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CT检查影像组学胃神经内分泌肿瘤预后的预测模型构建及其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基于CT检查影像组学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预后的预测模型,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20年12月2家医学中心收治的182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24例,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58例)GNE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30例,女52例;年龄为64(56~70)岁。182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128例和验证集54例。182例患者均行CT增强检查。观察指标:(1)影像组学模型的构建与验证。(2)影响训练集GNEN患者预后因素分析。(3)GNEN患者预后预测模型构建与评估。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校正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均采用COX回归模型。使用R软件(4.0.3版本)glmnet软件包进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方法(LASSO)-COX回归分析,使用rms软件包(4.0.3版本)生成列线图和校准曲线图,使用Hmisc软件包(4.0.3版本)计算C-index,采用dca.R软件包(4.0.3版本)进行决策曲线分析。 结果:(1)影像组学模型的构建与验证:提取182例GNEN患者1 781个影像组学特征,经组内相关系数>0.75的特征筛选和LASSO-COX回归模型进一步降维后,最终筛选14个非零系数影像组学特征,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score),构建基于R-score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采用R-score的最佳截断值为-0.494,将训练集128例患者分为高风险64例和低风险64例;将验证集54例患者分为高风险35例和低风险19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预测训练集患者18、24、30个月总生存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95%可信区间( CI)为0.76~0.87, P<0.05]、0.84(95% CI为0.73~0.91, P<0.05)、0.91(95% CI为0.78~0.95, P<0.05);验证集上述指标分别为0.84(95% CI为0.75~0.92, P<0.05)、0.84(95% CI为0.73~0.91, P<0.05)、0.86(95% CI为0.82~0.94, P<0.05)。(2)影响训练集GNEN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治疗方式、肿瘤边界、肿瘤T分期、肿瘤N分期、肿瘤M分期、Ki-67指数、CD56表达是影响训练集GNEN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P<0.05)。(3)GNEN患者预后预测模型构建与评估。纳入性别、年龄、治疗方式、肿瘤边界、肿瘤T分期、肿瘤N分期、肿瘤M分期、Ki-67指数、CD56表达构建临床预测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C-index分别为0.86(95% CI为0.82~0.90)、0.80(95% CI为0.72~0.87);影像组学预测模型上述指标分别为0.80(95% CI为0.74~0.86)、0.75(95% CI为0.66~0.84);临床-影像组学联合预测模型上述指标分别为0.88(95% CI为0.85~0.92)、0.83(95% CI为0.77~0.89)。校准曲线显示:临床预测模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临床-影像组学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良好。决策曲线显示:临床-影像组学联合预测模型对GNEN预后的评估能力优于临床预测模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 结论:经过筛选,通过14个影像组学特征构建GNEN预后的预测模型,该预测模型可较好预测GNEN患者预后,临床-影像组学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更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和单核细胞HLA-DR在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细菌感染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一旦发生则病情进展迅速,短期内可并发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及免疫评估均可降低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死亡率。目前检测手段均存在一些缺陷,急需寻找敏感且可靠的早期诊断以及评估预后的指标。CD64通常在中性粒细胞表面低表达,随着病理因子或炎性细胞因子的刺激,其表达显著上调。单核细胞表达的人类白细胞抗原DR(human leukocyte antigen-DR,HLA-DR)可以提示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因此,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和单核细胞HLA-DR可作为细菌感染及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文章将对二者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在新生儿细菌感染、脓毒症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60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14例)和北京协和医院(46例)2000年9月至2019年11月外检(44例)及会诊(16例)共60例PMBL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及microRNA表达谱。结果:60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37例,年龄15~64岁(中位年龄28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达全B细胞抗原,77.4%(24/31)的病例表达CD30,73.1%(19/26)表达CD23,45.8%(11/24)MUM1阳性,Ki-67阳性指数≥70%占90.6%(29/32);21例PMBL进行EB病毒编码的mRNA(EBER)检测,仅1例(4.8%)瘤细胞散在阳性;20例PMBL中的7例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检测结果阳性(阳性率35.0%)。选取7例PMBL与9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作对照研究microRNA基因表达谱的差异,结果发现其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microRNA共计33个。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升高、临床分期Ⅲ~Ⅳ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未联合利妥昔单抗的化疗方案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MUM1阳性的PMBL患者的生存率低,预后差(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其中联合利妥昔单抗的治疗方案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 P<0.05)。 结论:PMBL从临床病理特征到免疫分子表型均不同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本研究所揭示的预后因素、分子遗传学、免疫学特征丰富了对PMBL生物学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和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神经重症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患者外周血CD64指数、基质金属蛋白酶-9、淀粉样蛋白A水平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重症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感染患者外周血CD64指数、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症CRE感染患者61例作为CRE组,同时选取重症碳青霉烯敏感肠杆菌科细菌(CSE)感染患者100例作为CSE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比较CRE组死亡和存活患者临床资料差异,分析CD64指数、MMP-9和SAA鉴别诊断CRE的价值,logistic回归分析CRE感染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CRE组患者年龄、高血压、肺部疾病、肝肾疾病、合并症≥2种、抗生素药物应用≥2联、抗生素药物使用时间>10 d、碳青霉烯类使用比例、CD64指数、MMP-9和SAA明显高于CSE组(均 P<0.05)。