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经血量的评价方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月经过多(heavy menstrual bleeding,HMB)是妇科门诊女性患者就诊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对女性生活质量、工作效率、医疗成本产生重大影响。女性对自身月经失血量(menstrual blood loss,MBL)的认知是诊断和治疗HMB的关键决定因素。自从50多年前报道的碱性血红素法以来,许多新的月经血量测量方法逐渐被开发和改进。然而,随着HMB观念的更新,对MBL的评价尚缺乏公认有效的方法。本文检索国内外月经血量评估的相关研究,对月经血量评估方法进行综述,希望通过总结不同方法的实用性和局限性,为临床决策和实验研究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人骨髓标本中非肿瘤性异常细胞表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检测骨髓标本中非肿瘤性异常表型相关疾病,包括意义不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单克隆B细胞增多症(MBL)、Fcγ受体Ⅲ类B(FcγRⅢB)缺失、CD36缺失等的表型特征。方法:回顾性观察性研究。选取2020年1月3日至2024年3月31日于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进行骨髓白血病/淋巴瘤一步法MFC筛查肿瘤性疾病的24 864例患者。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以及MFC结果。根据年龄分为<45岁组(11 495例)、45~<60岁组(5 322例)、≥60岁组(7 081例);按疾病性质分为良性疾病组(8 336例)、恶性疾病组(15 562例)、其他组(966例)。分析各组骨髓标本中非肿瘤性异常表型的发生情况。结果:MGUS、MBL、FcγRⅢB缺失、CD36缺失的发生率分别为0.072%(18/24 864)、0.511%(127/24 864)、0.221%(55/24 864)、0.004%(1/24 864)。恶性疾病组MBL的发病率低于良性疾病组( P<0.001),MGUS的发病率高于良性疾病组( P=0.034)。良性疾病组中各疾病类型的MBL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其中全血细胞减少患者中MBL发生率最高为2.72%(48/1 765);恶性疾病组中,各疾病类型的MBL、MGUS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其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发生率均最高,分别为1.95%(3/154)、1.30%(2/154)。 结论:应用MFC进行白血病/淋巴瘤一步法检测的非肿瘤性异常细胞表型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对疾病的筛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度牙周炎患者种植体与天然牙相互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从改善天然牙牙周健康的角度,评价规律复查的重度牙周炎患者后牙区种植修复治疗对天然牙的影响,以及天然牙牙周状态对种植体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23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就诊,并完成后牙单冠种植修复治疗的重度牙周炎者53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37例,年龄(52.2±8.0)岁,种植体共136枚,缺牙区相邻天然牙135颗。回顾性比较种植前后口内余留天然牙的探诊深度(PD)、探诊出血(BOP)和松动度变化,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天然牙对种植体PD、BOP和末次复查时边缘骨丧失(MBL)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53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44.5±14.1)个月,最长复查间隔为(8.3±2.7)个月。缺牙区相邻天然牙PD由种植前的4.3(3.6,4.6)mm显著改善至末次复查时的3.6(3.2,4.0)mm( P<0.01),BOP(+)%由种植前的69.6%(94/135)显著改善至末次复查时的46.7%(63/135)( P<0.01),松动度≥Ⅱ度的牙齿占比由15.6%(21/135)显著降至5.9%(8/135)( P<0.01);同区段天然牙的PD≥4 mm%由种植前的21.0%(13.3%,26.0%)显著改善至末次复查时的18.0%(12.0%,25.0%)( P<0.05),BOP(+)%由种植前的29.0%(24.0%,35.0%)显著改善至末次复查的23.0%(18.0%,31.0%)( P<0.05),松动度≥Ⅱ度的牙齿数量由0.0(0.0,1.0)颗显著下降至0.0(0.0,0.8)颗( P<0.05);全口天然牙的功能牙齿单位(FTU)分值由种植前的8.0(6.0,10.0)分显著提升至末次复查时的12.0(12.0,12.0)分( P<0.01),PD≥4 mm%由种植前的11.0%(6.0%,25.0%)显著提升至末次复查时的13.0%(3.0%,21.0%)( P<0.05),种植前BOP(+)%[(17.0±9.7)%]与末次复查时[(14.6±7.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松动度≥Ⅱ度的牙齿数量由1.0(0.0,1.8)颗显著降为1.0(0.0,1.0)颗( P<0.05)。 结论:规律复查的前提下,重度牙周炎患者后牙区种植修复治疗有助于改善余留天然牙的PD、BOP和松动度,同时初诊牙周炎分期分级可影响种植体的PD和BOP。