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源罗伯逊易位型21-三体家系的遗传学规律:12个家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同源罗伯逊易位型21-三体家系的遗传规律。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经产前诊断确诊胎儿为同源罗伯逊易位型21-三体[46,XX/XY,+21,der(21;21)(q10;q10)]且夫妇双方完成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的12个家系(母亲均为单胎妊娠)。总结其产前诊断结果及遗传规律。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2个家系中,夫妇双方均为正常核型的新发家系8个;遗传性家系4个,均为母源性,其中1例母亲为21号染色体同源罗伯逊易位携带者,另3例母亲为同源罗伯逊易位型21-三体综合征患者,4个家系父亲核型均正常。有3个家系生育多个子女,其中2个父母核型正常的家系曾经生育过正常核型子代,1例母亲为同源罗伯逊易位型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家系前次妊娠生育同型21-三体患儿。2个家系母亲本次妊娠行无创产前检测,1例21-三体低风险,引产胎盘检测显示低比例嵌合型21-三体(胎盘母体面嵌合比例为21%,胎盘子面为9%);另1例为21-三体高风险。结论:同源罗伯逊易位型21-三体多为新发病例,少部分为遗传性。对于曾生育过同源罗伯逊易位型21-三体患者的家系应常规建议父母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了解父母是否为同源罗伯逊易位携带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例22号染色体异常胎儿的产前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应用超声以及多种遗传学检测技术对3例产前筛查提示染色体可能异常的胎儿进行分析,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对3例孕妇进行胎儿超声检查、核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based microarray,SNP-Array)检测,并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对结果进行验证。 结果:三例胎儿均发现22号染色体存在异常。例1在22q13.2q13.33区存在7.1 Mb的杂合缺失,涉及SHANK3、FBLN1等54个OMIM基因;例2为嵌合体核型,约12%的细胞22q13.31q13.33区存在6.6 Mb的杂合缺失,覆盖SHANK3、PPARA等48个OMIM基因,另有5%的细胞22q11.1q13.2区存在26.1 Mb的拷贝重复,覆盖285个OMIM基因;例3在22q11.1q11.21区存在1.7 Mb的二次重复,涉及CECR1、CECR2、ATP6V1E1等10个OMIM基因。三例胎儿父母的核型及SNP-Array检测结果均未见异常,提示胎儿为新发变异。结论:22号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所致疾病的严重性不仅与其范围有关,还与染色体结构、基因剂量及环境等密切相关。在产前诊断中综合运用超声和多种遗传学检测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表型变异较大的遗传学异常的检出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孕晚期介入性产前诊断的指征和妊娠结局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孕晚期介入性产前诊断的指征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孕晚期介入性产前诊断的共121例病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产前诊断指征的不同采用不同遗传学诊断方法。对孕晚期介入性产前诊断的指征、结果、术后2周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随访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21例于孕晚期行介入性产前诊断的病例中,行羊膜腔穿刺107例,脐血穿刺7例,同时行羊膜腔穿刺及脐血穿刺7例(其中1例同时行胎儿胸腔穿刺)。孕中晚期新发的超声异常为主要产前诊断指征,占99.2%(120/121),其中四肢长骨短小和胎儿生长受限分别占超声指标异常病例的25.0%(30/120)和20.0%(24/120)。通过介入性产前诊断明确胎儿患有遗传性或先天性疾病20例,检出率为16.5%(20/121),其中9例软骨发育不全,5例致病性拷贝数变异,1例软骨发育不全合并致病性拷贝数变异,1例18-三体,1例47,XXX,1例12p四体嵌合体,1例 WTX基因c.1072(exon2)C>T p.R358X新发杂合变异,1例胎儿低蛋白血症。另检出临床意义未明的拷贝数变异6例,检出率为5.0%(6/121)。20例介入性产前诊断明确患遗传性或先天性疾病的病例中,15例引产终止妊娠,2例于产前诊断结果回报前早产,1例于产前诊断结果回报前足月剖宫产分娩,2例继续妊娠。6例存在临床意义未明的拷贝数变异病例中1例引产终止妊娠,5例继续妊娠。121例病例中,仅1例(0.8%)于羊膜腔穿刺术后2 d发生未足月胎膜早破。对105例新生儿进行随访,发现2例孕晚期介入性产前诊断未见异常的病例生后全外显子组测序提示为单基因遗传病;12p四体嵌合体患儿发育迟缓; WTX基因变异患儿出生当日死亡;其余新生儿目前均发育正常。 结论:孕晚期介入性产前诊断有助于严重遗传病和出生缺陷胎儿的产前检出,具有较高安全性;产前全外显子组测序的合理应用有望进一步降低孕期单基因遗传病的漏诊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血缘脐血或单倍体来源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非血缘脐血或单倍体供者来源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收治的60例PID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56例慢性肉芽肿病,2例严重联合免疫缺陷性疾病,1例高IgM血症和1例严重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均接受allo-HSCT,其中12例非血缘脐血(非血缘脐血组),48例单倍体供者(单倍体组)。