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例胎儿羊水15号染色体两个额外小标记片段重复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应用传统G显带技术对1例胎儿羊水细胞及其父母外周血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进一步用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CNV)技术明确胎儿额外小标记染色体(small supernumerary marker chromosome,sSMC)的来源.胎儿羊水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为47,XY,+mar;羊水CNV-seq显示dup(15)(q11.2q13.2)区域重复和dup(15)(q13.2q13.3)区域重复,片段大小分别为7.64 Mb和1.58 Mb,为致病性.胎儿父亲未检出染色体非整倍体,母亲3号染色体q13.13处缺失0.28 Mb区域,临床意义未明确.通过CNV技术可以确定sSMC的来源,可作为传统核型分析的补充,为临床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可靠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例先天性肾性尿崩症新生儿的 AVPR2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1例新生儿期诊断的先天性肾性尿崩症患者及其父母进行 AVPR2基因的变异检测。 方法: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用PCR扩增 AVPR2基因的全部编码区并进行Sanger测序。 结果:患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反复发热、多尿、血钠增高。B超随访提示患儿存在一过性肾积水和输尿管扩张,用氢氯噻嗪治疗部分有效。DNA测序发现患儿及其母亲均携带 AVPR2基因第2外显子c.890-899delACCCGGAGGC大片段缺失移码变异,既往未见报道。 结论:AVPR2基因第2外显子c.890-899delACCCGGAGGC大片段缺失移码变异可能是患儿先天性肾性尿崩症的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七例16p12.2微缺失或微重复胎儿的产前诊断和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16p12.2拷贝数变异的产前超声和遗传学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市第一医院行产前诊断的7例16p12.2微缺失/重复胎儿的产前诊断指征、产前超声表现、染色体核型、遗传学分析、变异溯源、妊娠结局及出生后随访情况等。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3例为产前超声结构异常,包括多发畸形、室间隔缺损及唇腭裂各1例;其余4例为涉及心脏和肾脏的软指标异常。7例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均未见异常。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检测结果显示,4例16p12.2(远端)微缺失病例缺失的片段大小为381.7~542.4 kb,均包含 OTOA、 METTL9和 IGSF6等3个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基因;另3例16p12.2(近端)微缺失/重复的片段大小为484.0~701.7 kb,均包含 UQCRC2、 CDR2、 EEF2K和 POLR3E等4个OMIM基因。7例16p12.2微缺失/重复病例中,5例(例1、2、4、5、6)变异遗传自表型正常的母亲/父亲,其中3例(例2、4、5)足月分娩,出生情况正常;2例(例3、7)拒绝行家系验证。例3足月分娩,3个月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随访至18个月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16p12.2区域微缺失/重复胎儿产前缺乏特异性表型。 OTOA基因是16p12.2远端区域异常关键基因。家系比对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主动终止妊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发性骨性连接综合征1型一个家系的表型及致病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1个多发性骨性连接综合征1型(SYNS1)家系的临床表型与致病性变异。方法:选取2019年8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的1个汉族SYNS1家系为研究对象。采集家系相关临床资料,提取各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和全基因组测序(WGS)。结果:该家系共3代14人,其中6人表现为传导性耳聋或混合性耳聋,同时合并近端指间关节粘连、鼻根宽平、鼻翼发育不良、弱视、斜视、短指、足趾分隔不全,与SYNS1的典型症状相符。WES未发现先证者及其父母存在 NOG基因编码区致病性单碱基变异与插入缺失变异(InDel),但是先证者及其母亲 NOG基因及相邻基因区域存在大片段杂合缺失。WGS进一步确定先证者染色体17q22区存在约1.0 Mb杂合片段缺失(chr17:54171786_55143998),该区域包含 NOG基因。参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标准与指南,该拷贝数变异(CNV)判定为致病性变异。 结论:NOG基因及其相邻区域的杂合缺失可能是该SYNS1家系的遗传学病因,丰富了中国人群的 NOG基因变异和临床表型图谱。在常规测序方法未发现致病变异的SYNS1患者中,应对CNV进行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特发性男性不育症的DNA甲基化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男性不育症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中无法明确病因的男性不育症,称为特发性男性不育症,且发病率逐渐上升,因其病因不详,成为生殖内分泌科的一大难题。随着对表观遗传学的深入研究,特发性男性不育症的诊断和治疗也有了新的方向,特别是DNA甲基化在精子发生和胚胎发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基因片段及位点被广大学者研究发现,为实现精准识别和靶向治疗提供了可能。文章通过回顾总结近年来与特发性男性不育症相关DNA甲基化的研究进展,旨在进一步阐述特发性男性不育症的发病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例der(X) t(X;Y)(p22.3;q11.2)胎儿的产前诊断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1例无创性DNA检测提示性染色体异常胎儿进行产前诊断和遗传学分析,探讨其病因及遗传学特征。方法:综合应用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技术、BoBs(BACs-on-Beads)技术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 SNP-array)检测胎儿的染色体结构异常,并对其父母的外周血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G显带核型分析显示,胎儿及其母亲染色体核型为46, X, add(X) (p22),而父亲外周血染色体核型未见异常。羊水BoBs结果提示胎儿染色体存在Xp22的缺失,且有Yq11片段存在。