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T评分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BAT评分对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就诊的sICH患者93例,根据患者出院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ore,GOS)分为预后良好组(34例)和预后不良组(59例),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入院生命体征、实验室指标、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BAT评分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ICH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BAT评分对sICH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患者入院收缩压、白细胞计数、高血压病并发症、急诊BAT评分及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收缩压( OR=1.024,95% CI:1.002~1.046, P=0.035)、急诊BAT评分( OR=2.640,95% CI:1.445~4.825, P=0.002)可准确预测sICH患者预后不良;ROC曲线分析显示,BAT评分预测sICH患者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为0.792,敏感度为79.3%,特异度为76.5%,收缩压预测sICH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701,敏感度为55.2%,特异度为88.2%,BAT评分联合收缩压预测sICH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835。 结论:BAT评分、入院收缩压能更准确地预测sICH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二者联合预测sICH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效能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任务导向的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双侧上肢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基于任务导向的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双侧上肢训练(BA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手灵活性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分为机器人组、BAT组及联合组,每组40例。3组患者均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干预(包括Bobath疗法、平衡能力训练、ADL能力训练等),BAT组、机器人组在此基础上分别辅以双侧上肢训练或基于任务导向的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组则辅以双侧上肢训练及康复机器人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及Wolf运动功能量表(WMFT)评估3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同时采用盒子积木试验(BBT)评定患者手运动灵活度,并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患者ADL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FMA-UE、BBT、MBI及WMF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联合组FMA-UE、WMFT、BBT及MBI评分[分别为(48.7±5.4)分、(52.9±5.9)分、(20.44±4.82)分和(76.7±10.6)分]亦显著优于机器人组及BAT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任务导向的康复机器人训练或BAT训练均能有效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手的运动灵活性及ADL能力,且两者联用具有协同治疗作用,能进一步提高康复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增强CT的5分预测法联合血糖检测预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近期预后的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非增强CT的5分预测法(BAT)评分、血糖检测对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浙江省人民医院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SICH患者102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法进行研究,通过检测患者血糖水平和采用BAT评分评估患者血肿扩大情况,并于30 d后利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分析血糖与BAT评分、血糖及BAT评分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并分析血糖及BAT评分对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经GOS评估后102例患者有24例预后不良,占23.53%,预后不良患者BAT评分及血糖水平分别为(3.13±0.68)分、(11.58±2.30)mmol/L,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的(2.40±0.59)分、(8.88±1.71)mmol/L( t=5.10、5.30,均 P <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SICH患者血糖水平与BAT评分呈正相关( r=0.43, P <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SICH患者血糖水平及BAT评分与患者预后情况呈正相关( r=0.42、0.47, P < 0.05);ROC曲线显示:BAT评分及血糖水平联合指标曲线下面积为0.874,明显高于BAT指标曲线下面积( Z=2.54, P < 0.05)。 结论:SICH患者预后不良比例较大,预后不良患者血糖水平及BAT评分相对较高,血糖水平及BAT评分对患者预后情况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46例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病的基因突变谱及纤维蛋白原输注药代动力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病的基因突变类型与分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纤维蛋白原替代治疗情况。方法:对2003年4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146例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6例患者中,男61例(41.8%),女85例(58.2%),就诊时中位年龄为33.5岁;共采集到98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学信息,34例(34.7%)因出血症状而就诊,33例(33.7%)因手术前检查而确诊,55例(56.1%)患者至少有1次出血,42例(42.9%)无出血表现。纤维蛋白原活性(FIB∶C)与ISTH-BAT出血评分之间呈负相关( rs=-0.412, P<0.001)。在56例患者中检出34种基因突变(包括新突变16种),其中84.1%为错义突变,FGA外显子2和FGG外显子8突变占全部突变位点的71.4%。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7例)中位年龄为2(1~12)岁,ISTH-BAT评分为4分;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50例)中位凝血酶时间为28.5(19.2~36.6)s。