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细胞淋巴瘤-XL在甲状腺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凋亡抵抗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检测B细胞淋巴瘤-XL基因(bcl-XL)在甲状腺癌组织和甲状腺癌细胞系的表达,探讨其是否参与甲状腺癌细胞的凋亡抵抗。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保存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61例甲状腺癌组织中bcl-XL的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其在5个甲状腺癌细胞株的蛋白表达。应用小分子bcl-XL抑制剂ABT-737处理甲状腺癌细胞,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方法观察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对凋亡信号蛋白的影响。结果:bcl-XL在53%(85/161)的甲状腺癌组织有明显表达。bcl-XL的表达与原发灶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785, P>0.05),与局部颈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呈正相关( χ2=7.848、8.531, P<0.01)。bcl-XL在5种甲状腺癌细胞系中均有明显表达,在乳头状癌细胞系TPC-1和未分化癌细胞系HTh83表达较高。bcl-XL小分子抑制剂ABT-737处理后,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抑制甲状腺癌细胞的活性,并诱导TPC-1细胞发生凋亡。Western blot检测显示ABT-737可促使凋亡关键酶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激活,PARP裂解。 结论:bcl-XL在甲状腺癌组织和甲状腺癌细胞表达普遍上调,可能是甲状腺癌细胞产生凋亡抵抗的因素之一。靶向抑制bcl-XL可激活凋亡信号,诱导甲状腺癌细胞发生凋亡,从而抑制甲状腺癌细胞生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砷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对A549细胞凋亡及促凋亡基因Bad和Bik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砷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对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细胞凋亡及促凋亡基因 Bad和 Bik表达的影响。 方法:于2020年10月,复苏培养A549细胞,利用细胞计数试剂CCK-8检测细胞活力,确定亚砷酸钠(NaAsO 2)染毒A549细胞的浓度和时间。研究分为NaAsO 2染毒组和代谢产物染毒组:NaAsO 2染毒组染毒剂量为0(对照组)、20、40、60 μmol/L;代谢产物染毒组包括60 μmol/L一甲基胂酸(MMA)染毒组、60 μmol/L二甲基胂酸(DMA)染毒组。采用Hoechst33342/碘化丙啶双染法(Ho/PI)观察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qRT-PCR)检测染毒后细胞Bad和Bik mRNA表达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Bad蛋白、磷酸化Bad(P-Bad-S112)蛋白、Bik蛋白、裂解Bik蛋白及下游蛋白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1)和细胞色素C(Cyt-C)的相对表达情况,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6、8、9的活性变化。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0、40、60 μmol/L NaAsO 2染毒组凋亡细胞占比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与对照组比较,2.0、4.0、6.0 μmol/LNaASO 2染毒组Bad mRNA表达水平、Bik mRNA表达水平升高,Bad蛋白、磷酸化Bad蛋白、Bik蛋白、裂解Bik蛋白、PARP1蛋白、Cyt-C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Caspase 3、6、8、9活性明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DMA染毒组Bad mRNA表达水平为1.439±0.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4),Bik 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88);MMA染毒组Bad和Bik 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85、0.063)。与对照组比较,MMA染毒组Bad、Bik、PARP1、Cyt-C蛋白相对表达量(0.696±0.023、0.707±0.014、0.907±0.031、1.032±0.0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69、0.669、0.859、0.771);DMA染毒组Bad、Bik、PARP1、Cyt-C蛋白相对表达量(0.698±0.030、0.705±0.022、0.908±0.015、1.029±0.0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479、0.636、0.803、0.984)。 结论:NaAsO 2可通过引起Bad和Bik蛋白过表达,启动磷酸化Bad的负反馈调节以及Bik的降解,激活下游蛋白PARP1、Cyt-C和Caspase途径,介导A549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乳腺癌易感基因1/2突变的遗传性乳腺癌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遗传性乳腺癌是指由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致病性胚系突变所致的恶性肿瘤。目前认为BRCA1/2基因与遗传性乳腺癌发病关系最为密切,突变会使正常功能丧失,基因组出现不稳定,继而致肿瘤发生,尤其对于胚系突变者,不仅乳腺癌患病风险极大增加,卵巢癌和其他癌症的概率也会提高。随着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的出现及临床应用,BRCA1/2基因已被作为乳腺癌治疗的新靶点。