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妇科全麻手术患者苏醒延迟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全麻妇科手术患者复苏室苏醒延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2023年6月在本院行全麻妇科手术患者220例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复苏室苏醒时间,将存在苏醒延迟患者纳入观察组(n=56),反之则纳入对照组(n=164),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苏醒延迟的相关影响因素,总结护理对策.结果:220例中苏醒延迟发生率为25.5%.观察组苏醒时间(161.73±11.27min)长于对照组(54.39±10.23min),年龄≥60岁、贫血、手术时间>2 h、术中平均体温<36.5℃及追加麻醉药物患者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2 h、术中平均体温<36.5℃及术中追加麻醉药物均为导致患者苏醒延迟的高危因素(均P<0.05).结论:手术时间>2 h、术中平均体温<36.5℃及术中追加麻醉药物均为导致全麻妇科手术患者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应对此类患者做好术前预防,根据患者复苏室苏醒情况积极采用对症处理措施,以降低患者全麻术后苏醒延迟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麻醉复苏室护士对全身麻醉术后患者口干症认知与实践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了解麻醉复苏室护士对全身麻醉术后患者口干症的认知和实践,为改善口干症提供参考。方法:2021年1—3月,运用目的取样法,选取山东省济南市3家三级甲等医院的10名麻醉复苏室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进行半结构访谈,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整理分析资料,精炼主题。结果:共提炼出2个主题及所属的8个亚主题。麻醉复苏室护士对全身麻醉术后患者口干症认知:高度认同与肯定、支持患者参与口干症管理、重点关注患儿口干;患者口干症实践中的障碍因素:护理人力资源紧张、实践氛围缺乏、缺乏规范化评估工具、管理措施不齐全、护士自我效能不足。结论:麻醉复苏室护士在全身麻醉术后患者口干症管理中发挥着引导作用,了解护士对患者口干症的认知及其实践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制订科学、系统的口干症患者管理体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麻醉复苏室护理工作项目难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麻醉复苏室护理工作项目和技术难度,为精确计算麻醉护理工作量和合理匹配人力资源提供参考。方法:经文献回顾和小组讨论初步确定麻醉复苏室护理工作项目体系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每级指标进行修订,评估指标重要程度和难度程度;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线性加权和法计算各级指标的权重值和难度系数。结果:2轮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0和0.96,变异系数分别为0.000~0.342和0.042~0.307,Kendall协调系数分别为0.239和0.273(均 P<0.01)。麻醉复苏室护理工作项目难度评价指标体系最终由10个一级指标和85个二级指标组成。一级指标权重值为0.016 4~0.186 4,二级指标权重值为0.000 8~0.064 3。二级指标标准化难度系数为1.02~1.59。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麻醉复苏室护理工作项目难度评价指标体系全面且难度系数符合临床实际工作情况,为后续科学计算麻醉复苏室护理工作量和人力资源匹配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麻醉复苏室陪同模式联合风险管理对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麻醉复苏室陪同模式联合风险管理对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军医院98例全麻手术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便利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麻醉复苏室陪同模式联合风险管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躁动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行为改变发生情况的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躁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有效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行为改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对全麻手术患儿苏醒期实施麻醉复苏室陪同模式联合风险管理,可有效减轻其躁动程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进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及患儿预后,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腰椎术后患者预见性护理在麻醉复苏室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腰椎术后患者预见性护理在麻醉复苏室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吉林省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4例腰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比较分析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心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均 P<0.05),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χ2=4.875 0, P=0.027 2),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χ2=6.029 0, P=0.014 0),住院时间、苏醒所需时间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腰椎手术治疗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以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并能够降低术后疼痛,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患者满意度较高,具有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麻醉复苏护理结合综合保温对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麻醉复苏护理结合综合保温对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吉林省人民医院行全身麻醉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应用麻醉复苏护理结合综合保温干预,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①试验组躁动发生率(7.50%)低于对照组(30.00%, χ2=6.646 