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瑞利珠单抗治疗食管癌致免疫性心肌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73岁。2020年4月,因进食后间断呕吐4个月,在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发现食管下段病变,活检病理诊断为食管低分化鳞状细胞癌。5月7日入住我科。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和心肌梗死病史,日常血压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并规律服用治疗冠心病药物。入院CT检查示,食管下段-贲门区占位,纵隔内上腔静脉后-气管隆突区、主动脉弓下及食管下段旁可见多发淋巴结肿大,肝门区、胃小弯侧多发肿大、融合淋巴结。11日开始行紫杉醇+奈达铂一线化疗2个周期。7月2日开始行同步放化疗,放疗剂量60 Gy,分30次完成,同步奈达铂30 mg化疗,每周1次。2021年1月14日复查CT,提示肝转移,纵隔、腹腔淋巴结较前增大。23日开始行二线吉西他滨单药化疗2个周期。3月13日复查CT,示新发肺转移灶。完善心肌酶谱、高敏肌钙蛋白Ⅰ和脑利钠肽基线检查后,于22日开始行卡瑞利珠单抗治疗,200 mg静脉滴注,每3周1次。24日患者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过程中出现间断胸痛,当时射血分数为59%,二尖瓣、三尖瓣轻度反流。心电图检查未见急性心肌梗死异常改变。血高敏肌钙蛋白Ⅰ为1 770.60 ng/L。请心内科会诊后,给予硝酸异酸梨酯片含服,胸痛缓解。25日患者血高敏肌钙蛋白Ⅰ> 40 000 ng/L,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24日无明显变化。考虑患者免疫治疗基线筛查时高敏肌钙蛋白正常(<1.5 ng/L),目前明显升高,心内科医师暂不考虑心肌梗死可能,故高度怀疑免疫性心肌炎。根据患者体重(45 kg),予甲泼尼龙200 mg冲击治疗,复查高敏肌钙蛋白Ⅰ为11 990.60 ng/L,再次行甲泼尼龙200 mg冲击治疗。26日高敏肌钙蛋白Ⅰ为2 656.30 ng/L,较前明显下降,继续甲泼尼龙400 mg冲击治疗。当日下午患者再次出现间断胸痛,高敏肌钙蛋白Ⅰ为1 599.80 ng/L,予硝酸甘油对症治疗,胸痛缓解。27日高敏肌钙蛋白Ⅰ为31 859.70 ng/L,再次明显升高,脑利钠肽前体为14 044.0 ng/L,故将甲泼尼龙加量至1.0 g,并予吗替麦考酚酯0.5 g口服,2次/d。28日高敏肌钙蛋白Ⅰ为7 165.00 ng/L,N端-B型钠尿肽前体为10 434.0 ng/L,肌酸激酶同工酶为54 U/L,乳酸脱氢酶为454 U/L,α羟基丁酸脱氢酶为376 U/L。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射血分数为55%。继续行甲泼尼龙1.0 g冲击治疗,同时加用艾司奥美拉唑抑酸护胃,辅酶Q10、尼可地尔改善心肌供血供氧和能量代谢,患者病情逐渐好转。甲泼尼龙1.0 g冲击治疗5 d后,按500、240、120 mg逐渐减量,各使用1周,患者心肌损伤指标迅速回落。4月12日高敏肌钙蛋白Ⅰ为19.50 ng/L,N端-B型钠尿肽前体为2 148.0 ng/L,肌酸激酶同工酶为57 U/L,乳酸脱氢酶为371 U/L,α-羟基丁酸脱氢酶为273 U/L,患者病情明显好转。2021年4月14日患者出院时,甲泼尼龙减量至80 mg,1次/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LC2A1基因新发变异导致葡萄糖转运体I缺陷综合征患儿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男,汉族,2个月11天,系第一胎第一产,否认出生窒息及头部外伤史,近期无疫苗接种史。因"间断抽搐4小时"由外院转入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先后入住PICU和小儿神经内科)。患儿抽搐表现为发作性的双眼凝视、唇面部发绀并伴有意识丧失,单次持续1分钟可自行缓解,间隔约半小时发作一次。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嗜睡,精神反应差,全身皮肤稍黄染发花,口唇发绀,咽部充血,颈软无抵抗,四肢肢端循环欠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大致正常;生化检查提示肝酶、心肌酶谱及胆红素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8 U/L(参考范围:8~42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75 U/L(参考范围:22~59 U/L),总胆红素44.3 μmol/L(参考范围:5.0~21.0 μmol/L),直接胆红素8.6 μmol/L(参考范围:0~3.4 μmol/L),间接胆红素35.7 μmol/L(参考范围:1.7~17.3 μmol/L),总蛋白59.4 g/L(参考范围:58~76 g/L),肌酸激酶同功酶活性48.48 U/L(参考范围:0~19 U/L),α-羟基丁酸脱氢酶285 U/L(参考范围:72~182 U/L);动脉血气分析提示失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并代谢性酸中毒、高乳酸血症;免疫功能全套示补体C3(0.59 g/L)和C4(0.08 g/L)偏低;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多次检测均有显著的葡萄糖降低,其中最后一次CSF葡萄糖与同步血糖比值为0.19。