱垂SUI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单支网片尿道悬吊联合阴道成形术治疗伴Ⅰ~Ⅱ度前盆腔脱垂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1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女性SUI合并Ⅰ~Ⅱ度前盆腔脱垂患者的病例资料。年龄(53.6±11.7)岁。孕次(3.1±1.4)次。5例有子宫切除术史。所有患者均有SUI症状,压力诱发试验阳性,指压试验阳性。超声检查提示膀胱颈移动度增大,膀胱轻度膨出声像,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宽。根据简化盆腔器官脱垂分期系统分度,合并Ⅰ度前盆腔脱垂7例,Ⅱ度前盆腔脱垂73例。本组80例均全麻下行单支网片悬吊联合阴道成形术。患者取截石位。以盆底修复网片为原型裁剪为单支网片,网片由左右两侧臂和中间主体部分构成,为倒"T"形,左右对称。与传统吊带和网片相比,单支网片左右两侧悬吊臂增宽,以保证悬吊臂在耻骨降支有较大的受力面,防止吊带移动;中间主体部分增宽,使受力面从尿道中段延续至膀胱颈。选择双侧耻骨下支下缘外侧0.5 cm处穿刺,引导单支网片双臂从内向外穿出,完成单支网片悬吊。采用阴道成形术修复撕裂的肛提肌,成形会阴体,分层重建肛门外括约肌,缩窄阴道呈"双喇叭口状"。术后1、3、6个月随访,采用盆腔器官脱垂术后患者全身状况改善问卷(PGI-I)评价前盆腔脱垂治疗效果。SUI疗效评判标准:在术后无其他治疗的情况下,SUI症状完全消失,可自主控尿为治愈;SUI症状较术前减轻,剧烈活动时有少量漏尿,日常活动时无漏尿为改善;SUI症状较术前无改善或进一步加重,仍无法控制漏尿为无效。结果:本组8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特殊情况。手术时间(90±8)min,术中出血量(20±10)ml。80例术后48 h拔除尿管后均能自行排尿,超声检查测量残余尿量<50 ml,术后72 h出院。80例PGI-I问卷评价结果显示,76例(95.0%)主观治愈,4例(5.0%)主观缓解。80例SUI疗效评价,78例治愈(97.5%),2例改善(2.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尿潴留、尿路感染、膀胱收缩力异常、膀胱出口梗阻。结论:单支网片悬吊术保证了全尿道无张力悬吊,能有效治疗SUI合并Ⅰ~Ⅱ度前盆腔脱垂,近期效果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膀胱平滑肌细胞在牵拉作用下变化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膀胱平滑肌细胞在外力牵拉作用下功能改变过程中关键基因和通路的作用。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包括不同表达分析(DEA)、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激酶和转录因子富集分析、基因富集分析(GSEA)、蛋白互作网络(PPI)等,对编号为GSE1595的基因芯片进行分析筛选出相应的关键基因,随后通过构建小鼠膀胱出口梗阻(BOO)及膀胱出口梗阻解除模型和膀胱平滑肌细胞牵拉实验,通过抽签法将小鼠分为对照组,牵拉组和牵拉+释放组,每组8只C57小鼠,提取相应RNA后进行反转录,随后进一步进行运用独立样本 t检验及曼-惠特尼 U检验进行分析验证。 结果:通过DEA分析共筛选出321个目的基因,其中有180个上调基因和141个下调基因,GO分析显示上调基因主要富集在蛋白去甲基化,调控其他基因表达和代谢过程,而下调基因主要富集在多细胞生物发育、细胞分化和Notch信号通路等。并最终筛选出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因子1B(CDKN1B),拟南芥驱动蛋白2B基因(KAT2B),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酶2(PTGS2),S期激酶相关蛋白1(SKP1)这五个关键基因。并且发现在细胞实验中发现与对照组比较,牵拉膀胱细胞组BRCA1,KAT2B,PTGS2以及SKP1表达高于对照组(BRCA1为1.336比1.000, t=4.221, P<0.05;PTGS2为1.338比1.000, t=4.222, P<0.05);KAT2B为1.581比1.000, t=2.863, P<0.05;SKP1为1.466比1.000, t=4.300,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小鼠动物模型中,通过进行外科手术操作,成功造模膀胱梗阻模型,使小鼠膀胱持续充盈牵拉,并随后解除梗阻。