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脏瓣膜钙化的相关风险因素及其对远期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脏瓣膜钙化(CVC)的相关风险因素及其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在该院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57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根据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非CVC组101例和CVC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VC的风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Cox回归模型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VC与全因死亡之间的关系.结果 CVC组糖尿病史占比、甘油三酯、血清校正钙、血清磷、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高于非CVC组,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非C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糖尿病史、血清白蛋白<35 g/L、血清校正钙>2.35 mmol/L及高血清磷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VC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CVC、年龄、血清白蛋白<35 g/L、高血清磷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 CRP、糖尿病史、血清白蛋白<35 g/L、血清校正钙及高血清磷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VC发生密切相关,CVC、年龄、血清白蛋白<35 g/L、高血清磷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远期全因死亡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COMPASS-CAT风险评估模型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预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COMPASS-CAT风险评估模型以及新建立的预测概率模型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风险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7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373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VTE分为VTE组(63例)和非VTE组(310例)。依据COMPASS-CAT评估模型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分和危险度分级。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VTE发生的危险因素。基于COMPASS-CAT模型纳入D-二聚体≥1.03 mg/L、血红蛋白<10 g/dl变量,构建新的COMPASS-CAT预测概率模型,分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应用MedCalc软件比较ROC曲线差异,分析不同风险评估模型对预测NSCLC患者VTE风险的应用价值。 结果:全组患者VTE的发生率为16.9%(63/373)。VTE组患者的COMPASS-CAT评分为(6.37±3.40)分,高于非VTE组[(2.74 ±2.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VTE组COMPAS-CAT评分≥7分、卡氏体力状态评分≤80分、心血管疾病合并症≥2种、中心静脉置管、高脂血症、血红蛋白<10 g/dl、D-二聚体≥1.03 mg/L、临床分期Ⅲ~Ⅳ期患者的比例均高于非VT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1.03 mg/L、COMPAS-CAT评分≥7和血红蛋白<10 g/dl均为影响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COMPASS-CAT模型和新构建的COMPASS-CAT预测概率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5和0.804,与COMPASS-CAT模型比较,COMPASS-CAT预测概率模型的AUC增加0.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7)。 结论:对于住院治疗的NSCLC患者,COMPASS-CAT风险评估模型对VTE发生风险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COMPASS-CAT模型纳入D-二聚体、血红蛋白变量构建新的预测概率模型可提高NSCLC患者VTE危险因素预测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经外周静脉输注去甲肾上腺素安全性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经外周静脉输注去甲肾上腺素(NE)安全性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及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卡中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通过外周静脉输注NE用于纠正低血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外周静脉导管置入位置和静脉留置针类型,发生外渗患者一般情况及NE使用特征。采用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与外渗有关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对发生外渗的预测价值。结果:共1 022例患者使用NE,经初步筛选,910例使用NE用于纠正低血压,其中116例使用外周静脉输注,患者平均年龄(52.91±18.69)岁,女性较多(77例,占66.4%);基础疾病主要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00例,占86.2%),其次为高血压(91例,占78.4%)、冠心病(87例,占75.0%)、2型糖尿病(74例,占63.8%);原发疾病主要为感染性休克(109例,占94.0%)。外周静脉置入导管共147例次,最常见的穿刺部位为前臂〔78.9%(116/147)〕,其次为手臂静脉〔12.2%(18/147)〕和肘正中静脉〔8.8%(13/147)〕;89.9%的留置针直径为20 G,因需要持续输注NE,在后续治疗过程中有75例(64.7%)患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6例(5.2%)患者发生外渗情况,外渗发生中位时间为29(23~39)h。6例发生外渗患者NE输注中位时间为23(11~53) h;输注浓度为60 mg/L者2例,输注浓度为120 mg/L者4例;输注速率为0.5~1.0 μg·kg -1·min -1,平均(0.75±0.04) μg·kg -1·min -1。经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发生外渗有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①患者相关因素:存在基础疾病高血压〔优势比( OR)=3.11,95%可信区间(95% CI)为3.09~3.12, P=0.001〕、水肿( OR=1.79,95% CI为1.32~2.99, P=0.032)。②输注液体相关因素:长时间(>24 h)输注( OR=2.91,95% CI为1.04~5.96, P=0.040)、输注浓度>60 mg/L( OR=1.88,95% CI为1.32~3.99, P=0.024)、输注速率>0.3 μg·kg -1·min -1( OR=2.43,95% CI为2.38~2.51, P=0.029)、留置针直径<20 G( OR=3.11,95% CI为3.09~3.22, P=0.033)。③医护人员相关因素:未定时密切观察和评估( OR=1.09,95% CI为1.03~6.77, P=0.043)。ROC曲线分析显示,水肿、长时间输注(>24 h)、输注速率>0.3 μg·kg -1·min -1、留置针直径<20 G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经外周静脉输注NE发生外渗有一定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0、0.762、0.672、0.629,95% CI分别为0.508~0.713、0.675~0.849、0.571~0.772、0.525~0.732, P值分别为0.044、0.000、0.002、0.019。 