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调控卵巢癌耐药株A2780/顺铂迁移及侵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调节卵巢癌耐药株A2780/顺铂(DDP)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根据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性,分为普通组A2780、顺铂耐药组A2780/DDP。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A2780、A2780/DDP细胞活性及顺铂耐药性。Transwell细胞迁移、侵袭实验检测A2780、A2780/DDP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A2780、A2780/DDP细胞中ERCC1、上皮表型E-钙黏蛋白(E-cadherin)及间质表型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小干扰RNA(siRNA)-ERCC1转染A2780/DDP中ERCC1表达后,Transwell细胞迁移、侵袭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ERCC1、E-cadherin及Vimentin表达的改变。两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s- t检验。 结果:A2780/DDP的半抑制浓度(IC 50)值为17.66 mg/L,A2780的IC 50值为2.236 mg/L,A2780/DDP较A2780的IC 50提高了7.898倍。A2780/DDP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高于非耐药株,且A2780/DDP中ERCC1和间质表型Vimentin的表达明显高于非耐药株A2780,而上皮表型E-cadhetin表达明显低于A2780。干扰A2780/DDP中ERCC1表达后,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细胞中ERCC1和间质表型Vimentin的表达低于对照组,而上皮表型E-cadhetin表达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A2780/DDP中高表达的ERCC1通过促进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增强细胞的迁移及侵袭的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炎症相关基因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炎症相关基因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中的诊断价值。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纳入GSE32472、GSE125873和GSE220135三个数据集,共包括251例新生儿的全基因组表达谱数据。其中GSE32472数据集作为训练数据集,检测非BPD与BPD新生儿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并使用基因富集分析(GSEA)检测BPD新生儿中上调基因的通路富集情况,使用主调控因子分析(MRA)算法筛选炎症相关通路中(GO:0006954)的主调控基因。得到主调控基因后,检测主调控基因在GSE32472、GSE125873和GSE220135数据集中的表达,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据此对新生儿进行风险赋分。对比非BPD与BPD新生儿的危险分数,最后使用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分类性能。结果显示,相较于非BPD新生儿,BPD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出现486个上调基因和433个下调基因,上调基因中炎症相关通路高度富集,最终确定磷脂酰肌醇酶Cβ1(PLCB1)、网状蛋白1(NID1)、血清反应因子结合蛋白1(SRFBP1)、中心体蛋白72(CEP72)、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6样(ERCC6L)与肽基脯氨酰异构酶1(PPIL1)共6个基因为主调控基因。预测模型预测危险分数公式为 PLCB1×0.26+NID1×0.97+SRFBP1×1.58+CEP72×(-0.36)+ERCC6L×2.14+PPIL1×0.67,在GSE32472数据集、GSE125873数据集和GSE220135数据集中的AUC分别为0.88、0.86与0.89,能够区分非BPD与BPD新生儿。综上,基于炎症相关通路基因的预测模型,对于BPD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基因组测序筛选非小细胞肺癌敏感甲基化位点的肺癌预警体系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全基因组测序筛选非小细胞肺癌(NSCLC)敏感甲基化位点的肺癌早期预警体系的构建。方法:本研究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11月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接受NSCLC手术切除的患者。实验分为两组:正常组织、非小细胞肺癌组织,通过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NSCLC细胞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β-微管蛋白Ⅲ(TUBB3)和核糖核苷还原酶调节因子1(RRM1) mRNA的表达;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检测NSCLC细胞甲基化在基因上分布,使用测序数据进行胞嘧啶(C)-磷酸(p)-鸟嘌呤(G)甲基化图谱分析(CpG甲基化分析),组蛋白修饰数据分析组蛋白修饰和DNA甲基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蛋白质免疫检测正常组织和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组蛋白甲基化蛋和甲基化相关酶的表达。 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和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别用于分析连续和分类变量。