SNP-array检测进一步明确,胎儿及其母亲的衍生X染色体短臂存在7.13 Mb的缺失(p22.33p22.31, 608 021-7 736 547),同时附着有Y染色体长臂12.52 Mb的拷贝(q11.221q11.23, 16 271 151-28 788 643)。结论:胎儿衍生X染色体遗传自母亲,核型为46,X,der(X) t(X;Y) (p22.3;q11.2)mat。多种产前诊断方法的联合应用,有利于确定胎儿染色体结构异常类型及来源,为预测胎儿发生畸形的风险及后续妊娠的选择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发46,X,der(X)t(X;Y)(q26;q11)胎儿1例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1例新发46,X,der(X)t(X;Y)(q26;q11)胎儿进行产前遗传学分析。方法:选取2021年5月22日就诊于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的1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孕妇的临床资料,采集夫妇的外周静脉血样以及胎儿的脐血样本,进行常规的G显带核型分析。提取羊水DNA,对其进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并对变异的致病性进行分析。结果:孕25周超声检查提示胎儿为永存左上腔静脉,二、三尖瓣少量反流。G显带核型分析显示,胎儿Y染色体pter-q11片段易位至X染色体长臂q26处,孕妇夫妇核型均未见明显异常。CMA检测显示,胎儿X染色体长臂末端存在约21 Mb的缺失[arr[hg19]Xq26.3q28(133912218_154941869)×1],Y染色体长臂存在约42 Mb的重复[arr[hg19]Yq11.221qter(17405918_59032809)×1]。结合DGV、OMIM、DECIPHER、ClinGen及PubMed等数据库的检索结果,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指南,判断上述Xq26.3q28缺失为致病性,Yq11.221qter重复为临床意义不明。结论:Xq-Yq相互易位可能是胎儿的遗传学病因,预测可导致卵巢功能障碍与发育迟缓。联合应用G显带核型分析与CMA检测能够及时诊断胎儿染色体结构异常的类型与来源、区分平衡和不平衡易位,对孕妇妊娠结局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Dandy-Walker综合征胎儿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1例B超提示为Dandy-Walker畸形的胎儿进行遗传学分析,探讨其染色体DNA拷贝数变异与表型的相关性。方法:对1例产前诊断Dandy-Walker综合征胎儿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胎儿父母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及FISH检测。 结果:SNP array分析显示患儿染色体6p25.3p25.1存在4266 kb缺失,FISH验证了SNP array的结果。根据父母外周血FISH结果,确认胎儿父亲为隐匿性t(6;14)(p25.1;p13)携带者,而胎儿遗传了其中一条衍生的6号染色体der(6)t(6;14)(p25.1;p13)。结论:成功诊断了Dandy-Walker综合征胎儿的遗传学病因,6p25.3p25.1片段缺失的染色体是由于父亲隐匿性平衡易位产生的不平衡配子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2倍基因组长度C2亚型HBV重组体的表达和多肽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获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C2蛋白的HBV多肽。方法:同源重组法构建含1.2倍HBVC2全基因组表达重组体;脂质体法转染HepG2和Huh-7细胞;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水平;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的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核心抗原(HBcAg)水平和分布。电转染法转染人永生化B淋巴细胞系(B-lymphoblastoid cell line,BLCL),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MS)法分离鉴定HBV多肽,生物信息学预测亲合力,并检索已报道序列。结果:成功构建了含3881 bp目的片段的HBVC2全基因组的重组体,即pAAV/HBV1.2 C2。HepG2和Huh-7细胞转染重组体后24、48和72 h,培养上清液中HBV DNA、HBsAg和HBeAg均呈现较高水平;HBcAg多分布在细胞核,均在48 h表达水平达高峰。从5株BLCLs细胞裂解液中检出来源于HBsAg、HBeAg和HBcAg的HBV多肽(序列长度≥8aa)共95条。比较分析共同序列和包含或重叠(≥8aa)序列,67条多肽形成了11个HBV多肽热点核心区域,有92条已见报道。51(53.68%)条多肽有相应的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等位基因分型,而与5株细胞所携带HLA等位基因一致的共有21条。 结论:成功构建和表达了pAAV/HBV1.2 C2,获得了真实世界的HBVC2多肽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全基因组DNA拷贝数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DNA拷贝数变异(CNV)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GA-ONFH)遗传易感性的关系,并初步筛选GA-ONFH相关CNV。方法:在由123例于2015年7月至2018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及肾内科住院患者首次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构成的前瞻性观察队列中,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4例激素治疗后发生GA-ONFH的患者为坏死组,与坏死组临床资料相匹配的9例长期激素治疗后未发生骨坏死患者为对照组,在全基因组范围检测CNV。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和CNV数量。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筛选组间差异CNV,结合CNV临床意义和所含基因进一步选定候选CNV。 结果:13例患者共检出不重复CNV片段240个,坏死组患者携带CNV总数[(72.2±11.0)个比(47.3±8.0)个, t=-4.222, P<0.01]、微重复[(24.0±7.7)个比(12.1±5.0)个, t=0.076, P<0.05]及杂合性缺失数均多于对照组[LOH,(38.2±6.4)个比(23.4±6.2)个, t=-3.608,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8个CNV组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分析得到5个高度怀疑的候选CNV(1q21.3-q22、5p12-p11、11q11-q12.1LOH,5q35.3、22q11.22微重复)和2个可能与GA-ONFH相关的候选CNV(3p21.1LOH、5p15.33微重复)。另外,本研究还筛选出3个(14q32.33微/高拷贝重复1p33-p32.3、Xq13.2-q13.3LOH)可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相关的候选CNV。 结论:本研究揭示了GA-ONFH遗传易感性与CNV存在关联,并得到7个GA-ONFH潜在相关CNV。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