影像学及心/脑电检查:头颅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提示双侧颞部硬脑膜强化(非连续性,条状)( 图1A),心脏超声示房间隔水平过隔血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β羟基丁酸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减轻顺铂所致肾损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β羟基丁酸(β-hydroxybutyrate,β-HOB)对顺铂(cisplatin,CP)所致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0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CP组和β-HOB+CP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CP组和β-HOB+CP组于实验第8天一次性腹腔注射20 mg/kg顺铂制备肾损伤模型;β-HOB+CP组小鼠自实验第1天接受连续10 d的20 mmol/kg β-HOB腹腔注射,CP组连续10 d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第10天结束实验。HE染色评价肾组织损伤情况;取小鼠外周血测定血清尿素氮、肌酐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肾组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及凋亡指标胱天蛋白酶(Caspase3)、剪切型(Cleaved)-caspase3的蛋白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磷酸化(p)-MAPK/MAPK和p-NF-κB/NF-κB的蛋白相对表达量。体外细胞(HK-2细胞)实验分组:对照组、CP组、β-HOB+CP组及β-HOB+CP+Sappanone A(MAPK-p38激活剂)组。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p-MAPK、p-NF-κB、Caspase3和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凋亡;TUNEL染色法检测细胞DNA损伤情况。结果:体内实验结果显示,CP组小鼠肾组织病理损伤评分、血清尿素氮和血清肌酐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P<0.05);β-HOB+CP组肾组织病理损伤评分、血清尿素氮和血清肌酐水平均显著低于CP组(均 P<0.05)。CP组小鼠肾组织p-MAPK、p-NF-κB、Caspase3及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β-HOB+CP组上述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CP组(均 P<0.05)。体外实验结果显示,β-HOB+CP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高于CP组,Caspase3、Cleaved-caspase3、p-MAPK和p-NF-κB蛋白表达、凋亡细胞比例及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量均显著低于CP组(均 P<0.05);β-HOB+CP+Sappanone A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低于β-HOB+CP组,Caspase3和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量、凋亡细胞比例及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量均显著高于β-HOB+CP组(均 P<0.05)。 结论:β-HOB可减轻顺铂所致的肾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APK/NF-κB通路及减少细胞凋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β酮硫解酶缺乏症5例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β酮硫解酶缺乏症(BKTD)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2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及随访的5例BKTD患儿的临床特征,血液生化指标、血和尿质谱检测结果及ACAT1基因变异数据。结果:5例BKTD患儿中男4例、女1例,首次发病年龄为9.7~28.0月龄。急性期均表现出严重代谢性酸中毒,pH值为6.9~7.1,血糖2.3~3.4 mmol/L,尿酮体阳性(+~++++)。