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q21.1微缺失综合征18例患者的临床表型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18例1q21.1微缺失病例的表型特征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NP array)的检测结果。方法:选取18例于2017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确诊为1q21.1微缺失综合征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对所有病例进行1q21.1微缺失及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在18例样本中,断裂点位于BP3和BP4区域之间者13例;位于BP1/BP2和BP4之间者4例;位于BP2和BP3之间者1例,后者为1q21.1近端缺失,涉及血小板减少伴桡骨缺失综合征(TAR)的区域。上述缺失片段约360 kb ~ 3.9 Mb,包含 CHD1L、 RBM8AB、 GJA5、 GJA8等致病基因。溯源为1q21.1微缺失病例与既往报道的病例缺失范围一致,但临床表型正常或仅轻度异常,与已报道的病例存在差异。在18例1q21.1微缺失病例中,有认知或行为缺陷者9例(9/18,50.0%),生长发育迟缓者8例(8/18,44.4%),头面部畸形者7例(7/18,38.8%),心脏结构异常者5例(5/18,27.8%),小头畸形3例(3/18,16.7%)。 结论:18例1q21.1微缺失综合征患者具有不完全外显和表现度差异,可出现智力障碍、生长发育迟缓、小头畸形等表型,其表型具有广泛的非特异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全基因组DNA拷贝数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DNA拷贝数变异(CNV)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GA-ONFH)遗传易感性的关系,并初步筛选GA-ONFH相关CNV。方法:在由123例于2015年7月至2018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及肾内科住院患者首次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构成的前瞻性观察队列中,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4例激素治疗后发生GA-ONFH的患者为坏死组,与坏死组临床资料相匹配的9例长期激素治疗后未发生骨坏死患者为对照组,在全基因组范围检测CNV。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和CNV数量。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筛选组间差异CNV,结合CNV临床意义和所含基因进一步选定候选CNV。 结果:13例患者共检出不重复CNV片段240个,坏死组患者携带CNV总数[(72.2±11.0)个比(47.3±8.0)个, t=-4.222, P<0.01]、微重复[(24.0±7.7)个比(12.1±5.0)个, t=0.076, P<0.05]及杂合性缺失数均多于对照组[LOH,(38.2±6.4)个比(23.4±6.2)个, t=-3.608,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8个CNV组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分析得到5个高度怀疑的候选CNV(1q21.3-q22、5p12-p11、11q11-q12.1LOH,5q35.3、22q11.22微重复)和2个可能与GA-ONFH相关的候选CNV(3p21.1LOH、5p15.33微重复)。另外,本研究还筛选出3个(14q32.33微/高拷贝重复1p33-p32.3、Xq13.2-q13.3LOH)可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相关的候选CNV。 结论:本研究揭示了GA-ONFH遗传易感性与CNV存在关联,并得到7个GA-ONFH潜在相关CNV。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3q21大片段缺失二家系胎儿的产前诊断和遗传学咨询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2个13q21大片段缺失家系胎儿的产前诊断和遗传学咨询策略。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1年12月于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产前诊断门诊确诊为胎儿13号染色体大片段缺失的2例单胎妊娠胎儿(胎儿1、2)为研究对象。2例胎儿母亲均完善羊水穿刺,对胎儿1、2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并采集胎儿父母的外周血样进行CMA检测,追溯胎儿异常染色体的来源。结果:胎儿1、2的染色体核型均未见明显异常。CMA检测结果提示胎儿1、2分别携带母源性13q21.1q21.33区段11.935 Mb、父源性13q14.3q21.32区段10.995 Mb的杂合缺失。胎儿1、2的2个缺失的片段基因密度低,缺乏单倍剂量敏感基因,数据库检索缺乏有效数据,均判断为可能良性变异,2例胎儿父母均选择继续妊娠。