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诊老年重症病毒性肺炎患者临床特征与住院死亡危险因素预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急诊科老年重症病毒性肺炎(severe viral pneumonia,SVP)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3年12月7日至31日,北京安贞医院急诊科首次接诊的老年SVP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和并发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与住院死亡相关的危险预测因素并通过ROC曲线评估危险因素的预测效能.结果:共纳入132例患者,生存组53例,死亡组79例,中位年龄81.0(75.0,86.0)岁,住院病死率为59.8%.85.6%的患者至少合并一种基础疾病,其中高血压最常见(67.5%),其次为慢性心脏疾病(50.8%)和2型糖尿病(4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就诊时床旁快速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quick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qSOFA)≥ 2、Ⅰ 型呼吸衰竭和 hs-CRP 升高,以及就诊 2~3d 仍存在Ⅰ型呼吸衰竭、hs-TNI和D二聚体持续增高是老年SVP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4和0.786.结论:qSOFA ≥ 2分、Ⅰ型呼吸衰竭、hs-CRP升高、以及hs-TNI与D二聚体持续增高可作为早期识别老年高危SVP患者的危险预测因子,值得急诊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分级管理时加以警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糖尿病黄斑缺血患者黄斑区结构和微血管改变定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糖尿病黄斑缺血(DMI)患眼黄斑区结构和微血管改变。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23年1~7月于唐山市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DMI患者23例31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4例23只眼,女性9例8只眼;年龄(59.5±4.6)岁。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小组制定的DMI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DMI组、中度DMI组、重度DMI组,分别为8、12、11只眼。采用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患眼黄斑中心凹1 mm范围内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VP)的血流密度(VD)、灌注面积(FA)、小血管VD(SVD),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VD、FA以及外层视网膜、脉络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对比观察不同程度DMI组患眼黄斑区结构和微血管改变。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DMI严重程度与GCC、外层视网膜、脉络膜厚度以及内层视网膜VD、FA和SVP的VD、SVD、FA的相关性。 结果:轻度DMI组、中度DMI组、重度DMI组患眼GCC( F=70.670)、外层视网膜厚度( H=12.393),视网膜SVP的VD( F=105.506)、SVD( H=25.300)、FA( F=107.655),内层视网膜VD( H=24.098)、FA( H=25.3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2.441, P>0.05)。组间两两比较:GCC厚度和SVP的VD、SVD、FA以及内层视网膜VD:重度DMI组与中度DMI组、中度DMI组与轻度D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外层视网膜厚度:重度DMI组与中度D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内层视网膜FA:重度DMI组与中度DMI组、轻度D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GCC( r s=-0.918)、外层视网膜厚度( r s=-0.448)以及内层视网膜VD( r s=-0.894)、FA( r s=-0.918),视网膜SVP的VD( r s=-0.919)、SVD( r s=-0.924)、FA( r s=-0.939)均与DMI程度呈负相关( P<0.05);脉络膜厚度与DMI程度无相关性( r s=-0.081, P>0.05)。 结论:不同程度DMI患眼GCC、外层视网膜、脉络膜厚度以及视网膜SVP的VD、SVD、FA和内层视网膜VD、FA降低,且除脉络膜厚度外,均与DMI程度呈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研究1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及脉络膜的血流变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系统(SS-OCTA)分析1型糖尿病(T1DM)患者的视网膜及脉络膜的血流变化。方法::横断面研究。随机抽取2022年1—5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T1DM确诊患者19例(36眼)作为TIDM组以及眼科门诊眼部健康体检者18例(35眼)作为对照组,应用OCTA采集黄斑区6 mm×6 mm范围内视网膜浅层血管(SVP)、视网膜深层血管复合体(DCC)、脉络膜毛细血管层(CC)、脉络膜层血流灌注面积及脉络膜厚度(CT)。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2组间差异,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灌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在SVP层中,2组视网膜浅层血管黄斑区1~<3 mm范围内灌注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5, P=0.028);相对于对照组,T1DM组主要减少的区域为鼻侧( t=-2.16, P=0.034)及下方( t=-2.68, P=0.009)。在DCC层中,相对于对照组,T1DM组的1~<3 mm( t=-3.00, P=0.004)和3~6 mm( t=-2.16, P=0.034)均存在灌注面积的显著减少。在CC层中,2组的灌注面积差异主要集中在黄斑中心凹3 mm区域范围内。脉络膜灌注面积在1~<3 mm以及3~6 mm区域内,T1DM组脉络膜灌注面积较对照组均减少( t=-2.24, P=0.028; t=-2.81, P=0.008)。2组间CT在各分区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DR发生之前,T1DM患者的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灌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且视网膜血流变化集中在深层血管复合体,脉络膜血流变化集中在毛细血管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学龄期儿童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和厚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并分析学龄期儿童黄斑区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和视网膜厚度与屈光度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2022年5~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学龄期儿童182名纳入研究。