Pearson(或Spearman)的秩相关系数用于分析两个连续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使用R软件(版本3.1.1)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对照细胞比较,NSCLC细胞中ERCC1[(0.78±0.14)比(0.12±0.04), χ2=6.370, P<0.05]、TUBB3[(0.48±0.11)比(0.08±0.02), χ2=1.240, P<0.05]和RRM1 mRNA[(0.52±0.07)比(0.05±0.01), χ2=5.360, P<0.05]的表达下调表达;NSCLC组甲基化水平在转录起始位点升高,在基因间区降低( χ2=3.140, P<0.05);NSCLC组发现9个CpG的甲基化敏感位点(RUNX3、MIR196A1、HOXA11、OTP、GATA4、PTPRU、SLC15A3、ZIC1和TFAP2B);NSCLC组与对照组比较,组蛋白乙酰化(H3K9ac[(43.57±8.84)比(10.64±4.35), χ2=8.730, P<0.05]和H3K27ac[ (40.52±8.64)比(9.67±3.58), χ2=5.470, P<0.05])和组蛋白甲基化(H2az[(42.56±9.74)比(12.47±6.05), χ2=7.420, P<0.05],H3K4me1[(37.47±6.42)比(15.46±7.34), χ2=5.380, P<0.05],H3K4me2[(50.37±10.24)比(9.47±6.54), χ2=9.270, P<0.05],H3K4me3[(52.37±6.49)比(10.58±5.88), χ2=1.690, P<0.05]和H3K79me2[(34.55±6.42)比(11.23±6.94), χ2=3.450, P<0.05])降低;NSCLC组DNMT1(1.88±0.24)比(0.12±0.01), χ2=5.430, P<0.05]、DNMT3a(1.75±0.36)比(0.49±0.11), χ2=7.890, P<0.05]、DNMT3b(0.88±0.14)比(0.13±0.05), χ2=1.360, P<0.05]、H3K4me3(2.53±0.35)比(0.35±0.08), χ2=5.440, P<0.05]和H3K9me2(0.55±0.07)比(0.05±0.01), χ2=3.270, P<0.05]下调表达( P<0.05)。 结论:组蛋白修饰和DNA甲基化密切相关,组蛋白甲基化和甲基化相关酶的表达也受到影响,甲基化敏感位点可以作为早期检测NSCLC的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着色性干皮病两例ERCC2和ERCC5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2例着色性干皮病患儿基因突变。方法:收集2例着色性干皮病患儿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采用高通量全外显子组测序方法对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确定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再用Sanger测序法对患儿及其父母的DNA进行双向验证,重点关注着色性干皮病相关候选基因XPA、ERCC3、XPC、ERCC2、DDB2、ERCC4、ERCC5及POLH的变异。结果:例1为3岁男孩,面、耳、颈、双手背散发褐色斑点伴色素减退斑2年,步态不稳1年,皮疹夏季加重,以光暴露部位为主。例2为1岁5月龄男孩,面部散发褐色斑点伴少许色素减退斑1年。基因检测显示,例1 ERCC2基因发生复合杂合突变,即父源c.1805G>A(p.Gly602Asp)和母源c.586C>T(p.Arg196Ter)突变,为XPD型。例2 ERCC5基因发生复合杂合突变,即父源c.2533+2T>C和母源c.2453C>T(p.Ala818Val)突变,为XPG型。c.586C>T(p.Arg196Ter)和c.2533+2T>C既往未见报道。嘱防晒、避光,随访2年,患儿皮损较前有所增多,未出现恶性肿瘤。结论:ERCC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可导致XPD型着色性干皮病,表现出皮肤和神经症状;ERCC5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可导致XPG型着色性干皮病,表现为轻症表型。早期临床特点结合基因检测有助于着色性干皮病患者的准确诊断及分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ERCC2基因突变至脑眼面骨骼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儿,男,8月26天,以"腹部进行性增大1月,呼吸困难1天"入西安市儿童医院。入院1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进行性增大,腹壁张力逐渐增高,不伴发热,无呕吐、腹泻,就诊于当地医院并给予输注白蛋白、保肝等对症支持治疗。经治疗后效果不佳,1天前患儿腹胀较前明显加重,同时出现呼吸困难伴呻吟,精神状态差,拒乳,口唇发绀,当地医院予吸氧对症支持治疗后,无好转,意识障碍及发绀进行性加重后转诊至医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通用转录因子IIH对前列腺癌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转录起始前复合物中通用转录因子IIH(TFIIH)在前列腺癌(PCa)中的遗传、表达特征及其与PCa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分析癌症基因图谱-PCa数据库(TCGA-PRAD)中495例PCa组织及52例癌旁组织TFIIH亚基的表达特征及临床意义。再通过PCa微阵列芯片验证TFIIH中的关键因子通用转录因子IIH亚基4(GTF2H4)与临床特征[病理分期、生化复发(BCR)以及格里森评分]的相关性。结果:495例PCa患者年龄为(61.01±6.82)岁。ERCC3、GTF2H4、MNAT1在格里森评分≥8的PCa组织中mRNA表达量较高( P<0.05)。GTF2H4、MNAT1的表达量与病理分期相关( P<0.05)。高表达GTF2H4 的PCa患者的BCR率较高( HR=2.47,95 %CI:1.62~3.77, P<0.001),同时其对PCa患者BCR预测效果在各亚基中最好[3、5、7年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均>0.7],并在额外4个数据库中得到验证。480例PCa样本中,9例发生了TFIIH亚基的突变,占比1.87%。其中3例为ERCC2亚基突变,2例为GTF2H3亚基突变,GTF2H1、GTF2H4、CCNH、CDK7亚基突变各1例。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GTF2H4为BCR的危险因素( HR=2.470,95% CI:1.620~3.767, P<0.001),GTF2H5为保护因素( HR=0.506,95% CI:0.336~0.762, P=0.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结果显示GTF2H4的蛋白表达量与患者临床特征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TFIIH中的关键因子GTF2H4在PCa中高表达并提示预后欠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和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2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易感性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RCC)1(rs3212986)和ERCC2(rs1318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人群膀胱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194例膀胱癌患者(实验组)和24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病例组男143例,女51例;<50岁85例,≥50岁109例;体重指数(BMI)<25 kg/m 2 154例,BMI≥25 kg/m 2 40例;对照组中男145例,女95例;<50岁121例,≥50岁119例;BMI<25 kg/m 2 201例,BMI≥25 kg/m 2 39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ERCC1 