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肾损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是现今肿瘤治疗的一项重要的方法,包括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L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protein 4,CTLA-4)抑制剂,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益处,但是其不良反应值得关注。这些药物引发的免疫应答增强会导致免疫相关不良事件(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irAEs),对药物使用和患者预后很有影响。其可以发生在全身任何系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急性肾损伤(ICI 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ICI-AKI)是其中一种。其机制包括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丧失、药物特异性效应T细胞的再激活以及肾脏特异性自身抗体的产生。最常见的病理表现为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只有少数ICIs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病例被报道。ICI-AKI通常对早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反应良好,大多数患者可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我们对ICI-AKI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式以及管理策略的相关研究和进展进行综述,特别对其危险因素、ICIs的再启动及预后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有助于采取管理措施来降低ICI-AKI发生,改善肿瘤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共抑制分子在脓毒症免疫功能障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脓毒症是宿主应对感染时发生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的综合征,其病理生理核心是在发病初始,机体为了应对病原微生物入侵而引发剧烈的炎症反应,随后为了平衡免疫状态,机体开始抗炎、发生免疫细胞功能衰竭,最终引发免疫麻痹或免疫抑制。无论是在天然免疫还是在获得性免疫中,免疫细胞表面的共抑制分子,如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分子-3(TIM-3)、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自然杀伤细胞受体2B4(CD244)、B和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BTLA)及C型凝集素家族成员NKG2A (CD94),在调节免疫细胞功能低下致免疫抑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阻断这些共抑制分子与其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能显著改善脓毒症动物模型或脓毒症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本文主要概括归纳近年来一些共抑制分子在脓毒症免疫功能障碍中作用的热门研究,以期为脓毒症免疫功能监测及治疗靶点提供参考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HLA-G在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1型病毒阳性T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人白细胞抗原G(human leukocyte antigen G,HLA-G)在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1型病毒(human T-cell leukemia virus type 1,HTLV-1)阳性T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研究其在影响HTLV-1感染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检测HLA-G在HTLV-1阳性T细胞系(MT2和MT4)中的表达。构建HLA-G基因沉默的siRNA,用于敲低MT2和MT4细胞中的HLA-G,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观察HLA-G对HTLV-1蛋白Tax、P19表达的影响,同时在RNA水平监测HLA-G基因沉默后MT2和MT4细胞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CCK8法观察MT2和MT4细胞的增殖能力,Western blot检测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通路相关蛋白。结果:与HTLV-1阴性T细胞(Jurkat和MOLT4)比较,MT2和MT4细胞均高表达HLA-G分子。siRNA敲低MT2和MT4细胞中的HLA-G后,HTLV-1 Tax和P19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下降,抗病毒因子IFN-γ和TNF-α表达升高,MT2和MT4细胞的增殖能力和STAT3磷酸化水平均降低。结论:HTLV-1能诱导T细胞高表达免疫耐受分子HLA-G,抑制HLA-G表达可促进抗病毒因子的产生,降低IL-6及STAT3磷酸化水平,从而有效抑制HTLV-1的复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T淋巴细胞和NK细胞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表达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T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NK)细胞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表达及其在评估肝纤维化程度中的潜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就诊的320例慢性HBV感染者,将其分成免疫耐受期组(31例),免疫活动期组(184例),非活动期组(48例)和灰色区组(57例);同时纳入17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离每例研究对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CD3 + 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CD4 +和CD8 + T淋巴细胞)以及NK细胞及其亚群(NK-bright和NK-dim细胞)Tim-3表达频率和平均荧光强度(MFI)。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计算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计数比值指数(APRI)。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多组间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比较,组间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D3 + T淋巴细胞与NK细胞Tim-3表达比值在评估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肝纤维化进展中的预测价值。