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咽和口咽导管介导IHFJV下肺癌患者PLVB诊疗中血气及快速反应基因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鼻咽导管和口咽导管介导间歇性高频喷射通气(intermittent high frequency jet ventilation, IHFJV)下无痛电子支气管镜(painless video bronchoscopes, PLVB)诊疗过程中,患者血气指标及快速反应基因表达的差异,为肺癌患者PLVB诊疗的通气方式提供指导。方法:选择接受PLVB诊疗的肺癌患者1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鼻咽导管介导IHFJV组(对照组)和口咽导管介导IHFJV组(试验组),每组90例。完善麻醉后,两组患者分别给予鼻咽导管和口咽导管介导IHFJV供氧,并实施PLVB。分别于术前20 min (T 1)、手术开始5 min (T 2)和术后5 min (T 3)采集两组患者血液样本,行血气分析,记录pH值、总二氧化碳(total carbon dioxide, TCO 2)、PaO 2、PaCO 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 oxygen difference, A-aDO 2 )、碳酸氢根(bicarbonate radical, HCO 3-)和碱剩余(base excess, BE)等指标,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RT-qPCR)法检测两组患者各时点血液中与缺氧应激有关快速反应样基因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 mRNA及缺氧诱导因子-1α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mRNA的相对含量。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T 3时PaO 2升高、A-aDO 2降低( P<0.05);与T 1时比较,两组患者T 2时PaO 2升高、A-aDO 2降低( P<0.05)。与T 1时比较,两组患者T 2、T 3时血液中hs-CRP mRNA、HIF-1α mRNA相对含量降低( P<0.05 )。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肺癌患者接受PLVB诊疗时,鼻咽导管和口咽导管介导IHFJV均能提供良好的通气效果,但口咽导管可能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身麻醉联合硬质支气管镜成功为晚孕期大咯血患者实施剖宫产术两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报道2例晚孕期大咯血患者,分别于孕33周和孕28周在全身麻醉、高频喷射通气下完成剖宫产术及硬质支气管镜下止血,并于剖宫产术后行支气管动脉造影及支气管动脉栓塞术。2例咯血均为肺动静脉畸形所致。随访至产后12个月,2例患者咯血均未复发,2例新生儿均存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频叠加常频喷射通气应用于支撑喉镜下激光喉腔扩大重建术麻醉管理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困难气道管理一直以来都是麻醉医师需要面对的巨大难题。文章报道1例喉癌术后伴气管切开、放疗病史,拟行"支撑喉镜下激光喉腔扩大重建术"的喉腔狭窄患者,经麻醉医师与外科医师术前讨论和紧密配合,成功应用高频叠加常频喷射通气(superimposed high frequency jet ventilation,SHFJV)完成手术的病例。该技术不进行气管插管即可保障患者术中通气,给外科医师提供了良好的手术视野,预后良好。文章讨论并总结该病例经验,以期为困难气道管理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频-常频叠加喷射通气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研究叠加高频喷射通气(即高频-常频叠加喷射通气)与高频喷射通气应用于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fiberoptic bronchoscope, FOB)气道管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无痛FOB治疗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频喷射通气组(H组)和高频-常频叠加喷射通气组(S组),每组20例。患者麻醉诱导后置入喉罩,H组采用单纯高频喷射通气,S组采用高频-常频叠加喷射通气。记录两组患者入室(T 0),高频-常频叠加喷射通气或高频喷射通气15 min(T 1)、30 min(T 2),恢复自主呼吸即刻(T 3)时的心率、MAP、SpO 2、pH值、PaCO 2、PaO 2、血糖、皮质醇、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和IL-6浓度;记录术中因P ETCO 2>80 mmHg(1 mmHg=0.133 kPa)暂停手术操作的患者例数。 结果:两组患者均未见低氧血症发生。与T 0时比较:两组患者T 2、T 3时心率升高( P<0.05),T 1~T 3时SpO 2、PaO 2、IL-6升高( P<0.05);H组T 2、T 3时MAP、血糖和皮质醇升高( P<0.05),T 3时CRP升高( P<0.05),T 1~T 3时pH值降低、PaCO 2升高;S组T 3时MAP、血糖和皮质醇升高( P<0.05),T 2时pH值降低( P<0.05)。