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术切除联合高频电针同步治疗眼睑分裂痣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以美学修复为目标,探讨手术切除联合高频电针同步治疗眼睑分裂痣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眼睑分裂痣患儿资料,均采用手术联合高频电针气化剥脱治疗。对色素增厚明显、累及层次较深的色素痣采用手术切除,切除后残余表浅色素术中同步使用高频电针逐层气化剥脱,根据色素层次深浅确定剥脱深度,创面采用直接缝合或局部皮瓣转移进行修复。术后配合涂抹生长因子、抗瘢痕等综合治疗。观察术后切口愈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患儿治疗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照片,根据色素清除率评估联合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好转、无效);术后随访观察联合治疗后患儿眼睑功能、外观及术区瘢痕增生情况;电话随访调查患儿家属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结果:共纳入5例患儿,男1例,女4例,年龄2~10岁,平均7岁,色素面积为0.3 cm×0.5 cm~1.7 cm×1.1 cm,术中色素切除范围为0.3 cm×0.4 cm~1.5 cm×1.1 cm。术后所有患儿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皮瓣缺血坏死、切口裂开、出血等并发症发生。色素清除率均>90%,达痊愈效果。随访14~48个月,平均24.2个月,5例患儿眼部功能正常,无睁闭眼困难、溢泪等表现。眼部形态良好,无双眼大小不对称、上睑下垂、睑外翻、瘢痕增生等情况。患儿眼睑功能与美学效果理想,满意度均评价为非常满意。结论:针对部分眼睑分裂痣患儿,采用手术切除联合高频电针有助于在去除色素的同时保留眼部美学形态,为眼睑分裂痣患儿提供了治疗新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F-rTMS)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5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分为HF-rTMS组、电针组及联合组,每组25例患者。3组患者均给予对症药物及良肢位摆放、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常规干预,在此基础上HF-rTMS组针对病灶侧脑半球M1区辅以10 Hz rTMS刺激,电针组则针对偏瘫侧肢体辅以电针治疗,联合组则辅以HF-rTMS及电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肩痛和残疾指数(SPADI)、Constant-Murley量表(CM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3组患者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VAS、SPADI、CMS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HF-rTMS组疼痛VAS、SPADI、CMS及MBI评分与电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患者疼痛VAS评分[(2.6±0.8)分]、SPADI评分[(57.5±16.2)分]、CMS评分[(47.4±9.8)分]及MBI评分[(76.4±10.8)分]均显著优于HF-rTMS组及电针组水平( P<0.05)。 结论:HF-rTMS联合电针治疗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程度,提高肩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其疗效优于单一rTMS或电针治疗,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皮穴位电刺激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和胃容受性的相关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中餐后不适综合征(PDS)的疗效和机制。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对照研究,前瞻性选择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就诊、满足罗马Ⅳ诊断标准中的18~70岁的PDS患者40例,患者知情同意后随机分入TEAS组和模拟TEAS组,分别接受经皮电针刺激足三里、内关穴和其相对应的模拟穴位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胃容受性[初始饱腹量(ISV)、最大耐受量(MTV)]、固体胃半排空时间( T1/2)和心率变异(高频段、低频段、低频段与高频段的比值)。采用PCR检测PDS患者和24名健康志愿者的十二指肠黏膜炎性因子表达,并比较TEAS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变化。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 结果:共26例PDS患者纳入研究,TEAS组和模拟TEAS组各13例,2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以及治疗前健康调查量表36(SF-36)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消化不良症状严重程度指数(DSSI)评分、ISV、MTV、 T1/2和心率变异参数(高频段、低频段、低频段与高频段的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治疗后TEAS组患者DSSI评分低于模拟TEAS组[(13.5±5.3)分比(19.9±9.3)分],ISV、MTV均高于模拟TEAS组[(180.0±44.6) mL比(121.9±61.0) mL,(480.4±200.7) mL比(338.5±108.8)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18、2.77、2.24, P均<0.05)。治疗后TEAS组患者的 T1/2与模拟TEA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EAS组患者治疗前后的 T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TEAS组的高频段较治疗前增加(5.3±1.2比4.0±0.9),低频段与高频段比值降低(1.0±0.2比1.3±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31、3.73, P均<0.01)。PDS患者十二指肠球部和降部黏膜组织中 IL-6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志愿者[0.68(0.11,6.74)比0.03(0.02,0.25)、6.46(1.35,12.62)比0.86(0.32,2.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24、-2.03, P=0.02、0.04)。