结论:本研究发现2个家系胎儿1、2的13q21区段缺失可能为良性变异,由于未进行足够长时间的随访研究,而且仅为病例研究,所以是否存在致病性尚没有充分证据,但是或许可为临床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一定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例Phelan-McDermid综合征合并21q21微缺失胎儿的产前遗传学诊断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应用多种遗传学检测技术对1例产前超声异常胎儿进行遗传学分析,为其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技术对1例超声异常胎儿行产前诊断,并结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对检测结果进一步验证。 结果:胎儿及父母染色体核型分析均未发现异常;SNP-array分析结果提示胎儿染色体22q13.31q13.33区存在5.1 Mb片段杂合性缺失,提示为Phelan-McDermid综合征,同时合并21q21.1q21.2区4.5 Mb片段杂合性缺失;经FISH验证这两个异常片段均为新发,父母不存在平衡易位。结论:胎儿染色体22q13.31q13.33和21q21.1q21.2区杂合性缺失可能与胎儿异常表型相关,产前遗传学分析可以为其产前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心动图评估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拷贝数变异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胎儿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在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行超声心动图提示胎儿CHD并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的447例单胎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孕妇均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or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检测。分析CMA和核型分析2种方法的染色体异常检出差异,以及不同心脏表型(是否合并心外结构畸形、心脏结构畸形的类型和数量)的CHD之间的致病性拷贝数变异(pathogenic copy number variation,pCNV)检出率差异。采用 χ 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CMA较染色体核型分析有更高的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10.5%(47/447)与20.6%(92/447), χ 2=161.56, Ρ<0.001]。不同心脏表型中,CHD伴心外结构畸形组pCNV检出率高于单纯CHD组[11.4%(45/394)与32.1%(17/53), χ 2=16.68, Ρ<0.001]。对于不同心脏结构畸形,间隔缺损畸形、圆锥动脉干畸形、左心系统畸形pCNV检出率均分别高于其他心脏畸形[18.4%(29/158)、25.9%(7/27)、25.0%(7/28)与7.6%(16/210), χ 2值分别为9.15、9.68和8.55, P值均 <0.05]。CMA检出与CHD相关的pCNV包括22q11.2缺失/重复8例、4p16.3缺失2例、11q23.3微重复2例、1q21.1微缺失/微重复2例、4q28.3微重复1例、10p15.3微缺失1例等。 结论:CMA技术能够提高CHD胎儿pCNV的检出率,超声心动图可以指导有针对性的CMA筛查,有助于产前CHD的遗传学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4例1q21.1远端微缺失/微重复胎儿的产前诊断及遗传咨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1q21.1远端微缺失/微重复胎儿的临床表型、妊娠结局及随访情况,为产前及再生育咨询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无锡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的14例1q21.1远端微缺失/微重复胎儿(均为单胎)纳入回顾性分析。总结遗传学和超声检查结果、遗传咨询后的妊娠结局及出生后随访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4例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均未见明显异常。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共检出1q21.1远端微缺失8例、微重复6例,片段大小813 kb~4.48 Mb,均包含1q21.1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的关键区域,为致病性拷贝数变异。8例1q21.1远端微缺失胎儿中,4例产前超声异常,其中左手叠指伴羊水过多1例、小于胎龄儿2例,头围偏小1例;6例行亲代溯源检测显示新发变异4例,2例遗传自表型正常的亲代。6例1q21.1远端微重复胎儿中,4例产前超声提示鼻骨缺失或骨化不全,另2例产前超声未见明显异常;4例行亲代溯源检测示新发变异1例,3例遗传自表型正常的亲代。