输注纤维蛋白原后1 h、24 h的活性回收率(IVR)分别为(127.19±44.03)%、(101.78±43.98)%。输注纤维蛋白原后,FIB∶C明显提升,凝血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明显下降,用药24 h后凝血酶时间较基线平均下降(15.2±12.1)%。 结论:多数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出血症状较为严重,FIB∶C与出血程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基因检测有助于疾病分型诊断;FIB∶C/纤维蛋白原抗原(FIB∶Ag)比值<0.7可作为临床分型依据。凝血酶时间可作为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诊断及纤维蛋白原替代治疗的疗效判定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低钠血症的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无低钠血症的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PM)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6例无低钠血症CPM患者的基本信息、可能病因、既往史、临床表现,以及发病时、发病1个月后、发病3个月后MRI特点。通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发病后3个月时预后,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结果:6例无低钠血症的CPM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例;4例患者表现为头晕,3例患者表现为头痛,4例患者出现肢体无力,另分别有2例患者出现认知下降、反应迟钝表现。4例CPM患者有高血压病史,5例CPM患者有糖尿病史,1例CPM患者有酒精性肝硬化病史。全部患者给予激素治疗、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发病3个月后5例患者明显好转,1例预后不良。患者MRI表现为脑桥基底部、双侧脑桥臂对称性异常信号影;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T2-FLAIR高信号、DWI高信号,边界清楚,无明显占位效应及强化。DWI序列诊断早期CPM较敏感,可在临床症状出现24 h内出现高信号改变,发病3个月后转为等信号影。结论:无低钠血症的CPM诱因多为高血压、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酒精中毒等,发病初期MRI可出现"猪鼻征"、"蝙蝠翅征"、"三叉戟征"等特征性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病因及严重程度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儿童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常见病因及影响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研究。前瞻性招募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 17岁CSU患儿,收集临床资料,进行血清总IgE、过敏原特异性IgE(sIgE)检测,同时进行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BAT)和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根据ASST和BAT结果将患儿分为慢性自身免疫性荨麻疹(CAU)组(ASST、BAT均阳性)、非CAU组(ASST、BAT均阴性)和部分CAU组(ASST和BAT任一阳性),比较CAU和非CAU组病因和临床特征的差异。根据每周荨麻疹活动评分(UAS7),将CSU患儿分为轻度组(UAS7 < 16分)和中重度组(UAS7 ≥ 16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SU患儿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表示,多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 结果:纳入CSU患儿93例,男50例(53.8%) ,女43例(46.2%),年龄5.9(2.9,9.2)岁,病程4(2,8)个月;32例(34.4%)伴血管性水肿,28例(30.1%)有慢性荨麻疹家族史,49例(52.7%)有特应性疾病家族史,14例(15.1%)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26例(28.0%)至少伴有1种特应性共病。病因分析显示,32例(32/69,46.4%)ASST呈阳性,28例(28/70,40.0%)BAT阳性。57例两项均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为CAU组18例、非CAU组24例、部分CAU组15例,3组间年龄、病程、性别构成及有个人特应性共病、家族史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CAU组UAS7 ≥ 16分患者比例(16/18)高于非CAU组(11/24, P < 0.05)。19例(20.4%)能够明确诱发因素,其中食物过敏18例,药物(抗生素)过敏1例;血清总IgE升高22例(22/89,24.7%),40例(40/81,49.4%)有1种以上sIgE阳性。CSU患儿UAS7分值为16(15,21)分,其中轻度31例(33.3%),中重度62例(66.7%)。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AT阳性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OR = 7.566,95% CI:2.238 ~ 25.572, P < 0.05)。在调整年龄和性别后,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BAT阳性与中重度CSU显著相关( OR = 6.725,95% CI:1.361 ~ 33.227, P < 0.05)。 结论:自身免疫是儿童CSU的主要病因,其次为过敏因素。在儿童CAU的诊断中ASST可作为初筛试验,BAT有助于识别CAU和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生儿乳房爬行运动对阴道分娩初产妇母乳喂养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乳房爬行运动对阴道分娩初产妇母乳喂养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经阴道分娩的正常足月儿及母亲86对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3对。对照组给予常规产后护理,试验组在常规产后护理基础上实施新生儿乳房爬行运动。比较2组产妇泌乳启动时间、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和首次母乳喂养测量工具(BAT)评分;分别于产后72 h和42 d比较2组纯母乳喂养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简式量表(BSES-SF)评分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结果:试验组泌乳启动时间为(48.36 ± 6.12)h,明显早于对照组的(52.86 ± 7.29)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8, P<0.05);试验组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和BAT评分分别为88.1%(37/42)和(9.74 ± 1.3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8%(30/43)和(8.84 ± 1.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8, t=2.82,均 P<0.05);产后72 h、42 d,试验组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42.9%(18/42)和86.49%(32/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9%(9/43)和60.00%(2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1、3.93,均 P<0.05)。产后72 h和42 d,试验组BSES-SF得分分别为(38.48 ± 6.34)、(45.43 ± 11.4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21 ± 4.87)、(40.10 ± 10.