男59例,女1例,中位年龄3.4岁。预处理选用白消安为基础的清髓方案。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以环孢素为基础方案。非血缘脐血组单个核细胞和CD 34+细胞的中位数分别为0.67×10 8/kg和0.51×10 6/kg;单倍体组于01 d和02 d分别回输骨髓和外周干细胞,回输骨髓前4 h输注第三方脐血,回输的单倍体骨髓和外周干细胞的单个核细胞和CD 34+细胞的中位数分别为9.97×10 8/kg和5.12×10 6/kg。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总生存率分析。 结果:粒系和巨核系植入中位天数分别为+13.0 d和+23.5 d,+30.0 d为供者型完全嵌合,未发生原发性植入失败,1例发生继发性植入失败。Ⅰ-Ⅱ度和Ⅲ-Ⅳ度aGVHD发生率分别为43.3%和15.5%,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局限型和全身型发生率为6.7%和1.1%。中位随访时间818 d,死亡6例,其中5例死于感染,1例死于心功能衰竭,总移植相关死亡率为11.9%。53例无病存活,5年的无失败生存率和整体生存率分别为83.9%和88.1%。结论:非血缘脐血和单倍体来源的allo-HSCT治疗PID的疗效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联合应用多种遗传学方法鉴定1例嵌合型胎儿微小额外标记染色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联合应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染色体核型分析对1例嵌合型微小额外标记染色体(sSMC)进行鉴定。方法:以2022年深圳市龙华区妇幼保健院无创产前检测(NIPT)提示胎儿染色体4q12-4q13.1区存在8.75 Mb重复的1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集羊水样本与夫妇双方的外周血样进行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用CMA鉴定sSMC的来源和大小,之后用FISH对羊水中sSMC的嵌合比例进行进一步的确定。结果:孕妇外周血G显带染色体核型为46,XX,其丈夫为46,XY,inv(9)(p12q12),胎儿为47,XY,inv(9)(p12q12)pat,+mar[75]/46,XY,inv(9)(p12q12)pat[25]。羊水CMA检测结果为arr[hg19]4p11q13.1(48978053_63145931)×3,并未显示嵌合。FISH检测经培养的分裂间期的羊水细胞中59%包含3个4号染色体的着丝粒信号,复抽羊水检查,有65%的分裂间期羊水细胞包含3个4号染色体着丝粒信号,证实羊水为三体嵌合体。结论:结构异常合并嵌合性的sSMC需要在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检测技术进行精确的鉴定,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遗传咨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筛查唐氏综合征阳性结果的验证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游离DNA进行唐氏综合征筛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就诊,行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21-三体高风险的1039例孕妇,行羊膜腔穿刺术抽取羊水细胞经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fluorescent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F-PCR)和染色体核型分析进行验证,探讨经NIPT检测出的21-三体高风险的阳性准确性。结果:1039例NIPT提示为21-三体高风险的孕妇中,经染色体核型分析,886例确诊为21-三体,其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PPV)为85.27%,包括标准型唐氏综合征核型839例(94.70%)、易位型28例(3.16%)、嵌合型14例(1.58%)、其他异常染色体5例(0.56%)。正常核型153例,假阳性率为14.73%(153/1039)。QF-PCR结果与核型结果相符共计1027例,其准确率为99.32%(1027/1034)。结论:无创DNA检测胎儿21-三体的阳性预测值为85.27%,准确率较高,可以广泛应用于唐氏综合征胎儿出生缺陷的筛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腿组织瓣联合载抗生素硫酸钙人工骨治疗胫骨骨髓炎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应用小腿组织瓣联合载抗生素硫酸钙人工骨治疗胫骨骨髓炎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7月至2021年1月,宝鸡第三医院手显微外科应用小腿组织瓣联合载抗生素硫酸钙人工骨(或加髂骨混合植骨)治疗胫骨骨髓炎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5~64岁,平均41岁。对5例急性感染期创面或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期患者,先给予局部换药引流或扩创后VSD处理,全身抗感染或预防感染治疗,待急性感染期过后再彻底扩创、应用小腿组织瓣联合载抗生素硫酸钙人工骨填塞空腔、覆盖创面,予以修复重建;对11例慢性低毒性骨髓炎患者,给予彻底扩创后应用小腿组织瓣联合载抗生素硫酸钙人工骨一期填塞空腔、覆盖创面,予以修复重建。对7例扩创后骨缺损较多或空腔较大者,给予硫酸钙人工骨和自体髂骨混合植骨,采用肌瓣或肌皮瓣嵌合修复。组织瓣切取大小为2.0 cm×3.5 cm~12.0 cm×23.0 cm。通过门诊随访观察其临床疗效,参照McKee等骨感染治疗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除1例组织瓣远端坏死经换药愈合外,其余组织瓣均顺利成活。