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敏原特异性Th2细胞表面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过敏原特异性Th2细胞指的是一类受到过敏原刺激后大量扩增的Th2细胞亚群,它在过敏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过敏原特异性Th2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与过敏性疾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相比于其他CD4+T细胞或Th2细胞,过敏原特异性Th2细胞低表达CD27,高表达CD154、CD69、CRTH2、CD161、ST2、hPGDs、CD49d、COX-2,它们可作为过敏原特异性Th2细胞的标志,且可作为预防与治疗特异性疾病的潜在靶点,对预防过敏性疾病发病及加重具有重要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人骨髓标本中非肿瘤性异常细胞表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检测骨髓标本中非肿瘤性异常表型相关疾病,包括意义不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单克隆B细胞增多症(MBL)、Fcγ受体Ⅲ类B(FcγRⅢB)缺失、CD36缺失等的表型特征。方法:回顾性观察性研究。选取2020年1月3日至2024年3月31日于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进行骨髓白血病/淋巴瘤一步法MFC筛查肿瘤性疾病的24 864例患者。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以及MFC结果。根据年龄分为<45岁组(11 495例)、45~<60岁组(5 322例)、≥60岁组(7 081例);按疾病性质分为良性疾病组(8 336例)、恶性疾病组(15 562例)、其他组(966例)。分析各组骨髓标本中非肿瘤性异常表型的发生情况。结果:MGUS、MBL、FcγRⅢB缺失、CD36缺失的发生率分别为0.072%(18/24 864)、0.511%(127/24 864)、0.221%(55/24 864)、0.004%(1/24 864)。恶性疾病组MBL的发病率低于良性疾病组( P<0.001),MGUS的发病率高于良性疾病组( P=0.034)。良性疾病组中各疾病类型的MBL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其中全血细胞减少患者中MBL发生率最高为2.72%(48/1 765);恶性疾病组中,各疾病类型的MBL、MGUS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其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发生率均最高,分别为1.95%(3/154)、1.30%(2/154)。 结论:应用MFC进行白血病/淋巴瘤一步法检测的非肿瘤性异常细胞表型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对疾病的筛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Ras相关C3肉毒杆菌毒素底物3在1型糖尿病和树突状细胞中的作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初步探索ras相关C3肉毒杆菌毒素底物3(RAC3)在1型糖尿病(T1DM)和树突状细胞(DC)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来自广东省T1DM转化医学研究中2011至2016年入组后规律随访的T1DM患者作为病例组,选择2011至2016年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正常糖耐量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病例组和对照组均在筛选阶段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在验证阶段进行基因分型。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C57BL/6小鼠背景的RAC3全身敲除(KO)小鼠模型。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验证RAC3在DNA、RNA和蛋白水平是否被敲除。通过流式细胞染色检测RAC3 KO小鼠和同窝野生对照(WT)小鼠(每组3只)的DC分化比例以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MHC Ⅱ)、CD86和CD80等成熟活化指标的表达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筛选阶段共纳入72例T1DM患者和487名健康对照,验证阶段共纳入122例T1DM患者和577名健康对照。筛选阶段结果显示,T1DM患者中RAC3 rs4969478位点的等位基因T频率高于健康对照[分别为7.64%(11/144)和1.13%(11/974),OR=9.38, P<0.001]。验证阶段基因分型结果同样显示,T1DM患者中RAC3 rs4969478位点的等位基因T频率高于健康对照[分别为4.50%(11/244)和1.13%(13/1 154),OR=4.14, P<0.01]。WT小鼠和RAC3 KO小鼠的DC分化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5.6%±1.1%和83.3%±0.25%, P=0.08)。