CD64指数、MMP-9和SAA鉴别诊断CRE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7、0.701和0.655(均 P<0.05)。CRE组死亡患者年龄、入院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评分)、糖尿病、肝肾疾病、合并症≥2种、碳青霉烯类使用比例、CD64指数、MMP-9和SAA明显高于存活患者(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入院时APACHEⅡ评分、合并症≥2种、CD64指数、MMP-9和SAA是重症CRE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均 P<0.05)。 结论:外周血CD64指数、MMP-9和SAA在诊断神经重症CRE感染中有一定应用价值,同时也是CRE感染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活动期克罗恩病患者外周血高表达的hsa_circRNA_103124调控巨噬细胞分化、焦亡和炎症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活动期克罗恩病(C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高表达的环状RNA分子103124(hsa_circRNA_103124)在巨噬细胞分化、焦亡和炎症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4至9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活动期CD患者(CD组)和2018年7至10月该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人群(对照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两组PBMC中hsa_circRNA_103124和Toll样受体4(TLR4)的水平。使用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THP1)作为hsa_circRNA_103124调控巨噬细胞分化的研究模型。慢病毒感染构建hsa_circRNA_103124过表达或下调表达THP1细胞稳转株,诱导巨噬样分化,根据hsa_circRNA_103124的表达水平,将THP1细胞株分为以下4组:pLC5-ciR为过表达对照组;hsa_circRNA_103124 OE为过表达组;ShRNActrl为下调表达对照组;hsa_circRNA_103124 ShRNA为下调表达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分化簇(CD)68、CD80、白细胞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活性氧(ROS)生成水平。RT-qPCR检测IL-6、TNF-α、IL-1β、TLR4和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水平。免疫荧光、RT-qPCR检测焦孔素D(GSDMD)、IL-18、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hsa_circRNA_103124的丰度和TLR4表达水平或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的相关性。结果:CD组共纳入50例患者,男36例,女14例,年龄(35±10)岁(19~64岁);对照组共纳入30名,男22名,女8名,年龄(38±9)岁(24~64岁)。CD组 PBMC中hsa_circRNA_103124[(0.009±0.016)比(0.003±0.002), P=0.042]和TLR4[(0.005±0.003)比(0.001±0.001), P<0.001]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hsa_circRNA_103124和TLR4的水平呈正相关( r=0.40, P=0.004)。hsa_circRNA_103124水平与CDAI呈正相关( r=0.32, P=0.024)。CD68( P=0.002)和CD80( P<0.001)的表达均增强。巨噬样M1型分化的THP1细胞中,hsa_circRNA_103124可促进ROS生成及IL-6、TNF-α、IL-1β、TLR4、MyD88、GSDMD、IL-18和NLRP3等表达(均 P<0.05)。 结论:活动期CD患者PBMC中高表达的hsa_circRNA_103124可能通过促进TLR4、MyD88、NLRP3和GSDMD等的生成,促进巨噬细胞M1分化、焦亡及炎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帕瑞昔布钠对肺癌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及肿瘤微转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对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肿瘤微转移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0年10月—2021年8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择期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40~64岁,体质量指数(BMI)20~30 kg/m 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观察组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前20 min、术后12 h静脉注射40 mg注射用帕瑞昔布钠(5 mL生理盐水稀释);对照组患者在相同时间点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ASA分级、BMI等基线资料,以及手术时间、术中丙泊酚等麻醉药物用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等围术期临床指标。分别于麻醉诱导前20 min(T 0)、手术结束(T 1)、术后24 h(T 2)和术后48 h(T 3)4个时间点采集外周静脉血各5 mL。荧光PCR技术检测人类肺组织特异性基因(LUNX)阳性表达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免疫细胞CD3 +、CD4 +、CD8 +和自然杀伤(NK)细胞水平。 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ASA分级、BMI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丙泊酚、七氟醚、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和右美托咪定用量,术后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组患者组内比较,从T 0到T 3CD3 +、CD4 +、CD8 +、NK细胞占比均逐渐降低,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 314.17、737.45、113.87、57.63, P值均<0.05)。T 0时,2组患者CD3 +、CD4 +、CD8 +、NK细胞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38、-0.93、-0.49、0.91, P值均>0.05);T 1、T 2、T 3 时,对照组CD3 +、CD4 +、CD8 +、NK细胞占比均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1时, t=2.47、3.41、2.10、2.11;T 2时, t=2.87、3.67、2.17、2.05;T 3时, t=3.78、3.77、3.58、2.08; P值均<0.05)。2组患者T 0、T 1时LUNX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8、0.00, P值均>0.05);观察组T 2、T 3时LUNX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59、7.18, P值均<0.05)。 结论:围术期应用帕瑞昔布钠对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有保护作用,可能会降低患者围术期肿瘤微转移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创伤患者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动态变化及其与创伤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严重创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在创伤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连续纳入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伤后1、3、5、7、14 d外周血,分离白细胞,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表面CD64、CD274、CD279表达及CD3 +总T淋巴细胞、CD4 +、CD8 + T淋巴细胞亚群。