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免疫耐受期、免疫活动期、非活动期、灰色区和健康对照组年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和肝脏硬度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 H=12.40、169.70、210.70、25.17、24.21和86.50, P值均<0.05)。免疫耐受期、免疫活动期、非活动期和灰色区组APRI评分、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患者比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HBV-DNA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 H=89.45、118.00和14.81, χ2=148.20, P值均<0.05)。免疫耐受期、免疫活动期、非活动期、灰色区及健康对照组CD3 +、CD4 +和CD8 + T淋巴细胞以及NK细胞、NK-bright和NK-dim细胞Tim-3表达频率及MF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H=13.57、51.55、8.58、44.25、20.32、47.96和12.45、33.69、4.96、32.47、10.63、30.46, P值均<0.05)。慢性HBV感染者CD3 +、CD4 +和CD8 + T淋巴细胞Tim-3表达频率和MFI与ALT和AST水平均呈正相关( r=0.2134、0.4733、0.2090、0.4333、0.1771、0.4417、0.1780、0.3956、0.2618、0.4671、0.2614和0.4326, P值均<0.05);CD8 + T淋巴细胞Tim-3表达频率和MFI以及CD3 +和CD4 + T淋巴细胞Tim-3 MFI与TBil水平均呈正相关( r=0.1342、0.2635、0.2739和0.2526, P值均<0.05)。慢性HBV感染者NK及NK-dim细胞Tim-3表达频率和MFI与ALT、AST和TBil水平均呈负相关( r=-0.2671、-0.4093、-0.2451、-0.4099、-0.1807、-0.1823、-0.2733、-0.4224、-0.2576、-0.4206、-0.1798和-0.1946, P均<0.05); NK-bright细胞Tim-3 MFI与ALT、AST和TBil水平均呈负相关( r=-0.3775、-0.3562和-0.1633, P值均<0.05);CD3 +、CD4 +和CD8 + T淋巴细胞Tim-3表达频率和MFI与肝脏硬度值均呈正相关( r=0.1789、0.3896、0.1518、0.3521、0.2117和0.3579, P值均<0.05);CD4 +和CD8 + T淋巴细胞Tim-3表达频率和MFI以及CD3 + T淋巴细胞MFI与APRI评分均呈正相关( r=0.1487、0.2604、0.2296、0.4858和0.2853, P值均<0.05);NK和NK-dim细胞Tim-3表达频率和MFI以及NK-bright Tim-3 MFI与肝脏硬度值均呈负相关( r=-0.2686、-0.3975、-0.2852、-0.3991和-0.3531, P值均<0.05)。NK和NK-dim细胞Tim-3表达频率和MFI以及NK-bright细胞Tim-3 MFI与APRI评分均呈负相关( r=-0.3589、-0.4158、-0.3591、-0.4108和-0.3966, P值均<0.05)。CD3 + T淋巴细胞与NK细胞Tim-3表达比值预测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纤维化ROC曲线下面积为0.783(95% CI:0.723~0.843, P<0.05)。当截断值=0.612,敏感度为61.9%,特异度为99.3%。 结论:慢性HBV感染者T淋巴细胞和NK细胞Tim-3表达与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的相关性表现为相反的特征性,Tim-3分子在T淋巴细胞和NK细胞上表达比值对评估慢性HBV感染肝纤维化具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视肿瘤免疫治疗相关眼底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肿瘤免疫治疗是通过干预机体免疫系统,恢复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控制或清除肿瘤细胞的治疗效果。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是最常用的肿瘤免疫疗法之一,疗效好且应用广泛,但这些药物会引起葡萄膜炎、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病变和巩膜炎等免疫相关的眼部并发症,其成为眼部炎症的一种新病因。眼科医师掌握这些疾病的临床特点有助于及时诊断,同时与肿瘤医师密切配合,根据患者原发肿瘤情况、生存预后、眼部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严重程度、视力预后来综合判断,制定最优治疗方案,从而挽救患者的视力,提高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结缔组织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CTD合并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2例CTD并发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秩和检验。 结果:1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85岁,平均(51±23)岁;均无明确鸟类接触史。其中3例RA,7例SLE,1例pSS,1例未分化CTD;4例隐球菌脑膜炎,8例肺隐球菌病;12例均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起病前均曾单用或联合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治疗;血隐球菌抗原检测均阳性;6例行脑脊液检查,2例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2例脑脊液培养阳性,3例颅内压明显增高[最高>600 mmH 2O)(1 mmH 2O=0.009 8 kPa)];7例行肺穿刺活检,7例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阳性;6例发病时淋巴细胞<1.0×10 9/L,共2例检测了外周血CD4 + T细胞且水平明显降低。治疗方面,12例均静脉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4~6周),12例应用氟康唑,2例氟康唑联合两性霉素,1例氟康唑联合氟胞嘧啶,1例氟康唑联合两性霉素、氟胞嘧啶,均改为口服氟康唑序贯治疗,总疗程4~21个月,11例均痊愈,1例隐球菌脑膜炎症状缓解。 结论:CTD合并新型隐球菌感染临床症状不典型,发病可能与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有关,外周血淋巴细胞尤其是CD4 + T细胞降低更易感染,早期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此病治愈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rhTPO联合艾曲泊帕治疗allo-HSCT后血小板持续减少的效果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小剂量艾曲泊帕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持续血小板减少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20例诊断为allo-HSCT后血小板持续减少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移植后未达血小析植入标准[血小板计数(Plt)连续7 d不低于20×10 9/L且脱离血小板输注],接受rhTPO 15 000 U,1次/d,皮下注射;艾曲泊帕50 mg,1次/d,口服。治疗有效为治疗后Plt≥20× 10 9/L且连续7 d脱离血小板输注,治疗无效为治疗后Plt<20×10 9/L或未能脱离血小板输注。