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治疗2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ALAT1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自体富血小板凝胶(APG)治疗2型糖尿病足(D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MALAT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2例DF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采用超声清创换药治疗,观察组采用超声清创联合APG治疗。观察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经皮氧分压(TcPO 2),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缺氧诱导因子α(HIF-1α)水平,PBMCs中MALAT1表达,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MALAT的表达改变(△MALAT1)与治疗总有效率的关系。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75%(30/32) vs 73.33%(22/30), P<0.05]。治疗后,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 1c)、尿微量白蛋白/肌酐(UACR)、尿酸(UA)、白细胞(WBC)、TNF-α和IL-6均较前降低,HIF-1α、VEGF和MALAT1较治疗前升高(均 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UA、HIF-1α、VEGF和MALAT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DF患者△MALAT1与TNF-α( r=-0.61, P=0.02)、IL-6( r=-0.52, P=0.04)、WBC( r=-0.53, P=0.03)呈负相关,与VEGF( r=0.58, P=0.03)、HIF-1α( r=0.54, P=0.03)呈正相关。△MALAT高改变组DF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88.37%(38/43) vs 73.68%(14/19), 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APG可明显上调MALAT的表达,改善创面组织血液灌注、创面血管生成和炎症反应,促进溃疡愈合,且MALAT表达量的变化有助于判断DF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伤口负压联合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治疗糖尿病足及皮肤软组织难愈性溃疡的疗效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该研究探讨糖尿病足及皮肤软组织难愈性溃疡行创面负压联合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治疗(APG)的疗效。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糖尿病足治疗中心收治的50例糖尿病足及皮肤软组织难愈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辅助式负压闭合引流治疗(VAC)2周后,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VAC联合APG治疗组(25例,足踝以下创面18例,膝以下、踝以上7例;Wagner 2级12例,3级13例)、VAC联合敷料换药组(25例,失访3例,最终纳入22例,足踝以下创面21例,膝以下、踝以上1例;Wagner 2级10例,3级12例)。VAC联合APG治疗组采用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治疗,VAC联合敷料换药组予每日或隔日泡沫敷料或(和)藻酸盐敷料换药,通过创面多维度几何评价指标的变化观察两组治疗后愈合情况。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秩和检验和 χ2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创面面积、创面周长、创面周长面积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2周后,VAC联合APG治疗组和VAC联合敷料换药组的创面面积缩小率(分别为46.84%±18.10%和19.14%±11.33%, P<0.001)、周长缩小率[分别为24.51%(18.89%,32.24%)和13.68%(3.81%,20.56%), P=0.002]、平均愈合速度[分别为0.24(0.13,0.43)和0.14(0.08,0.26)cm 2/d, P=0.034],完全上皮化时间[分别为(56.32±21.55)d和(86.09±49.54)d, 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提示,采用VAC联合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治疗糖尿病足及皮肤软组织难愈性溃疡,创面愈合效果优于敷料换药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单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副腮腺肿瘤手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肿瘤是副腮腺病变的最常见表现形式。目前,手术治疗是副腮腺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虽然可选择的手术入路较多,尚无统一方案。副腮腺位于面中颊部,传统治疗方式带来的并发症及美观问题常给患者造成诸多困扰。随着手术切除方式和切口设计均的不断改进,隐蔽的口内入路及内镜辅助下副腮腺肿瘤包膜外切除等更美观、微创的治疗逐步开展。本文将重点阐述已经开展的副腮腺肿瘤不同手术入路及其优缺点等,并基于内镜辅助下副腮腺肿瘤切除术的初步应用提出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体富血小板凝胶对合并感染的难愈性创面临床疗效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清创技术联合应用自体富血小板凝胶(APG)对合并感染的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武汉市第四医院收治的168例合并感染的难愈性创面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基础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基础组仅进行超声清创,对照组进行超声清创+贝复新治疗,观察组采用超声清创+贝复新+APG治疗。