WT小鼠和RAC3 KO小鼠DC中MHC Ⅱ、CD86和CD80等成熟活化指标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遗传学研究提示RAC3可能是人类T1DM的易感基因,但可能不通过DC参与T1DM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317例奥密克戎变异株急性感染患者自身免疫指标的回顾性观察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轻型和普通型奥密克戎变异株急性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免疫相关指标的变化,评估新冠疫苗接种对人群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22年1月22日至2月24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水西院区)收治的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1.1.529)感染的317例成人患者的临床特征。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疫苗接种情况、基础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入院时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比分析轻型和普通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尤其是免疫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317例奥密克戎变异株急性感染的成人患者中,普通型(203例)老年患者比例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比例均较轻型(114例)患者明显增多〔年龄≥60岁:27.58%(56/203)比9.65%(11/114),高血压:31.03%(63/203)比19.30%(22/114),糖尿病:15.76%(32/203)比7.89%(9/114),心脑血管疾病:11.33%(23/203)比0.88%(1/114),均 P<0.05〕;传播途径以聚会传播为主,首发症状以发热、干咳、乏力、咽痛、鼻塞、流涕等流感症状最为多见;轻型组和普通型组分别有19.30%(22/114)和24.63%(50/203)的患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复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绝大多数轻型及普通型患者炎症指标在正常范围内,如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EU%)、淋巴细胞计数(LYM)、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提示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急性期尚未引起严重的炎症风暴,可能与疫苗接种及病毒变异后致病力减弱有关。轻型组IL-6>7 ng/L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普通型组〔1.75%(2/114)比6.40%(13/203), P<0.05〕,提示IL-6升高可能成为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两组间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中分别有12.90%(12/93)和11.04%(17/154)的患者辅助T细胞比例降低,18.28%(17/93)和14.28%(22/154)的患者CD4 +/CD8 +比值升高,提示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患者存在自身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可能与疾病的进展和远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有关。 结论:血清IL-6水平可能作为评估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疫苗接种后,奥密克戎变异株急性感染患者体内炎症指标显著降低,但远期效果仍需长期随访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多瘤病毒在尿路感染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尿路感染患者尿液中多瘤病毒的临床价值。方法:2018年9月至2020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送检尿液宏基因二代测序的尿路感染患者共33例。采用随机扩增法、脱氧核糖核酸纳米球、华大基因公司BGI-500测序平台及BWA算法为基础的比对法等技术对尿液标本的核酸提取物进行二代测序分析,以尿标本中多瘤病毒核酸序列数>100为入选标准,分析检出多瘤病毒的类型、深度、覆盖度、丰度及序列数等参数。采用Taq Man探针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验证并检测多瘤病毒DNA载量。结果:30.3%(10/33)的患者尿标本中检出JC多瘤病毒,其中1例合并检出BK多瘤病毒。所有患者在检测前均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但仅一例尿培养阳性。JC多瘤病毒检出的深度均值为35.9,覆盖度均值96.8%,相对丰度均值92.6%,唯一比对序列数均值为3 154。实时定量PCR法检测10例患者尿中JC多瘤病毒DNA载量在5.84×10 3~6.55×10 8拷贝/ml,均值为6.82×10 7拷贝/ml,其中9例患者(均为免疫受损者)的病毒载量超过5×10 4拷贝/ml,与宏基因二代测序结果基本相符。每1 M数据中的严格比对序列数(RPM)与CD4 +T细胞计数存在线性负相关( R2=0.84, P=0.004)。其中1例患者经西多福韦治疗后症状及尿检指标好转,随访尿液宏基因二代测序检查JC多瘤病毒的序列数及RPM值明显下降,实时定量PCR法证实尿中病毒DNA载量亦下降。 