根据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和伤后28 d内是否发生脓毒症分组,分析患者细胞免疫指标的动态变化及与创伤严重程度、感染并发症的关系;进一步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细胞免疫指标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ISS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共纳入42例创伤患者,其中ISS>25分的严重伤患者8例,16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干扰素诱导蛋白10联合检测在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CD64)、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联合检测在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12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临床症状及诊断项目结果,患儿均为细菌感染(感染组),另选同期体检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 n=61),分别对两组受试者PCT、CRP、CD64、IP-10水平进行检测,同时对各指标之间相关性以及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 结果:对照组和感染组PCT分别为(0.55±0.13)μg/L、(10.81±1.25)μg/L,CRP分别为(1.85±1.07)mg/L、(15.18±5.05)mg/L,CD64指数分别为(4.37±0.51)、(9.91±1.62),IP-10分别为(0.08±0.01)μg/L、(0.70±0.20)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3.847、20.362、26.040、24.163,均 P<0.001)。与对照组比较,感染组的PCT、CRP、CD64、IP-10均显著升高(均 P<0.05);治疗后,感染组PCT、CRP、CD64、IP-10水平均下降(均 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PCT与CRP、PCT与CD64、PCT与IP-10、CRP与CD64、CRP与IP-10、CD64与IP-10之间均呈正相关(均 P<0.05);采用ROC曲线进行细菌感染性诊断价值分析,PCT、CRP、CD64、IP-10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为98.36%、特异度为97.52%,均高于单指标。 结论:PCT、CRP、CD64、IP-10联合检测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可作为诊断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早期细菌感染的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的病理学特征及基因表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benign metastasizing leiomyoma,BM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及MED12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2—2018年的9例BML患者资料,分析影像学资料及组织学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RB1、PTEN、ATRX、p16、p53等常见肿瘤驱动基因蛋白表达以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D34、延胡索酸水化酶(FH)、Ki-67等指标的表达情况,采用Sanger测序检测MED12基因第2外显子突变情况。结果:9例BML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8~64岁,中位年龄55岁。所有患者均有子宫平滑肌瘤病史。镜下肿瘤细胞形态类似子宫良性平滑肌瘤,不具有恶性组织学特征。肿瘤细胞均表达ER和PR而不表达CD34,RB1、PTEN、ATRX、FH均为阳性(野生型),p16局灶阳性,p53阳性率均<5%(野生型),Ki-67阳性指数均<1%;6例BML标本行Sanger测序,1例存在无义突变c.142_144delinsTAA(p.Glu48Ter),1例同时存在同义突变c.192C>T(p.Phe64=)和错义突变c.196C>T(p.Pro66Ser)。结论:BML病理组织学及基因表型不同于平滑肌肉瘤以及普通子宫平滑肌瘤,进一步明确BML的基因表型,特别是肿瘤驱动基因蛋白表达及MED12基因突变情况,有助于明确BML的病理机制,辅助其与平滑肌肉瘤的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脓毒症患者HVHF治疗后血清可溶性CD14水平对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高容量血液过滤(high volume hemo filtration,HVHF)后血清可溶性CD14(soluble CD14,sCD14)水平对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ry distress syndrme,ARDS)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在甘肃省中医院住院进行HVHF治疗的200例脓毒症患者,根据患者治疗后是否发生ARDS将其分为ARDS组(64例)和非ARDS组(136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指标。通过曲线拟合和阈值效应分析确定sCD14与脓毒症患者HVHF治疗后发生ARDS的关系。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患者HVHF治疗后并发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结果,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使用Netica软件进行贝叶斯网络推理,并对模型效能进行评价。结果:ARDS组和非ARDS组在年龄、性别、饮酒史、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序贯器官衰竭(sepsis-rel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高血压病史、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总胆红素、白细胞总数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在体温、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评分、吸烟史、糖尿病史、氧和指数(PaO 2/FiO 2)、sCD14、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以及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LBP)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χ2=3.30、18.15、15.24、5.30、8.54、28.54、25.12, 10.36, 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ACHE II、吸烟史、sCD14及LBP水平为脓毒患者HVHF治疗后并发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 OR=3.83、4.14、5.14、5.26, P值均<0.05)。拟合曲线及阈值效应分析发现,当sCD14>36.76 μg/L时,随着sCD14的升高,ARDS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OR=0.84,95% CI:0.78~0.91, P<0.001)。贝叶斯网络模型显示,有吸烟史和sCD14>36.76 μg/L的患者发生ARDS的概率最高(75.70%),上述指标均正常者ARDS发生概率最低(8.65%)。ARDS预测模型内部验证结果显示,内部验证前后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8(95% CI:0.81~0.92)和0.87(95% CI: 0.80~0.92),灵敏度分别为89.53%和89.72%,特异度分别为90.58%和90.67%。 结论:血清sCD14水平为脓毒患者HVHF治疗后并发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良好的预价值,可作为预判脓毒患者HVHF治疗后并发ARDS的早期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