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热健脾法治疗幽门螺杆菌初治失败的临床研究: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清热健脾法治疗Hp初治失败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155例Hp初治失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中药组66例和西药组89例。采用Python 3.70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按1∶1比例均衡治疗前易混杂因素,最终2组各有66例配对成功。中药组予以一清胶囊+健脾丸,4周为1个疗程;西药组予四联抗Hp补救方案,2周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1个疗程。采用 14C呼气试验检测Hp并计算其清除率;从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4个方面进行功能性消化不良(FD)总体症状评分;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后,中药组Hp清除率为75.76%(50/66)、西药组为83.33%(55/66),2组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好转,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16, P=0.281)。中药组治疗后餐后饱胀不适[1(0,2)分比4(2,4)分, Z=-6.85]、早饱感[2(0,2)分比4(4,6)分, Z=-8.02]、中上腹痛[2(2,4)分比4(4,6)分, Z=-4.48]积分低于西药组( P<0.01)。中药组总有效率为75.76%(50/66)、西药组为69.70%(46/6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00, P=0.573)。2组治疗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 结论:清热健脾法治疗Hp初治失败患者,其Hp清除率与临床总有效率与西药相当,可有效改善Hp初治失败患者的临床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液净化治疗模式在胡蜂蜇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胡蜂蜇伤是我国山区常见急症,起病急且进展快,病死率较高,对公众健康危害严重。胡蜂蜇伤轻症可引起轻微局部反应,重症可能产生过敏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其中以急性肾损伤(AKI)最为常见且危害严重。血液净化治疗常用于胡蜂蜇伤患者,以维持肾脏功能、清除毒素、维持内环境稳态,临床上常用的方式是血液灌流(HP)、血浆置换(PE)和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目前我国对于胡蜂蜇伤血液净化治疗模式没有明确建议,对于其联合治疗模式也未给出明确指导。本文将结合最新临床研究,就胡蜂蜇伤血液净化治疗模式的单一、联合使用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歧杆菌联合康复新液治疗老年人消化道溃疡的效果及对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联合康复新液治疗老年人消化道溃疡的效果及对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老年消化道溃疡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康复新液治疗,联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双歧杆菌、康复新液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以及患者肠道菌群情况。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7.62%)及幽门螺杆菌(Hp)清除率(88.1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8.63、7.25,均 P < 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消化球菌、真杆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肠球菌、肠杆菌、小梭菌数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1.84、6.50、6.33、7.16、3.21、3.24、6.98,均 P < 0.05)。联合组治疗后的白细胞介素6(IL-6)[(5.09±0.85)ng/L]、白细胞介素17(IL-17)[(6.13±1.27)ng/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干扰素γ(IFN-γ)[(25.95±3.67)ng/L]、前列腺素E2(PGE2)[(20.06±0.92)ng/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28、7.28、8.19、9.10,均 P < 0.001)。 结论:双歧杆菌联合康复新液治疗老年人消化道溃疡效果明显,可调整肠道菌群,改善患者炎性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敌草快的人体毒代动力学及血液灌流疗效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敌草快(diquat,DQ)在人体内的毒代动力学特点,并通过血浆中DQ浓度评估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对DQ的清除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确诊的急性口服DQ中毒患者,通过收集患者入院即刻、入院后2、4、8、12、18、24、30、36、42、48、60、72、96、120 h和每次HP前后的血浆,及入院即刻、入院后0~2 h、2~4 h、4~8 h、8~12 h、12~18 h、18~24 h、24~30 h、30~36 h、36~42 h、42~48 h、48~60 h、60~72 h、72~96 h、96~120 h患者的尿液,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样本中DQ浓度进行测定。结果:本研究纳入8例急性DQ中毒患者,由于服药至入院时间较长,入院后血浆DQ浓度均未出现上升期,而是随着时间延长逐渐下降,早期下降较快,呈对数形式,从口服DQ后可持续24~48 h,之后下降速度较慢。经HP治疗后,患者血浆毒物浓度明显下降,HP治疗前中毒患者血浆DQ浓度为40.0(22.5,219.5)ng/mL,HP治疗后患者血浆DQ浓度为27.40(9.45,101.95)ng/mL,下降(42.9±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408, P=0.001),但可在短时间内出现浓度反弹上升。尿中DQ的排泄不以恒速进行,早期尿中DQ排泄速度较高,之后逐渐降低,口服DQ后48~72 h基本排泄完全。 结论:DQ在体内可被快速消除,其中尿液是DQ主要排泄途径,口服DQ后48 h内排泄速度较高。HP可明显降低血浆DQ浓度,且早期HP的清除率较高,但在HP后短时间内血浆DQ浓度出现反弹上升,提示DQ在体内存在明显的再分布现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血液灌流策略对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胆碱酯酶活力及血清有机磷清除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不同血液灌流(HP)策略对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胆碱酯酶(ChE)活力及血清有机磷清除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2月至2022年12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HP策略的不同分为单次HP组( n=32)、多次HP组( n=33)。