文章就BRCA1/2基因突变的遗传性乳腺癌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骨关节炎软骨中铁死亡相关微小RNA-信使RNA调控网络的构建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铁死亡相关微小RNA(miRNAs)-信使RNA(mRNAs)的调控网络并探讨其在骨关节炎(OA)中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下载软骨相关数据集GSE175961和GSE1140007,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铁死亡相关miRNAs和mRNAs,并进行富集分析、miRNA-mRNA网络构建以及诊断价值分析。最后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验证关键基因表达,并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其差异。 结果:GSE175961数据集中共筛选获得了15个差异表达miRNAs。使用TargetScan和miRDB数据库分别预测差异表达miRNAs的下游靶基因,共获得了5 115个共存的靶基因。与GSE1140007数据集中19个差异表达铁死亡基因取交集后共获得了4个下游铁死亡基因(PARP15、KLF2、CDKN1A、PDK4)。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构建了由15个差异表达的miRNAs和4个下游铁死亡基因组成的miRNA-mRNA调控网络。进一步富集分析表明,4个下游铁死亡基因与多种生物学功能和信号途径有关,如脂肪酸代谢、细胞周期调控、FOXO信号途径以及P53信号途径等。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表明,4个下游铁死亡基因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此外,使用外部数据集证实,CDKN1A和PDK4在OA软骨组织中表达降低。而列线图表明,OA发生率随CDKN1A和PDK4表达降低而升高。qRT-PCR证实,正常组和OA组中,CDKN1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22±0.890、0.035±0.031;PDK4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85±0.567、0.393±0.180。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铁死亡相关miRNA-mRNA调控网络与软骨退变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分子分型与基因组分析推动难治性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精准治疗:FUTURE试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疾病,分子分型可以提高诊断的精确性而有助于靶向治疗。本小组先前的研究根据潜在的治疗靶点,将三阴性乳腺癌分为了4种亚型。本次进行的FUTURE试验(临床试验注册号:NCT03805399)是一项基于疾病分型和基因组标志物的Ⅰb/Ⅱ期临床"雨伞试验",用于评估治疗靶点的有效性。本研究纳入了患有难治性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患者,根据肿瘤亚型和基因组标志物进行分层,并纳入以下7组,A组:吡咯替尼+卡培他滨,B组:雄激素受体抑制剂+CDK4/6抑制剂,C组:PD-1单抗+白蛋白紫杉醇,D组:包含PARP抑制剂的疗法,E和F组:含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疗法,G组:mTOR抑制剂+白蛋白紫杉醇。本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客观缓解率。入组了69例曾接受过1~8(中位数为3)种治疗策略的难治性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69例意向性治疗(ITT)患者中有20例(29.0%,95% CI为18.7%~41.2%)达到客观缓解。结果表明,免疫治疗组(C组)的ITT患者客观缓解率最高(52.6%,95% CI为28.9%~75.6%)。E组的ITT患者具有较好的客观缓解率(26.1%,95% CI为10.2%~48.4%),但有更多高级别(≥3级)的不良事件发生。本研究为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提供了新概念,证明了以分型为基础的靶向治疗可以给难治性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带来临床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黄柏调控铁死亡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黄柏通过铁死亡途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Herb数据库筛选黄柏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对应的靶点蛋白,并使用Uniprot数据库将靶点蛋白名称转化为基因ID。在GenCards、OMIM、DrugBank、DisGeNET数据库中获取RA疾病靶点。利用FerrDb数据库收集铁死亡在激动物、抑制物和标志物3方面的基因。然后,利用Venny平台获取黄柏活性成分靶点基因、RA靶点基因和铁死亡相关基因的交集基因,并使用Cytoscape 3.9.1软件绘制"活性成分-靶点-RA-铁死亡"网络图。使用String和DAVID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基因本体论(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PyMOL、AutoDock Vina软件和RCSB PDB数据库对活性成分与关键基因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共筛选出11个黄柏活性成分(槲皮素、β-谷固醇、苦楝酮、烛毒素A、黄柏呈、掌叶大黄二蒽酮A、黄连宁、鬃毛酮、Kihadalactone A、尼洛替星、豆甾醇)和34个交集基因(PTGS2、AR、JUN、PRKCA、TGFB1、EGFR、CDKN1A、MAPK1、RB1、IL6、TP53、HIF1A、HSPA5、HMOX1、CAV1、IFNG、ALOX5、PTEN、NFE2L2、PARP1、PPARA、GSTM1、MTOR、PIK3CA、MDM2、MAPK8、GSK3B、SIRT1、DHODH、EZH2、AKR1C2、AKR1C1、STAT3、MAPK3)。预测得到TP53、JUN、STAT3、HIF1A、PTEN、SIRT1、EGFR、MTOR、MAPK3、AR 10个黄柏调控铁死亡抗RA的可能作用靶标,介导细胞对氧化应激的反应、对药物的反应、HIF-1、FoxO和ErbB等信号通路调控铁死亡途径,从而对抗RA的发生及进展。