结论: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在病毒性尿路感染的诊断中有着重要意义。西多福韦可能是治疗多瘤病毒尿路感染的一个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99例DLBCL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根据患者采血检测时的疾病状态分为初诊DLBCL组(28例)及初治缓解后DLBCL组(71例),选取同期4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3组间T淋巴细胞及相关亚群比例和绝对值的差异。分析初诊DLBCL患者T淋巴细胞各亚群间相关性,及各亚群与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治疗反应的相关性。结果:初诊DLBCL组CD3 + T细胞比例较健康对照组降低[(58±14)%比(67±7)%, P<0.05];初诊及初治缓解后DLBCL组CD3 + T细胞绝对值较健康对照组均降低[(875±483)/μl、(808±553)/μl比(1 374±279)/μl,均 P<0.001]。初诊DLBCL组CD4 + T及CD8 + T细胞绝对值较健康对照组均降低[(478±313)/μl比(695±154)/μl,(316±181)/μl比(525±193)/μl,均 P<0.001];初治缓解后DLBCL组CD4 + T细胞比例及绝对值与初诊DLBCL组、健康对照组比较均降低[(40±14)%比(53±14)%、(51±9)%,(313±247)/μl比(478±313)/μl、(695±154)/μl,均 P<0.05],CD8 + T细胞比例较另外两组均升高[(51±15)%比(37±12)%、(38±9)%,均 P<0.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初诊及初治缓解后DLBCL组调节性T细胞(Treg)和常规T细胞(Tcon)的效应、记忆亚群比例均升高[(79±16)%、(84±12)%比(71±11)%,(72±16)%、(76±14)%比(62±13)%,均 P<0.05],CD127 +记忆Tcon和CD8 + T细胞亚群比例均降低[(73±14)%、(66±20)%比(85±8)%,(39±15)%、(25±21)%比(62±16)%,均 P<0.05]。在初诊DLBCL组中,CD3 + T细胞和CD4 + T细胞的绝对值与效应Treg比例均呈负相关( r=-0.379, P=0.049; r=-0.384, P=0.040);IPI评分分组与CD8 + T细胞比例相关( Eta2=0.15, P=0.038);治疗后非完全缓解组较完全缓解组CD127 +记忆Tcon升高( P=0.020)。 结论:初诊DLBCL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均降低,分化状态发生改变,且与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反应相关。DLBCL治疗缓解后T淋巴细胞仍不能完全恢复至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记忆性CD3 +CD8 +CD45RO +T淋巴细胞IL-2/IL-15Rβ表达和抗病毒治疗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记忆性CD3 +CD8 +CD45RO +T淋巴细胞IL-2/IL-15受体β亚基(IL-2/IL-15Rβ)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和分泌功能相关性,以及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CAHB)患者治疗前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和CD3 +CD8 +CD45RO +T淋巴细胞IL-2/IL-15Rβ表达变化。 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皖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慢性乙型肝炎住院及门诊患者184例,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CAHB组纳入68例,无症状HBV携带组纳入47例。同时选取同时期3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对照组。CAHB组患者接受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并随访(8例失访),分别比较剩余30例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和30例HBeAg阴性患者治疗前后HBV感染相关指标、ALT和CD3 +CD8 +CD45RO +T淋巴细胞IL-2/IL-15Rβ表达变化。多组间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两组间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估CAHB患者PBMC CD3 + CD8 + CD45RO + T淋巴细胞IL-2/IL-15Rβ表达比例和平均荧光强度(MFI)与CD3 +T淋巴细胞中CD8 + CD45RO + T淋巴细胞比例相关性。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CAHB组患者PBMC CD3 +T淋巴细胞中CD8 +CD45RO +T淋巴细胞比例为(8.6±3.7)%,高于无症状HBV携带组[(5.7±2.5)%]和健康对照组[(5.5±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CAHB组PBMC CD3 +CD8 +CD45RO + T淋巴细胞IL-2/IL-15Rβ表达比例为(6.8±4.7)%,高于无症状HBV携带组[(4.7±2.8)%]和健康对照组[(4.3±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CAHB组PBMC CD3 +CD8 +CD45RO + T淋巴细胞IL-2/IL-15Rβ MFI为(243±168),高于无症状HBV携带组(160±91)和健康对照组(160±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CAHB组PBMC CD3 +CD8 + CD45RO + T淋巴细胞IL-2/IL-15Rβ表达比例及MFI与CD3 +T淋巴细胞中CD8 +CD45RO +T淋巴细胞比例均呈正相关( r=0.33和0.28, P均<0.05)。