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 18F-PSMA-11的制备及其PET/CT显像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优化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靶向分子探针Al 18F-PSMA-11的制备条件和方法,研究该探针临床转化的可行性。 方法:PSMA- N, N′-双[2-羟基-5-(羧乙基)苄基]乙二胺- N, N′-二乙酸(HBED-CC)溶于CH 3COONH 4缓冲液(pH=4.8)中,与溶于纯水的AlCl 3·3H 2O按照物质的量比1∶1于60 ℃反应10 min,经tC18柱纯化并冻干制成[Al]-PSMA-11。用 18F -标记[Al]-PSMA-11,考察反应温度和pH值对标记率的影响。标记产物经tC18柱纯化和无菌滤膜过滤制得Al 18F-PSMA-11。对比Al 18F-PSMA-11与 68Ga-PSMA-11在5名健康志愿者[年龄(56±8)岁]的体内分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2组SUV max的差异。对1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生化复发患者(70岁)行Al 18F-PSMA-11 PET/CT早期及延迟显像以评估其对前列腺癌复发监测的潜力。 结果:Al 18F-PSMA-11在pH=4.8,60 ℃水相中反应15 min的标记率为(42.3±3.2)%,tC18柱纯化后产品室温放置3 h后的放化纯仍大于95%。Al 18F-PSMA-11与 68Ga-PSMA-11体内分布基本一致,主要浓聚在泪腺、腮腺、颌下腺、肝脏、脾脏、肾脏、膀胱及部分肠道,且2组各主要靶器官的SUV 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值:0.19~1.95,均 P>0.05)。前列腺癌生化复发患者的Al 18F-PSMA-11延迟显像(注射后3 h)可见多发骨转移灶。 结论:采用[Al]-PSMA-11预螯合的方法合成的Al 18F-PSMA-11可以满足临床PET显像应用,对前列腺癌转移灶有良好的定位和显像潜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泪腺腺样囊性癌高级别转化的蛋白组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泪腺腺样囊腺癌(LACC)高级别转化(HGT)的蛋白表达差异。方法:实验研究。收集2012年12月至2019年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8例LACC患者的石蜡组织样本。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LACC组和LACC-HGT组,每组4例,男性和女性各2例;平均年龄分别为53、44岁。采用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筛选两组石蜡组织样本的差异蛋白,对差异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新鲜组织块培养法进行原代细胞培养,运用基因芯片筛选LACC与LACC-HGT原代细胞之间差异表达的mRNA。将质谱数据与mRNA芯片数据取交集,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蛋白组学和基因芯片数据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PCR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共检测到HGT相关差异蛋白105个,包括50个上调蛋白和55个下调蛋白。显著上调的蛋白有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和Ⅵ型胶原蛋白2等;显著下调的蛋白有Cereblon蛋白、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水解酶样蛋白2和核糖体蛋白L39等。基因本体分析结果表明,LACC-HGT差异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囊泡腔、细胞外基质,具有有机酸结合、分子载体活性等,参与调控细胞外基质组成、免疫、炎性反应及凋亡等生物学过程。通路富集分析显示,LACC-HGT差异蛋白主要参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基质-蛋白聚糖及聚糖代谢等信号通路。蛋白复合体预测分析筛选出4个上调的蛋白复合体和1个下调的蛋白复合体。LACC-HGT差异蛋白与mRNA芯片差异基因重合的共15个,其中肿瘤相关蛋白6个包括 型胶原蛋白1 (COL14A1)、棘皮微管相关蛋白4(EML4)、α-胰蛋白酶抑制因子(ITIH4)、N-myc下游调控基因2 (NDRG2)、骨诱导因子(OGN)、RAS同源基因家族C(RhoC)。主要功能涉及肿瘤细胞的运动和迁移等。