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单次HP组给予1次HP治疗,多次HP组给予2次或以上HP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指标(阿托品用量、碘解磷定用量、恢复清醒时间、住院时间),对比治疗前、治疗1、2、3 d后ChE活力及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并比较治疗1、2、3 d后血清有机磷清除率,统计治疗期间并发症情况。 结果:多次HP组阿托品用量、碘解磷定用量少于单次HP组,恢复清醒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单次HP组(均 P<0.05)。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两组ChE活力呈逐渐升高趋势,SOFA评分呈逐渐降低趋势(均 P<0.05);多次HP组治疗1、2、3 d后ChE活力高于单次HP组,SOFA评分低于单次HP组(均 P<0.05)。多次HP组治疗2、3 d后血清有机磷清除率高于单次HP组(均 P<0.05)。多次HP组反跳现象、心律失常、中间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单次HP组(均 P<0.05)。 结论:多次HP治疗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能减少解毒药物用量,缩短恢复时间,降低SOFA评分,提高ChE活力及有机磷清除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辅助三联疗法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辅助三联疗法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 Hp)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无锡市儿童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80例 Hp阳性慢性胃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三联疗法(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治疗40例(联合组),三联疗法治疗40例(对照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疗效、 Hp根除情况(停药4周后行 13C呼气试验)和症状改善情况(评估上腹痛、纳差和反酸的评分)。治疗前后采集患儿粪便,检测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杆菌;治疗前和治疗14 d检测血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水平;记录不良反应(呕吐、腹泻、头晕和皮疹)发生情况。 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和 Hp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00%(38/40)比80.00%(32/40)和92.50%(37/40)比75.00% (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治疗后上腹痛、纳差和反酸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0.56 ± 0.14)分比(1.12 ± 0.35)分、(1.20 ± 0.37)分比(1.50 ± 0.42)分和(1.02 ± 0.28)分比(1.39 ± 0.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联合组治疗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肠杆菌明显高于对照组[(8.56 ± 1.35)lgcfu/g比(7.94 ± 1.32)lgcfu/g、(9.27 ± 1.63)lgcfu/g比(8.35 ± 1.58)lgcfu/g和1.85 ± 0.40比1.25 ± 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联合组治疗后CRP、TNF-α和NF-κB明显低于对照组[(12.06 ± 3.14)ng/L比(17.36 ± 3.08)ng/L、(10.74 ± 3.25)μg/L比(15.30 ± 4.18)μg/L和(1.17 ± 0.34)μg/L比(2.21 ± 0.82)μg/L],IL-10明显高于对照组[(43.14 ± 6.38)μg/L比(35.29 ± 5.0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辅助三联疗法治疗 Hp阳性慢性胃炎患儿疗效明确,不良反应少,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机制可能与其调控肠道菌群-血清炎性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频率血液灌流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血液灌流(HP)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溶质的清除效果,为临床合理应用HP提供实践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1—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MHD的132例患者,随机分为A、B、C、D 4组。A组行高通量血液透析,B、C、D组在A组基础上分别加HP 2周1次、1次/周和2次/周,观察12周。比较4组的钙、磷、甲状旁腺激素(PTH)、C反应蛋白(CRP)、β 2-微球蛋白(β 2-MG)、丙二醛(MDA)等血清溶质指标以及凝血功能情况。 结果:D组有2例患者分别于第6、10周未完成规定方案频次HP被剔除,原因均为消化道出血,最后共31例患者完成本研究;A、B、C 3组无出血情况且所有患者均完成本研究。干预后B、C、D3组的磷、PTH、CRP、β 2-MG、MDA指标均低于A组,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干预后的钙、磷、CRP指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组、D组干预后的钙、磷、CRP、PTH、β 2-MG、MDA指标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SNK- q检验显示,血钙除C组与D组外,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磷仅A组与C组、A组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TH、CRP、β 2-MG、MDA 4种溶质中,A组与B组、C组与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C组干预后的凝血酶原时间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D组干预后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D组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均高于A、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基础上联合HP更有利于清除患者体内的中大分子血清溶质,1次/周即可达到较好效果。