经抗-CD3+super-2刺激,CAHB组PBMC CD3 +CD8 +CD45RO +T淋巴细胞增殖比例为(43.7±16.0)%,高于无症状HBV携带组[(29.1±9.4)%]和健康对照组[(26.8±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阻断IL-2/IL-15Rβ表达后,CD3 +CD8 +CD45RO +T淋巴细胞增殖水平下降[(11.2±6.3)%],低于CAH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AHB组CD3 +CD8 +CD45RO +T淋巴细胞经抗-CD3+super-2刺激后分泌干扰素-γ(IFN-γ)、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CD3 +CD8 +CD45RO +T淋巴细胞比例分别为(13.8±5.4)%、(14.0±4.3)%和(12.3±4.6)%,高于无症状HBV携带组[(8.4±2.6)%、(9.4±3.2)%和(6.8±3.3)%]和健康对照组[(6.9±2.7)%、(9.9±3.0)%和(7.7±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阻断IL-2/IL-15Rβ表达后,分泌IFN-γ [(2.4±1.6)%],IL-2 [(4.1±1.9)%]和TNF-α [(4.1±1.8)%]的CD3 +CD8 +CD45RO +T淋巴细胞比例均下降,低于CAH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30例HBeAg阳性CAHB患者治疗前HBeAg、ALT、PBMC CD3 +CD8 +CD45RO +T淋巴细胞IL-2/IL-15Rβ表达比例和MFI分别为521.4(68.9,1 339.0)COI、292(160,528)U/L、(6.4±3.2)%和(239±136),高于治疗后水平[3.5(1.5,17.5)COI、20(14,31)U/L、(4.1±2.4)%和(134±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5.337和6.403, t=3.229和3.892, P均<0.05)。30例HBeAg阴性CAHB患者抗病毒治疗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ALT、PBMC CD3 +CD8 +CD45RO +T淋巴细胞IL-2/IL-15Rβ表达比例和MFI分别为(5 310±2 851)COI、(328±207)U/L、(7.1±5.8)%和(252±110),高于治疗后水平[(3 811±2 495)COI、(33±14)U/L、(4.6±2.9)%和(154±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167、5.595、2.116和2.383, P均<0.05)。 结论:IL-2/IL-15Rβ表达水平与CAHB患者记忆性CD3 +CD8 +CD45RO +T淋巴细胞数目、增殖和分泌功能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嗜酸型嫌色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嗜酸型嫌色性肾细胞癌(eosionphilic 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eChRCC)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与肾嗜酸细胞瘤(renal oncocytoma,RO)、经典型嫌色性肾细胞癌(classic 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ChRCC)在形态学、免疫表型及临床预后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2006年10月至2019年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13例)和海军第九七一医院(4例)病理确诊的17例eChRCC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与同期诊断的RO 27例、cChRCC 30例进行比较。结果:17例eChRCC中男性7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54岁(40~75岁)。临床上,15/17例系体检发现。病理学检查:瘤体直径1.8~10.0 cm(平均5.7 cm),切面15例为实性,1例囊实性、1例囊性,多呈灰红、灰黄色,质软。镜下观察:瘤组织主要呈实性片状伴有多少不等的腺泡状结构(12例),3例以管囊状结构为主,以腺泡状和微囊状结构为主各1例,瘤细胞胞质嗜酸性,16例细胞间有清楚程度不等的边界,核小圆形或不规则,14例至少局部可见明显的核周空晕,9例散在或小灶状分布体积大多边形的淡染细胞,4例有小灶状细胞稀少的疏松水肿区,7例可见瘤组织灶状(4例)侵及肾实质、肾被膜外脂肪(2例)、肾窦侵犯(1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有肿瘤均呈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和claudin-7弥漫中度以上阳性,细胞角蛋白7(CK7,12/17)、CD117(15/17)和Ksp-cad(14/17)在大多数肿瘤阳性表达,cyclin D1(4/17)、AMACR(3/17)、CD10(4/17)、S100A1(1/17)和RCC(1/17)很少表达,所有病例对波形蛋白、碳酸酐酶Ⅸ(CAⅨ)、HMB45及Melan A均不表达,Ki-67阳性指数1%~5%。