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全瓷嵌体冠修复无髓后牙效果的5年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小时前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评价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全瓷嵌体冠修复无髓后牙的中长期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病科就诊并行无髓后牙CAD/CAM全瓷嵌体冠修复的患者进行回访,从颜色、形态、边缘适合性、修复体完整性、继发龋5个方面对未脱落的修复体进行评价。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计算修复体5年总体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各因素对修复体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共纳入74例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49例,年龄(38.8±10.2)岁,共计101件全瓷嵌体冠,随访(62.8±12.0)个月。101件修复体中5件脱落,2件折裂,1件边缘发生继发龋。93%(89/96)的修复体形态评价和95%(91/96)的修复体边缘适合性评价为修复体效果理想,38%(36/96)的修复体颜色与基牙一致。CAD/CAM全瓷嵌体冠修复无髓后牙的5年总体生存率为93.0%(95% CI:87.9%~98.1%)。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修复体材料、牙位、性别以及颌位对修复体生存率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8, P=0.349;χ2=0.64, P=0.422;χ2<0.01, P=0.957;χ2=0.69, P=0.407)。 结论:本组CAD/CAM全瓷嵌体冠修复无髓后牙的5年临床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小时前
-
PICO循证医学原则在牙体牙髓病科住院医师病例报告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小时前
目的:分析PICO(population/patient,intervention/exposure,comparison/control,outcome)循证医学原则在牙体牙髓病科住院医师病例报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住院医师随机纳入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8名。试验组由带教教师指导将观察对象、干预措施/暴露因素、对照、结局原则应用于病例报告准备,对照组由带教教师指导进行传统式病例报告。比较两组住院医师出科病例报告的语言表达能力、病例完整度、诊治方案的合理性和先进性,以及讨论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并对两组住院医师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 t检验和卡方分析。 结果:试验组的出科病例报告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89.25±3.24)分 vs.(86.32±3.55)分, t=3.23, P=0.002],主要得分点在于讨论的逻辑性和科学性[(27.25±0.16)分 vs.(23.78±0.36)分, t=8.77, P<0.001]。问卷调查显示,试验组住院医师希望参加病例报告的频率明显提升( P=0.035)。 结论:应用PICO式循证医学原则有助于提高牙体牙髓病科住院医师病例报告的总体水平,提升其参与病例报告的积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小时前
-
牙体牙髓病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建设和应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1小时前
目的:评估牙体牙髓病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在口腔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微课、慕课等紧密融合临床实际和前沿进展的在线资源,依托医教云APP平台等信息技术,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病学教研室将构建的新型牙体牙髓病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先后应用于2017级(110人)和2018级(107人)本科生的牙体牙髓病学教学(试验组),并于2020和2021年进行理论考试;2016级本科生(111人,对照组)使用传统方式教学,于2019年进行理论考试。对2018级本科生进行问卷调研,调查学生对牙体牙髓病学智慧课堂的使用感受,并通过比较2016、2017和2018级学生线下理论考试成绩评估智慧课堂教学的应用效果。结果:问卷调查显示2018级学生对于智慧课堂教学的整体形式认可,75.2%(79/105)的学生对教学过程非常满意或满意,认为其能增强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以及增加专业知识的延伸拓展,37.1%(39/105)的学生认为智慧课堂教学未能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和提升学习效率。比较2019至2021年学生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发现,2021和2020年学生的平均分[分别为(78.79±9.88)、(76.45±8.33)分]均显著高于2019年[(67.67±10.58)分]( t=6.77, P<0.001; t=8.51, P<0.001);2021年平均分与2020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79, P=0.223)。 结论:智慧课堂的应用提升了牙体牙髓病学教学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远期可为口腔医学的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小时前
-
口腔手术显微镜在牙体牙髓病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小时前
目的:探讨口腔手术显微镜应用于牙体牙髓病学实验教学的效果。方法: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选取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2014级五年制口腔医学专业7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法将学生分为A组和B组,每组38名学生。在牙体牙髓病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口腔手术显微镜进行G.V.Black I类洞窝洞预备和髓腔通路预备操作,教师对学生在口腔手术显微镜下和直视下的操作分别进行评分,针对口腔手术显微镜下操作的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口腔手术显微镜下和直视下窝洞预备评分分别为(90.16±3.01)分和(90.72±2.57)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口腔手术显微镜下和直视下髓腔通路预备评分分别为(92.30±2.82)分和(88.93±2.31)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9.3%(67/75)的学生认为口腔手术显微镜的应用有助于学习临床操作技巧,29.3%(22/75)的学生在口腔手术显微镜的调节和操作方面存在困难。 结论:口腔手术显微镜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髓腔通路预备操作,学生对口腔手术显微镜的熟练使用仍然需要专门培训和授课教师的教学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小时前
