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非住院期间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肾病科因非住院期间发生CRBSI收治的34例以半永久导管为通路进行MHD的病例为研究对象。分析MHD患者非住院期间发生CRBSI的病原菌分布特点;所有患者入院后积极给予抗感染治疗,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住院期间预后情况。根据住院期间的治疗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14例)和预后良好组(20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34例患者中共分离出2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5株,葡萄球菌属为最多见病原菌,占总数的82.15%,金黄色葡萄球菌16株(57.15%),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6株(21.43%),表皮葡萄球菌7株(25.00%),包括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3株(10.71%);革兰阴性菌3株,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各1株。单因素分析显示,MHD合并CRBSI患者预后不良组发热时间比预后良好组明显延长〔d:8.50(3.75,45.00)比2.50(1.00,4.75), P<0.01〕,血清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随机血糖(GLU)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ESR(mm/1 h):82.36±24.98比56.95±35.65,CRP(mg/L):123.45±74.10比67.35±55.22,GLU(mmol/L):8.74±3.66比6.42±1.95,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RP为MHD合并CRBS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 OR)=1.020,95%可信区间(95% CI)为1.002~1.038, P=0.02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RP预测MHD合并CRBSI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11;最佳截断值为104.65 mg/L时,敏感度64.3%,特异度为85.0%,说明其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结论:MHD患者非住院期间发生CRBSI时,主要以革兰阳性菌感染为主;且其预后不良主要与较高的血清CRP水平有关;血清CRP水平能有效筛选MHD合并CRBSI患者预后不良的高危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极超低出生体重儿静脉通路的应用现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极超低出生体重儿住NICU期间静脉通路应用的种类、留置时间及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生的相关性,为极超低出生体重儿NICU住院期间静脉通路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静脉通路资料收集表,收集2019年1—12月连续入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NICU的极超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静脉通路的相关资料,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并进行描述统计、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收集病例218份,仅使用外周静脉(PIV)置管9例,使用PIV+脐静脉置管(UVC)30例,使用PIV+PICC43例,使用PIV+UVC+PICC136例,UVC平均留置时间6 d,PICC平均留置时间22 d,发生CRBSI病例23例占10.55%,未发生CRBSI病例195例占89.4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体质量( OR=1.003,95% CI 1.000~1.006, P<0.05),静脉通路留置组合形式( OR=0.139,95% CI 0.023~0.834, P<0.05)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相关。 结论:在NICU中,对于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静脉通路留置主要选择PIV、UVC、PICC 3种血管通路联合使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与选择静脉通路留置种类和组合形式具有较强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长导管在血管加压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经中长导管输注血管加压药的安全性及必要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进行对照研究,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山西省汾阳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收治的88例使用血管加压药的成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22年6月至12月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注血管加压药的44例患者纳入PICC组,2023年1月至6月经中长导管输注血管加压药的44例患者纳入中长导管组。两组患者均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穿刺置管,均选择肘窝与腋窝之间中间1/3部位,所用导管型号均为5 Fr双腔。放置导管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直到移除导管、死亡或30 d(以先到者为准)。以美国输液护理协会(INS)修订的《静脉治疗实践标准》为标准,结合前期预试验结果,对两组患者导管不全堵塞、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静脉炎、拔管时导管内血栓、穿刺点发红(但无感染)、穿刺点渗液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导管留置时间、原发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基线资料均衡,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置管后观察期间均无CRBSI或静脉炎发生;两组各有1例患者发生穿刺点渗液〔均为2.27%(1/44)〕;中长导管组导管不全堵塞、拔管时导管内血栓、穿刺点发红(但无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PICC组〔导管不全堵塞:4.55%(2/44)比6.82%(3/44),拔管时导管内血栓:0%(0/44)比2.27%(1/44),穿刺点发红(但无感染):0%(0/44)比4.55%(2/44)〕,总体发生率明显低于PICC组〔6.82%(3/44)比15.91%(7/44), P<0.01〕。 结论:经中长导管输注血管加压药可减少RICU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中心静脉插管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癌患者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其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PICC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影响因素及其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以2016年6月—2017年12月在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行PICC导管留置的18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6年6—12月纳入的11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统计对照组患者的CRBSI发生率,并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癌患者PICC留置后CRBSI发生的影响因素。将2017年1—12月纳入的65例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依据CRBSI发生的风险环节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为观察组建立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观察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的防控效果。结果:对照组115例肺癌患者中,22例发生CRBSI,发生率19.13%(22/115);穿刺方式、留置时间、导管移位、导管管腔、导管材料、周期性导管维护、免疫功能、并发症是肺癌患者CRBSI发生的影响因素( P<0.05)。