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阳极氧化及大颗粒喷砂酸蚀种植体近十年临床效果评价研究的荟萃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阳极氧化种植体和大颗粒喷砂酸蚀(sandblasted,large-grit,acid-etched,SLA)种植体的近10年临床应用效果研究进行荟萃分析,为种植体的临床选择及评估提供参考。方法:设置检索时限为2010年1月至2020年4月,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查找阳极氧化及SLA种植体相关临床研究。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严格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后,对纳入的研究依照非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评价指标(methodological index for non-randomized studies,MINORS)质量评价工具进行质量评价,并用Stata 14.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评价指标主要有:累积存留率(cumulative survive rate,CSR)、边缘骨丧失(marginal bone loss,MBL),并对文献间的异质性和发表偏倚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阳极氧化种植体分析共汇总22篇文献,包含6 276枚阳极氧化种植体。单组率荟萃分析显示,总CSR为98%(6 094/6 276)(95% CI:97%~98%, P<0.05),其中5年内CSR为98%(3 177/3 249)(95% CI:98%~99%, P<0.05),10年内CSR为97%(2 917/3 023)(95% CI:96%~98%, P<0.05);总MBL为1.02 mm(95% CI:0.69~1.34)。SLA种植体分析共汇总17篇文献,包含4 567枚SLA种植体。单组率荟萃分析显示,总CSR为99%(4 484/4 567)(95% CI:98%~100%, P<0.05),其中5年内CSR为99%(2 844/2 905)(95% CI:98%~100%, P<0.05),10年内CSR为99%(1 640/1 662)(95% CI:97%~100%, P<0.05);总MBL为0.69 mm(95% CI:0.44~0.95, P<0.05)。上述结果的偏倚检验 P值分别为0.822和0.284,提示无明显发表偏倚。 结论:荟萃分析提示,SLA种植体较阳极氧化种植体具有更高的CSR和更小的MB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牙槽嵴顶二次提升术在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严重不足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经牙槽嵴顶二次提升术在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严重不足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就诊的上颌后牙区单牙或多牙缺失患者25例,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32~49岁,牙槽嵴垂直骨高度1.5~3.0 mm,可用骨宽度≥6.0 mm,无急慢性上颌窦病变,提升区域无上颌窦纵隔。采用经牙槽嵴顶二次提升术共植入种植体33枚,种植体植入术后6个月行永久修复。根据上颌窦颊腭径宽度(sinus width,SW)将33个植入位点分为宽上颌窦组(16个,SW>15 mm)、中上颌窦组(12个,SW≥12 mm且≤15 mm)、窄上颌窦组(5个,SW<12 mm)。记录3组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植入时稳定性系数、两次术后即刻垂直骨高度,术后半年、修复后1年窦底骨高度变化,修复后1年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结果:最终纳入23例患者,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41.2±7.6)岁。33枚种植体愈合期及修复后1年存留率为100%(33/33)。宽上颌窦组植入时初期稳定性系数(50.81±2.69)显著小于中上颌窦组(60.58±2.54)和窄上颌窦组(63.12±3.58)( P<0.05);宽上颌窦组第1次术后即刻垂直骨高度[(7.99±1.13) mm]显著低于中上颌窦组[(8.95±0.81) mm]和窄上颌窦组[(9.18±0.90) mm]( P<0.05);宽上颌窦组第2次术后即刻垂直骨高度[(11.46±0.88) mm]显著低于中上颌窦组[(12.77±0.49) mm]和窄上颌窦组[(12.57±0.55) mm]( P<0.05)。宽上颌窦组修复后1年边缘骨吸收量[(0.91±0.05) mm]显著大于中上颌窦组[(0.79±0.10) mm]及窄上颌窦组[(0.74±0.07) mm]( P<0.05);修复后1年3组窦底骨高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中和窄颊腭径上颌窦应用经牙槽嵴顶二次提升术可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严重不足问题,其近远期临床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两种修复流程制作后牙全氧化锆种植单冠修复效果的3年临床随访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全数字化修复流程与常规修复流程制作的后牙全氧化锆种植单冠的3年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拟行后牙全氧化锆种植单冠修复的患者35例,女性17例,男性18例,年龄(49.0±15.4)岁(24~86岁)。