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省2017—2021年克-雅病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贵州省2017—2021年克-雅病(CJD)的发病情况、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为贵州省CJD的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贵州省9家医院报告的CJD疑似病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信息,同时结合患者脑脊液、血液、皮肤标本的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17年至2021年,贵州省共报告47例疑似病例,发现CJD病例22例,其中散发型CJD(sCJD)临床诊断病例18例(18/22),sCJD临床疑似病例2例(2/22),遗传型CJD(gCJD)确诊病例2例(2/22)。患者的首发症状以快速进行性痴呆为主要表现,辅助检查以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异常为主(16/20);脑脊液14-3-3蛋白阳性率较高(14/21),血液中朊蛋白基因(PRNP)129个氨基酸和219个氨基酸均为M/M纯合子和E/E纯合子。除2例gCJD确诊病例PRNP基因检测发现T188K、E200K突变外,其余的都没有发现突变,5例病例的皮肤朊病毒蛋白(PrPSc)呈阳性。病例的长久居住地呈散在分布,职业分布广泛,男女性别比例为13∶9,年龄中位数为64岁,主要为汉族,流行病学史未见特别之处。结论:2017年至2021年,贵州省发现的CJD病例以sCJD为主,其居住地、职业、性别比例、年龄分布等均符合sCJD的发病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河南省抗病毒治疗失败的艾滋病患者耐药特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河南省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ART)失败后的基因型耐药检测,分析ART失败的耐药特征。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河南省18个城市接受ART时间≥6个月且病毒载量≥1 000拷贝数/ml艾滋病患者,收集艾滋病患者血液样本、社会人口学特征和ART信息。采用In-house方法进行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将基因序列提交到美国斯坦福HIV-1耐药数据库分析耐药突变位点和药物耐药情况。结果:在887例ART失败的艾滋病患者中,样本成功扩增率为91.54%(812/887),总耐药率为83.25%(676/812),其中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蛋白酶抑制剂(PIs)和整合酶抑制剂(INSTIs)的耐药率分别为73.40%(596/812)、80.54%(654/812)、5.54%(45/812)和2.56%(17/663),4类药物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 686.34, P<0.001),对2类药物同时耐药率为66.38%(539/812),对3类药物同时耐药率为5.79%(47/812)。共检出9个HIV-1基因亚型,以B亚型为主(59.61%,484/812),其次是CRF01_AE亚型(22.17%,180/812)和CRF07_BC亚型(9.48%,77/812),不同基因亚型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1.33, P=0.001)。NRTIs相关突变位点中,M184V/I突变率最高(63.42%,515/812),其次是K65R(27.46%,223/812);NNRTIs相关突变位点中,突变率位居前3位的是K103N/S(34.98%,284/812)、G190A/S(26.11%,212/812)和V106M/I(24.63%,200/812);PIs相关突变位点中,突变率位居前3位的是M46I(4.31%,35/812)、V82A/F(3.82%,31/812)和I54V/MV(3.69%,30/812);INSTIs相关突变位点中,E157Q/EQ突变率最高(3.47%,23/663),其次是R263K和G140A(均为0.75%,5/663)。在NRTIs中,拉米夫定和恩曲他滨以高度耐药为主(65.52%,532/812);在NNRTIs中,奈韦拉平(77.46%,629/812)和依非韦伦(71.18%,578/812)以高度耐药为主;在PIs中,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中/高度耐药占比仅为4.19%(34/812);在INSTIs中,艾维雷韦和拉替拉韦中、高度耐药分别占1.66%(11/663)和1.21%(8/663),未发现比克替拉韦和多替拉韦的高度耐药。 结论:河南省艾滋病患者ART失败的耐药率高,表现以NRTIs和NNRTIs耐药率高、耐药突变多样且复杂为特点。建议选择高耐药屏障药物,同时加强ART后病毒载量和耐药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20—2023年安徽省新报告HIV/AIDS人群病毒基因亚型及耐药监测结果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安徽省2020—2023年新报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毒基因亚型及耐药监测情况。方法:采用观察性设计研究,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科确诊为HIV/AIDS的病例血样。采用反转录-巢式PCR技术扩增HIV-1 pol基因,采用MEGA 7.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确认基因亚型,耐药突变位点采用美国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在线软件工具分析。