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辐射合并减压暴露致大鼠急性肺损伤的效应观察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辐射暴露对快速上浮脱险致大鼠减压病急性肺损伤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53只SD大鼠按体重分层后以随机数表法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10只)、单纯减压组(10只)、4 Gy照射+减压组(11只)、6 Gy照射+减压组(11只)以及8 Gy照射+减压组(11只)。照射组大鼠先进行4、6、8 Gy不同剂量 60Co γ射线全身照射,空白对照组及单纯减压组大鼠在相同环境下不进行照射;照射结束后1 h各减压组再进行减压处理实验(57 m停留45 min后,37 s快速减压至大气压),观察各组大鼠死亡率、肺湿干重比、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以及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相关分子水平的变化。各组大鼠死亡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其他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大鼠死亡数量和肺湿干重比均增加,6 Gy照射+减压组和8 Gy照射+减压组大鼠肺湿干重比显著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096,LSD- t=2.758、2.959;均 P< 0.05);各实验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其中6 Gy照射+减压组和8 Gy照射+减压组更为显著;各实验组大鼠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丙二醛(MDA)水平显著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5.680~78.270,均 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显著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5.720、51.370,均 P<0.01)。与单纯减压组比较,4 Gy照射+减压组和8 Gy照射+减压组大鼠死亡数量增加,但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7.925, P>0.05);各照射组大鼠肺湿干重比虽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SD- t=0.901、1.818、2.020,均 P>0.05);各照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损伤有不同程度的加重,其中8 Gy照射+减压组损伤程度最重;各照射组大鼠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和氧化应激相关分子(SOD、GSH-Px、MDA)均变化显著(LSD- t=3.081~8.265,均 P<0.01),其中6 Gy照射+减压组变化最为显著。 结论:辐射会加重快速上浮脱险造成的肺组织炎症和氧化应激损伤,表现为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加重及死亡率增加,从而增加快速上浮脱险致减压病发生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不同剂量率 60Co γ射线照射对人外周血辐射敏感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率 60Co γ射线照射对辐射诱导的基因表达水平改变的影响。 方法:60Co γ射线照射3例正常人离体外周血,剂量率分别为0.2、1.0和2.0 Gy/min,照射剂量为0、1、2、4和6 Gy,照射后24 h收集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11个基因(CDKN1A、MDM2、PCNA、FDXR、GADD45A、PHPT1、ASTN2、TNFSF4、POLH、GDF-15和PPM1D)mRNA表达水平进行相对定量检测;逐步回归法构建不同剂量率基因组合表达模型。 结果:不同剂量率0.2、1和2 Gy/min 60Co γ射线照射后,辐射诱导的11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升高,具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 R2=0.744~0.998, P< 0.05);0.2 Gy/min 60Co γ射线照射2 Gy后,CDKN1A、FDXR、PHPT1和TNFSF4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高于1和2 Gy/min剂量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73、5.73、2.44、2.77、3.53、2.68、2.43、2.05, P< 0.05);2 Gy/min 60Co γ射线照射6 Gy后,PPM1D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剂量率组( t=3.82、2.54, P< 0.05);不同剂量率基因组合表达模型由2~3个基因组成,回归方程的 R2值为0.951~0.976( P< 0.05)。 结论:在0.2~2 Gy/min剂量率范围内,不同剂量率 60Co γ射线照射可能会影响辐射诱导人外周血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生物信息学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肺癌中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状态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影响,以期揭示COPD状态对非小细胞肺癌的影响。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中下载161例肺癌患者的相关信息并根据病理类型与肺功能结果进行分组。