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后,观察组患者的CRBSI发生率、导管移位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穿刺方式、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移位、导管管腔、导管材料、周期性导管维护、免疫功能等是肺癌PICC导管CRBSI发生的影响因素,而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的护理干预能够降低PICC置管肺癌患者的CRBSI、并发症等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持续质量改进(CQI)在预防肾病患者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接受血液透析的肾病患者98例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接受血液透析患者112例作为干预组,给予CQI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导管出口部位感染率、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RBSI)发生率,以及病原菌检出情况。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和干预组导管出口部位感染率分别为14.3%(14/98)和4.5%(5/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127, P<0.05);CRBSI发生率分别为2.05‰(49/23927)和1.13‰(24/21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956, P<0.05)。对照组培养出病原菌21株,干预组培养出病原菌11株,均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为主,两组病原菌检出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452, P<0.05)。 结论:CQI能降低导管相关感染,且病原菌检出率较常规护理组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闭环式管理模式降低血液净化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闭环式管理模式降低血液净化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该院收治的接受血液净化患者116例,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采取常规管理的患者设为对照组(58例),将2019年4月至2020年2月实施闭环式管理模式的患者设为研究组(58例)。比较两组患者设置管情况(置管天数、穿刺部位)、CRBSI、导管周围皮肤感染、计划外拔管发生率、护理工作落实情况(风险评估、管路固定、健康教育、交接班、身体约束),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置管天数高于对照组,CRBSI、导管周围皮肤感染、计划外拔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风险评估、管路固定、健康教育、交接班、身体约束落实率均高于对照组,护理服务质量评价量表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闭环式管理模式有利于延长血液净化患者置管天数,减少CRBSI、导管周围皮肤感染、计划外拔管发生,有利护理工作落实,提升患者护理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极低出生体重儿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病原学及临床特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的病原学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21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PICC后发生CRBSI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将细菌感染的患儿分为革兰阴性(G -)菌组和革兰阳性(G +)菌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PICC留置时间、留置部位、感染时体重、脂肪乳和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情况、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结果:共纳入70例CRBSI患儿,检出70株病原菌。G -菌占50.0%(35/70),以肺炎克雷伯菌(34.3%,12/35)和粘质沙雷菌(34.3%,12/35)为主,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更严重;G +菌占47.1%(33/70),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45.5%,15/33),大多为耐甲氧西林菌株(86.7%,13/15),蜡样芽孢杆菌仅占6.1%(2/33),但2例蜡样芽孢杆菌CRBSI均导致患儿很快死亡;真菌占2.9%(2/70)。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暂停,最常见的并发症为休克,G +菌组与G -菌组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预后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G +菌组胎龄、感染时脂肪乳用量均大于G -菌组,感染时体重小于G -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引起的CRBSI多为条件致病菌,根据临床表现及常规生化检查难以判断感染菌种,但胎龄较大、体重较小、脂肪乳用量较大者更易感染G +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隧道式Cuff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成功实施的关键。隧道式Cuff血液透析导管(TCC)是内瘘成熟障碍情况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主要血管通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TCC使用中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本文就使用TCC的患者发生CRBSI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导管信息化平台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的导管信息化平台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中的应用效果,以改善CRBSI目前的现状。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将2021年8—12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ICU收治的140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2年1—5月ICU收治的140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CRBSI集束化护理措施后在床边使用电子表单记录与管理,观察组在给予CRBSI集束化护理措施后使用基于FMEA构建的重症系统导管信息化平台对导管评估及维护过程等进行信息化管理。比较2组ICU护士CRBSI集束化护理措施的执行率(6项)、执行时间、合格率及ICU患者CRBSI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ICU护士CRBSI集束化护理措施执行率中护士严格执行手卫生为87%(122/140)、穿刺时最大无菌屏障为97%(136/140)、导管维护时无菌操作为91%(128/140)、75%乙醇消毒接头为84%(118/140)、24 h更换输液管路为95%(133/140)、及时更换贴膜/敷料为89%(125/140),均大于对照组的70%(98/140)、87%(122/140)、71%(100/140)、61%(86/140)、71%(99/140)、69%(96/1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9.67~29.07,均 P<0.05);观察组的ICU护士CRBSI集束化护理措施执行时间、合格率分别为(9.11 ± 2.83) min、91.4%(128/140),对照组分别为(10.00 ± 2.84) min、60.7%(85/1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64, χ2=36.28,均 P<0.05)。 结论:基于FMEA的导管信息化平台有助于增强ICU护士CRBSI集束化护理措施执行效率,提高护理质量,进而减少CRBSI的发生,临床推广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提出预防感染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置管患者350例,将患者按照是否出现CRBSI分为感染组(55例)及未感染组(295例)。对可能导致患者出现CRBSI的因素进行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分析。结果:置管患者的CRBSI感染率为15.71%。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年龄、原发病、血清蛋白、穿刺部位、导管类型、置管次数、导管留置时间、防护依从性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原发病、血清蛋白、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类型、防护依从性影响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CRBSI的发生风险较高,且若较多因素影响,应针对其高危因素,制定预防性护理对策,提高警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