与H组比较:S组T 2时心率和MAP降低( P<0.05),T 1~T 3时pH值升高、PaCO 2降低( P<0.05),T 2、T 3时血糖、皮质醇、IL-6降低( P<0.05),T 3时CRP降低( P<0.05)。各指标其余时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H组因术中P ETCO 2>80 mmHg暂停操作的有3例,S组0例。 结论:在无痛FOB治疗气道管理中,高频-常频叠加喷射通气效果优于单纯高频喷射通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不同通气模式对新生儿脑氧合及外周氧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不同通气模式对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局部组织氧合的影响尚不明确。以前研究主要关注全身的氧合情况,未评估其对局部组织氧合的影响。该研究旨在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法(NIRS)评估RDS早产儿的局部组织氧合与不同通气模式的关系。方法:24例生命体征平稳的RDS早产儿,选择性改变通气模式,采用NIRS评估脑和肌肉组织氧合。患儿由高频振荡通气或喷射通气转换为常频机械通气(CV),或拔除气管插管从CV转为无创通气模式。比较通气模式改变前30 min和改变后1 h内的数值变化(配对 t检验)。 结果:患儿由高频振荡通气转为CV、喷射通气转为CV及CV转为无创通气模式,脑NIRS差异分别为:1.7±9.9%、2.3±5.7%、2.1±8.4%;相应的肌肉NIRS差异分别为:-2.9±8.5%、8.1±9.7%、3.6±22.4%。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在生命体征平稳的RDS患儿中,局部组织氧合变化与通气模式改变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口咽通气导管与鼻咽通气导管IHFJV用于肺炎患者PLVB辅助通气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口咽通气导管与鼻咽通气导管间歇性高频喷射通气(IHFJV)用于肺炎患者无痛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术(PLVB)辅助通气的效果。方法:择期行PLVB的肺炎患者160例,性别不限,年龄46~64岁,BMI 18~29 kg/m 2 ,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80):鼻咽通气导管组(N组)和口咽通气导管组(O组)。N组置入内径4.0 mm的鼻咽通气导管,O组置入内径4.0 mm的口咽通气导管,行IHFJV,I∶E 1∶3,喷射频率100次/min,喷射峰压0.4 kPa,潮气量160 ml,每间歇2 min给予5次喷射:I∶E 1∶3,喷射频率20次/min,喷射峰压0.4 kPa,潮气量300 ml。分别于术前20 min(T 1)、手术开始5 min(T 2)、术毕即刻(T 3)和术后5 min(T 4)时记录SpO 2。于T 1、T 3和T 4时采集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记录检查期间托下颌、面罩加压通气、呛咳、气道痉挛、导管脱落或移位和体动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N组比较,O组T 3时SpO 2和PaO 2升高,T 3,4时A-aDO 2降低,提下颌、呛咳和导管脱出或移位发生率降低( P<0.05)。 结论:口咽通气导管IHFJV用于肺炎患者PLVB辅助通气的效果优于鼻咽通气导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身麻醉下叠加高频喷射通气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频叠加喷射通气在肺外周结节支气管镜活检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观察高频叠加喷射通气在LungPro导航支气管镜肺外周结节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探讨其安全性.方法 2022年1月-2023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行支气管镜活检肺外周结节患者160例,80例采用常规通气者为常规导航组,80例采用高频叠加通气者为高频通气导航组.2组均应用LungPro导航系统,依据胸部CT扫描数据重建肺部3D数字模型,自动生成到达病灶的支气管镜路径.高频通气导航组全身麻醉后采用高频叠加喷射通气,常规导航组全身麻醉后采用常规麻醉机通气,按照导航规划路径行支气管镜肺外周结节活检.记录2组支气管镜到达病灶时间、总操作时间、到达病灶成功率、实际活检部位与导航路径匹配率、术中出血及气胸发生情况.支气管镜组织活检病理诊断为恶性结节和诊断不明确者均行胸腔镜手术治疗,记录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比较2组支气管镜活检明确诊断率、恶性诊断准确率和良性诊断准确率.结果 (1)2组性别比例、年龄、结节大小、结节性质、结节所在支气管分级、结节与支气管位置关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常规导航组成功到达病灶66例,高频通气导航组成功到达病灶77例,2组成功到达病灶者中各有3例实际活检部位与导航路径不匹配.