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腰椎AO脊柱损伤评分和胸腰椎损伤分型及评分指导胸腰椎骨折手术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胸腰椎AO脊柱损伤评分(TLAOSIS)和胸腰椎损伤分型及评分系统(TLICS)在指导胸腰椎骨折手术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探讨影响分型评分系统一致性的原因。方法:选取6名医师,根据术前正侧位X线片、CT、MRI影像,分别用TLAOSIS和TLICS对2018年1月— 2018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5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独立分型。对同一例患者,6名医师在一次分型中只要有1名医师分型不同即认定为不一致。4周后,打乱资料顺序再次分型。全部资料均不含与分型有关的任何标记。用加权Cohen's Kappa系数从骨折形态、神经功能状态、后纵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等方面评价观察者间可信度和观察者内可重复性,用Kappa系数观察各研究者内前后测量的一致性。结果:两种分型评分系统均具有良好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TLAOSIS: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对于骨折形态分型Kappa值分别为0.806和0.667;神经功能状态分型Kappa值分别为0.937和0.891;PLC损伤分型Kappa值分别为0.873和0.779;最终建议手术与否的Kappa值分别为0.816和0.764。TLICS: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对于骨折形态分型的Kappa值分别为0.878和0.788;神经功能状态分型Kappa值分别为0.936和0.888;PLC损伤分型Kappa值分别为0.809和0.691;最终建议手术与否Kappa值分别为0.811和0.705。两种分型评分系统在骨折形态和PLC损伤分型方面,无论是可信度分析还是可重复性分析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在神经功能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TLAOSIS和TLICS在指导手术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其中骨折形态和PLC损伤情况是影响两种分型评分系统对手术指导一致性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呼吸道病原体多重核酸扩增在老年患者呼吸系统感染检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多重RT-PCR方法检测13种常见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在老年患者呼吸系统感染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17例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老年科就诊的具有呼吸系统感染症状的老年患者,年龄60~98岁,采集其抽吸痰液,提取病毒DNA/RNA,利用多重RT-PCR技术扩增,通过毛细管电泳,同时检测13种呼吸道病原体;并以直接测序方法和荧光实时PCR法为标准,评价该试剂的临床性能。结果:使用直接测序和荧光实时PCR结果为参照,多重RT-PCR技术的准确性为99.93% (95% CI: 99.79%~99.98%),阳性预测值为99.24% (95% CI: 97.78%~99.74%),阴性预测值为100% (95% CI: 99.9%~100%),Cohen’s kappa值为0.9958 (95% CI: 0.965 2~1.026)。在317例老年患者中,呼吸道病原阳性检出率为75.7% (240/317),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最高,为20.2% (64/317),主要为H3亚型(70.3% (45/64);其次为鼻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体和乙型流感病毒,检出率分别为15.5% (49/317)、13.6% (43/317)、11.0% (35/317)和10.1% (32/317)。此外,同时检出2种以及2种以上病原体的老年患者为81例,检出率为25.6% (81/317)。 结论:多重RT-PCR方法能满足临床对呼吸道病原体检测的需求,并为老年患者呼吸系统感染的防治提供有效的临床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骨折闭合复位技术的新型骨盆骨折数字化分型系统的提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闭合复位技术的新型骨盆骨折数字化分型系统(JST分型),并探讨该分型的一致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根据JST分型手术治疗的63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根据骨盆骨折的部位和移位情况对骨盆骨折进行数字化归纳,首先将骨盆分为4个部分:左半骨盆、右半骨盆和骶骨Denis Ⅲ区、耻骨联合,其中左、右对称的骶骨Denis Ⅰ区和Denis Ⅱ区也被归入左/右半骨盆。随后半骨盆被分为4个区域并用大写的英文字母分别标记:骶骨区(sacrum area,包括Denis Ⅰ区和Denis Ⅱ区,记作S)、骶髂关节区(sacroiliac joint area,记作J)、髂骨区(iliac area,记作I)、耻骨区(pubic area,记作P),为区分右/左侧采用R和L作为前缀;不对称的2个部分同样以英文字母标记:骶骨Denis Ⅲ区(记作Sac)、耻骨联合(pubic symphysis,记作C)。