TEAS组患者经TEAS治疗4周后十二指肠球部黏膜组织中 IL-6的mRNA表达水平较治疗前下降[0.04(0.01,0.06)比0.23(0.09,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07, P=0.04)。 结论:TEAS能改善PDS患者胃容受性和消化不良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迷走神经通路介导、调节十二指肠球部黏膜炎症因子IL-6表达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CiteSpace的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通过对中国知网中有关"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筛选及分析,探索该领域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及研究动态.方法 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2014-2023年关于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1软件,绘制作者、机构、关键词等可视化图谱并进行分析.对发文者、机构、高频关键词绘制图谱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221篇,分析得到10家主要研究机构和17位核心作者;研究机构以广西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等为主;高产作者可视化分析主要形成以周仲瑜、金熠婷、唐红珍、陈霞、徐斌等为代表的5个较大研究团队;关键词共形成10个聚类,其中"针刺""针灸""穴位埋线""电针""温针灸""腹针"等为高频关键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治疗方法、体质量指数这2个方面,近年突现关键词有"耳针""埋线"等.结论 单纯性肥胖作为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治疗效果突出.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特色针法的探索和临床疗效及机制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不同频率电针对前交叉韧带损伤家兔股四头肌萎缩程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模型家兔股四头肌萎缩程度的影响,探究电针治疗ACL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低频电针组和高频电针组,每组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建立ACL损伤模型.造模后第7日,低频电针组和高频电针组取术侧"血海""梁丘"行电针刺激(连续波,频率2、100 Hz,留针20 min),其余各组仅抓取固定,连续21 d.计算股四头肌质量比,HE染色观察股四头肌组织形态,ELISA检测股四头肌组织一氧化氮(NO)、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含量,荧光探针法检测股四头肌组织活性氧(ROS)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股四头肌组织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转录激活因子 6(ATF6)、肌醇依赖酶 1(IRE1)、肌肉特异性环脂蛋白 1(MuRF1)和肌萎缩蛋白(MAFbx)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家兔股四头肌质量比明显减少(P<0.01),肌细胞排列不规则,伴肿大、萎缩,间质水肿明显,大面积炎性浸润,股四头肌组织NO、iNOS、ROS含量明显增加(P<0.01),PERK、ATF6、IRE1、MuRF1、MAFbx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频电针组和高频电针组股四头肌质量比明显增加(P<0.01),肌细胞排列较规律,细胞肿大、萎缩情况好转,间质水肿、炎症均减轻,股四头肌组织NO、iNOS、ROS含量明显减少(P<0.01),PERK、ATF6、IRE1、MuRF1、MAFbx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且低频电针组效果优于高频电针组(P<0.05).结论 不同频率电针干预可延缓ACL损伤家兔股四头肌萎缩程度,其机制可能与减少股四头肌氧化代谢产物NO、iNOS、ROS和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PERK、ATF6、IRE1表达,进而抑制肌萎缩因子MuRF1、MAFbx表达,延缓股四头肌蛋白降解有关,且低频电针效果优于高频电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选穴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ScienceDirect建库至2023年8月16日收录的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利用Excel2021建立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处方数据库,对腧穴进行频次统计和分类.运用SPSS Mo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核心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和决策树分析,探究选穴特点及配伍规律.结果 共纳入114篇文献,提取腧穴处方115条,共108个腧穴,腧穴总频次为787.高频腧穴为三阴交、关元、肾俞等,常用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任脉,特定穴中交会穴、五输穴、背俞穴等使用较多,腧穴多位于下肢部、腹部、背部.针刺手法多为平补平泻法,最常用的电针波形为疏密波,留针时间10~30 min.决策树分析以关元为因变量筛选出3条精简选穴路径.分析核心穴组得到14组关联规则和7个有效聚类群.结论 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选穴遵循补肾、调节阴阳的治疗原则,数据挖掘得到的腧穴配伍及核心穴组可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数据挖掘针灸治疗卵巢功能早衰的腧穴运用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卵巢功能早衰(POF)的选穴规律,并探讨高频核心腧穴的用穴思路及其病机.方法:以"卵巢功能早衰"和"针刺"或"针灸"或"电针"或"温针灸"或"灸法"或"针药并用/并举/结合"为关键词,检索并筛选建库—2023年6月16日的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与维普平台中针灸治疗POF的相关文献,记录及整理文献中的针灸处方,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腧穴进行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分析.