PCR结果表明,COL14A1、EML4、ITIH4、NDRG2、OGN、RhoC在LACC-1、LACC-2、LACC-HGT-1和LACC-HGT-2原代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 675.98,38.53,27.37,16.47,13.38,25.22;均 P<0.01),如COL14A1在LACC-HGT-1和LACC-HGT-2原代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16.09±0.51、9.96±0.34)均显著高于LACC-1原代细胞(1.00±0.13)和LACC-2(0.67±0.08)(均 P<0.05)。 结论:LACC-HGT与LACC之间存在差异表达蛋白,其中COL14A1、EML4、ITIH4、NDRG2、OGN、RhoC可能在LACC的高级别转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LACC-HGT的潜在靶点进行深入研究。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531-539)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1C-间羟基麻黄碱的自动化合成及心肌显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实现 11C-间羟基麻黄碱(mHED)的全自动化合成,并对其进行显像研究。 方法:采用 11C-三氟甲基磺酰基甲烷( 11CH 3-triflate)法制备 11C-mHED,粗产品经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HPLC)纯化得到终产物,采用放射性HPLC测定其放化纯和比活度;取5只正常SD大鼠行microPET/CT显像确定其心肌摄取和排泄过程;行心肌梗死患者(男,42岁)PET/CT显像评价其临床显像价值。 结果:通过商用合成器实现了 11C-mHED的自动化合成,总合成时间约30 min,放化产率为(15±2)%(非衰减校正, n=10),放化纯>98%,比活度约为65 GBq/mmol;正常SD大鼠的microPET/CT显像示注射显像剂后10 min心肌摄取最高,后逐渐从心肌排泄并经过肝胆排出;心肌梗死患者PET/CT显像可见左心室下壁近心尖部显像剂缺损,与超声和心电图检查结果相匹配。 结论:成功自动化制备 11C-mHED,产物放化产率和比活度较高,可高度浓聚于心肌,心肌梗死患者显像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两种豆科植物及各器官对不同形态氮的吸收、分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豆科植物在氮素缺乏的荒漠生态系统中大量存在,是该生态系统提供有效氮的中心,也是这一区域重要的先锋物种.该文选择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广泛分布的弯花黄芪(Astragalus flexus)和镰荚黄芪(Astragalus arpilobus)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 0~5、5~15 cm 土层添加 3 种不同形态氮(15 N-NH4+、15 N-NO3-、15 N-glycine),研究两种植物及各器官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分配策略.结果表明:(1)在不同土层中,两种植物均偏好吸收硝态氮,并且弯花黄芪、镰荚黄芪对硝态氮的最高吸收速率均为 3.26、2.59 μg·g-1·h-1.(2)在不同土层中,植物各器官间均对不同氮源吸收及分配有显著性差异(P<0.05),弯花黄芪根的15N吸收量均大于镰荚黄芪的,3 种不同形态氮主要分配于叶.(3)在不同土层中,不同氮源对两种植物的贡献率均为15 N-NO3->15 N-glycine>15 N-NH4+,硝态氮对弯花黄芪氮素吸收的贡献率在 37%~41%之间,而对镰荚黄芪氮素吸收的贡献率最高可达 45%.(4)植物各器官间均对不同形态氮的回收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 0~5 cm土层中,植物各器官对硝态氮的回收率均为叶>茎>根,而在 5~15 cm土层中,弯花黄芪表现为叶>根>茎.总体上,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态系统中,不同生活型豆科植物对氮素吸收及分配能力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并且受到不同土壤深度、氮形态的影响.该研究结果为新疆干旱、半干旱区豆科植物的氮吸收利用及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主要树种对土壤中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差异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对土壤有机氮(主要指氨基酸)的获取是一个普遍的生态学现象,然而植物对土壤有机氮的吸收速率及土壤有机氮在植物养分供应中所占比例仍不清楚.