在同一病理下,比较有无COPD的两组的差异。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论(GO)分析用于功能富集分析,进行加权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筛选核心枢纽基因。所有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本研究纳入了161例肺癌患者的样本数据。有、无COPD在临床特征、体细胞基因突变频率以及免疫细胞浸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鳞癌及腺癌中,COPD组别中大量代谢有关通路上调,而细胞趋化能力的调节等通路下调。后续WGCNA及PPI分析鉴定出钠离子通道α2亚基(SCN2A)、富酪蛋白(STATH)、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CYP1A2及CYP1B1)、γ-氨基丁酸A型受体亚基(GABRA1)紧密连接蛋白17 (CLDN17)、调节突触膜胞吐蛋白1 (RIMS1)、维生素D结合蛋白(GC)以及血浆铜蓝蛋白(CP)可能是潜在枢纽基因。只有在腺癌中,COPD组的患者年龄组成比率上[<60岁:80.8%(21/26);>60岁:19.2%(5/26)]相比无COPD组[<60岁:56.1%(32/57);>60岁:43.9%(25/57)],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93, P<0.05)。 结论:COPD状态对肺癌的预后,体细胞突变等无贡献,并提出9个潜在的COPD型肺癌关键枢纽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60Co γ射线全身照射大鼠的小肠组织中辐射敏感脂质代谢物的筛选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筛选大鼠的小肠组织中辐射敏感脂质代谢物并探索其代谢通路,为放射性肠损伤生物标志物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 60Co γ射线对大鼠进行全身照射,照射剂量分别为0、1、2、3、5、8 Gy,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的靶向脂质组学方法,探究大鼠受照后小肠组织中脂质代谢物的变化。 结果:大鼠受照后3 d,筛选出小肠组织中15个辐射敏感脂质代谢物,其中4个代谢物浓度显著上调,11个代谢物浓度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395、5.998、5.836、-5.503、-5.449、-5.422、4.841、4.802、4.621、4.457、4.426、4.373、4.110、3.945、3.902, P< 0.05;错误发现率< 0.05),主要涉及鞘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等代谢通路。4个磷脂酰丝氨酸(PS)随受照剂量的上升而显著上升,1个磷脂酸(PA)、2个鞘磷脂(SM)及4个脂肪酸(FA)随受照剂量的上升而显著下降,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R2> 0.80, P< 0.05)。 结论:大鼠受到 60Co γ射线全身照射后,小肠组织中脂质代谢物鞘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等代谢通路的11个脂质代谢物具有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可能成为放射性肠损伤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环状RNA hsa_circZDHHC21_004对 60Coγ射线照射后人小肠上皮细胞HIEC-6增殖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讨环状RNA hsa_circZDHHC21_004对电离辐射照射后人小肠上皮细胞HIEC-6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60Co γ射线照射人小肠上皮细胞HIEC-6,吸收剂量为0、5、10和15 Gy,剂量率为1 Gy/min。检测HIEC-6中hsa_circZDHHC21_004的表达水平随照射剂量的变化趋势。构建hsa_circZDHHC21_004稳定敲低细胞系,通过CCK-8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hsa_ circZDHHC21_004表达水平的变化对辐射照射后HIEC-6增殖能力的影响。 结果:HIEC-6中hsa_circZDHHC21_004表达水平随辐射剂量的增高而增高(1.00±0.24、1.34±0.28、1.85±0.31、2.80±0.64, F=10.86, P=0.008)。10和15 Gy照射后,hsa_circZDHHC21_004的表达水平与0 Gy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CCK-8结果显示,hsa_circZDHHC21_004稳定敲低细胞的增殖在照射10 Gy后24、48、72 h均高于对照细胞的增殖,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6.25、-5.83、-7.75, P<0.001)。Hsa_circZDHHC21_004稳定敲低细胞经2和5 Gy照射后,其克隆形成率均高于对照细胞的克隆形成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45、-8.83, P<0.01)。 结论:电离辐射可上调人小肠上皮细胞HIEC-6中hsa_circZDHHC21_004表达水平。