高频通气导航组支气管镜到达病灶时间[(3.4±1.1)min]、总操作时间[(14.5±3.7)min]均短于常规导航组[(5.7±1.6)、(16.8±4.2)min](t=10.595,P<0.001;t=3.675,P<0.001),到达病灶成功率(96.25%)、实际活检部位与导航路径匹配率(92.50%)均高于常规导航组(82.50%、78.75%)(x2=7.964,P=0.005;x2=6.144,P=0.013).(3)常规导航组支气管镜组织活检病理明确诊断59例,未明确诊断21例(14例未成功到达病灶,7例到达病灶未取到有效病灶组织).高频通气组支气管镜活检明确诊断71例,未明确诊断9例(3例未成功到达病灶,6例到达病灶未取到有效病灶组织).高频通气导航组明确诊断率(88.75%)高于常规导航组(73.75%)(x2=5.908,P=0.015).(4)常规导航组支气管镜活检诊断恶性48例,高频通气导航组诊断恶性62例,均与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一致.常规导航组支气管镜活检未明确诊断者术后组织病理诊断恶性17例,高频通气组支气管镜活检未明确诊断者术后组织诊断病理恶性5例,高频通气导航组支气管镜活检恶性诊断准确率(92.54%)高于常规导航组(73.85%)(x2=6.324,P=0.012),良性诊断准确率与常规导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高频通气导航组活检术中出血发生率(2.5%)低于常规导航组(11.25%)(x2=4.783,P=0.029),气胸发生率与常规导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叠加喷射通气模式下行LungPro导航支气管镜肺外周结节活检可缩短操作时间,提高诊断率,减少出血,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全麻下不同通气模式在支撑喉镜手术中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全麻下不同通气模式在支撑喉镜手术中的通气效果.方法 将择期行支撑喉镜手术的ASAⅠ-Ⅱ级患者120例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给予常频喷射通气、B组给予快慢交替高频喷射通气、C组给予间歇正压通气,3组均以芬太尼+丙泊酚+琥珀胆碱行麻醉诱导,术中间断追加丙泊酚+琥珀胆碱维持麻醉,记录麻醉前(T0)、气管插管(T1)、放置支撑喉镜(T2)、通气10 min(T3)、拔管即刻(T4)、拔管后10 min(T5)血压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结果 3组T2时HR均显著低于T1时,MAP则显著高于T1时(P<0.05);T4时HR、MAP均高于T3时(P<0.05).C组T4时MAP显著高于其他二组(P<0.05).3组T3、T5时PaO2、PaCO2均高于T0时,pH值均低于T0时(P<0.05);A组T3时PaCO2、pH的改变幅度大于其他两组(P<0.05);C组T3、T5时PaO2高于其他两组(P<0.05).C组拔管时躁动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A组CO2蓄积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高频喷射通气与快换交替高频喷射通气为支撑喉镜手术患者提供的氧供相当,但快换交替高频喷射通气更有利于CO2排出;与高频喷射通气相比,间歇正压通气的氧供较好,且CO2蓄积发生率较低,但其引发的应激反应及气道高反应较大.临床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通气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频喷射通气辅助非通气侧肺通气在单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高频喷射通气辅助非通气侧肺通气在胸科单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单肺隔离技术后动脉血氧分压提供一种新的通气模式.方法 选择实施开胸单肺通气下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A、B2组,每组30例,A组(常规单肺通气组):术中非通气侧肺(患肺)与大气相通,B组(常规单肺通气+非通气侧肺辅助高频通气):非通气侧肺与高频喷射通气机相连,使用HFJV模式(频率60次/min、气道压力0.5kg/cm2)辅助通气.分别记录术前双肺通气后10 min (T1)、单肺通气后15 min (T2)、单肺通气后35 min (T3)、单肺通气后60 min (T4),恢复双肺通气后10 min (T5)各时间点的HR、SpO2、MAP、Ppeak值、动脉血血气分析结果,通过血气分析结果中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DO2)、计算肺内分流(Qs/Qt),同时观察2组肺萎陷分级.结果 与A组相比,B组T2~T4时间点动脉血氧分压升高,肺内分流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T5时间点相比,2组患者T2 ~ T4时间点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肺内分流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各时间HR、SpO2、MAP、Ppeak值及肺萎陷分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喷射通气辅助单肺通气后非通气侧肺通气,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减少肺内分流,不影响手术操作,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