血串联质谱分析提示甲基巴豆酰基肉碱、甲基丙二酰基肉碱与丙二酰基肉碱明显升高,分别为0.03~0.42、0.34~1.43及0.83~3.53 μmol/L,尿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提示2-甲基-3羟基丁酸、3-羟基丁酸明显升高,伴甲基巴豆酰甘氨酸轻度升高,分别为22~202、4~6 066和0~29,但经过治疗后血和尿质谱代谢产物明显降低。5例患儿ACAT1基因错义变异比例8/9,发现4种未报道变异:c.678G>T(p.Trp226Cys)、c.302A>G(p.Gln101Arg)、c.627_629dupTGA(p.Asn209_Glu210insAsp)、c.316C>T(p.Gln106Ter),前2种变异经过SIFT、PolyPhen-2和Mutation Taster软件预测为有害,c.316C>T(p.Glu106Ter)为终止变异。结论:BKTD相对罕见,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急性发病期常出现严重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及酮症,ACAT1基因错义变异为BKTD的主要遗传学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β-酮硫解酶缺乏症3例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3例β-酮硫解酶缺乏症(BKTD)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儿童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诊治的3例BKTD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资料,分析其临床和基因变异特点。结果:3例患儿均为男性,年龄为7 ~ 11个月,表现为外伤应激、感染后出现精神差、气促、呕吐、抽搐等,均存在重度代谢性酸中毒、血和尿中酮体升高、低血糖、血异戊烯酰肉碱和3-羟基异戊酰肉碱升高、尿2-甲基-3-羟基丁酸和甲基巴豆酰甘氨酸增多。基因检测提示患儿1的 ACAT1基因存在c.1183G>T杂合变异与1个涉及 ACAT1基因的大片段缺失(chr11:102980303_110501515),患儿2的 ACAT1基因存在c.121-3C>G与c.826+5_826+9delGTGTT复合杂合变异,患儿3的 ACAT1基因存在c.928G>C与c.1142T>C复合杂合变异。患儿2与患儿3的4种变异均为已知的致病性或可能致病性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变异相关指南,患儿1的c.1183G>T被评级为意义不明变异(PM2_Supporting+PP3+PP4),11q22.3-11q23.1大片段缺失查询DGV正常人群拷贝数变异数据库未见收录,被评级为致病性拷贝数变异。 结论:ACAT1基因的变异考虑为3例BKTD患儿的遗传学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HSD17B10和 ACAT1基因变异所致异亮氨酸代谢障碍性疾病3例患儿的临床分析与遗传学诊断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3例 HSD17B10和 ACAT1基因变异所致异亮氨酸代谢障碍性疾病患儿的临床、生化及基因特点。 方法:选取2014年至2021年于上海市儿童医院就诊的2例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0(HSD17B10)缺乏症和1例β酮硫解酶缺乏症(BKD)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血酰基肉碱、尿有机酸及基因检测,对候选变异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3例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癫痫、发育落后、肌张力减退和酸中毒等。血酰基肉碱谱中甲基巴豆酰基肉碱(C5:1)、3-羟基异戊酰基肉碱(C5-OH)、3-羟基丁酰肉碱(C4OH)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尿有机酸检测甲基巴豆酰甘氨酸和2-甲基-3-羟基丁酸均显著增高。患儿1检出 HSD17B10基因c.347G>A(p.R116Q)杂合变异,患儿2检出 HSD17B10基因c.274G>A(p.A92T)杂合变异,患儿3检出 ACAT1基因c.547G>A(p.G183R)和c.331G>C(p.A111P)复合杂合变异,其中c.274G>A(p.A92T)与c.331G>C(p.A111P)既往均未见报道。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指南,二者被分别判定为临床意义未明(PP3_Strong+PM2_supporting)和疑似致病性变异(PM3+PM2_Supporting+PP3_Moderate+PP4)。 结论:HSD17B10缺乏症与BKD均可能导致异亮氨酸代谢障碍,临床难以鉴别,而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上述发现的 HSD17B10基因c.274G>A(p.A92T)与 ACAT1基因c.331G>C(p.A111P)变异丰富了该2种疾病的变异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代谢标志物在妊娠期糖尿病早期预测及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血清代谢标志物在妊娠期糖尿病(GDM)早期预测及诊断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来自2018年11月1日至2020年3月30日入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出生队列研究的孕妇。