HP频率过高可能有出血风险及费用过高弊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危险因素分层的急性肾损伤早期预警模型联合血液灌流在脓毒症患者中的应用:一项前瞻性观察性先导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基于危险因素分层的急性肾损伤(AKI)早期预警模型联合血液灌流(HP)在脓毒症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先导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12月入住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符合脓毒症3.0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本课题组前期自行创建的AKI早期预警模型,将AKI发生风险>30%定义为AKI高风险,纳入观察组,其余患者纳入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原发病灶寻找与处理、抗菌药物使用和主要器官功能支持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HP治疗,每日2.5 h,连续3 d。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感染部位、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平均动脉压(MAP)及血肌酐(SCr)等基线资料;于患者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时及入ICU 24 h和72 h检测血白细胞介素-6(IL-6)、脂多糖(LPS)、降钙素原(PCT)等炎症指标;同时记录患者ICU住院时间、ICU病死率及出血情况。结果:最终共49例脓毒症患者纳入分析,感染部位以肺部感染为主,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G -)杆菌为主〔61.2%(30/49)〕;其中30例患者AKI发生风险>30%(为观察组),其余19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感染部位、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MAP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SCr基线值明显高于对照组(μmol/L:112.2±34.4比93.4±13.0, P<0.05)。入ICU时,两组患者IL-6、LPS和P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随入ICU时间延长,两组患者炎症指标均呈下降趋势。入ICU 24 h时,两组患者IL-6、LPS和PCT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入ICU 72 h时,观察组IL-6较对照组明显下降(ng/L:90.9±38.1比119.1±41.9, P<0.05),但两组LPS及PCT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d:9.77±2.76比12.47±3.85, 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ICU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比21.1%, P>0.05)。49例患者无一例发生严重出血事件。 结论:基于危险因素分层的AKI早期预警模型联合HP治疗脓毒症患者,无论是理论上还是临床实际工作中都是安全的,均有可操作性,且缩短了患者的ICU住院时间;但未能有效清除炎性介质,也不能降低脓毒症病死率,所以仍需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铝碳酸镁、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铝碳酸镁、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开滦总医院林西医院消化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患者120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三联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铝碳酸镁。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幽门螺杆菌清除率,胃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水平的差异,以及治疗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0%(57/6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3.3%(50/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23, P<0.05)。两组患者综合症状评分均随治疗时间的推移显著下降[观察组治疗前(9.6±2.2)分、治疗2周(5.5±1.5)分、治疗4周(4.3±1.2)分、治疗6周(3.1±0.8)分,对照组治疗前(9.4±2.5)分、治疗2周(7.2±1.3)分、治疗4周(6.6±1.4)分、治疗6周(4.5±1.0)分],且观察组综合症状评分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组间=23.54, P<0.05; F组内=87.62, P<0.05; F交互=8.47,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胃液VEGF水平显著升高,观察组(429.4±128.5) ng/L显著高于对照组(380.3±137.2) ng/L( t=2.02,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胃液EGF水平显著升高,观察组(658.1±164.0) ng/L显著高于对照组(583.5±135.1) ng/L( t=2.72, 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6.7%(4/60)、对照组8.3%(5/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12, P>0.05)。 结论:铝碳酸镁、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黏膜的再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维自我效能促进性干预策略对Hp阳性慢性胃溃疡患者遵医行为、自我效能及治疗转归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多维自我效能促进性干预策略对幽门螺杆菌(Hp)阳性慢性胃溃疡患者遵医行为、自我效能及治疗转归的影响。方法:招募临沂市中医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200例Hp阳性慢性胃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四联药物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多维自我效能促进性干预策略,两组干预时长均为2个月。干预前、干预2个月后,比较两组自我效能〔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自护能力〔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遵医行为、治疗转归(Hp清除率、溃疡愈合率)、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结果:干预2个月后,观察组GSES得分、ESCA各维度得分及总分、WHOQOL-BREF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本组干预前且高于对照组,总遵医率、Hp清除率、溃疡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多维自我效能促进性干预策略能提高Hp阳性慢性胃溃疡患者自我效能感及自护能力,加强患者遵医行为,对治疗转归及生活质量改善产生积极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