结论:高血压、水肿、长时间输注(>24 h)、输注浓度>60 mg/L、输注速率>0.3 μg·kg -1·min -1、留置针直径<20 G以及医护人员未定时密切观察和评估是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经外周静脉输注NE安全性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尽量避免存在上述危险因素时经外周静脉输注NE。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功能不良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CVC)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预测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8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省白求恩医院使用CVC进行血液透析的44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纳入患者按照置管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建模组( n=309)和验证组( n=133)。建模组依据患者是否发生导管功能不良进行分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液透析导管功能不良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列线图模型;采用校正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 AUC)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模型预测效能。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栓史、血液高凝、置管部位、导管相关感染、导管留置时间是血液透析导管功能不良的影响因素( OR值分别为5.119、5.174、6.362、2.913、5.353,均 P<0.05),以上述5个因素为自变量构建列线图。模型内部验证结果显示,Hosmer-Lemeshow检验的χ 2=10.828, P=0.212; AUC为0.837(95%置信区间:0.781~0.893);校正曲线与理想曲线拟合良好。模型外部验证结果显示,Hosmer-Lemeshow检验为χ 2=1.944, P=0.925; AUC为0.825(95%置信区间:0.744~0.906);校正曲线与理想曲线几乎重合。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可预测血液透析患者导管功能不良发生风险,为护理人员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互联网+"及SP的多学科联动教学在静疗专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基于"互联网+"及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的多学科联动教学对增强静疗专科护士的综合学习和临床实践能力的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静脉治疗专科培训学习的护士54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7人。对照组采用传统静疗专科护士培训,研究组采用"互联网+"及SP的多学科联动模式。培训结束后对护士进行理论和实践操作考核及满意度调查,并统计两组护士培训期间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SPSS 22.0进行 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两组护士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部分理论考核成绩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案例分析和理论考核总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研究组护士在实践操作考核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维护、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入、PICC维护、输液港维护、外周静脉导管置入与维护、无菌技术、置管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和健康教育8个方面以及总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护士满意度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4±3.7)vs.(95.7±2.6)];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18, P=0.032)。 结论:"互联网+"及SP的多学科联动教学有助于增强静疗专科护士的综合学习和临床实践能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获得高质量的静脉输液治疗护理,保障患者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国内三甲医院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护理防控实践现状的多中心调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调查全国三甲医院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防控的护理实践现状,评估护理实践的薄弱环节,探讨存在的共性问题。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应用自行设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最佳实践落实情况调查问卷》,2017年3月1日对中华护理学会医院感染专业委员会委员所在及组织的全国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55家医院的ICU进行问卷调查。并在调查前对参与研究医院的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共回收134份问卷,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17份,有效率87%。结果:117个ICU中71个(60.68%)ICU填写了CLABSI发生率,18个(15.38%)数据来源于本科室。中心静脉导管(CVC)置管环节,65个(55.56%)ICU有专人督导,109个(93.16%)ICU使用专用穿刺包,74个(63.25%)ICU使用无菌手术衣,26个(22.22%)ICU无菌巾覆盖全身,13个(11.11%)ICU使用思乐扣固定导管。CVC维护环节,透明敷料更换频率106个(90.60%)ICU在7 d之内,纱布更换频率44个(37.61%)ICU为1~2 d,使用一次性预充液冲管的ICU有22个(18.80%),103个(88.03%)ICU连续输液时24 h更换输液器1次,13个(11.11%)ICU进行复方氯己定溶液擦浴。97个(82.91%)ICU没有输液接头使用操作规程,28个(23.93%)ICU护士不知道使用的接头类型。结论:目前临床上的防控CLABSI的护理措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建议规范指南,开展高质量研究,加强人员培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皮肤消毒剂对层流室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消毒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2种皮肤消毒剂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溶液与0.5%碘伏消毒液对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中心静脉导管(CVC)维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层流病房接受治疗的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90例。试验组采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皮肤消毒剂维护CVC,对照组采用0.5%碘伏消毒液维护CVC。