多因素logistic分析治疗前耐药的影响因素。 结果:共收集335份病例血浆样本,成功获得332条HIV-1 pol 区基因序列,基因亚型以CRF01-AE型为主,占35.55%(118/332),其次为CRF07-BC型、B型、B+C型,分别占29.22%(97/332)、11.74%(39/332)、9.93%(33/332)。治疗前总耐药率为30.12%(100/332),其中治疗前HIV-1中蛋白酶抑制剂(PIs)类药物耐药率为6.33%(21/332);治疗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类药物耐药率为6.33%(21/332);治疗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类药物耐药率为17.47%(58/332)。不同药物类型耐药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0.435, P<0.05)。100例耐药病例中,HIV-1蛋白酶抑制剂耐药突变点以Q58E为主[占21.00%(21/100)],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突变点以M184V/I为主[占6.00%(6/100)];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突变点以K103N为主[22.00%(22/100)]。不同抗病毒治疗起始时间、基线CD4 +T细胞数、基因亚型的耐药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分别为24.152、32.516、11.652, 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基线CD4 +T 细胞数<200个/μl、B亚型、B+C亚型、CRF01-AE亚型、CRF55-01B亚型及01-BC亚型是治疗前耐药的影响因素( χ2分别为4.577、8.202、4.416、5.206、7.603、4.804, P<0.05)。 结论:安徽省2020—2023年新报告HIV/AIDS人群病毒基因亚型多样,治疗前耐药基因突变主要以NNRTIs类为主,应重点关注基线CD4 +T 细胞数、抗病毒治疗时间、基因亚型分布情况,以降低HIV/AIDS患者治疗前耐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HIV-1 CRF08_BC亚型感染者治疗前耐药和多态性位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HIV-1 CRF08_BC感染者治疗前耐药情况与基因多态性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2018年全国治疗前耐药调查中的HIV感染者血浆样本,提取RNA,扩增蛋白酶和逆转录酶(PR/RT)区基因片段并测序,利用HIVdb软件进行耐药判定,使用χ 2检验分析治疗前耐药与非耐药感染者氨基酸位点突变的差异,利用CorMut R包分析耐药位点与多态性位点间突变共变异情况,运用HIV-TRACE软件构建分子传播网络。 结果:共获得来自25个省市的465个CRF08_BC感染者的HIV序列,总耐药率为17.8%(83/465),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蛋白酶类抑制剂(PIs)耐药率分别为16.6%(77/465)、1.1%(5/465)、0.9%(4/465),其中利匹韦林(RPV)的耐药率最高(15.7%,73/465)。位点E138A耐药突变的频率最高(11.6%,54/465),有6个多态性位点(S162C、K102Q、T200A、V179E、I202V、T200M)与E138A具有协同突变关系。分子传播网络显示,含有E138耐药突变位点的感染者在云南和四川地区聚集成簇,其中云南临沧聚集程度最高。结论:我国CRF08_BC感染者针对二代NNRTIs药物RPV的耐药比例较高,E138A耐药突变与多态性位点的协同突变是否会对HIV耐药程度和复制适应性产生影响,还需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伴MAP2K1基因突变的经典型毛细胞白血病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男,59岁,于2020年9月体检查血常规:WBC 2.63×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ANC)0.50×10 9/L,HGB 91 g/L,PLT 63×10 9/L;腹部超声示脾大。患者未就诊。2020年12月患者出现乏力、活动耐量下降,伴盗汗,体重2个月内下降10 kg。2021年2月7日患者误伤手指后出现反复发热,体温最高39.2 ℃。就诊我院急诊,查血常规:WBC 0.55×10 9/L,ANC 0.11×10 9/L,HGB 51 g/L,PLT 45×10 9/L;血EB病毒DNA 2 400拷贝/ml;支原体抗体1∶160(+);CT示双下肺间质性改变,纵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脾大;血培养肠炎沙门菌阳性。诊断为肠炎沙门菌血流感染、支原体肺炎,予美罗培南、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10 d后体温正常。转入血液科排查全血细胞减少病因。血涂片未见异常;骨髓象:可见毛细胞,占32.5%,该细胞边缘呈"毛发"样突起,或呈"伪足"状、撕扯状;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率95%,不被酒石酸抑制(TRAP阳性)(图1)。骨髓免疫分型:B细胞占淋巴细胞51%,主要表达CD19、CD20、CD22、CD11c、CD103、CD25,部分表达FMC7、CD23、CD200、kappa、sIgM;不表达CD5、CD10、CD138、CD38、lambda;骨髓活检:造血组织比例明显增多,结合免疫组化,符合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CD20(+),CD79b(+),CD5(-),CD10(-),CyclinD1(-),BRAF V600E(-);二代测序检出MAP2K1基因I103N、Y130N位点突变,均为致病突变。