进一步检验发现,牵拉组BRCA1,KAT2B以及PTGS2表达高于对照组(BRCA1为1.332比1.000, t=9.421, P<0.05;KAT2B为1.363比1.000, t=2.478, P<0.05;PTGS2为2.211比1.000, t=3.403,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牵拉组CDKN1B和SKP1表达低于对照组(CDKN1B为0.856比1.000, t=2.451, P<0.05;SKP1为0.669比1.000, t=6.814,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解除梗阻后,解除梗阻组BRCA1,CDKN1,BKAT2B以及PTGS2表达低于牵拉组(BRCA1为0.625比1.332, t=11.710, P<0.05;CDKN1B为0.598比0.856, t=3.397, P<0.05;KAT2B为0.928比1.363, t=2.943, P<0.05;PTGS2为0.511比2.211, t=4.735,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外力牵拉会导致膀胱平滑肌细胞出现相应的基因改变,另发现一系列可能参与BOO过程的目的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男性逼尿肌活动低下的尿动力学和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60岁以上老年男性逼尿肌活动低下的尿动力学参数和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因排尿功能障碍行尿动力学测定的60岁以上男性573例。根据尿动力学参数逼尿肌收缩力指数(BCI)和膀胱出口梗阻指数(BOOI),按照以下分组标准将患者分为逼尿肌活动低下不伴膀胱出口梗阻组(DU):BCI<100和BOOI<20;膀胱出口梗阻不伴逼尿肌活动低下组(BOO):BCI≥100和BOOI≥40;和既不伴膀胱出口梗阻又不伴逼尿肌活动低下组(NDB):BCI≥100和BOOI<20。对比分析三组之间尿动力学参数和主要临床资料。结果:共323例患者符合以上分组标准:DU组75例,BOO组207例和NDB组41例。DU组和BOO组年龄大于NDB组( P<0.05)。DU组较NDB组初始排尿感容量偏大[(279±80)ml和(238±72)ml],尿不尽(41%和17%),尿线中断(39%和15%)和尿潴留(26%和7%)比例偏高,而膀胱排空率[(61±32)%和(110±41)%]偏低(均 P<0.05)。DU组初始排尿感容量和最大膀胱测压容量较BOO组偏大[(279±80)ml和(353±113)ml和(206±67)ml和(281±94)ml],尿线中断(39%和22%),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26%和6%)和尿潴留(26%和14%)比例偏高,而膀胱排空率[(61±32)%和(78±37)%],逼尿肌不稳定(41%和77%),尿急(26%和43%)和夜尿增多(23%和39%)比例偏低(均 P<0.05)。 结论:膀胱感觉和膀胱排空率降低、尿线中断、尿潴留和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史是老年男性DU患者主要尿动力学和临床表现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DU和BOO患者比例随之增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膀胱出口梗阻无创性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尿道狭窄等导致的膀胱出口梗阻(BOO)是泌尿外科老年男性常见疾病,梗阻后常导致膀胱组织结构及功能改变,造成不可逆转的功能障碍。早期诊断,尽早去除梗阻,保护膀胱功能是诊治BOO的重要途径。目前对于BOO以及梗阻导致的储尿——排尿功能障碍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尿流动力学检查,因其检查专业性强、检查过程繁琐、费时、有创操作的缺点,限制了其在基层医院开展。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应用超声测量膀胱壁及逼尿肌厚度、估测膀胱重量、前列腺突入程度等方法很大程度上补充了对下尿路储尿——排尿功能障碍的评估。本文对BOO无创检查方法进行综述,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压力-流率测定中应用气态和液态测压系统结果的异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压力-流率测定(PFS)中应用气态测压系统(ACC)和液态测压系统(WFC)在操作流程、测量数据、结论及相关指标压力读数方面的异同。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同步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1—3月于北京朝阳医院行PFS的患者。纳入标准:①因尿频、尿急、尿失禁、排尿困难等下尿路症状需行PFS的患者;②年龄≥18岁。