结果:共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67篇,提取出91组腧穴处方.针灸治疗POF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依次是关元、三阴交、肾俞、足三里及子宫;最常选取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任脉及足太阴脾经;特定穴方面,主要以交会穴(239次)、募穴(116次)、背俞穴(110次)和五输穴(107次)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所获最紧密的穴对为关元→三阴交、三阴交→足三里和关元→足三里.通过聚类分析获得3类处方:①神庭、本神、百会、中脘、卵巢、天枢、大赫、太溪、太冲、足三里、血海、归来、中极和气海;②脾俞、肝俞、命门、肾俞和次髎;③关元、三阴交和子宫.结论:针灸治疗POF的思路以补肾益精为主,佐以调肝养心、疏肝扶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状况及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基于知识图谱技术探究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历程、热点和前沿趋势.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PubMed、Web of Science 6个数据库1993年1月1日至2023年1月1日收录的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文献,运用CiteSpace6.2.R2 Advance、VOSviewer V1.6.19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并进行可视化分析.共纳入中文文献1 228篇、英文文献309篇.高频关键词大致分为临床疾病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治疗方式关键词(电针、针灸、针刺)及作用机制研究关键词(β-淀粉样蛋白、小鼠).中文文献形成了13个关键词聚类(针灸、老年痴呆、针刺、电针等),英文文献形成了8个关键词聚类(电针、药物治疗、海马等).高频腧穴关键词为百会、大椎、印堂、足三里、丰隆等.总结出针灸治疗AD相关"针法-穴位"聚类6个.针灸治疗AD的治法及治疗模式不断发展,临床研究趋势逐渐向新型治疗方式及临床疗效评价方面发展,针灸治疗AD作用机制研究更加深入.在各种治疗方式中,针灸、针刺、电针等治疗方式主流时间较早,音乐电针、水针等多种新型治疗方式逐渐展现.近30年来,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中英文文献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临床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研究两个方面,临床治疗方式逐渐完善,作用机制的探索逐渐深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两种电针方案结合红外线照射治疗术后尿潴留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观察两种电针方案结合红外线照射治疗术后尿潴留的临床效果.方法:将 90 例术后尿潴留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A、治疗组B,每组 30 例.对照组行红外线照射治疗,治疗组A行电针(高频)+红外线照射治疗,治疗组B行电针(低频)+红外线照射治疗.评价 3 组临床疗效,比较 3 组排尿情况和尿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组A、治疗组B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B总有效率高于治疗组A(P<0.05).治疗后,治疗组A、治疗组B首次排尿时间、排尿困难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首次排尿量、治疗后 2h排尿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B首次排尿时间、排尿困难评分低于治疗组A,首次排尿量、治疗后 2h排尿量均高于治疗组A(P<0.05).治疗后,3 组膀胱容量、平均尿流速、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速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A、治疗组B膀胱容量、平均尿流速、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B各项指标均高于治疗组A(P<0.05).结论:电针结合红外线照射治疗术后尿潴留,能增强治疗效果,促进排尿及尿动力学指标改善,且相较于高频电针方案,低频电针方案疗效更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针刺复合麻醉应用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评估针刺复合麻醉(ACA)应用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科学网、中国知网(CNKI)、重庆维普数据库(CQ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集自建库至2021年9月30日期间ACA应用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的随机对照试验.两位研究者各自独立进行数据提取、偏倚风险评估及文献质量评价.本文采用麻醉效果作为主要结局指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各疼痛量表评分、生命体征、麻醉药物用量以及不良反应.采用 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使用加权均数差(WMD)、标准化均数差(SMD)和可信区间(CI)进行统计描述.结果:共纳入16篇研究,计1228位患者.Meta分析显示,传统甲状腺切除术中联合针刺能够显著提高麻醉效果[SMD=0.62,95%CI(0.40,0.83),P<0.0001,I2=36%];此外,ACA也能稳定生命体征,减轻疼痛[SMD=-1.61,95%CI(-2.61,-0.61),P<0.00001,I2=95%]、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及不良反应.针对电针组的亚组分析显示,低频电刺激[WMD=0.43,95%CI(0.30,0.55),P<0.00001,I2=15%]和术中全程接受电刺激[WMD=0.55,95%CI(0.33,0.77),P<0.00001,I2=0%]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高频电刺激或术中短时间接受电刺激.此外,传统麻醉方法与单纯针刺麻醉之间未发现统计学差异.结论:针刺联合传统麻醉时,ACA应用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疗效及安全性较好.然而,该结论仍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研究加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