IgHV区重排检测检出一群寡克隆IgH重排细胞,占B细胞的99.25%,选用IGHV3-11,V区突变阳性。PET-CT:多发代谢增高淋巴结(最大者2.0 cm×2.7 cm,SUVmax 5.5),肝右叶局灶性代谢增高灶(SUVmax 3.6),脾大伴代谢弥漫不均匀增高(SUVmax 4.5),中轴骨、双侧肱骨及股骨骨髓代谢不均匀弥漫性增高(SUVmax 3.8)。依据典型骨髓形态学及免疫表型,该患者诊断为经典型毛细胞白血病(HCL)。于2021年3月11日开始化疗(克拉屈滨10 mg/d,×5 d)。化疗第1天即出现发热,伴左小腿皮肤红肿、疼痛,皮下波动性包块,抽脓液送检细菌培养阴性,先后予头孢美唑、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发热缓解,左小腿肿痛好转。2021年3月27日患者出现发热、气促,伴低氧,血气检查示Ⅰ型呼吸衰竭,胸部CT示双肺弥漫磨玻璃影,送检病原学检查包括痰细菌、真菌培养、六胺银染色、抗酸染色、卡氏肺孢子菌(PCP)-DNA、血CMV-DNA均阴性,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考虑PCP不除外,因患者存在磺胺过敏史,故加用卡泊芬净抗感染,并联合甲泼尼龙40 mg每日两次,1周后复查胸部CT较前明显好转,1个月内甲泼尼龙减停。患者于化疗后第26天脱离粒细胞缺乏及血细胞输注,化疗后第40天血常规恢复正常,4个月后复查骨髓象示完全缓解,流式细胞术检测微小残留病(MRD)为0%。此时左小腿皮肤破溃伴窦道形成,予换药处置,至2021年9月皮肤破溃完全愈合。随访至今血细胞正常,外周血未见异常细胞,B超检查脾脏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E200K突变的遗传型克雅氏病临床与影像学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探讨E200K突变的遗传型克雅氏病(genetic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gCJD)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及EEG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1例E200K突变的gCJD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和遗传学资料及发病5个月后的随访结果.结果 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快速进展性痴呆、癫痫发作及行走不稳.影像学表现为皮层与基底节异常信号,EEG可见三相波周期性发放.基因检测提示朊蛋白(prion protein,PRNP)基因E200K突变.随访发现临床表现进行性加重,影像学表现为进行性脑萎缩与脑白质病变,发病18个月后死亡.结论 E200K突变的gCJD具有朊蛋白病的一般特点,因基因型不同而表现一定的异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低于米氏常数底物浓度下酶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联用设定底物浓度下初速度(initial velocity,Vi)和过程分析法所得酶最大反应速度(maximal reaction rate,Vm)与米氏常数(Michaelis-Menten constant,kn)比值(Vm/Km),据米氏方程推算酶的Km和Vm.方法:以苛求芽孢杆菌尿酸酶(Bacillus fastidious uricase,BFU)及其突变体(A1R,A1R/V144A)、牛小肠碱性磷酸酶(calf intestinal alkaline phosphatase,CIAP)及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突变体R168K为模型.用A293 nm记录尿酸酶反应曲线、A450 nm记录碱性磷酸酶水解4-硝基-1-萘基磷酸酯(4-nitro-1-naphthyl phosphate,4NNPP)反应曲线;以反应时间为自变量、用积分速度方程拟合不超过10% Km初始底物浓度下酶反应曲线测定Vm/Km,分析设定底物浓度下初速度反应数据确定初速度Vi;据相同酶量Vi和Vm/Km按米氏方程计算Km;据所得Vm/Km和Km推算Vm.结果:以E-H(Eadie-Hofstee)法分析50%~200% Km底物浓度下Vi所得Km均值为其参考值;联用策略测定Vi所设定的底物浓度越高,则所得Km相对偏差越小;测定Vi所设定的底物浓度从35%Km逐渐升高到120% Km,所得Km趋于稳定且相对偏差不超过20%.据此联用策略发现,苛求芽孢杆菌尿酸酶在生理pH下活性降低的原因不是其Km明显升高,而是其Vm下降.结论:当底物溶解度低于Km时,这种联用策略更适合测定酶的Km和V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闽南地区核苷(酸)类药物经治的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逆转录酶区耐药突变特点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闽南地区核苷酸(类)药物(NAs)经治的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逆转录酶区(RT)耐药突变特点.方法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肝病中心收治的524例HBV感染者HBV RT区K169~M250核苷酸序列.随访患者抗病毒治疗史,同时检测其血清中HBV e抗原(HBeAg)、HBV 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水平.