分为全数字化组(采用全数字化修复流程制作全氧化锆种植单冠,即种植体植入术后即刻口内扫描,用数字化模型直接制作全氧化锆单冠,共14件)和常规组(种植体植入术后3个月取常规印模,灌制实体模型,模型扫描为数字化模型后制作全氧化锆种植单冠,共21件)。修复后3年对修复体颜色、表面质地、外形、边缘适合性进行评价;检查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健康状况,记录改良菌斑指数、探诊深度、探诊出血、边缘骨丧失量以及机械并发症情况。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两组比较。 结果:修复后3年修复体及种植体的总存留率均为100%(35/35)。两组修复体颜色、外形、表面质地和边缘适合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5件修复体中16件修复体出现邻接触丧失。35件修复体中10件螺丝孔封闭树脂下沉或脱落,全数字化组修复体螺丝孔封闭树脂下沉或脱落的发生率(4/14)与常规组[29%(6/2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改良菌斑指数、探诊深度、探诊出血和种植体近远中颈部边缘骨丧失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U=142.50, t=-0.53, U=119.50和133.00, P>0.05)。 结论:全数字化修复流程制作的后牙全氧化锆种植单冠的3年临床效果稳定,其临床修复效果与常规修复流程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白癜风外周血中MBL和Treg细胞及其因子水平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白癜风患者不同分期分型中血清甘露糖结合凝结素(mannose/mannan-binding lectin,MBL)、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和其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与其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确诊的50例白癜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白癜风临床分期标准分为稳定期(25例)和进展期(25例);根据白癜风临床分型原则分为节段型(14例)和非节段型(36例)。另选择2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不同分期、分型与对照组的外周血MBL、CD4 +CD25 +CD127 -Treg细胞及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CTLA-4)、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变化,并分析白癜风患者病情活动程度(vitiligo disease activity score,VIDA)与MBL等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稳定期及进展期白癜风患者血清MBL、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CD4 +CD25 +CD127 -Treg细胞及相关因子CD4 +CD25 +CD152 +(CTLA-4)水平明显降低,TGF-β水平明显升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g/mL:(4.76±0.56)比(4.32±0.56)比(3.80±0.43),%:(7.51±3.28)比(6.21±1.52)比(4.02±0.68),%:(4.04±1.84)比(4.00±2.04)比(2.36±1.08),ng/mL:(32.17±14.49)比(50.79±22.40)比(66.40±27.04), F=20.78、17.12、7.88、15.27, P值均<0.05],而IL-10表达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稳定期相比,进展期MBL、Treg细胞及相关因子CTLA-4水平明显降低,TGF-β水平明显升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0.001、0.003)。与对照组相比,节段型与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血清MBL及CD4 +CD25 +CD127 -Treg细胞水平明显降低,TGF-β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g/mL:(4.76±0.56)比(3.95±0.61)比(4.14±0.55),%:(7.51±3.28)比(5.49±1.48)比(4.97±1.65),ng/mL:(30.89±17.88)比(58.08±30.14)比(59.32±23.99), F=12.26、9.19、11.96, P值均<0.05],而相关因子CD4 +CD25 +CD152 +(CTLA-4)和IL-10表达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白癜风患者VIDA评分与MBL及CD4 +CD25 +CD127 -Treg细胞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与TGF-β呈显著正相关( r=-0.28、-0.36、0.31, P值均<0.05)。 结论:MBL、Treg及其细胞因子CTLA-4、TGF-β与白癜风的发病进程及其活动度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过敏性哮喘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过敏性哮喘是以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为特征的复杂的、多基因相关的疾病。