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33、人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水平,以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布,采用方差分析(正态分布)/非参数检验(非正态分布)分析结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07%,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和基础组(60.71%);基础组治疗前后血清IL-33、sST2、TNF-α、IL-6和T淋巴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33: t=1.790, P>0.05;sST2: t=1.619, P>0.05;TNF-α: t=1.518, P>0.05;T淋巴细胞: t=1.019, 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血清中IL-33、sST2、TNF-α、IL-6水平均显著下降,对照组IL-33水平为(34.96±8.78) μg/L;sST2水平为(5.38±1.65) μg/L;TNF-α水平为(18.76±6.25) μg/L;IL-6水平为(7.94±1.85) ng/L。观察组IL-33水平为(25.76±7.19) μg/L;sST2水平为(4.41±1.47) μg/L;TNF-α水平为(14.59±4.56) μg/L;IL-6水平为(5.70±1.76) ng/L,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IL-33: F=30.791, P<0.01;sST2: F=29.014, P<0.01;TNF-α: F=43.801, P<0.01;T淋巴细胞: F=26.201, P<0.01)。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CD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4 +(%)、CD4 +/CD8 +显著升高,对照组CD4 +(%)水平为(32.37±7.68)%、CD4 +/CD8 +水平为1.46±0.53。观察组CD4 +(%)水平为(38.91±8.57)%、CD4 +/CD8 +水平为1.78±0.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CD4 +(%): t=2.089, P<0.01;观察组CD4 +(%) t=6.856, P<0.01;对照组CD4 +/CD8 +: t=2.767, P<0.01;观察组CD4 +/CD8 +t=6.704, P<0.01]。 结论:超声清创联合APG能有效治疗感染的难愈性创面,促进创面愈合,控制感染,降低炎性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门诊患者分组对我国医疗保险支付制度的启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现行门诊按项目付费的支付方式诱导需求严重,增加了医保基金的浪费。作者简要介绍了与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理念相同的门诊患者分组(ambulatory patient groups,APG),并结合我国医院门诊医保支付现况及信息化程度提出建议:试点先行,慢性病切入,推进改革;完善门诊电子病历,开发适合我国的APG;老龄化背景下配合总额预算,确保医疗保障力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葛根纳米银的制备及对多花黄精种子萌发影响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以葛根淀粉和硝酸银为反应原料,制备葛根纳米银材料,考察其特征及对多花黄精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通过微波加热合成纳米银水溶胶,并采用UV-Vis、TEM、FTIR、XRD和EDS对性能进行表征,在MS培养基中添加纳米银,研究不同浓度纳米银对多花黄精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采用100 mL小烧杯(葛根淀粉液50 mL)的单因子优化实验表明,适宜的条件为:AgNO3浓度4.0 g/L、APG溶液0.4 mL、NaCl浓度0.04 g/L、pH值13、微波加热40 s.根据单因子优化条件,采用1 L大烧杯(葛根淀粉液500 mL)放大制备试验,得到的纳米银水溶胶在396.7 nm处出现特征吸收峰,纳米银颗粒为类球形,结晶度较高,含有C、O和Ag元素.在MS+6-BA 0.2 mg/L+NAA 0.2 mg/L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5 mg/L的纳米银,选择沙藏50 d、GA3 100 mg/L处理24 h的多花黄精种子接种在上述培养基中,与未添加纳米银的对照相比,种子开始萌发时间大大缩短,萌发率显著提高,达79.6%,根茎芽浓绿,根系发达.结论:以葛根淀粉和硝酸银为原料成功制备了类球形、粒径小、结晶度高的纳米银材料;在培养基中加入该纳米银5 mg/L时,能促进多花黄精种子的萌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活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干预老年树鼩衰老脾脏的作用与机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背景:脾脏具有储血、造血和免疫功能,随着年龄增长,脾脏结构退变、功能衰退引起免疫系统功能受损,进而加速机体衰老进程,而高活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树鼩脾脏衰老尚未见报道.目的:探讨高活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树鼩脾脏衰老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从剖腹产的新生树鼩脐带组织中分离、培养和获得高活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三系分化试剂盒检测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表面标志物.