1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154个月,15例患者生存且无疾病进展证据,2例分别于术后31和38个月因肺/肝转移死亡。结论:eChRCC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与RO均有重叠,瘤组织实性片状、腺泡状排列,瘤细胞间有边界、出现核周空晕以及缺乏显著的疏松水肿区是该肿瘤的重要组织学特征,瘤组织内散在或灶状分布多少不一的淡染细胞对eChRCC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免疫组织化学CK7、CD117、claudin-7和Ksp-cad阳性,cyclin D1和S100A1阴性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eChRCC手术完整切除后预后极好,极少数病例可以出现远期转移,其累积生存率和cChRCC无明显差异,但较RO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牙周炎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邢台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13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患DR分成对照组(单纯慢性牙周炎患者154例)和观察组(慢性牙周炎合并DR患者59例),所有受试者均进行牙周检查、实验室检查与基线资料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慢性牙周炎合并DR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年龄、探诊深度(PD)、糖尿病(DM)病程,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降钙素原(PCT)、可溶性CXC趋化因子配体16(sCXCL-16)、骨钙素(BGP)、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I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DM病程、sCD40L、sCXCL-16、PCT、BGP、PINP、PD是慢性牙周炎合并DR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慢性牙周炎与DR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慢性牙周炎病情越严重,慢性牙周炎合并DR的发生率越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耶氏肺孢子菌肺炎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JP)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与影像学特点,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7年5月至2020年8月中日友好医院就诊的154例PJP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预后情况,并将患者分为死亡组(51例)与存活组(103例),采用 t检验、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差异。 结果:154例PJP患者中男性89例,女性65例,年龄(53.7±14.8)岁。其中,1个月内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占85.7%(132/154),肾脏疾病患者27.9%(43/154),结缔组织病患者33.1%(51/154)。临床症状方面,发热81.8%(126/154),咳嗽59.7%(92/154),呼吸困难52.6%(81/154)。实验室检查,乳酸脱氢酶(LDH)561.0(434.3,749.0)IU/L,91.3%(95/104)患者LDH 升高;CD4+T淋巴细胞<400个/μl和<200个/μl的患者分别占88.0%(95/108)和57.4%(62/108);74.4%(67/90)PJP患者(1,3)-β-D葡聚糖试验(BG)>100.0 ng/L。影像学检查,CT检查90%(117/130)患者可见双肺弥漫性磨玻璃/网格影。死亡组患者LDH 690.5(528.8,932.3)IU/L,高于存活组502.5(381.8,657.0)IU/L( Z=-3.375, P=0.001);死亡组的白细胞计数9.8(5.8,12.6)×10 9/L高于存活组的7.3(5.0,10.1)×10 9/L( Z=-2.392, P=0.017);死亡组淋巴细胞比例5.3(3.2,9.3)%,低于存活组9.6(5.6,17.2)%( Z=-3.262, P=0.001);死亡组年龄(69.8±14.5)岁,高于存活组(50.6±14.0)岁( t=-3.756, P=0.001);死亡组患者动脉氧分压均值(64.8±17.7)mmHg(1 mmHg=0.133 kPa),低于存活组(73.2±20.5)mmHg( t=2.345, P=0.021);死亡组患者合并细菌/曲霉菌感染为55.1%(27/51),高于存活组21.5%(22/103)(χ 2=15.372, P=0.001)。 结论: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者易发生PJP;CD4+T淋巴细胞、LDH、BG可作为辅助临床诊断PJP的重要参考指标;年龄、LDH、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率、动脉氧分压及是否合并细菌和/或曲霉感染与PJP患者预后关系密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