为探究土壤无机氮和有机氮对西南高寒森林植物氮源的贡献效应,以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两个主要树种云杉(Picea asperata)和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的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稳定同位素标记法对K15NO3、15NH4Cl和(U-13C2/15N)甘氨酸3种氮素进行示踪,分析了两个树种对无机氮(NH4+-N和NO3--N)和有机氮(甘氨酸)的吸收速率及其差异.结果显示:(1)云杉和红桦幼苗在施加同位素标记物2h后,两种幼苗细根的 13C和15N均出现明显的富集现象,表明两种树种幼苗均能吸收甘氨酸.(2)与甘氨酸和NH4+-N相比,云杉和红桦幼苗对NO3--N有显著的偏好吸收,其吸收速率为NH4+-N和甘氨酸吸收速率的5-10倍.(3)两个树种的幼苗对甘氨酸也有较高的吸收速率,其吸收速率高于对NH4+-N的吸收速率,表明土壤有机氮(如氨基酸)也是亚高山针叶林植物养分获取的重要氮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丛枝菌根网络对不同喀斯特适生植物生长及氮摄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能够通过菌丝体在不同的植物个体间形成公用菌根网(Common mycorrhizal networks,CMN).针对喀斯特生境中不同植物个体间通过CMN调控营养分配和生物性状的问题,本研究选择了喀斯特生境3种不同的适生植物作为研究对象,模拟自然环境构建微生态系.试验设置同位素供体室和受体室,供体隔室种植香樟并进行同位素15N标记,受体隔室种植不同生长型植物香樟、构树和鬼针草;利用20 μm(M+)和0.45 μm尼龙网(M-)对受体隔室进行处理,同位素1sN标记供体植物香樟根系,测定受体植物幼苗叶片δ15N值、植株氮摄取量、生物量以及生长性状指标.试验结果表明:(1)M+处理的3种受体植物叶片815N值分别显著高于M-处理;同时M+处理显著提高了香樟幼苗地上、地下部分及植株总氮摄取量,构树和鬼针草的氮摄取量在不同处理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2)M+处理显著提高了香樟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但对构树没有显著影响;M+处理下香樟幼苗株高、地径及叶面积和鬼针草幼苗株高、地径分别显著高于M-处理,但构树在M+和M-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3)M+处理的香樟幼苗根系平均直径、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分别显著高于M-处理,但M+处理的构树幼苗则显著降低.研究表明,微生态系中丛枝菌根网CMN非平衡性地影响了不同植物个体的氮摄取及植物生长性状,CMN更有利于提高与供体植株为同一物种的受体香樟叶片δ15N、植株N摄取量以及促进其生物量积累和苗木根系生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磷酸左奥硝唑酯二钠在食蟹猴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对使用稳定同位素标记药物进行药代动力学/生物等效性研究的方法进行了探索,首次评价了磷酸左奥硝唑酯二钠在食蟹猴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证实了磷酸左奥硝唑酯二钠的前药特征.将稳定同位素15N标记后的磷酸左奥硝唑酯二钠和左旋奥硝唑(参比药物)以等摩尔量混合后经同一给药途径同时给予动物,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检测给药前和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并对15N-磷酸左奥硝唑酯二钠进入体内生成的15N-左旋奥硝唑与左旋奥硝唑的机体暴露量进行等效性分析.此外,也对15N-磷酸左奥硝唑酯二钠和磷酸左奥硝唑酯二钠药代动力学行为的一致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磷酸左奥硝唑酯二钠给药后迅速代谢为左旋奥硝唑,其主要代谢产物左旋奥硝唑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与等摩尔给药的左奥硝唑基本一致,机体暴露也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地增加.本研究所用的生物等效性研究方法不同于传统的两周期交叉设计,可避免给药周期、个体内变异、给药顺序等因素对生物等效性结果的影响.本研究所得结果已成功支持了该药物在人体中使用同样思路进行比较药代动力学/生物等效性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矮嵩草草甸主要植物不同器官对氮素的吸收及分配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高寒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甸7个主要植物种为研究对象,利用15N同位素标记技术,通过分析不同器官对氮素的吸收及分配特征,揭示主要植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适应性、竞争力和地位.