随访12~40个月,平均18个月。1例骨髓炎术后1年复发,给予再次彻底扩创后,应用载抗生素硫酸钙人工骨联合自体髂骨混合植骨后痊愈。其余骨髓炎均顺利治愈,组织瓣外形、质地均良好,半年后不同程度地恢复保护性感觉,1年后肢体恢复负重及行走功能。按照McKee等骨感染治疗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治愈11例,好转4例,复发1例,总有效率93.8%。结论:应用小腿组织瓣联合载抗生素硫酸钙人工骨治疗胫骨骨髓炎,治愈率高,疗效显著,可明显减少手术次数,缩短病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胎肝及骨髓来源造血干/祖细胞电离辐射敏感性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电离辐射对胎肝与骨髓来源造血干/祖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s,HSPCs)的影响差异。方法:取14.5 d小鼠胎肝及8周龄小鼠骨髓,分选c-Kit +细胞体外接受 60Co单次5、10 Gy照射,检测HSPCs中细胞凋亡、线粒体活性氧(ROS)水平、集落形成能力、DNA损伤情况。将12只CD45.1背景的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成骨髓组(BM)和胎肝组(FL), 60Co全身照射,第1次4.5 Gy照射,间隔30 min后再进行第2次5 Gy剂量照射,6 h后进行移植,12周后检测嵌合率、谱系分化以及细胞周期。分选胎肝及骨髓的c-Kit +细胞检测线粒体压力。 结果:与骨髓HSPCs相比,照射后胎肝HSPCs的细胞凋亡比例显著升高( t=16.21、12.27, P<0.05),ROS水平显著增加( t=68.72、18.89, P<0.05);集落形成能力显著降低,在5 Gy时胎肝HSPCs成集落能力显著降低,照射剂量为10 Gy时完全不能形成集落( t=12.41、15.67、9.46, P<0.05);γ-H2AX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照射后胎肝HSPCs的DNA损伤更加严重,形成的Foci数量显著升高( t=2.27、2.03, P<0.05)。这些结果表明,胎肝HSPCs对辐射更加敏感。移植结果显示,移植胎肝HSPCs的嵌合率低于骨髓细胞( t=5.84, P<0.05);在移植嵌合小鼠的骨髓与脾脏中,胎肝细胞组髓系细胞的比例高于骨髓细胞组,提示胎肝HSPCs体内重建能力低于骨髓HSPCs,并且更容易向髓系分化。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胎肝组S期比例显著高于骨髓组( t=2.89, P<0.05)。线粒体压力结果显示胎肝HSPCs基础呼吸能力( t=39.19, P<0.05)、质子泄漏( t=6.64, P<0.05)、三磷酸腺苷(ATP)产生( t=9.33, P<0.05)、耦联效率( t=7.10, P<0.05)均高于骨髓c-Kit +细胞;呼吸储备能力( t=5.53, P<0.05)低于骨髓细胞。 结论:利用多种方法对照射后胎肝及骨髓来源的HSPCs进行检测,明确了电离辐射对两种不同HSPCs功能的影响,为深入探索放射对不同发育阶段造血干细胞的影响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例新发嵌合型9q21q22微重复胎儿的临床与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孕妇 28岁,第一胎怀孕,因"孕16 +6周,要求产前诊断"入院。孕期建卡,定期产检,停经12 +5周于我院行彩超示:宫内单活胎(约孕12周),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值(nuchal translucency,NT)1.05 mm(正常值<2.5 mm);停经13 +5周我院行产前筛查提示:21三体综合征高风险(风险值1∶55),建议产前诊断。孕妇其丈夫29岁,夫妇非近亲结婚,均体健。孕期无放射性物质或致畸物质接触史,孕早期无明显异常。本研究经本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KY-2019-060),并经孕妇及其丈夫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遗传学检查。使用EDTA抗凝管采集夫妇外周静脉血2 mL,常规行淋巴细胞培养。夫妇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无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绒毛取样未培养法用于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438例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未培养法检测绒毛染色体核型时染色体嵌合的检出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产前诊断中心行绒毛取样,用未培养法进行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单胎孕妇的临床资料。对检出染色体嵌合者,通过羊膜腔穿刺进行补充分析。分析这些孕妇的产前诊断指征、妊娠结局,以及染色体嵌合的检出及后续诊断和结局。对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438例孕妇,颈项透明层增厚(56.6%,248/438)是主要的产前诊断指征。(2)438例中,336例(76.7%)足月分娩,其中327例无母婴合并症;28例(6.4%)早产。1例(0.2%)穿刺1周内发生胎膜早破,8例(1.8%)穿刺1周后至孕28周发生流产或胎死宫内。这9例中的4例为染色体异常,5例染色体核型正常。65例(14.8%)选择性终止妊娠。(3)共发现12例(2.7%)染色体嵌合病例,均经羊膜腔穿刺核型分析验证,其中4例为局限性胎盘嵌合,6例绒毛染色体核型与羊水核型均为染色体核型异常,1例为真正胎儿嵌合,1例为假阳性。3例妊娠至足月分娩,1例早产分娩,8例引产(21-三体及超声发现结构异常各3例,以及胎儿生长受限和孕妇自行选择引产各1例)。结论:未培养法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存在一定的嵌合比例。应结合羊膜腔穿刺进一步明确诊断,并进行详细、系统的超声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