-
龋源性露髓成熟恒牙活髓保存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小时前
保存牙髓活力、维持牙髓功能、尽可能保留患牙的微创治疗理念是当代成熟恒牙牙髓治疗的重要发展趋势。本文基于最新研究,归纳龋源性露髓的成熟恒牙活髓保存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简要介绍相关研究的新进展,以期为临床开展活髓保存治疗及今后该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小时前
-
整体思维培养在牙体牙髓病科实习教学中的实践
编辑人员丨1小时前
目的:探讨整体思维培养在牙体牙髓病科实习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临床整体思维的有效性。方法:在牙体牙髓病科临床实习中对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2013级(A组,174人)和2014级(B组,92人)学生采用整体思维培养。通过出入科考核和问卷调查,并与历史同期2012级(C组,88人)学生的成绩对比等方法,评价该方法的有效性。使用SPSS 20.0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和 t检验。 结果:A、B组入科、出科考核成绩及病例汇报分项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整体性思维分项成绩在实习后提高。与C组相比,A、B组出科考核成绩及病例汇报分项成绩均提高。问卷结果显示,87.9%(153/174)的学生认为该模式有利于整体思维建立,但77.6%(135/174)的学生认为该模式在内容和时间分配上仍需进一步改进。结论:整体思维培养模式在牙体牙髓病科实习中效果肯定,进一步完善后值得在其他科室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小时前
-
再生性牙髓治疗的生物学基础及临床探索
编辑人员丨1小时前
再生性牙髓治疗是基于组织工程学的一种治疗手段,目标是实现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再生,促使牙髓坏死年轻恒牙的牙根继续发育。方法上与其他组织工程学治疗技术一样依赖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和生长因子这3个要素。该技术提出至今20年来,文献中名称多样,内涵各有异同。本文就再生性牙髓治疗的名称演变、生物学基础、临床考量以及未来科学研究方向进行梳理、分析和阐述,以明了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引导再生性牙髓治疗在临床上合理开展与规范操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小时前
-
龋病和牙周病患者唾液菌群和代谢产物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小时前
目的:明确龋病和牙周炎来源的唾液菌群在物种组成、功能及代谢产物上的特点,为寻找可用于临床判断龋病和牙周炎发生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2年3至6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病科的10例高龋[龋失补牙数(decayed-missing-filled teeth,DMFT)≥6]患者[高龋(high caries,HC)组],牙周科的10例Ⅱ期A级~Ⅲ期C级牙周炎患者[牙周炎(periodontitis group,PG)组]和10名口腔健康个体[健康对照(healthy individuals,HH)组]的唾液样本。采集受试者的人口学基线、口腔内龋、牙周健康情况等信息,利用宏基因组测序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样本内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测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各组样本的微生物物种分类学组成、功能基因及代谢产物的信息。各组受试人群的口腔基本情况及唾液样本采集均由同一名牙体牙髓病科主治医师完成。结果:各组受试人群在年龄、性别等基线特征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HC组DMFT(9.0±1.7)显著高于HH组和PG组(均为0)( F=243.00, P<0.001)。菌群分析显示,各组唾液菌群物种分类学组成在门水平均以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梭杆菌门为主。在属水平,则主要由链球菌属、奈瑟菌属、罗氏菌属、普雷沃菌属等成员组成。差异分析显示,与HH组相比,HC组和PG组在属、种水平的物种分类学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属水平,HC组和PG组相对丰度改变最显著的均为普雷沃菌属。而在种水平,HC组改变最显著的为苍白普雷沃菌;PG组改变最显著的为牙龈卟啉单胞菌。代谢产物分析显示,HC组共检出133种与HH组差异表达的代谢产物,其中差异最显著的代谢产物为3-羟基-1,5-二苯基戊烷-1-酮( P=0.001)。在PG组中,共检测出102种与HH组差异表达的代谢产物,其中差异最显著的代谢产物为N1-乙酰精胺( P=0.002)。HC组与PG组相比,代谢产物上差异最显著的代谢产物为D-氨基葡萄糖6-磷酸( P=0.006)。菌群代谢功能分析显示,HC组菌群糖代谢相关的功能基因丰度最高,其次为HH组,PG组的糖代谢相关功能基因最低。此外,与HH组相比,PG组内ABC转运体和磷酸转移酶系统等涉及糖转运相关的功能基因的丰度显著降低( P<0.05),在HC组中则显著升高( P<0.05)。 结论:唾液菌群在龋病、牙周炎及健康人群中存在显著异质性,且菌群的糖代谢能力改变与龋病和牙周炎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苍白普雷沃菌及3-羟基-1,5-二苯基戊烷-1-酮可能作为龋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而牙龈卟啉单胞菌及N1-乙酰精胺可能作为牙周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小时前
-
生物活性材料在牙髓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小时前
生物活性材料是指能在材料界面上引起组织和材料之间形成特殊化学键合的材料。近年来在牙髓治疗中出现了较多的生物活性材料。本文对生物活性材料的定义、产生和分类进行介绍,对目前临床使用的牙髓生物活性材料逐一进行介绍,结合循证医学研究进展,提出各种牙髓治疗使用的生物活性材料推荐方案,并讨论了牙髓治疗生物活性材料未来的发展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小时前
-
对融合牙的分类及其治疗的认识
编辑人员丨1小时前
融合牙(fused teeth)是一种牙体形态异常的表现,乳牙和恒牙均可发生,融合牙不仅容易引起牙列拥挤、咬合异常和美观问题,而且患牙还易罹患龋病、牙髓病、根尖周病和牙周病。乳牙融合牙可导致继承恒牙发生异常。融合牙的治疗常涉及牙体牙髓科、牙周科、口腔颌面外科、修复科和正畸科等多学科合作。本文对融合牙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进行阐述,以期为融合牙的临床治疗管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