之后用数字对各区域的骨折线形态和移位情况进行标记,形成完整的JST分型。JST分型系统的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可靠性(Fleiss'和Cohen's Kappa系数)由3名具有10年以上骨盆骨折治疗经验的观察者进行测试。结果:分型结果的一致性分析中,组间差异Kappa为0.818(0.658~0.946, P均<0.001),组内差异Kappa为0.873(0.674~1.000, P均<0.001),均呈现强一致性。根据分型结果,术中在罗森万相智能化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的辅助下成功闭合复位59例,成功率93.7%(59/63)。 结论:本研究建立的JST分型组间和组内的一致性强。由于对各个骨折部位和关键骨块进行标记,对智能化骨折机器人的深度学习和术中操作功能有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用于休克分级和指导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的临床征象在儿童冷暖脓毒性休克中的差异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确定各型休克临床体征之间的一致性程度,确认临床医生优先选择哪些体征来确定休克类型和选择血管活性药物,并测试休克类型-血管活性药物不匹配与患者器官功能障碍时间延长或死亡(复杂病程)的相关性。设计: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场所:单中心大型学术型PICU。对象:2012-2016年间按重症监护脓毒症路径治疗的18岁以下患儿。测量方法和主要结果:临床体征(四肢温度、毛细血管再充盈、脉搏强度、脉压、舒张压)之间的一致性采用Fleiss和Cohen′s κ进行测量。临床体征与休克类型的关系,休克类型-血管活性药物不匹配(如采用血管加压药而非正性肌力药治疗冷休克)与复杂病程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认。469例患儿中,临床医生确定307例(65%)为暖休克,162名(35%)为冷休克。所有临床体征的一致性较低(κ0.25,95% CI 0.20,0.30),但肢体温度、毛细血管再充盈和脉搏强度间的一致性好于脉压和舒张压。只有肢体温度(aOR 26.6,95% CI 15.5,45.8),毛细血管再充盈(aOR 15.7,95% CI 7.9,31.3)和脉搏强度(aOR 21.3,95% CI 8.6,52.7)与临床医生记录的休克类型相关。接受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的86例患儿,其休克类型与所用血管活性药物并不一致(κ0.14,95% CI -0.03,0.31),休克类型-血管活性药物不匹配与复杂病程无关(aOR0.3,95% CI 0.1,1.02)。 结论:用于描述休克类型特点的常见临床征象的一致性较低,临床医生优先选择指标为肢体温度、毛细血管再充盈和脉搏强度。虽然临床医生判定的休克类型通常与所用血管活性药物不一致,但休克类型-血管活性药物不匹配与复杂病程无关。根据临床征象对休克进行分类应慎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T增强检查血管进入征对胃癌脉管浸润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CT增强检查血管进入征对胃癌脉管浸润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8月至2022年11月长治医学院附属长治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3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12例,女23例;年龄为(64±8)岁。135例患者中,发生脉管浸润92例,无脉管浸润43例。患者术前均行CT增强检查。观察指标:(1)2位医师对血管进入征的一致性评估。(2)不同脉管浸润患者临床特征比较。(3)胃癌患者脉管浸润的影响因素分析。(4)血管进入征诊断价值评估。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采用一致性检验(Cohen′s κ)评估观察者一致性( κ值>0.8为一致性良好)。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以曲线下面积评估参数的诊断效能。 结果:(1)2位医师对血管进入征的一致性评估。2位医师对血管进入征的评估一致性较好( κ值=0.823),2位医师采用血管进入征检出脉管浸润的独立检出率分别为76.1%(70/92)和73.9%(68/92)。(2)不同脉管浸润患者临床特征比较。发生脉管浸润和无脉管浸润患者肿瘤分化程度、临床T分期、临床N分期、CA19-9、血管进入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胃癌患者脉管浸润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T分期为T3期及T4期、临床N分期为N3期、血管进入征是影响胃癌患者脉管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3.255,11.242,7.203,3.426,95%可信区间为1.079~10.453,3.125~46.744,2.267~28.902,1.317~9.271, P<0.05)。(4)血管进入征诊断价值评估。以血管进入征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660(95%可信区间为0.573~0.747),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739、0.581、0.689、0.638、0.922。 