排除标准:①无法进行或无法配合尿动力学检查者;②有严重尿道狭窄、急性期泌尿系感染者;③妊娠期妇女。PFS应用7FDR T-DOC ?AC三腔膀胱测压管,外接气态传感器和改良液态压力传导模块,持续性测定膀胱内气态传导压力,同时应用7FA T-DOC ?AC单腔直肠测压管和7F LABORI-CAT411双腔水囊腹压测压管,分别测定直肠内气态传导压力和液态传导压力。记录并比较WFC与ACC于初始坐位、膀胱充盈(100、150、200ml)、咳嗽、排尿期最大尿流率(Q max)、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排尿结束时测量的逼尿肌压力(Pdet)、腹压(Pabd)和膀胱内压(Pves)的异同。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3例患者,男37例,女26例。平均年龄59.2(25~86)岁。膀胱充盈期,ACC和WFC于初始坐位以及膀胱充盈100、150、200 ml时测量的Pves平均值分别为30.78 cmH 2O(1 cmH 2O=0.098 kPa)和24.67 cmH 2O、29.79 cmH 2O和25.13 cmH 2O、30.87 cmH 2O和25.90 cmH 2O、30.95 cmH 2O和26.17 cmH 2O,Pabd平均值分别为30.03 cmH 2O和24.17cmH 2O、28.81 cmH 2O和21.78cmH 2O、28.89 cmH 2O和21.38cmH 2O、28.44 cmH 2O和21.60 cmH 2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排尿期,ACC和WFC测量的Pde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且两个系统的数据一致性好。咳嗽时,ACC和WFC测量的Pves(57.30 cmH 2O和49.95cmH 2O)、Pdet(54.21 cmH 2O和43.10 cmH 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但两个系统的数据具有强线性相关关系(Pves:R 2=0.792;Pabd:R 2=0.756)。Bland-Altman分析结果显示,两个系统测量最大尿流率时Pdet的95% CI -13.9~15.8 cmH 2O,平均差值0.9 cmH 2O,说明一致性良好。 结论:PFS充盈期膀胱测压时,ACC测量数值高于WFC,但无临床意义;排尿期测量结果提示,两个测压系统判断逼尿肌收缩力和膀胱出口梗阻程度的结论有高度一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前列腺增生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良性前列腺增生是发生在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前列腺增生主要引起膀胱出口梗阻,进一步引起下尿路症状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当前,前列腺增生的确切发病机制仍未阐明,可能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本文主要从性激素、生长因子、炎症、细胞自噬、氧化应激与铁死亡、代谢综合征等方面对前列腺增生的发病机制进行总结论述,旨在为前列腺增生的治疗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女性膀胱出口梗阻的超声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研究通过超声影像尿动力学检查(SVUDS),观察患者充盈期及排尿期尿道和周围盆底结构的改变,诊断26例女性膀胱出口梗阻(FBOO)。其中13例盆腔器官脱垂,排尿期可见尿道成角畸形;5例失调性排尿,排尿期中段尿道开放不佳;4例尿道狭窄,排尿期梗阻近端扩张,梗阻部位无松弛表现;1例原发性膀胱颈梗阻,排尿期膀胱颈开放不完全;3例特发性膀胱出口梗阻,排尿期膀胱颈及尿道外括约肌开放良好。SVUDS有助于明确FBOO的病因,提高诊断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种膀胱过度活动大鼠模型的尿动力学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从尿动力学层面评估膀胱出口梗阻、急性膀胱炎、完全性骶上脊髓损伤3种方法构建大鼠膀胱过度活动模型的有效性,探讨最适合用于研究儿童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发病机制模型。方法:将80只雌性8周龄SD大鼠随机分成膀胱出口梗阻模型(对照组,模型2、4、6周组)、急性膀胱炎模型(对照组、模型组)、完全性骶上脊髓损伤模型(对照组,模型2、4、6周组),每小组各8只大鼠。所有小组分别进行尿动力学检查膀胱测压及膀胱容量测定。