结果 入组524例患者中,293例(55.92%)为HBV B型,231例(44.08%)为HBV C型.HBV B型和C型患者性别、HBeAg状态、病程、NAs药物选择、不同药物治疗方式下NAs相关耐药突变率、NAs用药时间及血清HBV DNA载量、ALT、AS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HBV C型患者年龄(t=6.486、P<0.001)和NAs相关耐药突变率(64.94%vs.51.88%,χ2=8.493、P=0.003)显著高于HBV B型患者.524例患者中NAs相关耐药突变检出率为57.63%(302/524),204位点突变频率最高,其次为180、181和229.10个位点突变均伴随M204变异出现,包括169、173、180、200、202、207、214、237、245和250.HBV C型患者在9个位点上(180、181、184、191、200、221、224、229和238)的突变率显著高于B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BV B型患者在236和250位点的突变率显著高于C型患者(χ2=5.867、P=0.015,χ2=4.226、P=0.040).M204相关的伴随突变在基因型B和C中亦表现出不同的倾向性:M204I突变更易出现在B型患者中,而L180+M204I、T184+L180+M204V更易出现在C型患者中.结论 在NAs药物选择压力下,HBV B型感染者和C型感染者表现出不同耐药突变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PD-1抗体联合替莫唑胺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PD-1抗体联合替莫唑胺治疗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4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PD-1抗体联合替莫唑胺方案治疗的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33例,具体方案为:PD-1抗体(Pembrolizumab 2 mg/kg,每3周为一个周期;或Nivolumab 3 mg/kg,每2周为一个周期;或Toripalimab 3 mg/kg,每2周为一个周期)联合替莫唑胺[200 mg/(m2·d),连续口服5 d,每28 d为一个周期;或75 mg/(m2·d),连续口服21 d,每28 d为一个周期],至少2个周期(以替莫唑胺周期为准,下同)后评价疗效.应用RECIST v1.1标准评价疗效,不良事件按照NCI-CTCAE 4.0分级.[结果]33例患者接受的中位疗程数为替莫唑胺6.0(1~12)个周期和PD-1抗体7.0(1~27)个周期,客观有效率(ORR)为24.2%(肢端型ORR为38.5%),疾病控制率(DCR)为60.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4.3月(95%CI,1.3~7.3),中位疾病控制时间(mDDC)为7.5月(95%CI,2.3~12.7),中位缓解持续时间(mDOR)为11.1月(95%CI,5.5~16.6),中位总生存(mOS)尚未达到,1年生存率为86.1%.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和COX多因素分析均显示影响PFS的因素有PD-L1表达和BARF V600E/K基因突变状态.PD-L1表达阳性患者比阴性患者有更长的PFS(P<0.05).BARF V600E/K基因突变患者比野生型患者的PFS更短(P<0.05).PFS在初治与复治、不同组织来源类型、不同给药方案以及不同性别、年龄、LDH等的患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皮肤瘙痒(30.3%)、皮疹(21.2%)、疲劳(21.2%)、恶心(21.2%)、呕吐(15.2%)、转氨酶升高(15.2%)、胆红素升高(9.1%)等,绝大多数均为1~2级.[结论]PD-1抗体联合替莫唑胺治疗晚期黑色素瘤近期疗效优于单用,尤其是对于肢端型黑色素瘤,安全性高,可在临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云南省576例齐多夫定或替诺福韦方案治疗失败的HIV/AIDS患者基因型耐药差异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比较抗病毒治疗药物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与替诺福韦(tenofovir,TDF)治疗失败后HIV/AIDS患者基因型耐药突变差异性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经一线治疗方案治疗半年以上且基因型耐药检测结果为耐药的患者信息,通过单因素检验确定与AZT或TDF耐药相关变量,再通过多重对应分析获得变量的相互关系.结果 使用含AZT或TDF治疗方案患者576例,常见的耐药突变有M184V/I、D67N、K70R/E/Q、K65R及T69N,单因素分析显示接受含此两种药物方案治疗情况下患者年龄(X2 = 3.503,P=0.320)及感染途径(X2= 3.122,P= 0.210)无相关性,突变位点(X2 = 104.438,P=0.000)、病毒载量(X2 = 17.284,P = 0.000)、CD4+T 淋巴细胞(X2 = 33.338,P = 0.000)、性别(X2 = 8.904,P= 0.003)及治疗时长(X2=40.081,P=0.000)相关;感染多重对应分析显示突变方式为AZT与患者治疗时长大于2年(>25月)、病毒载量<10 000 copies/ml、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cells/mm3有关,TDF治疗方案则与患者在治疗时长为2年(0~24月)、病毒载量≥10 000 copies/ml、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cells/mm3以及K65R表现出聚集性.结论 多重对应分析极其适用于HIV耐药人口学及突变的研究;M184V/I与D67N及K70R/E/Q出现相关性,与含TDF方案相比,NRTIs常见突变多以含AZT方案引起,T69N与AZT耐药出现低病毒载量有关,长期使用含AZT方案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基因型耐药,含TDF治疗方案中早期应积极监测病毒载量与CD4+T淋巴细胞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