结论:CT增强检查血管进入征是胃癌患者脉管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胃癌脉管浸润具有良好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VPS13B基因复合杂合变异致Cohen综合征一个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1个Cohen综合征家系的临床表型与遗传学特征,并为产前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6月2日因"智力障碍及发育迟缓"就诊于郑州人民医院的Cohen综合征女性先证者、先证者妹妹及其家系成员(3代共11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先证者及先证者妹妹的临床资料。提取该家系成员外周血样品及胎儿胎盘绒毛样品基因组DNA,利用染色体微阵列技术(CMA)检测先证者染色体异常情况。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及Sanger测序,寻找先证者候选变异位点,并进行家系验证。提取家系成员外周血RNA,进行体内剪接变异体检测,应用RT-PCR分析 VPS13B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并对胎龄12周的胎儿的进行产前诊断。 结果:先证者为10岁女性,临床表现为发育迟缓、躯体肥胖、高度近视、特殊面容。先证者妹妹为3岁女性,具有与先证者相同表型。CMA结果提示先证者染色体未见异常。WES结果发现先证者及其妹妹 VPS13B基因存在2个杂合变异,分别为c.10076_10077delCA(p.T3359fs *29)缺失移码变异及c.6940+1G>T剪接位点变异,均已有报道。母亲为c.10076_10077delCA(p.T3359fs *29)变异携带者,遗传自先证者外祖父。父亲为c.6940+1G>T变异携带者,遗传自先证者祖母。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c.10076_10077delCA评级为致病性变异(PVS1+PS4+PM4+PP1),c.6940+1G>T评级为致病性变异(PVS1+PM2_Supporting+PM3+PP1)。c.6940+1G>T剪接位点变异导致 VPS13B基因第38外显子发生跳跃,产生1个缺失69个氨基酸的转录本。与对照组相比,先证者父母在外周血中mRNA表达水平降低至65%~70%( P<0.01)、先证者及其妹妹降低至40%( P<0.001)。对胎龄12周的胎儿的产前诊断发现胎儿存在c.10076_10077delCA杂合变异。 结论:VPS13B基因的c.10076_10077delCA(p.T3359fs *29)缺失移码变异及c.6940+1G>T剪接位点变异考虑为该家系先证者及其妹妹患Cohen综合征的致病原因。基因检测技术可以辅助临床医师诊断Cohen综合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非离断式Lich-Gregoir输尿管再植术治疗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腹腔镜非离断式Lich-Gregoir输尿管再植术在治疗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的特点与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2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31例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非离断式Lich-Gregoir输尿管再植术组(A组)17例和气膀胱经腹腔镜Cohen输尿管再植术组(B组)14例,两组患儿根据患侧数再分为单侧组(A1、B1组)和双侧组(A2、B2组),比较患儿手术前、后泌尿系彩色多普勒超声肾盂前后径参数变化,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中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留置导尿管天数,记录术后泌尿道感染、术后反流、术后吻合口梗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A1组手术时长为(150.8±12.6)min,B1组手术时长为(178.0±24.9)min;A2组手术时长为(238.8±9.4)min,B2组手术时长为(248.4±9.2)min。A组手术时长均小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将A、B组左右侧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手术前后肾盂前后径值分别进行配对样本 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血尿天数等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6~36个月,获访病例临床症状均缓解,无一例出现高级别反流等并发症。 结论:腹腔镜非离断式Lich-Gregoir输尿管再植术治疗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疗效确切,相较于气膀胱经腹腔镜Cohen输尿管再植术手术时间更短,对膀胱的损害更小,术后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气膀胱改良乳头式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介绍腹腔镜气膀胱改良乳头式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的手术方法,通过与开放手术和Cohen术的比较探讨这种术式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小儿外科2010年1月至2019年3月实施腹腔镜气膀胱改良乳头式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的病例资料,包括临床效果、膀胱造影检查结果、并发症等,与开放手术和Cohen术式对比,分析优缺点及应用前景。共收集到179例患儿资料,分三组进行比较。开放手术组63例,其中男44例,女19例。年龄<6个月32例,6个月至1岁23例,>1岁8例。左侧30例,右侧17例,双侧16例。