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6、2.10,均 P<0.05);试验组EPDS得分分别为(5.52 ± 1.53)、(7.38 ± 2.2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26 ± 1.63)、(8.73 ± 2.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3、2.54,均 P<0.05)。 结论:新生儿乳房爬行运动对阴道分娩初产妇母乳喂养有促进作用,并可提高初产妇母乳喂养自信心和缓解抑郁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侧上肢运动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双侧上肢运动(BAT)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BAT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Bobath治疗、手功能训练等;BAT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上肢双侧运动训练,观察组则在BAT组干预基础上辅以CIMT治疗,同时限制健侧上肢活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上肢FMA)和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量表(UEFT)评估3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水平,同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情况。结果:经治疗6周后3组患者上肢FMA评分、UEFT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P<0.05),并且BAT组上肢FMA评分[(42.55±11.04)分]和UEFT评分[(76.11±8.8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观察组上肢FMA评分[(57.64±10.57)分]、UEFT评分[(89.72±9.07)分]及MBI评分[(86.73±12.21)分]均显著优于BAT组及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BAT疗法与CIMT疗法联用能进一步改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提高其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围绝经期女性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及BAT评分的预测效果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研究围绝经期女性脑出血影响因素及BAT评分对围绝经期女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2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围绝经期女性脑出血(CHPW)患者100例,根据患者出院后3个月格拉斯哥(GOS)预后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37例)和预后不良组(63例),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包括年龄、居住地、围绝经期阶段、职业、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嗜酒、饮食偏好、运动习惯、脑出血家族史、合并糖尿病、文化水平、婚姻状况、医疗保险、社会支持度评分、产次、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首次分娩年龄、早产、雌激素水平、血脂水平、血压水平、围绝经期综合征、雌激素替代治疗、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及BAT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HPW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各影响因素及BAT评分对CHPW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效果.结果 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患者处于绝经过渡期的人数占比更多、BMI指数更大、饮食偏好高油高盐、有脑出血家族史、妊娠期高血压病、雌激素水平偏低、患有围绝经期综合征、BAT评分>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绝经过渡期(OR=1.251,95%CI:0.942~4.649,P=0.004)、BMI>25 kg/m2(OR=1.232,95%CI:1.125~4.318,P=0.007)、高油高盐饮食习惯(OR=1.197,95%CI:1.023~3.852,P=0.012)、脑出血家族史(OR=3.971,95%CI:0.895~5.473,P=0.000)、妊娠期高血压(OR=1.289,95%CI:1.132~3.986,P=0.008)、雌激素水平偏低(OR=1.163,95%CI:1.241~3.693,P=0.014)、围绝经期综合征(OR=1.217,95%CI:1.124~3.856,P=0.016)、BAT 评分>3 分(OR=2.641,95%CI:1.441~4.823,P=0.002)可准确预测CHPW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ROC曲线分析显示,BAT评分和其他影响因素(绝经过渡期、BMI>25 kg/m2、高油高盐饮食习惯、脑出血家族史、脑出血家族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雌激素水平偏低、围绝经期综合征)预测CHPW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0.86、0.85、0.82、0.92、0.84、0.80、0.80.结论 BAT评分、绝经过渡期、BMI>25kg/m2、高油高盐饮食习惯、脑出血家族史、脑出血家族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雌激素水平偏低及围绝经期综合征可预测CHPW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及BAT评分的预测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及非增强CT5分预测法(BAT)评分的预测效果.方法 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海军第二医院治疗的61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将其中术后28 d内死亡的62例患者设为死亡组,其余556例存活的患者设为存活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28 d内死亡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AT评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28 d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术前24 h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6分、BAT评分≥4分、首次CT距发病时间短、合并术后24 h并发症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28 d内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BAT评分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28 d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2(P<0.01),95%CI为0.789~0.932,最佳截断值为4分,敏感度为88.29%,特异度为81.43%.结论 术前24 h GCS评分、BAT评分、首次CT距发病时间、术后24 h并发症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28 d内死亡的影响因素,且BAT评分对患者预后有较佳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