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经内镜治疗Forrest分级Ⅱa、Ⅱb级消化性溃疡患者再出血的预测模型构建及效能验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构建未经内镜治疗Forrest分级Ⅱa、Ⅱb级消化性溃疡(PU)患者早期再出血的预测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胃镜检查确定为消化性溃疡,Forrest分级为Ⅱa或Ⅱb级,且未接受内镜下治疗的患者共230例,采用随机化分组的方式将患者以7∶3的比例分为建模队列及验证队列.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LASSO)进行10次交叉验证优化变量选择,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实现模型可视化.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对预测模型进行区分度、校准度、临床实用度的评价.结果 从18个变量中筛选出3个预测因子(休克、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构建了预测模型.该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在建模队列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4,在验证队列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0.校准曲线分析和决策曲线分析表明,其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结论 构建了未经内镜治疗的Forrest分级Ⅱa、Ⅱb级消化性溃疡患者再出血的风险预测模型,该模型能够有效区分再出血高危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消化内镜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NVUGIB)患者在接受消化内镜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接受消化内镜治疗的NVUGI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复发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组与无复发组,对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复发组与无复发组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在Forrest分级、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消化性溃疡、休克、饮食不当、过早下床活动、便秘、后续质子泵抑制剂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表明,Forrest分级为Ⅰa级、血红蛋白水平<100 g/L、血小板计数<100×10 9/L、有消化性溃疡、有休克、有饮食不当、有过早下床活动、有便秘、后续质子泵抑制剂缺乏是导致NVUGIB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临床上应根据影响NVUGIB患者消化内镜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对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镜下治疗儿童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NVUGIB)的临床和内镜表现,评估内镜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8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收治的NVUGIB患儿56例,入院后经过内镜止血治疗,分为呕血组(8例)、黑便组(31例)、呕血+黑便组(17例),对各组血红蛋白水平、输血率、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出血来源、镜下分级、止血方式及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国内外研究进行比较。结果:在血红蛋白水平方面,呕血组为(92.00±25.66) g/L,黑便组为(70.29±19.08) g/L,呕血+黑便组为(65.12±12.62) g/L,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63.301, P<0.01);在输血率方面,呕血组为25.00%(2/8例),黑便组74.19%(23/31例),呕血+黑便组为94.12%(16/17例),3组间输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286, P=0.002)。幽门螺杆菌感染共计50例(89.28%),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315, P=0.314)。在出血来源方面,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5例(80.35%),其次为胃溃疡8例(14.28%)、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3例(5.35%),其中消化道重度出血25例(44.64%)。Forrest分级Ⅰa 2/56例[3.57%,再出血2/2例(100%)]、Ⅰb 10/56例[17.85%,再出血2/10例(20%)]、Ⅱa 3/56例(5.35%)、Ⅱb 4/56例(7.14%)、Ⅱc 2/56例(3.57%)、Ⅲ35/56例(62.5%)。采用注射止血48例(85.71%),钛夹止血2例(3.57%),注射+钛夹止血2例(3.57%),注射+钛夹+电凝止血2例(3.57%),注射+手术止血2例(3.57%),其中首次内镜止血成功52例(92.85%),二次止血成功2例(3.57%),外科手术2例(3.57%)。 结论:在需要内镜止血的NVUGIB患儿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主要出血来源,幽门螺杆菌是主要病因,黑便患儿更容易出现严重出血,输血率更高。内镜是NVUGIB患儿首选诊断及治疗方式,Forrest分级Ⅰa、Ⅰb级镜下联合止血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禁食持续时间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观察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患者止血后早期经口进食对再出血等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 2020 年 2 月~2023 年 8 月期间 120 例因ANVUGIB住院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早期进食组和常规禁食组,各 60 例.早期进食组内镜检查止血治疗后出血明显好转,无频繁呕吐,血流动力学稳定 12 h内经口进食.常规禁食组止血后禁食水 72 h,给予静脉营养.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再次出血率及院内死亡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 3 d后血钾(K+)、血钠(Na+)、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水平.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Forrest分级、出血部位及是否输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时及止血后 3 d两组间Hb、Alb、K+、N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进食组平均住院时间(4.92±2.07)d,低于常规禁食组的(6.15±2.83)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7,P=0.008).两组再出血率和院内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内镜检查止血治疗后 12 h内经口进食缩短了住院时间,且未提高再发出血风险和死亡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281例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了解海南地区281例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特征,为进一步做好当地消化性溃疡出血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因呕血或黑便就诊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镜下诊断为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281例。通过Forrest分级将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分为低危组(Ⅱc级和Ⅲ级)和高危组(Ⅰa~Ⅱb)。根据内镜止血后是否再发出血将高危组患者进一步细分为非再出血亚组和再出血亚组。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危溃疡的影响因素。结果:281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男女性别比为4.73∶1;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率为63.7%;居住农村189例(67.3%);老年组163例(58.0%),非老年组118例(42.0%);高危组148例(52.7%),低危组 133例(47.3%);再出血亚组30例(10.7%),非再出血亚组251例(89.3%);高危溃疡患者的再出血率为18.9%。高危组患者在男性,吸烟史、饮自酿白酒史、感染Hp、溃疡直径>2?cm、再出血占比中均高于低危组,PT和尿素氮水平高于低危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自酿白酒(OR=3.319,P=0.001)、Hp感染(OR=2.455,P=0.001)、PT(OR=1.202,P=0.026)和溃疡直径>2?cm(OR=3.041,P=0.029)为高危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再出血亚组中溃疡直径>2?cm多于无再出血亚组。结论:海南地区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中,老年患者多于非老年患者,男性多于女性。