输尿管末端狭窄58例,膀胱输尿管反流4例,狭窄伴反流1例,合并肾积水53例,泌尿系统感染33例,输尿管开口异位7例,输尿管末端囊肿3例。气膀胱Cohen组55例,其中男38例,女17例,年龄<6个月10例,6个月至1岁5例,>1岁40例。左侧27例,右侧13例,双侧15例。输尿管末端狭窄50例,膀胱输尿管反流3例,狭窄伴反流2例,合并肾积水44例,出现泌尿系统感染症状38例,输尿管末端囊肿3例,输尿管开口异位2例。气膀胱改良乳头式再植组61例,其中男36例,女25例,年龄<6个月22例,6个月至1岁28例,>1岁11例。左侧33例,右侧19例,双侧9例。输尿管末端狭窄50例,膀胱输尿管反流7例,狭窄伴反流4例;均出现肾积水,出现泌尿系统感染症状56例,输尿管末端盲端1例,输尿管开口异位不与膀胱相通2例,开口膀胱憩室1例。结果:三组均无死亡病例,气膀胱Cohen组有2例中转开放,气膀胱改良乳头式再植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气膀胱Cohen组与气膀胱改良乳头式再植组之间,手术时间[(97.2±49.4)min比(77.4±37.0) min, P>0.05]、出血量[(3.7±1.5)ml比(2.9±1.8) ml, P>0.05]及住院时间[(6.8±2.3)d比(6.2±1.3)d, P>0.0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抗反流效果相当,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肾盂及输尿管积水均有明显减轻。气膀胱的两组手术时间略长于开放手术( P<0.05),血量明显减少( P<0.05),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P<0.05),并发症少。 结论:腹腔镜气膀胱改良乳头式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符合生理特点,抗反流效果可靠,是治疗输尿管末端狭窄以及反流引起巨输尿管的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深度学习模型进行屈光不正与玻璃膜疣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深度学习模型对彩色眼底图像中的玻璃膜疣进行自动判读,并进一步探讨屈光不正与玻璃膜疣的相关关系。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1─12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行健康体检且年龄大于50岁的参与者,共1 035例(2 055眼)的彩色眼底图像,使用DeepSeeNet深度学习模型对彩色眼底图像进行自动分析判读,按玻璃膜疣大小进行分组。同时随机选择392张(19.1%)彩色眼底图像采用人工阅片方法对玻璃膜疣大小进行判读,采用Cohen's Kappa检验比较2种判读方法的一致性。根据电脑验光数据计算等效球镜度(SE),并分为中重度远视(>+3.0 D)、轻度远视(+0.51~+3.0 D)、正视(-0.5~+0.5 D)、轻度近视(-3.0~-0.51 D)、中重度近视(<-3.0 D)。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屈光不正与玻璃膜疣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深度学习模型对玻璃膜疣大小判读与人工阅片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 κ=0.67, P<0.001)。在矫正性别、年龄等因素后,SE向正方向增加与大玻璃膜疣发生风险相关( OR=1.03,95% CI:1.01~1.04, P<0.001)。中高度近视为玻璃膜疣的保护因素,与正视者相比,中重度近视者发生大玻璃膜疣的风险为0.89(95% CI:0.82~0.97);相反,中高度远视为危险因素,与正视者相比其发生大玻璃膜疣的风险为1.20(95% CI:1.03~1.39)。 结论::屈光不正与玻璃膜疣的发生相关。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新型技术,除了可以增强医师临床诊断的速度和精准性,同样可以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相关的科研提供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在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和N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6年2月-2018年9月之间行直肠癌根治术的386例患者术前MRI及术后病理资料,其中男性246例(占63.7%),年龄29~89岁,平均年龄为(61.6±11.0)岁。由2名具有腹部MRI诊断经验的观察者采用双盲法进行独立阅片。根据TNM分期系统(第7版)确定T分期和N分期。淋巴结恶性概率(低,中,高)的评估是基于淋巴结大小,边界轮廓和信号强度等因素,并比较了3种不同恶性概率淋巴结的ADC值。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MRI正确评估了351例(90.9%)患者的T分期(kw=0.90±0.08),观察者间一致性系数k=0.85±0.09。对于淋巴结分期,高概率恶性淋巴结预估值与病理之间的一致性为kw = 0.65±0.13。不同概率恶性淋巴结的ADC值显著不同( P<0.001),分别为(1.27±0.24)×10 -3mm 2/s(低概率),(1.19±0.18)×10 -3 mm 2/s(中概率),(0.79±0.12)×10 -3mm 2/s(高概率)。ROC曲线结果显示ADC值能够较好地区分高概率恶性淋巴结(AUC=0.872),其诊断阈值为ADC≤1×10 -3mm 2/s。 结论:MRI是直肠癌T分期和N分期诊断的较为精确的成像方法。通过结合淋巴结大小,形态和信号特征等因素可提高高概率恶性淋巴结的预测效率。ADC值识别高概率恶性淋巴结的能力突显了其在诊断过程中的重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