结果显示:(1)矮嵩草的叶和茎、垂穗披碱草(El ymus nutans)的叶,以及双柱头蔗草(Scirpus distigmaticus)和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的叶、茎、根均偏好累积硝态氮,早熟禾(Poa annua)的穗和叶以及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 kansuensis)和短穗兔耳草(Lagotis brach ystach ya)的根均偏好积累铵态氮.(2)矮嵩草对吸收的甘氨酸和硝态氮主要分配于叶中,铵态氮分配于茎中;双柱头藨草对吸收的甘氨酸和硝态氮主要分配于茎中,铵态氮分配于叶中;垂穗披碱草和早熟禾对吸收的硝态氮和铵态氮主要分配于叶中;垂穗披碱草对吸收的甘氨酸主要分配于根中,而早熟禾将较多的甘氨酸分配到穗中;甘肃马先蒿对吸收的硝态氮主要分配于叶中,铵态氮分配于根中;鹅绒委陵菜对吸收的甘氨酸、硝态氮和铵态氮主要分配于叶中;短穗兔耳草对吸收的甘氨酸主要分配于叶中,硝态氮和铵态氮主要分配于根中.(3)在牧草生长盛期,矮嵩草草甸土壤的有机氮和无机氮主要贡献于甘肃马先蒿的花、早熟禾的穗、垂穗披碱草的根和鹅绒委陵菜的茎叶.研究表明,高寒矮嵩草草甸主要植物不同器官对氮素的吸收及分配呈现多元化特征,因不同植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适应习性而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氮同位素标记技术的高寒人工草地氮肥氨挥发和氮素回收率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过野外原位试验, 采用 15N 标记技术和密闭室间歇通气法, 在青海省同德牧场高寒燕麦人工草地研究不施肥对照、单施尿素、尿素+脲酶抑制剂(NBPT)、尿素+硝化抑制剂(DMPP)、尿素+NBPT+DMPP处理下高寒人工草地氨挥发、草地初级生产力及 15N 标记肥料在牧草茎叶、根系和土壤中的回收率, 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1)不同处理下高寒人工草地土壤氨挥发速率表现为: 不施尿素对照处理总体上处于较低且稳定的水平(4.13—7.11g N·hm-2·d-1);单施尿素处理氨挥发速率第2天达到最大值343.43 g N·hm-2·d-1, 随后逐渐下降;尿素+DMPP处理氨挥发速率第2天达到最大值216.53 g N·hm-2·d-1;尿素+NBPT和尿素+NBPT +DMPP处理氨挥发速率均在第7天达到最大值, 分别为43.19 g N·hm-2·d-1、34.55 g N·hm-2·d-1.(2)不同处理下高寒人工草地土壤累计氨挥发量表现为: 尿素(727.77 g N·hm-2)>尿素+DMPP(439.30 g N·hm-2)>尿素+NBPT(94.85 g N·hm-2)>尿素+NBPT+DMPP(80.01 g N·hm-2).统计结果表明, 除尿素+NBPT+DMPP和尿素+NBPT之间差异不显著外, 其余处理间累计氨挥发量差异显著(P<0.05).(3)不同处理下高寒人工草地总初级生产力表现为: 不施肥对照处理总初级生产力为565.57 g·m-2·y-1,施尿素处理总初级生产力为652.36 g·m-2·y-1, 尿素+DMPP、尿素+NBPT、尿素+NBPT+DMPP处理总初级生产力为678.33—704.41 g·m-2·y-1.(4)不同处理下高寒人工草地 15N肥料在牧草茎叶、根系和土壤中的回收率看: 单施尿素处理 15N 总回收率(茎叶+土壤+根系)为 57.67%, 尿素+DMPP 处理 15N 总回收率为 58.08%, 尿素+NBPT、尿素+NBPT+DMPP处理 15N总回收率分别为68.74%和79.82%.统计结果显示尿素+NBPT+DMPP和尿素+NBPT处理显著提高高寒人工草地氮肥回收率.另外, 15N 标记肥料在牧草茎叶的回收率为 28.45%—37.62%, 在牧草根系中的回收率为 2.33%—2.68%, 土壤层(0—0 cm)中回收率为 25.90%—41.64%.可以看出, 尿素+NBPT+DMPP与尿素+NBPT是同德高寒人工草地降低氨挥发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最佳施肥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液质联用技术分析可溶性CD95-Fc融合蛋白N-糖组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鉴定可溶性CD95-Fc融合蛋白的N-糖组成.方法:采用GlycoWorks RapiFluor-MSN-糖分析试剂盒酶解并标记、纯化N-糖基,糖基纯化产物经Waters BEH Glycan糖蛋白分析柱分离后,依次进入荧光检测器和飞行时间质谱仪检测.结果:结合荧光和质谱检测结果,鉴定出15种糖型:G0-GN,G0F-GN,G0,G0F,Man5,G1F,G1F,G2F,G2F+SA,G2F+SA,G3F,G2F+2SA,G3F+SA,G3F+2SA和G3F+3SA;各糖型组分实测单同位素分子量与理论值差异均不足0.1Da;所占比例最高的糖型依次为G0F(30%),G1F(25%),G2F+SA(14%)和G2F(13%);不同批次相同糖基组分保留时间的RSD均低于0.2%,峰面积百分比的RSD均低于15%.结论:本研究成功鉴定出可溶性CD95-Fc融合蛋白的15种主要糖型,不同批次的糖型荧光图谱基本一致,可作为UPLC法对可溶性CD95-Fc融合蛋白N-糖定性定量的标准参考图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