回顾性选取100例GDM病例[GDM组,年龄(36.03±3.91)岁]以及临床信息匹配的150例非GDM孕妇[对照组,年龄(35.49±3.46)岁]作为研究对象,对在孕15~20周(GDM诊断之前,T1期)和孕24~28周(GDM诊断时期,T2期)冻存的空腹血清样本,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LC-MS/MS),对GDM相关血清代谢小分子(1,5-脱水葡萄糖醇、3-羟基丁酸、苯丙氨酸及异亮氨酸等)进行靶向定量分析,以及代谢小分子组合对GDM的诊断/预测分析,并联合临床基本信息(年龄、孕周、体重指数)和空腹血糖(FPG)建立T1期的GDM早期预测模型和T2期的GDM诊断模型。采用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靶向定量验证研究结果显示:在T1期,GDM组的1,5-脱水葡萄糖醇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01),异亮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27),3-羟基丁酸及苯丙氨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种代谢物联合对GDM的预测价值最高,AUC值0.670(95% CI 0.602~0.739), P<0.001;在T2期,GDM组的1,5-脱水葡萄糖醇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3-羟基丁酸及异亮氨酸高于对照组( P<0.05),苯丙氨酸在GDM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26),4种代谢物联合对GDM的诊断价值最高,AUC值0.717(95% CI 0.651~0.783), P<0.001。4种代谢物与临床基本信息、常规生化指标联合建立的7种不同组合的GDM预测/诊断模型分析显示:T2期以FPG、BMI、孕前BMI、年龄、孕周、4种代谢物指标建立的GDM诊断模型的AUC值最佳,为0.794(95% CI 0.736~0.851), P<0.001,敏感度为72%;T1期以相同指标建立的GDM预测模型的AUC值最佳为0.711(95% CI 0.646~0.776), P<0.001,敏感度为77%。 结论:1,5-脱水葡萄糖醇、3-羟基丁酸、苯丙氨酸及异亮氨酸4个代谢小分子与常规生化指标(FPG)、临床信息(年龄、孕周、BMI)联合建立的T1期GDM预测模型和T2期GDM诊断模型显示出一定的临床预测/诊断效能。1,5-脱水葡萄糖醇、3-羟基丁酸、苯丙氨酸及异亮氨酸有作为GDM预测/诊断的候选标志物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尿有机酸代谢异常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儿尿代谢产物氨基酸水平变化及其对ROP的影响,初步分析其可能参与ROP发生的氨基酸代谢途径。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且出生胎龄<32周的重度ROP患儿65例(ROP组)纳入研究。选取性别、孕周匹配且眼底无ROP的早产儿5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尿液中尿氨基酸及衍生物。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模型对尿氨基酸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分值>1提示该物质为两组差异表达氨基酸。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比较尿氨基酸对重度ROP的预测价值。对 t检验及代谢组学分析两组差异较大的氨基酸归一化后进行对比并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富集分析差异表达氨基酸参与ROP发生的代谢通路。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OP组患儿尿代谢产物中草酸-2、亚硫基二乙酸-2浓度明显降低,4-羟基丁酸-2、3-甲基戊烯二酸-2(1)、2-酮戊二酸-OX-2 (2)、3,6-环氧-十二烷二酸-2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036、0.005、0.038、0.032、0.022、0.011, P<0.05)。OPLS-DA分析结果显示,ROP组、对照组受检儿尿代谢产物氨基酸分布于散点图的左右两个区域,两组之间呈现满意分离趋势(R 2Ycum=0.057 4,Q2cum=0.025 7, P<0.05);S-plot图显示偏向两极的氨基酸分别是乙醇酸-2、磷酸-3、草酸-2、亚硫基二乙酸-2、4-羟基丁酸-2、3-甲基巴豆酰甘氨酸-1、3-甲基戊烯二酸-2(1)、2-酮戊二酸-OX-2 (2)、3,6-环氧-十二烷二酸-2;筛选出VIP分值>1的差异表达氨基酸11个,其中VIP分值最高的是草酸-2、甘油酸-3、磷酸-3、3-甲基巴豆酰甘氨酸-1、尿黑酸-3、亚硫基二乙酸-2。