对接结果显示,关键基因与其对应的黄柏活性成分间存在分子结合位点。结论:黄柏可能通过铁死亡效应以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多种作用机制治疗R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甲基化转移酶WTAP调节转录激活因子4表达加剧缺氧/复氧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甲基化转移酶Wilms肿瘤蛋白1相关蛋白(WTAP)在缺氧/复氧(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中的调节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①实验一:将H9C2心肌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和H/R模型组。采用H/R诱导H9C2细胞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空白对照组不进行处理。采用N6-甲基腺苷(m6A)RNA甲基化测定试剂盒检测m6A水平;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甲基化转移酶〔WTAP、甲基转移酶样蛋白(METTL3、METTL14)〕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②实验二:将H9C2心肌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H/R+sh-NC组、H/R+sh-WTAP组。H/R+sh-WTAP组转染sh-WTAP以敲降WTAP表达,其余各组制模方法同实验一。转染48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WTAP、活化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化多聚二磷酸腺苷酸核糖聚合酶(PARP)、转录激活因子4(ATF4)、蛋白激酶RNA样内质网激酶(PERK)、磷酸化PERK(p-PERK)和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ATF4阳性表达情况。③实验三:将H9C2心肌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H/R+sh-NC组、H/R+sh-WTAP和H/R+sh-WTAP+ATF4组。H/R+sh-WTAP+ATF4组用过表达质粒ATF4转染H9C2心肌细胞,其余各组制模方法同实验二。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ATF4、CHOP、活化caspase-3和活化PARP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实验一:H/R模型组m6A甲基化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显著上调。RT-qPCR检测结果显示,H/R模型组METTL3、METTL14和WTAP基因表达水平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上调,以WTAP上调最显著;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呈相同趋势。提示甲基化转移酶WTAP的表达水平在H/R诱导的心肌细胞中显著上调。②实验二:H/R+sh-WTAP组细胞凋亡水平较H/R+sh-NC组明显减少〔(14.16±1.58)%比(24.51±2.38)%, 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H/R+sh-WTAP组WTAP、活化caspase-3、活化PARP、p-PERK、ATF4和CHOP的蛋白表达水平均较H/R+sh-NC组显著下调。荧光显微镜下显示,H/R+sh-WTAP组ATF4阳性信号较H/R+sh-NC组显著减弱〔(19.36±1.81)%比(32.83±2.69)%, P<0.01〕。提示敲降WTAP可抑制H/R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和内质网应激。③实验三:H/R+sh-WTAP+ATF4组细胞凋亡水平较H/R+sh-WTAP组显著增加〔(26.61±2.76)%比(17.14±0.87)%, 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H/R+sh-WTAP+ATF4组ATF4、CHOP、活化caspase-3和活化PARP的蛋白表达水平较H/R+sh-WTAP组显著上调。提示过表达ATF4可逆转sh-WTAP对H/R诱导的心肌细胞中内质网应激和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结论:甲基化转移酶WTAP可调节ATF4表达,介导细胞凋亡和内质网应激,促进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促癌基因SNORA72对结直肠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核仁小RNA(snoRNA)SNORA72基因在不同癌症特别是结直肠癌(CRC)中的表达模式及其对CRC细胞的生长及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应用开放的癌症数据库分析SNORA72在不同癌症组织和CR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构建过表达或敲低SNORA72的CRC细胞株HT29,将HT29细胞株分为过表达SNORA72组(LV-SNORA72)及其阴性对照组(LV-NC)、敲低SNORA72表达组(ASO-SNORA72)及其阴性对照组(ASO-N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HT29细胞中SNORA72表达情况。分别检测在体外过表达或敲低SNORA72后,对细胞增殖、细胞克隆形成、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的影响。对LV-SNORA72组及LV-NC组的HT29细胞进行不同剂量 60Co γ射线照射,检测各组细胞的存活分数(SF)和凋亡率。采用转录组学分析法探讨SNORA72影响HT29细胞生长可能的作用机制。两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癌症数据库分析发现SNORA72在包括CRC在内的多种癌症组织中高表达,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q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LV-NC组相比,LV-SNORA72组SNORA72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2.68±0.06)对(1.00± 0.1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570, P<0.001)。