每周换药1次,连续维护3周,根据导管处伤口情况换药,并记录每次换药原因及每次换药所需时间,分析2组患者的导管维护时间、换药原因、换药间隔天数及导管伤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的皮肤待干时间和护士换药时间分别为(0.62 ± 0.10)、(11.67 ± 0.33)分钟,对照组分别为(1.97 ± 0.18)、(14.48 ± 0.33)分钟,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63.044、57.296, P<0.01),2组在换药间隔天数、CVC导管伤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与0.5%碘伏消毒液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CVC导管维护中均有良好的皮肤消毒效果,并且使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的皮肤待干时间更短、护士换药时间更短,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加速康复理念联合早期肠液回输在新生儿小肠造瘘术后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理念联合早期肠液回输技术在新生儿肠梗阻中高位小肠造瘘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8年12月至2022年12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因肠梗阻行中高位小肠造瘘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术后随机分为加速康复组与传统治疗组。加速康复组术后应用加速康复理念联合早期肠液回输,传统治疗组术后采用常规胃肠减压、不常规镇痛及根据排便量实施肠液回输等传统措施,比较两组患儿术后肠外营养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每日体重增长、住院时间、相关并发症指标及30 d内再入院率。结果:共纳入42例患儿,加速康复组22例,传统治疗组20例。加速康复组术后肠外营养时间[(22.6±9.4)d比(30.7±11.3)d]、导管留置时间[(5.9±0.8)d比(9.9±2.1)d]、术后住院时间[(26.8±9.8)d比(33.8±11.5)d]均短于传统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每日体重增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加速康复组术后胃肠黏膜出血发生率低于传统治疗组(13.6%比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喂养不耐受、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肠液回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前关闭造瘘率以及30 d内再入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加速康复理念联合早期肠液回输在新生儿肠梗阻中高位小肠造瘘术后的应用安全可行,能缩短肠外营养使用时间、置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加速患儿术后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置入部位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CVC)置入部位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11月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普外科ICU和血管外科ICU收治的47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资料收集表进行调查。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ICU患者CVC置入部位发生MARSI的影响因素。结果:ICU患者CVC置入部位的MARSI发生率为6.89%(33/479)。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入住ICU时长、NRS 2002评分、皮肤水肿是ICU患者CVC置入部位发生MARSI的危险因素( OR值分别为1.033、1.005、4.221、13.107; P<0.05),血清白蛋白、皮肤黏膜颜色正常是ICU患者CVC置入部位发生MARSI的保护因素( OR值分别为0.876、0.052; P<0.01)。 结论:护士应加强对具有发生MARSI危险因素的ICU患者的评估与干预,有效预防CVC置入部位MARSI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D-二聚体对成年烧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D-二聚体对成年烧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 861例成年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住院期间是否并发下肢DVT,将患者分为DVT组(77例)和非DVT组(3 784例),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烧伤总面积、D-二聚体水平,入院时有无下肢烧伤、吸入性损伤,住院期间是否并发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及有无股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VC)、外科手术史、输注浓缩红细胞。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χ2检验。选取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3 861例成年烧伤患者并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独立危险因素预测3 861例成年烧伤患者并发下肢DVT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最佳阈值及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采用Delong检验对AUC的质量进行比较,采用 χ2检验对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进行比较。 结果:2组患者性别及住院期间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发生情况、外科手术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年龄、烧伤总面积、D-二聚体水平,入院时下肢烧伤情况、吸入性损伤情况,住院期间股静脉留置CVC和输注浓缩红细胞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17, Z值分别为-5.04、-10.83, χ2值分别为21.83、5.37、7.75、4.52, P<0.05或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烧伤总面积和D-二聚体水平均是3 861例成年烧伤患者并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05、1.02、1.14,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4~1.06、1.00~1.03、1.10~1.20, P<0.05或 P<0.01)。年龄、烧伤总面积和D-二聚体水平预测3 861例成年烧伤患者并发下肢DVT的ROC的AUC分别为0.74、0.67、0.86(95%置信区间分别为0.68~0.80、0.60~0.74、0.83~0.89, P值均<0.01),最佳阈值分别为50.5岁、10.5%体表总面积、1.845 mg/L,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分别为71.4%、70.1%、87.0%,最佳阈值下的特异度分别为66.8%、67.2%、72.9%。D-二聚体水平的AUC质量及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均优于年龄( z=3.29, χ2值分别为284.91、34.25, P<0.01)和烧伤总面积( z=4.98, χ2值分别为326.79,29.88, P<0.01),年龄、烧伤总面积间的AUC质量及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均相近( P>0.05)。 结论:D-二聚体水平是成年烧伤患者并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其AUC质量及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优于年龄和烧伤总面积,对成年烧伤患者并发下肢DVT具有较好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