两组氨基酸浓度差异最大的为4-羟基丁酸-2和亚硫基二乙酸-2;草酸-2与甘油酸-3之间相关性最大( r=0.830, P<0.001),多数氨基酸之间表现为正相关。ROC曲线拟合分析结果显示,11个差异表达的氨基酸联合预测ROP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816),截断值为0.531,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3.1%和70.0%。富集分析提示,11个差异表达的氨基酸涉及的主要通路途径包括丁酯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硫辛酸代谢。 结论:4-羟基丁酸-2、3-甲基戊烯二酸-2(1)、亚硫基二乙酸-2、2-酮戊二酸-OX-2 (2)、3,6-环氧-十二烷二酸-2氨基酸代谢异常可能对ROP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低氧微环境促进聚3羟基丁酸酯-co-4羟基丁酸酯与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三维培养形成心肌补片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低氧微环境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s)与聚3羟基丁酸酯-co-4羟基丁酸酯[P(3HB-co-4HB)]三维培养形成心肌补片的影响。方法:提取mMSCs,将5代mMSCs与P(3HB-co-4HB)三维培养制作成细胞补片,随机分为常氧组和低氧组,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补片存活、黏附、生长。加入诱导剂5氮杂胞苷,免疫荧光检测两组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表达;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mRNA的表达,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两组HIF-1α蛋白的表达。采用独立样本均数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CCK-8法测定低氧组吸光度( A)值(0.349±0.038)显著大于常氧组(0.308±0.025)( t=2.420, P<0.05),SEM观察到低氧组P(3HB-co-4HB)材料上细胞数量更多,细胞形态正常,黏附牢固。免疫荧光显示低氧组cTnT表达比常氧组更加显著;实时定量PCR观察到低氧组的HIF-1 mRNA表达水平上调( P<0.05);Western blot检测HIF-1α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低氧组(0.63±0.06)显著高于常氧组(0.47±0.05)( P<0.05)。 结论:低氧微环境可促进mMSCs在P(3HB-co-4HB)上的黏附、存活、增殖、分化,并且形成一种更有效的心肌补片,这一效应可能与HIF-1α通路的激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乙肝肝硬化伴前肌少症患者的代谢组学双平台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代谢组学双平台分析,揭示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肝硬化伴前肌少症患者的代谢特征,识别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为营养支持治疗提供方向。方法:征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乙肝肝硬化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样本。通过CT测量第三腰椎横截面的骨骼肌面积,计算骨骼肌指数。前肌少症的诊断标准:男性骨骼肌指数<46.96,女性骨骼肌指数<32.46。最终纳入15例乙肝肝硬化伴前肌少症的患者和14例乙肝肝硬化非前肌少症的患者。通过液相色谱-质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对血浆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液相色谱-质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分别富集到5种和28种差异代谢通路,其中氨基酸相关的代谢通路、尿素循环通路、乙醛酸盐和二羧酸盐代谢通路与乙肝肝硬化肌肉质量减少相关。3-羟基丙醛、苯丙酸、甜菜碱醛、(r)-3-羟基丁酸、磷酸羟基丙酮酸和肌酐的曲线下面积大于0.7,可以作为乙肝肝硬化伴肌肉重量减少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结论:研究筛选出33条紊乱的代谢通路和多种差异代谢物,绝大多数紊乱的代谢通路与氨基酸代谢、尿素循环和乙醛酸盐和二羧酸盐代谢通路有关。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差异代谢物筛选,可以尽早识别前肌少症,开展营养干预,延缓疾病进展,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