主要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对不同对照组与模型组尿动力学检测数值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膀胱出口梗阻模型组尿动力学检测提示膀胱容量升高,其中模型2周组与6周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P=0.001)。②急性膀胱炎模型组最大膀胱容量下降,最大膀胱压力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平均膀胱压力显著升高( 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完全性骶上脊髓损伤模型组最大膀胱压力和平均膀胱压力均发生下降,且随着时间越长,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模型2周组、6周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P=0.003),模型组平均膀胱压力均下降,模型2周组、6周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P=0.006)。 结论:3种方式造模均能构建OAB模型,其中膀胱出口梗阻模型更适合用于儿童OAB发病机制的研究。模型2周组较4周组及6周组尿动力学表现更符合OAB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侧重复肾合并异位输尿管膨出患儿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单侧完全重复肾合并梗阻性异位输尿管末端膨出患儿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200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单侧完全重复肾合并梗阻性异位输尿管末端膨出患儿共74例。74例患儿中13例患儿被排除。61例患儿纳入分析,其中男8例,女53例,分为2组,术后出现并发症(并发症组)23例和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无并发症组)38例。本研究患儿纳入标准:单侧完全重复肾合并梗阻性异位输尿管末端膨出的患儿,术后随访时间半年以上,患儿年龄≤14岁。本研究患儿排除标准:术前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重复肾下肾发育异常,重复肾对侧肾脏发育异常。所有患儿术前1个月内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oiding cystourethrogram,VCUG)以及利尿肾图检查(造影剂为DTPA或EC)。如患儿术前出现尿线细,排尿无力或排尿滴沥,则术前需要完善尿流动力学检查。异位膨出的确定由术前VCUG及术前膀胱镜检查确定。当术前上肾分肾功能<10%,可行上位肾切除术、输尿管末端膨出电切或穿刺术以及输尿管膀胱移植术,但是具体手术方式的选择由手术医生及患儿家长共同决定。当术前上肾分肾功能≥10%,行输尿管末端膨出电切/穿刺或输尿管膀胱移植手术,术式选择由手术医生及家长共同决定。结果:61例患儿中首次行经尿道输尿管末端膨出电切或穿刺35例,行腹腔镜上位肾切除23例,行输尿管膀胱移植术3例。术后23例出现并发症,包括21例新发膀胱输尿管反流,1例膀胱出口梗阻,1例日间尿失禁。61例患儿中5例行二次手术治愈,再手术率为8.2%(5/61)。21例出现术后新发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中,12例出现同侧上肾反流,7例同侧下肾反流,2例对侧反流;9例自行缓解,8例为无症状持续Ⅰ~Ⅱ度反流,4例出现Ⅳ度反流合并突破性泌尿系统感染,行输尿管膀胱移植术后治愈。1例上肾切除术后出现输尿管末端膨出引起膀胱出口梗阻,再次行膨出电切后治愈;1例出现日间尿失禁。所有患儿平均随访时间为54个月,随访时间范围为28~90个月。其中女性多见86.9%(53/61),患侧以左侧多见54.1%(33/61),平均手术年龄为15个月,手术年龄范围为6.5~34.0个月,其中<1岁手术治疗的患儿占39.3%(24/61)。62.3%(38/61)的患儿第一次术前存在发热性泌尿系统感染,术前上肾平均分肾功能为5.5%,术前下位肾平均分肾功能为37.1%,术前输尿管末端膨出最大径平均值为24.1 mm。术后37.7%(23/61)出现并发症,8.2%(5/61)需要二次手术。术后并发症分级Clavien-Dino Ⅰ级29.5%(18/61),Clavien-Dino Ⅲ级8.2%(5/61)。经尿道输尿管末端膨出电切或穿刺术是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1.107, P=0.002)。 结论:行输尿管末端膨出电切或穿刺术治疗的患儿术后出现并发症的风险较行上肾切除术或输尿管膀胱移植术高。故常规将经内镜输尿管末端膨出电切或穿刺术作为一线治疗应该谨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