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HMGB1炎症通路的苍耳子砂炒减毒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目的 基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protein B1,HMGB1)炎症通路对苍耳子砂炒减毒的机制进行研究,为其炮制减毒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取正常KM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生品组和砂炒组,每组 10只.连续灌胃给药14 d,生品组和砂炒组灌胃相应药物,正常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于第14d给药后 1h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水平;测定小鼠体质量和肝脏系数;HE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学情况;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HMGB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2 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Western blot和RT-qPCR法分别检测小鼠肝组织中HMGB1、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和Toll样受体 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 给药结束后,与正常组相比,生品组和砂炒组血清中AST、ALT检测值升高(P<0.05),体质量降低(P<0.05),肝脏病理结构损伤,脏器指数增加(P<0.05);血清中HMGB1、IL-1β、IL-2和TNF-α水平较正常组均升高(P<0.01);但砂炒组较生品组的值低(P<0.01);Western blot和RT-qPCR法检测结果表明,给药组肝组织中HMGB1、TLR4 和NF-κB的mRNA蛋白表达均较正常组升高(P<0.05),但生品组比砂炒组更加明显(P<0.05).结论 苍耳子具有一定的肝毒性,砂炒后其毒性明显降低,减毒机制可能与调控HMGB1-TLR4/NF-κB炎症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白藜芦醇对酒精性肝病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有200多种疾病的病因与酗酒有关,酒精会造成全身各系统的疾病。作为酒精吸收和代谢的场所,过量饮酒导致的胃肠道和肝脏损害不容忽视。酒精会产生较强的肝脏毒性,造成肠道微生物的紊乱。白藜芦醇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葡萄、花生、坚果等各种食物中的天然多酚,具有保护肝脏等多种益于人体健康的功能。本文回顾白藜芦醇对酒精性肝病保护作用的相关机制,提出了肠道微生物可以作为白藜芦醇预防酒精性肝病的潜在研究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剂量调整后的奥加伊妥珠单抗两剂疗法治疗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目的:观察靶向CD22的抗体奥加伊妥珠单抗两剂疗法对于多线治疗后特别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治疗后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R B-AL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在北京高博博仁医院血液科接受两剂CD22单抗治疗并评估了疗效的R/R B-ALL患者(包括成人和儿童)。所有患者治疗前均经流式细胞术检测证实表达CD22抗原(>80%白血病细胞表达CD22)。所用CD22单抗为注射用奥加伊妥珠单抗,剂型为1 mg/瓶。成人每剂1 mg,儿童每剂不超过1 mg,最大剂量0.85 mg/m 2;每例患者用两剂,总剂量均小于标准剂量1.8 mg/m 2。 结果:共纳入21例R/R B-ALL患者,5例儿童(<18岁)和16例成人。17例患者骨髓/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比例为5.0%~99.0%或伴有髓外病变,4例仅骨髓微小残留病(MRD)阳性。14例患者接受过CD19和CD22 CAR-T细胞治疗,4例接受过CD19 CAR-T细胞治疗,3例接受过CD3/CD19双特异性抗体治疗。11例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经CD22单抗治疗后,14例(66.7%)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其中1例为MRD阳性CR),4例仅有骨髓MRD阳性者均转为MRD阴性。6例CD22 CAR-T细胞治疗失败者中,4例经随后的CD22单抗治疗达到CR。7例(33.3%)患者治疗无效。5例(23.8%)患者在抗体治疗过程中发生Ⅰ~Ⅲ级肝毒性,1例无效患儿在挽救性移植过程中发生肝静脉闭塞病(HVOD),经治疗后痊愈。结论:对于多线治疗(包括移植及CD19/CD22 CAR-T细胞)后的R/R B-ALL患者,两剂CD22抗体方案疗效好、费用低,肝毒性和HVOD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对乙酰氨基酚致急性肝损伤中的c-Jun氨基末端激酶信号通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对乙酰氨基酚(APAP)是最常见的解热镇痛抗炎药,但过量使用往往会导致急性肝损伤,甚至急性肝衰竭,严重者会造成死亡,目前仍缺乏特异的治疗手段。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通路是近年来识别出的在过量APAP诱导的急性肝损害中极具潜力的治疗靶点之一。本文从APAP在肝脏代谢过程中的JNK信号通路、JNK信号通路的激活及氧化应激的放大、与JNK信号通路相关的其他通路或细胞过程、靶向JNK的药物可能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JNK信号通路靶点在APAP肝毒性中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方向并进行可行性分析,且为寻找其他靶点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的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血栓栓塞和肝毒性风险信号挖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目的:挖掘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的血栓栓塞和肝毒性风险信号,为临床安全使用该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收集2008年10月至2023年9月收到的艾曲泊帕、罗普司亭、阿伐曲泊帕不良事件(AE)报告,根据《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5.0版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对AE进行分类和标准化。