饮自酿白酒、Hp感染、PT水平和溃疡直径>2?cm是出现高危溃疡的独立危险因素。大直径溃疡是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内镜电凝止血与组织胶注射治疗上消化道溃疡伴出血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观察内镜电凝止血术与内镜组织胶注射术治疗对消化性溃疡伴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因消化性溃疡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内镜组织胶注射)46例和观察组(内镜电凝止血)40例。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Forrest分级、溃疡类型、血红蛋白水平)、疗效、术中内镜下止血率、术后1周内再出血率和异位栓塞率、病情康复相关指标(呕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潜血转阴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中内镜下止血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内再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周内异位栓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病情康复相关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电凝止血术较内镜组织胶注射术对消化性溃疡伴出血患者具有更好的止血效果,不但可以减少患者术后的再出血率,还能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Forrest分级、HB、ALB、PT、BUN等对消化性溃疡多次出血患者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探讨Forrest分级、HB、ALB、PT、BUN等与消化性溃疡患者多次出血住院的关系及应对措施,为临床减少消化性溃疡患者反复出血住院率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达州市中心医院、宣汉县人民医院两所三甲医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多次出血住院患者140例为多次出血组,同期收治的313例因消化性溃疡单次出血住院患者为单次出血组.通过卡方检验或者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自变量与多次出血住院患者及单次出血住院患者的关系.结果 纳入的453例患者中入院后多次出血再住院率30.91%(140例).两组间的性别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两组间年龄、吸烟、饮酒、服用药物、基础疾病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溃疡类型及与溃疡个数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溃疡大小与内镜下Forrest分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尿素氮值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HB、ALB、PT值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吸烟、饮酒、口服用药、基础疾病、高危溃疡、贫血、低蛋白血症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能是影响消化性溃疡患者多次出血再住院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指标,希望临床上多关注及处理这些危险因素,可以减少消化性溃疡反复出血的住院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术后早期再出血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效果验证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目的 通过分析筛选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内镜止血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预测效果.方法 选择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患者共160例为训练集,选择医院2022年1-10月收治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患者共40例为验证集.收集患者的相关资料.利用训练集,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据此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采用验证集检验其预测效果.结果 训练集早期再出血患者共34例,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内镜止血术后护理早期再出血危险因素有年龄≥ 60岁、入院血红蛋白<110 g/L、凝血酶原时间≥17 s、病变直径>2 cm、Blatchford 评分 ≥ 6 分、Rockall 评分 ≥ 5 分、Forrest分级Ⅰ级(P<0.05).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40(95%CI:0.893~0.972),最佳截断值为24.80%,灵敏度为81.82%,特异度为91.20%,最大约登指数为0.730.以>24.80%为预测标准,验证集模型预测的灵敏度为80.00%,特异度为90.00%,Kappa系数为0.677,表明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内镜止血术后早期再出血危险因素复杂,据此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预测准确率良好,能为临床预测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止血术后护理早期再出血风险提供可靠、有效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
良性胃溃疡出血患者内镜治疗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4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治疗后的胃溃疡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胃溃疡出血患者218例,均在消化内镜下止血,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再次出血,将患者分为再出血组(n=34)和对照组(n=184),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内镜治疗后的胃溃疡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溃疡大小、溃疡深度、多个病灶和Forrest分级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溃疡大小≥2 cm、溃疡深度≥5 mm、多个病灶、ForrestⅠ级是消化内镜治疗后的胃溃疡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对照组比较,再出血组患者出院时间显著延长[(11.48±4.34)d比(9.45±4.12)d,P=0.009];输血率显著增高(82.35%比28.26%,P=0.000);院内死亡率显著增高(11.76%比0.54%,P=0.000)。结论:溃疡大小≥2 cm、溃疡深度≥5 mm、多个病灶、ForrestⅠ级是消化内镜治疗后的胃溃疡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消化性溃疡患者出血严重程度与Hp毒力因子的关系及再出血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探究消化性溃疡(PU)患者出血严重程度与幽门螺杆菌(Hp)毒力因子的关系,分析影响患者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9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PU出血患者100例,分析患者Hp感染情况及Hp毒力因子分型.根据患者入院后30d内再出血情况分为再出血组(n=23)和对照组(n=77),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患者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再出血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预测效能进行验证.结果 100例PU出血患者中检出Hp感染83例(83.00%),以Ⅰ型Hp为主(89.16%).Ⅰ型Hp患者中,60.81%为空泡毒素(Vac A)+细胞毒素(Cag A)阳性,32.43%为Vac A单阳性,仅6.76%为Cag A单阳性.Ⅰ型Hp患者Forrest分级为Ⅰ、Ⅱ级占比明显高于Ⅱ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54,P=0.034).23例(23.00%)患者在30 d内发生再出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398,P=0.019)、溃疡直径(OR=1.906,P=0.013)、休克(OR=1.081,P=0.006)和凝血酶原时间(PT)(OR=1.198,P=0.032)是影响PU出血患者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Forrest分级(OR=2.038,P=0.030)是其保护因素.纳入多因素显著指标建立多因素出血概率风险预测模型,Hosmer and 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模型拟合度较好(Chi-square为0.147,x2=4.846,P=0.628).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855,敏感度为88.24%,特异度为82.76%,总准确率为85.71%.结论 PU出血患者Hp感染率较高,致病菌株以Ⅰ型为主,Cag A/Vac A抗体阳性与PU出血严重程度相关;年龄、溃疡直径、休克、PT、Forrest分级是影响PU出血患者再出血的相关因素.基于以上指标构建的再出血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预测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