Hsa_circZDHHC21_004影响了电离辐射照射后HIEC-6的增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KDM6B在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介导的足细胞-巨噬细胞转分化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分析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6B(KDM6B)在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HBV-GN)患者肾组织及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HBx)转染的人足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在HBx介导的足细胞-巨噬细胞转分化(PMT)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至2018年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经肾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HBV-GN的48例患者肾活检标本,以30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PGN)肾活检标本及15例肾肿瘤患者癌旁正常肾组织作为对照。利用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法观察HBV-GN患者肾组织KDM6B及巨噬细胞标志物F4/80的表达。分析肾组织KDM6B表达水平与HBV-GN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Western印迹法检测足细胞中KDM6B、F4/80、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以及共刺激分子CD40的表达;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6的含量;同时利用KDM6B小干扰RNA(siRNA)沉默HBx质粒转染的人足细胞中KDM6B基因表达后,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中KDM6B、F4/80及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三甲基化(H3K27me3)的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BV-GN患者肾组织KDM6B表达增加(0.022±0.004比0.006±0.002, P=0.006)。HBV-GN不同病理类型组间KDM6B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39)。此外,在HBV-GN患者足细胞中可观察到KDM6B和F4/80的共表达。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 -1·(1.73 m 2) -1或尿蛋白≥3.5 g/d的患者肾组织KDM6B表达分别高于eGFR≥60 ml·min -1·(1.73 m 2) -1或尿蛋白<3.5 g/d的患者(均 P<0.05)。HBx转染人足细胞后KDM6B、F4/80、MHC-Ⅱ以及CD40表达均上调(均 P<0.05),上清IFN-γ和IL-6含量均增加(均 P<0.05);将KDM6B基因沉默后,HBx所诱导的足细胞F4/80表达下调,H3K27me3表达则上调(均 P<0.05)。 结论:HBx可通过诱导足细胞KDM6B表达启动PMT,可能参与HBV-GN局部组织免疫微环境紊乱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双着丝粒体半自动与人工分析估算生物剂量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通过对双着丝粒体(dicentrics, dic)半自动和人工分析估算剂量的比较,探讨dic半自动分析估算剂量的优势和应对大规模核与辐射事故临床分类诊断的可行性。方法:60Co γ射线离体照射两名健康男性的外周血样品,照射剂量为0、0.5、1、2、3、4、5和6 Gy,吸收剂量率为0.27 Gy/min,常规培养、制片;用高通量染色体自动扫描系统采集染色体中期高倍图像,用DCScore软件自动分析dic,用Ikaros软件人工计数dic+环(r),拟合基于每细胞dic或dic+r数的剂量-效应曲线,并用本实验室参加全国生物剂量估算比对的12份考核样品(0.7~4.5 Gy)估算剂量进行验证。 结果:半自动和人工分析检测到的每细胞dic或dic+r数均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升高,显示量效关系有差异( r=0.984、0.972、0.972, P<0.01);基于每细胞dic或dic+r数拟合的3条剂量曲线均具有较为理想的拟合度( R2=0.998、0.999、0.999, P<0.01)。验证结果显示,在验证样品的照射剂量>2 Gy时,人工确认前基于自动分析dic估算的剂量与实际照射剂量的相对偏差均<21%,dic经人工确认后估算的剂量均接近于实际照射剂量(相对偏差≤±10%),而人工分析估算的剂量除0.7 Gy剂量点相对偏差为-25.71%,其他剂量点亦接近于实际照射剂量,但半自动分析可将剂量估算效率提高6倍。 结论:dic半自动分析能明显提高生物剂量估算的水平和效率,可应对发生大规模核辐射事件医学应急响应临床分类诊断的需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叶酸修饰脂质体槲皮素对三阴性乳腺癌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研究叶酸修饰脂质体槲皮素(FLQ)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模型小鼠的抑瘤及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选用60只5周龄BALB/c雌性小鼠,使用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FLQ组(50 mg/kg),每组各20只。构建小鼠乳腺原位TNBC模型,干预2周后观察小鼠生存状态并测量肿瘤大小,末次给药24 h后处死小鼠,计算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IL-4、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比例;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MDA-MB-231细胞增殖能力。