遗传咨询后,5例胎儿家庭选择终止妊娠,其余9例继续妊娠至分娩。随访9例活产儿至7月龄~5.5岁,生长发育均未见异常。结论: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在1q21.1远端微缺失/微重复的产前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致病性拷贝数变异不等同于发病,结合宫内超声及亲代溯源结果进行个性化咨询并长期跟踪随访,对合理指导妊娠结局及再生育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例唐氏综合征女患者生育情况及产前诊断实践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唐氏综合征女性患者生育情况及产前诊断的特点。方法:对3例唐氏综合征女性患者生育情况及产前诊断的特点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3例孕妇均有唐氏综合征特殊面容及智力低下,外周血染色体检查均提示为47,XX,+21;3例孕妇丈夫外周血染色体检查皆正常。3例孕妇在中孕期行羊水穿刺,抽取胎儿羊水送检染色体核型及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检查,结果提示染色体核型均未见明显异常,病例1、病例3胎儿羊水CMA检查正常,病例2胎儿羊水CMA检查结果显示胎儿在1号染色体1q21.l-q21.2区段存在2.1 Mb片段的缺失。3例孕妇均行产前超声筛查,胎儿均未见明显异常。随访3例孕妇均于足月分娩,婴儿随访至1岁时无不良临床表型。结论:唐氏综合征女性患者有可能自然妊娠并生育正常婴儿,建议对此类孕妇及配偶进行充分的生育前后遗传咨询,并对胎儿进行全面的遗传学诊断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父源性插入导致胎儿染色体异常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孕妇 39岁,因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提示胎儿4q21.1-q22.3区存在18.2 Mb重复来我院进行产前诊断。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于孕19周接受羊水穿刺,常规进行羊水细胞核型分析,同时进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羊水核型为46,XN,der(10)。夫妻双方外周血染色体分析,孕妇核型为46,XX,丈夫核型为46,XY, ins(10;4)(q26;q21.3q22)(图1);其中4q21.3q22片段插入到10q26处,推测为胎儿10号染色体长臂远端增加片段的来源。胎儿的核型被初步确认为:46,XN,der(10) ins(10;4)(q26;q21.3q22)(图2)。羊水细胞CMA结果为:arr[hg19] 4q21.1q22.3(77 749 160-96 054 487)×3; arr[hg19] 10q25.3(115 863 726-116 745 004)×1(图3)。4q21.1q22.3区存在18.31 Mb的重复(图4);10q25.3区存在0.88 Mb的缺失(图5)。经检索OMIM、DECIPHER、ISCA、DGV等数据库,4号染色体重复未涉及已知综合征,但涉及 FRAS1、ANTXR2、PIGY等65个OMIM基因,其中 ANTXR2基因编码的酶在辅酶Q的合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纯合突变会导致辅酶Q10缺乏症和多系统萎缩; PIGY基因编码蛋白为GIP-GnT的组成部分,其纯合突变可导致伴有精神发育迟缓的高磷酸酶症。综合文献报道,该片段重复与语言发育迟缓、运动发育迟缓、癫痫及自闭症等有关,判断为致病变异。10q25.3区的微缺失未涉及已知综合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染色体1q21.1微缺失合并ZMIZ1基因变异相关新生儿喂养困难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以喂养困难为首发表现的染色体1q21.1微缺失合并ZMIZ1基因变异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染色体1q21.1微缺失合并ZMIZ1基因变异相关喂养困难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27 d,因“吐沫2 d”就诊,临床表现包括喂养困难、小头畸形、特殊面容、肌张力低、生长发育落后、心脏异常。全外显子组测序提示患儿1号染色体q21.1q21.2区域存在约776kb的缺失变异chr1:g.146633270-147408820del,同时ZMIZ1基因存在c.2504-2516del杂合移码变异,前者为新发变异,后者来源于表型正常的母亲。文献复习共检索到10篇1q21.1微缺失综合征文献(1篇中文,9篇英文),共报道55例;同时检索到ZMIZ1基因变异所致神经发育障碍伴畸形面容和远端骨骼异常英文文献4篇,共23例。以智力障碍、精神行为异常、肌张力低、发育迟缓、小头畸形合并特殊面容为主要临床表现。结论:1q21.1微缺失合并ZMIZ1基因变异临床罕见,新生儿期症状不典型,对于不明原因喂养困难、发育迟缓合并颅面异常的患儿,进行针对性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发现胎儿同时携带Xp22.31缺失、1q21.1微重复和22q11微缺失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