另外,与ASO-NC组相比,ASO-SNORA72组SNORA72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降低[(0.61±0.08)对(1.00±0.1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355, P<0.05)。细胞增殖检测结果显示,在实验的第3、4、5天,LV-SNORA72组的吸光度值明显高于LV-NC组[(0.79±0.05)对(0.51±0.09)、(1.78±0.04)对(1.22±0.05)、(3.30±0.05)对(2.19± 0.06)],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582、16.400、31.200,均 P<0.001)。相反,ASO-SNORA72组的吸光度值明显低于ASO-NC组[(0.42±0.07)对(0.55±0.05)、(1.04±0.08)对(1.25±0.05)、(1.46± 0.09)对(1.74±0.08)],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957、6.147、8.471,均 P<0.01)。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LV-SNORA72组的克隆形成率明显高于LV-NC组[(40.87±1.70)%对(26.60± 0.4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140, P<0.001)。相反,ASO-SNORA72组的克隆形成率明显低于ASO-NC组[(9.60±0.40)%对(12.43±0.3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910, P<0.001)。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LV-SNORA72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LV-NC组[(1.89±0.16)%对(2.64±0.1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115, P<0.01)。相反,ASO-SNORA72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ASO-NC组[(6.44±0.54)%对(3.92±0.3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644, P< 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ASO-NC组相比,ASO-SNORA72组可以促进凋亡蛋白PARP和Caspase3发生剪切活化,Bax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同时抑制抗凋亡蛋白Survivin和Bcl-2的表达。放射敏感性分析的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在经1、2、4、6 Gy γ射线照射后,LV-SNORA72组细胞的SF均较LV-NC组增加[(0.89±0.05)对(0.81±0.03)、(0.64±0.10)对(0.47± 0.01)、(0.16±0.04)对(0.09±0.01)、(0.04±0.01)对(0.02±0.01)],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063、8.802、4.045、2.937,均 P<0.05)。放射诱导的细胞凋亡结果显示,在4 Gy照射后48 h和72 h,与LV-NC组相比,LV-SNORA72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8.14±0.12)%对(9.86±0.22)%、(11.26±0.52)%对(15.83±1.54)%],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470、9.208,均 P<0.05);在8 Gy照射后48 h和72 h,与LV-NC组相比,LV-SNORA72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13.29±0.17)%对(14.88±0.58)%、(19.82±0.56)%对(23.7±0.6)%],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201、7.819,均 P<0.05);在12 Gy照射后48 h和72 h,与LV-NC组相比,LV-SNORA72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14.06±0.32)%对(18.56±1.08)%、(22.19±0.02)%对(26.84±0.66)%],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054、9.369,均 P<0.001)。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SNORA72过表达影响细胞活化、细胞黏附、免疫和炎症反应,以及细胞迁移和增殖等生物学过程。 结论:SNORA72在CRC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且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过表达SNORA72促进CRC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增加细胞放射抵抗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硫仑/铜复合物联合多柔比星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检测双硫仑/铜复合物(DSF/Cu)联合多柔比星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浓度5.000、2.500、1.250、0.625、0.313、0.156、0.078、0.039、0.019、0.009 μmol/L的多柔比星及相同浓度梯度的DSF/Cu(Cu 2+固定浓度1 μmol/L)分别处理HepG2细胞,噻唑蓝(MTT)法计算多柔比星和DSF/Cu对HepG2细胞的半抑制浓度(IC 50)。以上述浓度梯度的多柔比星单独及联合0.15 μmol/L的DSF/Cu处理HepG2细胞,MTT法分析单用多柔比星及联合DSF/Cu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CompuSyn软件计算两药作用的联合指数(CI)。