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检测3种TPO-RA相关血栓栓塞和肝毒性AE风险信号。AE报告数≥3、 ROR值95%置信区间( CI)下限>1的PT被定义为风险信号。 结果:以艾曲泊帕、罗普司亭和阿伐曲泊帕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E报告分别为25 215、18 762和1 204例,挖掘出艾曲泊帕、罗普司亭和阿伐曲泊帕相关血栓栓塞事件(TEE)PT 52、51和9个。艾曲泊帕信号强度居前5位的PT依次为肾动脉栓塞、门静脉血栓、脾栓塞、脾静脉血栓、肝动脉血栓;罗普司亭依次为动脉栓塞、脑血管闭塞、椎动脉闭塞、门静脉血栓、肠系膜血管血栓;阿伐曲泊帕依次为肾静脉血栓、门静脉血栓、脑静脉窦血栓、栓塞、深静脉血栓。分别挖掘出艾曲泊帕、罗普司亭、阿伐曲泊帕肝毒性风险信号(PT)25、14和4个,艾曲泊帕信号强度前5位的PT为门静脉扩张、门静脉血栓、肝动脉血栓、间接胆红素升高、慢性肝衰竭;罗普司亭为门静脉血栓、慢性肝衰竭、酒精性肝病、肝血肿、肝硬化;阿伐曲泊帕为门静脉血栓、肝功能检查异常、肝功能异常、肝酶升高。共挖掘出3种TPO-RA药品说明书中未记载的肝毒性相关PT 24个,信号强度居前5位者为门静脉扩张、慢性肝衰竭、肝功能检查异常、酒精性肝病、眼黄疸。结论:TEE和肝毒性是3种TPO-RA共有的不良反应,临床应用TPO-RA前后应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肝功能,警惕药品说明书未记载的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氟康唑治疗库欣综合征的临床运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目前我国用于治疗库欣综合征(Cushing′s syndrome, CS)的药物很少,无日常可用的抑制肾上腺类固醇生成的药物,酮康唑由于肝毒性退市无法获得,氟康唑是否为临床上可行的皮质醇生成抑制剂?本文对氟康唑用于各类内源性CS的个案疗效、作用机制的基础实验和不良反应报告等研究进行综述,并重点与酮康唑进行比较,为氟康唑应用于CS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虽然氟康唑降低皮质醇效果不如酮康唑,但它通过抑制11β-羟化酶和17α-羟化酶,对类固醇生成有抑制作用,可用于CS患者的短期治疗,它不良反应小、经济和普及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信迪利单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致重度肝损伤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相关肝毒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显著延长了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改善了生活质量,但同时出现了多种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irAEs)。ICIs所致免疫介导性肝损伤(IMH)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但严重程度不一,为更早的确诊IMH并进行个体化诊疗,合理应用药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甲氨蝶呤及7-羟基甲氨蝶呤浓度监测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药物延迟排泄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目的:探讨甲氨蝶呤(MTX)及其代谢产物7-羟基甲氨蝶呤(7-OHMTX)浓度监测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MTX延迟排泄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横断面研究。选择2019年4至8月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97例ALL患儿,所有患儿共进行了192次大剂量MTX治疗。采集患儿大剂量MTX治疗后停药0、24、48 h外周血标本,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MTX和7-OHMTX的浓度。根据判断延迟排泄的浓度标准,分为正常排泄组( n=149)和延迟排泄组( n=43)。根据年龄分为0~9岁组( n=95)、10~14岁组( n=50)、15~18岁组( n=47)。分析正常排泄组和延迟排泄组之间、不同年龄组之间在停药后不同监测时间点MTX和7-OHMTX浓度差异。根据停药后0 h时MTX和7-OHMTX浓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将曲线上约登指数最大一点对应的浓度值设定为预警延迟排泄的警示值。分析大剂量MTX治疗后延迟排泄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以及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延迟排泄组在不同监测时间点的MTX和7-OHMTX浓度均高于正常排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本研究使用的治疗方案下,可将0 h时MTX浓度(C MTX-0h)>148.8 μmol/L和7-OHMTX浓度(C 7-OHMTX-0h)>17.8 μmol/L作为警示值,预警ALL患儿可能发生MTX延迟排泄的敏感度分别为72.1%和97.7%,特异度分别为84.6%和54.4%。MTX延迟排泄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呈正相关( r=0.58, P<0.01)。延迟排泄组肝功能损伤和肾功能损伤发生率分别为32.6%、37.2%,高于正常排泄组的12.8%、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他类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不同年龄组间在不同监测时间点的MTX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7-OHMTX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使用HPLC-MS/MS法同时监测血浆中MTX及7-OHMTX浓度可以为ALL患儿大剂量MTX治疗时临床个体化用药和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组学及其联用技术在中药毒性研究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各类组学及其联用技术在中药毒性作用机制、筛选毒性生物标志物、预测中药毒性等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但应用范围仍有待扩大。在中药导致器官损伤方面,多用于研究肝毒性。在中药减毒机制方面,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更具优势,二者在探索炮制或配伍使中药减毒增效方面具潜在前景。将组学技术与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相联用,有利于对中药毒性进行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