以感染复数值分别为100,120,140,160,180,200的吉凯基因绿色荧光蛋白转染第2代高活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筛选最佳转染条件;转染后的第4代高活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输注给老年治疗组树鼩,青年对照组和老年模型组不予特殊处理,治疗4个月时取脾脏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脾脏组织结构;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衰老相关半乳糖苷酶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21和p53蛋白表达水平;Ki67和PCNA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脾脏自噬蛋白分子Beclin1和APG5L/ATG5表达水平;活性氧荧光染色检测脾脏组织的活性氧含量;CD3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总T淋巴细胞比例变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脾脏组织白细胞介素1β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分泌水平;DAPI复染细胞核观察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高活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脾脏组织的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①高活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呈核小短梭形、鱼群样生长,G0/G1期占比大,具有向成脂、成骨和成软骨分化潜能.②感染复数为140且转染72 h为吉凯基因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树鼩高活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最佳条件.③与老年模型组相比,老年治疗组树鼩脾脏组织细胞排列紧密,白髓面积增加(P<0.01),红白髓界线清晰,生发中心占比无显著差异(P>0.05),脾脏组织衰老相关半乳糖苷酶活性水平降低(P<0.001),衰老蛋白分子p21和p53表达下调(P<0.001),增殖相关分子Ki67和PCNA表达上调(P<0.001,P<0.05),自噬相关分子Beclin1和APG5L/ATG5表达上调(P<0.001),活性氧含量降低(P<0.001),CD3+T细胞比例增加(P<0.05),衰老相关分泌表型中白细胞介素1β分泌水平降低(P<0.001),转化生长因子β1分泌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与青年对照组相比,以上检测指标在老年治疗组中均有显著差异(P<0.05).④冰冻组织切片观察可见老年治疗组树鼩脾脏组织中有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绿色荧光细胞.结果表明:静脉输注高活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迁移至脾脏组织,抑制活性氧产生,下调衰老相关蛋白分子表达,诱导细胞自噬,促进细胞增殖,降低慢性炎症,进而改善脾脏组织结构和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VSD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在糖尿病慢性难愈合创面植皮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分析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APG)在糖尿病慢性难愈合创面植皮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医院 2021年2 月—2022 年 6 月收治的 80例糖尿病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37)和对照组(n=43).对照组清创术后采用VSD覆盖创面,观察组清创后将APG均匀的敷在创面上,再用VSD覆盖创面,待 2 组创面达到移植皮片的条件时进行植皮术.比较 2 组创面植皮前细菌清除度、植皮前肉芽组织增长率、植皮前肉芽组织生长厚度、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速率和疗效指标.结果:观察组创面细菌清除度、植皮前肉芽组织增长率、植皮前肉芽组织生长厚度、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速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联合APG能有效促进糖尿病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肉芽组织生长、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和提高创面植皮愈合质量,提高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被子植物隐性雌雄异株性系统的多样性、系统演化及进化意义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隐性雌雄异株指植株表型为非雌雄异株,但形态上两性花通常雄性不育或雌性不育,植株个体实际仅行使雌性或雄性功能.两性花植株向雌雄异株的转变在被子植物中广泛存在,隐性雌雄异株作为潜在的中间阶段对于理解植物性系统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据APG Ⅳ分类系统,这些物种在被子植物的22目36科65属约221种植物中有过报道,分别约占被子植物总目数的34.4%、总科数的8.7%、总属数的0.5%和总种数的0.1%;多为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依靠生物传粉的木本植物,且至少存在花蜜或花粉作为访花报酬.该性系统形态学的性表达类型多样:可分为雄花两性花异株(类型Ⅰ)、两性花植株(类型Ⅱ)、雌花两性花异株(类型Ⅲ)及其他类型(类型Ⅳ)4种,分别约占已报道隐性雌雄异株物种数的48.9%、47.5%、2.7%和0.9%.从系统发育看,该性系统在被子植物木兰分支、单子叶植物分支及真双子叶植物分支均有分布,且主要分布于较为进化的核心真双子叶植物类群中.隐性雌雄异株物种不育性器官的进化意义存在多种假说,包括祖先假说、遗传约束假说、促进风媒花粉落置假说、传粉者吸引假说、拟态与欺骗假说等,但相关实证研究较少.本文对隐性雌雄异株物种不同类群的性表达形式、不育性器官败育类型进行了归纳,并对具该性系统的类群在被子植物中的分布与系统演化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同时对有关隐性雌雄异株物种不育性器官进化意义的5个假说进行了介绍与评价,最后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深入研究被子植物隐性雌雄异株性系统的进化式样与机制研究提供理论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副腮腺肿瘤的诊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15
副腮腺(accessory parotid gland,APG)是与主腮腺完全分离的正常唾液腺组织,多位于面中份,起源于腮腺的任何肿瘤均可发生于副腮腺.因其发病部位特殊,副腮腺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式较腮腺肿瘤有更多的困难及风险.本文就副腮腺肿瘤的解剖生理、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等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