2, P=0.009 9);②术后试验组血压〔收缩压(134.26±8.65)mmHg,舒张压(85.05±6.81)mmHg〕及心率〔(76.92±4.91)次/min〕明显优于对照组〔收缩压(150.05±10.62)mmHg,舒张压(96.72±8.64)mmHg,心率(90.02±6.66)次/min;分别( t=7.291 0, P=0.000 0)、( t=6.709 0, P=0.000 0)、( t=10.013 1, P=0.000 0)〕;③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7.5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0.00%,试验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χ2=6.134 6, P=0.013 2),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全身麻醉患者应用麻醉复苏护理结合综合保温干预,可以提高临床护理效果,维持生命体征,避免出现苏醒期躁动,患者满意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阶段-护理相宜模式对腹腔镜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质量及护理不良事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阶段-护理相宜模式对腹腔镜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质量及护理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4月在吉林省人民医院治疗的8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腹腔镜全麻。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阶段-护理相宜模式。对比两组苏醒期质量、苏醒时间及护理不良事件。结果:①观察组苏醒时间(45.92±6.03)min、拔管时间(20.51±4.55)min、复苏时间(78.94±6.20)min、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50.32±4.48)min、出室时间(44.52±6.41)min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②麻醉前,两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麻醉后,两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在麻醉诱导后、术中30 min及麻醉后即刻均显著上升,且血氧饱和度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指标波动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5)。③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12.50%,明显低于对照组37.50%( P<0.05)。 结论:在腹腔镜全麻手术时采取阶段-护理相宜模式能改善苏醒期质量,缩短患者苏醒时间,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麻醉护理团队主导的多学科疼痛管理在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麻醉护理团队主导的多学科疼痛管理(PMDT)在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00例肝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实施常规疼痛管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麻醉护理团队主导的PMDT。比较两组患者麻醉相关指标及镇痛泵使用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麻醉时间、麻醉复苏时间、自控镇痛泵使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自控镇痛泵药物舒芬太尼和右旋美托咪啶的用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麻醉护理团队主导的PMDT可以有效缩短肝移植手术麻醉时间,减少患者术后镇痛药物用量,提高镇痛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预置吸痰管持续性低负压吸引对麻醉恢复室患者麻醉复苏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预置吸痰管持续性低负压吸引对麻醉恢复室患者麻醉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气管插管全麻患者114例,随机分为常规组(C组)、后吸组(S组)和预置组(P组),每组48例。C组常规拔管时清理分泌物,S组拔管后再清理分泌物,P组预置吸痰管持续低负压吸引分泌物。记录各组患者进入PACU时(T1)、拔管期间(T2)、拔管后5 min(T3)、出PACU时(T4)各时间点的MAP、SpO 2及HR;记录恶心呕吐、躁动发生、口腔黏膜损伤情况、患者PACU复苏时间。 结果:T2、T3时间点P组MAP、SpO 2及HR均优于C组或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T2时间点S组MAP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组恶心呕吐、躁动发生、口腔黏膜损伤均少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S组躁动发生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气管插管全麻中预置吸痰管持续低负压吸引清理口腔分泌物降低拔管期间心血管反应,减少吸痰管操作相关并发症,提高麻醉恢复室患者全麻复苏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动脉血气分析在全身麻醉后监测复苏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动脉血气分析在全身麻醉后监测复苏室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麻醉复苏室2017-2019年全身麻醉后复苏患者1 762例,对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明显异常者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动脉血气分析明显异常患者79例,占病例总数的4.48%(79/1 762),其中氧合指数降低20例,占25.30%(20/79),手术后高二氧化碳血症3例,占3.80%(3/79),术后高血糖6例,占7.59%(6/79),术后低血糖7例,占8.86%(7/79),术后高钾血症6例,占7.59%(6/79),术后低钾血症34例,占43.04%(34/79),术后低血红蛋白血症3例,占3.79%(3/79)。结论:在全身麻醉后监护复苏室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不但可以帮助麻醉医生及时发现患者内环境的异常变化并及时进行必要的处理,还可以评估处理的效果,对减少围术期的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从而使患者更安全地度过围术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