将HepG2肝癌细胞分为未处理组(不添加任何药物)、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组(仅加入与DSF/Cu处理组等量的DMSO)、DSF/Cu处理组(IC 50浓度的DSF/Cu处理)、多柔比星处理组(IC 50浓度的多柔比星处理)、多柔比星+DSF/Cu处理组(IC 50浓度的多柔比星及DSF/Cu联合处理),以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HepG2肝癌细胞中ALDH +细胞数量的改变,干细胞成球实验检测各组HepG2肝癌细胞成瘤性的改变,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HepG2肝癌细胞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SOX9)、c-Myc、LC3-Ⅱ/Ⅰ和裂解的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cleaved PARP)蛋白的表达。组间两两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组间多个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多柔比星和DSF/Cu对HepG2肝癌细胞作用48 h的IC 50分别为0.869 8、0.553 8 μmol/L。多柔比星联合0.15 μmol/L的DSF/Cu对HepG2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单用多柔比星( t=8.930, P<0.01),CompuSyn分析显示多柔比星联合DSF/Cu对HepG2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呈协同作用(CI<1)。流式细胞分析显示,DSF/Cu处理组[(0.886±0.082)×10 5]和多柔比星处理组[(1.374±0.041)×10 5]HepG2肝癌细胞中ALDH +细胞数量低于未处理组[(1.859±0.979)×10 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800、6.444, P<0.05)。多柔比星+DSF/Cu处理组[(0.306±0.122)×10 5]HepG2肝癌细胞中ALDH +细胞数量明显低于DSF/Cu处理组和多柔比星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590、11.730, P<0.01)。干细胞成球实验显示,DSF/Cu处理组(2.167±1.169)和多柔比星处理组(21.170±4.875)中HepG2肝癌干细胞球体数量少于未处理组(46.500±5.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9.800、8.567, P<0.05)。多柔比星+DSF/Cu处理组(0.833±0.753)中HepG2肝癌干细胞球体数量少于多柔比星处理组(21.170±4.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100, P<0.01)。而与DSF/Cu处理组(2.167±1.169)比较,多柔比星+DSF/Cu处理组(0.833±0.753)干细胞球体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2.349, 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SF/Cu处理组和多柔比星+DSF/Cu处理组HepG2肝癌细胞中Her-2、SOX9、c-Myc蛋白的表达低于未处理组(0.132±0.013比0.049±0.010比0.950±0.052、0.325±0.049比0.311±0.038比0.922±0.027、0.308±0.041比0.235±0.027比0.816±0.092, F=412.50、113.20、47.54, P<0.05),而LC3-Ⅱ/Ⅰ和Cleaved PARP蛋白表达高于未处理组(1.527±0.201比2.629±0.224比0.766±0.159、0.906±0.083比0.834±0.058比0.039±0.001, F=35.15、170.40, P<0.05)。多柔比星处理组HepG2肝癌细胞中Her-2和SOX9蛋白的表达低于未处理组(0.275±0.018比0.950±0.052、0.535±0.034比0.922±0.027, t=17.440、12.680, P<0.05),但c-Myc、LC3-Ⅱ/Ⅰ和Cleaved PARP蛋白的表达与未处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14±0.097比0.816±0.092、1.329±0.152比0.766±0.159、0.063±0.017比0.039±0.001, t=1.042、4.205、2.061, P>0.05)。多柔比星+DSF/Cu处理组中c-Myc、Her-2和SOX9蛋白的表达低于多柔比星处理组(0.235±0.027比0.914±0.097、0.049±0.010比0.275±0.018、0.311±0.038比0.535±0.034, t=9.579、15.520、6.222, P<0.05),而LC3-Ⅱ/Ⅰ和Cleaved PARP蛋白表达高于多柔比星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29±0.224比1.329±0.152、0.834±0.058比0.063±0.017, t=6.800、17.980, P<0.05)。 结论:双硫仑/铜复合物联合多柔比星能够协同抑制HepG2肝癌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CSCs及干性基因相关蛋白并诱导肝癌细胞发生自噬和凋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列腺癌的基因组突变和治疗及其联合疗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免疫疗法在各种恶性癌症治疗的进展中已被证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在晚期前列腺癌(PCa)的试验中却出乎意料地令人失望。对参与前列腺癌患者治疗的病理学家和临床医生来说,了解影响PCa生物学和生殖系(可遗传)突变的风险、PCa中发生的体细胞(获得性)突变的作用以及这些突变对潜在治疗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将对前列腺癌的基因组突变包括错配修复基因(MMR)、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或乳腺癌易感基因2(BRCA2)、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2(CDK12),以及其新的、发展的治疗领域,包括免疫治疗、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疫苗及其联合治疗进行综述。这些治疗方法结合起来可能会改变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的未来前景和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