真菌、尘螨是过敏性哮喘最主要的吸入过敏原,并常以多种过敏原混合形式存在。近年来,遗传学研究证明多个基因与过敏性哮喘发作相关。该文主要对与尘螨、真菌所致过敏性哮喘相关的基因如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33(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33,ADAM33)、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糖蛋白A为主的重复序列(glycoprotein A repetitions predominant,GARP)、Toll样受体3 (toll like receptor 3,TLR3)、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mannose-binding lectin 2,MBL2)、趋化因子(CC基序)配体17[chemokine(C-C motif) ligand 17,CCL17]等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对3T3-L1前脂肪细胞成脂分化的调节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nnan-binding lectin,MBL)对3T3-L1前脂肪细胞成脂分化的调节及其机制。方法:体外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成脂分化,同时给予不同浓度的MBL(0、1、10、20 μg/ml)干预。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变化,油红O染色和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测定法分析脂质积累情况。Western blot及qRT-PCR检测脂肪细胞成脂分化相关因子PPARγ及C/EBPα的蛋白质及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分析脂肪合成调控信号分子Akt的表达及磷酸化。结果:实验组各浓度MBL(0、1、10、20 μg/ml)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都无影响。3T3-L1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3 d,甘油三酯检测发现MBL处理组细胞内甘油三酯水平下降,并呈剂量依赖关系;油红O染色结果进一步显示,MBL处理组的脂滴数量显著减少,吸光度值也显著降低,同样呈现浓度依赖关系。Western blot及qRT-PCR检测结果证实,MBL处理组PPARγ和C/EBPα的蛋白质及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呈剂量依赖性。在MBL干预下,Akt的磷酸化水平也明显下调。结论:MBL通过Akt信号通路调控3T3-L1前脂肪细胞的成脂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对3T3-L1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自噬的调节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nnose-binding lectin, MBL)对3T3-L1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自噬的调节及其机制,为靶向自噬在固有免疫上预防肥胖及相关病理改变提供可行性。方法:体外培养3T3-L1前脂肪细胞进行诱导分化。油红O染色分析细胞分化成熟及脂滴积累情况,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MBL(0、1、5、10 μg/ml)对不同分化阶段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分析MBL(10 μg/ml)对不同分化阶段细胞自噬关键因子LC3B、Beclin1和p62蛋白的表达,油红O染色观察MBL干预下脂滴蓄积的改变,Western blot、qRT-PCR检测不同浓度MBL干预下自噬关键因子蛋白质及mRNA表达水平,基于自噬性降解的自噬流分析来进一步说明自噬活性,Western blot分析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分子的表达及磷酸化。结果: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经过10 d诱导的3T3-L1前脂肪细胞可达到完全分化状态;CCK-8结果表明实验组各浓度MBL(1~10 μg/ml)对不同分化阶段细胞增殖无影响;Western blot及qRT-PCR检测发现在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MBL处理组自噬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增强,并呈一定浓度依赖关系;油红O染色显示不同分化阶段脂肪细胞内脂滴在MBL干预下呈不同程度的减少;荧光显微镜检测结果进一步证实MBL通过增加自噬体的合成增强脂肪细胞自噬活性;并且在MBL干预下,AMPK的磷酸化水平明显上调,mTOR的磷酸化水平明显下调,同样呈现浓度依赖关系。结论:MBL通过AMPK/mTOR信号通路加快3T3-L1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自噬进程,降低脂质积累,为治疗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疾病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功能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