rs3212986和ERCC2 rs13181位点的基因型,探讨各基因型与膀胱癌发病风险的关系,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 结果:两组间ERCC1 rs3212986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010, P<0.05),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RCC1 rs3212986的CC基因型携带者发生膀胱癌的风险是携带AA基因型携带者的2.05倍[校正比值比( OR) =2.05,95%可信区间( CI):1.10~3.83,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RCC1 rs3212986的CC基因型携带者发生膀胱癌的风险是AA + AC基因型携带者的1.8倍(校正 OR=1.80,95% CI:1.01~3.21,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RCC2 rs1318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膀胱癌易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 χ2=0.230, P>0.05)。 结论:ERCC1 rs3212986基因多态性影响共显性和隐性模型中膀胱癌的发生,ERCC2 rs13181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的发生风险无明显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iRNA沉默ERCC1基因表达对结肠癌细胞奥沙利铂耐药的影响和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 采用小干扰RNA(siRNA)技术作用于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中的ERCC1,探讨其对结肠癌铂类耐药细胞株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结肠癌奥沙利铂耐药细胞株HCT116/L-OHP并验证其耐药性;qRT-PCR和蛋白印迹技术检测细胞和组织中ERCC1表达量的变化;采用siRNA-NC和siRNA-ERCC1转染细胞,CCK-8法检测耐药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耐药细胞的凋亡变化.结果 结肠癌耐药组织和人结肠癌耐药细胞HCT116/L-OHP ERCC1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转染siRNA ERCC1后,HCT116/L-OHP细胞中的ERCC1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奥沙利铂联合处理后,siRNA ERCC1转染使HCT116/L-OHP细胞的增殖活性下降、凋亡率升高.结论 siRNA能有效下调ERCC1基因表达,抑制细胞增殖,增加细胞凋亡,增强奥沙利铂对耐药细胞株HCT116/L-OHP的杀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PD-L1 ERCC1与OPN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与骨桥蛋白(OPN)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湖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PD-L1、ERCC1及OPN表达,分析乳腺癌组织中PD-L1、ERCC1及OPN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随访3年,应用生存曲线分析不同乳腺癌组织PD-L1、ERCC1及OPN表达患者3年总生存率的差异,应用Cox法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PD-L1、ERCC1及OPN阳性率分别为56.98%、29.07%、31.40%,均高于癌旁组织(0.00%、10.47%、2.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淋巴结转移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织中PD-L1、ERCC1及OPN阳性率高于未转移患者,且临床分期为Ⅲ期患者乳腺癌组织中PD-L1阳性率高于Ⅰ~Ⅱ期患者(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乳腺癌组织PD-L1、ERCC1及OPN表达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乳腺癌组织PD-L1、ERCC1及OPN阴性表达患者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57%、78.95%、80.00%,均高于阳性表达患者(59.09%、54.55%、54.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分析结果显示:有淋巴结转移(OR=1.829),乳腺癌组织PD-L1表达阳性(OR=2.673)、ERCC1表达阳性(OR=2.227)、OPN表达阳性(OR=2.033)均为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PD-L1、ERCC1及OPN可能协同参与三阴性乳腺癌的发生、进展、转移,检测其表达可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病情进展与预后评价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mFOLFOX6与XELOX方案治疗转移性结肠癌的疗效及对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mFOLFOX6)方案与奥沙利铂+卡培他滨(XELOX)方案治疗转移性结肠癌的疗效及对患者肿瘤标志物[血清铁蛋白(SF)、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水平的影响.方法 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124例转移性结肠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59)和观察组(n=65),对照组患者给予mFOLFOX6方案化疗,观察组患者给予XELOX方案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6.15%,与对照组患者的54.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F、MACC1、ERCC1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观察组患者SF、MACC1、ERCC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髓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伤、口腔黏膜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FOLFOX6与XELOX方案治疗转移性结肠癌的疗效相当,但XELOX方案在降低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方面更具优势,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