两独立样本间的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FLQ组小鼠肿瘤生长趋势变缓,肿瘤体积小于模型组( P<0.05);FLQ组小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均高于模型组(6.72±0.57比3.25±0.31, t=12.923, P<0.05;2.08±0.23比1.34±0.12, t=5.569, P<0.05);FLQ组小鼠血清IL-2、TNF-α和IFN-γ水平均高于模型组[(221.37±10.51) pg/ml比(136.45±8.72) pg/ml, t=6.726, P<0.05;(75.24±5.18) pg/ml比(48.32±4.37) pg/ml, t=6.875, P<0.05;(293.55±11.83) pg/ml比(204.39±13.04) pg/ml, t=8.042, P<0.05],IL-4、IL-10和TGF-β水平均低于模型组[(118.29±6.22) pg/ml比(167.12±8.35) pg/ml, t=4.350, P<0.05;(205.64±18.59) pg/ml比(273.48±17.62) pg/ml, t=4.505, P<0.05;(193.45±9.42) pg/ml比(252.46±12.58) pg/ml, t=3.550, P<0.05];FLQ组小鼠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比例高于模型组[(48.53±4.86)%比(35.26±2.41)%, t=5.127, P<0.05],CD8 +T淋巴细胞比例低于模型组[(10.14%±2.03)%比(17.45%±1.78)%, t=3.938, P<0.05],CD4 +/CD8 +比例高于模型组(4.12±0.27比2.34±0.15, t=5.099, P<0.05)。FLQ组细胞克隆形成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38.52±2.54)%比(78.29±4.01)%, t=9.900, P<0.05],细胞活力随着时间延长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FLQ可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生长,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辐射复合减压暴露大鼠急性损伤效应观察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观察辐射后高气压暴露动物损伤指标的变化,探讨辐射复合减压暴露后急性损伤效应,为复合伤救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8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 h和48 h取材的对照组、减压组、辐照组和复合组(辐射+减压),共8组,每组10只,予以先辐射后减压处理。辐射方案采用 60Co γ射线进行全身单次照射,剂量为4 Gy,高气压暴露方案为57 m停留45 min后以(30±5)s匀速减至常压。减压后即刻观察大鼠的减压病(DCS)发病和死亡情况,分别于3 h和48 h行腹主动脉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栓素B2(TXB2)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 结果:减压组和复合组各死亡2只大鼠。3 h、48 h取材的复合组大鼠与相同时间点对照组和单一损伤组相比,血清IL-1β、IL-6、TNF-α、MDA、NO、ICAM-1和TXB2含量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和减压组相比,复合组大鼠血清中SOD活性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辐射复合减压暴露急性损伤效应主要体现在机体的炎症反应增强、氧化损伤加剧、血管舒缩功能和出凝血功能受损,并且复合效应持续48 h依然存在;提示该类损伤的现场救治后送措施,需要针对复合损伤效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胎肝及骨髓来源造血干/祖细胞电离辐射敏感性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研究电离辐射对胎肝与骨髓来源造血干/祖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s,HSPCs)的影响差异。方法:取14.5 d小鼠胎肝及8周龄小鼠骨髓,分选c-Kit +细胞体外接受 60Co单次5、10 Gy照射,检测HSPCs中细胞凋亡、线粒体活性氧(ROS)水平、集落形成能力、DNA损伤情况。将12只CD45.1背景的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成骨髓组(BM)和胎肝组(FL), 60Co全身照射,第1次4.5 Gy照射,间隔30 min后再进行第2次5 Gy剂量照射,6 h后进行移植,12周后检测嵌合率、谱系分化以及细胞周期。分选胎肝及骨髓的c-Kit +细胞检测线粒体压力。 结果:与骨髓HSPCs相比,照射后胎肝HSPCs的细胞凋亡比例显著升高( t=16.21、12.27, P<0.05),ROS水平显著增加( t=68.72、18.89, P<0.05);集落形成能力显著降低,在5 Gy时胎肝HSPCs成集落能力显著降低,照射剂量为10 Gy时完全不能形成集落( t=12.41、15.67、9.46, P<0.05);γ-H2AX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照射后胎肝HSPCs的DNA损伤更加严重,形成的Foci数量显著升高( t=2.27、2.03, P<0.05)。这些结果表明,胎肝HSPCs对辐射更加敏感。移植结果显示,移植胎肝HSPCs的嵌合率低于骨髓细胞( t=5.84, P<0.05);在移植嵌合小鼠的骨髓与脾脏中,胎肝细胞组髓系细胞的比例高于骨髓细胞组,提示胎肝HSPCs体内重建能力低于骨髓HSPCs,并且更容易向髓系分化。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胎肝组S期比例显著高于骨髓组( t=2.89, P<0.05)。线粒体压力结果显示胎肝HSPCs基础呼吸能力( t=39.19, P<0.05)、质子泄漏( t=6.64, P<0.05)、三磷酸腺苷(ATP)产生( t=9.33, P<0.05)、耦联效率( t=7.10, P<0.05)均高于骨髓c-Kit +细胞;呼吸储备能力( t=5.53, P<0.05)低于骨髓细胞。 结论:利用多种方法对照射后胎肝及骨髓来源的HSPCs进行检测,明确了电离辐射对两种不同HSPCs功能的影响,为深入探索放射对不同发育阶段造血干细胞的影响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