分析rhTPO联合小剂量艾曲泊帕治疗效果;评价不良反应;比较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的临床特征;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的总生存(OS)、无病生存(DFS)。 结果:20例患者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4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2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PFPR)10例,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SFPR)10例。患者移植后开始治疗的中位时间[ M( Q1, Q3)]为79 d(50 d,89 d),治疗持续中位时间为19.5 d(15 d,30 d)。20例中13例(65.0%)治疗有效(其中PFPR 8例,SFPR 5例),7例(35.0%)治疗无效。治疗有效患者的治疗起效中位时间为10 d(7 d,19 d)。联合治疗期间,5例氨基转移酶升高至正常值上限2.5倍以上或胆红素高于2倍正常值上限,无不良反应相关动脉栓塞、骨髓纤维化、原发病复发等。联合治疗前治疗有效组巨核细胞计数高于治疗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个(10个,20个)比2.5个(2个,4个); Z=-2.33, P=0.017];两组性别、基础疾病类型、人类白细胞抗原匹配程度、供受者血型、预处理方案、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输注CD34 +细胞数量、血小板减少症类型、合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真菌或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的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1年OS率分别为100.0%和42.9%,两组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1年DFS率分别为92.3%和28.6%,两组D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 结论:rhTPO联合小剂量艾曲泊帕治疗allo-HSCT后血小板持续减少具有一定的疗效,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源化CD19 CAR-T细胞治疗儿童及青少年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人源化CD19 CAR-T细胞(hCART19s)治疗儿童及青少年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R ALL)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筛选2016年5月至2021年9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入组NCT02782351临床试验中31例25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R/R ALL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hCART19s在年轻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hCART19s输注后1个月,短期疗效评估显示27例(87.1%)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或完全缓解兼部分血细胞计数缓解(CRi)。治疗期间,20例(64.5%)患者出现1~2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4例(12.9%)出现3~4级CRS;2例患者出现1级神经系统毒性。中位随访19.3(2.2~62.4)个月,中位无事件生存(E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15.7(95% CI 8.7~22.5)个月和32.2(95% CI 10.6~53.9)个月。桥接移植患者EFS和OS率均高于未桥接移植患者[EFS:(75.0±12.5)%对(21.1±9.4)%, P=0.010;OS:(75.0±12.5)%对(24.6±10.2)%, P=0.012];既往治疗线数>3次的患者EFS和OS率明显低于治疗线数≤3次的患者[EFS:0对(49.5±10.4)%, P<0.001;OS:0对(52.0±10.8)%, P<0.001]。截止随访终点,13例患者出现CD19阳性(CD19 +)复发,1例出现CD19阴性(CD19 -)复发。 结论:hCART19s可有效治疗儿童及青少年R/R ALL患者,其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桥接移植、治疗线数可对患者长期疗效及预后产生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三省份未治疗HIV-1感染者临床毒株分离及其独特重组型的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未治疗的经性传播和注射吸毒感染HIV-1患者的病毒分离特征和独特重组型特征,为了解不同传播途径感染HIV-1的病毒生物学特性和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不同的HIV-1传播风险,筛选北京、广西、四川3个省市新诊断未治疗的HIV-1患者,静脉采血检测病毒载量、CD4 + T细胞计数,以及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病毒分离,从病毒培养上清中提取RNA扩增全长序列,对序列进行分析。 结果:65名HIV-1感染者中,经男男性行为、异性性行为和注射吸毒感染分别为32(49.2%)、20(30.8%)和13(20.0%)例;亚型主要包括:26例(40.0%)CRF07_BC、23例(35.4%)CRF01_AE、9例(13.8%)独特重组型。共分离到46株HIV-1临床毒株,HIV-1分离阳性率与CD4 +T细胞显著负相关( χ2=4.22, P=0.04),而与病毒载量正相关( χ2=22.4, P<0.001);HIV-1的P24抗原含量多因素广义估计方程模型分析呈现类似结果。此外,广义估计方程模型显示P24抗原含量与培养时间正相关(52.14,95% CI: 9.42~94.87, P=0.017),病毒生长曲线分析显示,在培养后第14天,男男性行为感染者的病毒P24抗原水平显著高于异性性行为和注射吸毒感染者(调整后 P值分别为 P<0.01和 P<0.05)。9株独特重组型病毒均来自性传播感染者,男男性行为感染者中独特重组型的比例高于异性性行为感染者中的比例,且男男性行为感染者中的病毒基因重组断点多于异性性行为感染者。 结论:男男性行为感染者的血样对HIV-1病毒分离更敏感;性传播人群具有独特重组型多样性的特征,尤其是男男性行为感染者病毒基因重组更为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恶性黑素瘤免疫检查点抑制疗法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过去几年中已成为许多恶性黑素瘤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其旨在恢复并促进效应T细胞特异性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系统性增强全身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对于手术切除后具有高复发风险或处于疾病晚期(不可切除或存在转移)的患者都是较好的治疗选择。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的主要目标是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它们分别是中枢和外周免疫耐受的两个关键受体。本文主要讨论不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临床效应、可能存在的药物反应性预测标志物与相关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