其中,男性95名,女性87名;年龄6~12岁;等效球镜度(SE)+0.50~-6.00 D。根据右眼SE将受检者分为正视眼组(+0.50≤SE<-0.50 D)、低度近视眼组(-0.50≤SE<-3.00 D)、中度近视眼组(-3.00≤SE≤-6.00 D),分别为54、71、57例。采用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仪对右眼黄斑区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软件自动将黄斑中心凹6 mm范围内视网膜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分别为直径1 mm的中心凹区、1~3 mm的内环区、3~6 mm的外环区。测量黄斑区6 mm范围内不同分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VP)、深层毛细血管丛(DVP)血流密度和视网膜厚度。单因素线性回归、多重线性回归、平滑曲线拟合、阈值效应分析黄斑不同分区SVP、DVP、视网膜厚度与屈光度的相关性。结果:正视眼组、低度近视眼组、中度近视眼组受检眼中心凹区、内环区、外环区SVP( F=6.64、26.06、22.69)、DVP( F=7.97、25.01、5.09)血流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心凹区、内环区、外环区SVP( β=-0.56、-1.17、-0.79)、DVP( β=-1.03、-0.93、-0.45)血流密度均与SE呈正相关( P<0.05)。平滑曲线拟合、阈值效应、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心凹区SVP、DVP血流密度与SE呈线性正相关( β=-0.91、-1.40, P<0.05);内环区、外环区SVP、DVP血流密度与SE为存在拐点(<3.00 D)的倒U型曲线关系。SE<-3.00 D时,内环区、外环区SVP、DVP血流密度均与SE呈正相关( P<0.05);SE>-3.00 D时,除内环区DVP血流密度外,其余均与SE呈负相关( P<0.05)。正视眼组、低度近视眼组、中度近视眼组受检眼内环区、外环区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5.47、16.36, P<0.05);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2.16, P>0.05)。单因素线性回归、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内环区、外环区视网膜厚度与SE呈负相关( β=1.99、3.05, P<0.05);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与SE无相关性( β=-1.65, P>0.05)。 结论:屈光度+0.50~-6.00 D的学龄期儿童,随屈光度增加,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逐渐升高,内环区、外环区先升高后降低;内环区、外环区视网膜厚度逐渐降低,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未发生显著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SMILE术后视网膜血流和神经节复合体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运用扫频OCT(SS-OCT)和OCT血管造影(OCTA)评估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后视网膜分层血流密度(VD)及神经节细胞(GCL)复合体的变化,为评估SMILE术后眼后段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系列病例研究。连续性纳入2021年10至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行SMILE的近视患者39例(39眼)。所有患者除行眼科常规检查外,由同一人于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行SS-OCT和OCTA检查,均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由内置的SS-OCTA算法自动分析得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中心凹区(0≤直径≤1 mm)、旁中心凹区(1 mm<直径≤3 mm)、中心凹周围区(3 mm<直径≤6 mm)的放射状视乳头旁毛细血管(RPCP)、浅层血管丛(SVP)、中层血管丛(ICP)和深层血管丛(DCP)的VD;同时分析得出黄斑区鼻上方、上方、颞上方、颞下方、下方、鼻下方6个区域GCL复合体厚度。不同时间点各参数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结果::术后1个月时,患者裸眼视力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有所提升( t=4.78, P<0.001)。旁中心凹区和中心凹周围区RPCP的VD在各随访时间点间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4.63, P=0.007; F=11.60, P<0.001),且术后1 d、1周和1个月旁中心凹区和中心凹周围区RPCP的VD均小于术前(均 P<0.05)。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和中心凹周围区SVP的VD在各随访时间点间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8.61, P<0.001; F=8.45, P<0.001; F=3.81, P=0.018),与术前相比,各区域SVP的VD均在术后1 d下降(均 P<0.05),术后1周和1个月恢复(均 P>0.05)。旁中心凹区和中心凹周围区ICP的VD在各随访时间点间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6.06, P=0.002; F=9.54, P<0.001),且它们ICP的VD在术后1 d均下降(均 P<0.05),术后1周和1个月均恢复(均 P>0.05)。中心凹周围区DCP的VD在各随访时间点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61, P=0.001),术后1 d下降( P=0.001),术后1周和1个月恢复( P=0.069、1.000)。中心凹区RPCP、ICP,中心凹区和旁中心凹区DCP的VD在各随访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6个区域GCL厚度和总区域的平均GCL厚度在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0.75~27.79,均 P<0.001),且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轻微增加(均 P<0.001)。 结论::近视患者SMILE术后黄斑区视网膜VD在术后1 d下降,术后1周基本恢复,GCL复合体厚度在术后1个月仍有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盆腔淤血综合征的分类及治疗评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盆腔淤血综合征(PCS),是导致慢性盆腔痛(CPP)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患者症状描述多不明确,常影响临床医师对疾病的判断。本文总结近年来关于PCS分类及评估系统的相关研究,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并为临床医师提供新的诊疗思路。由于缺乏有效可靠的分类工具,对于PCS的认知发展受限严重,症状-静脉曲张-病理生理学(SVP)分类被用于PCS的分类,SVP分类可更为精确地描述PCS的临床特征、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但无法整体体现出疾病的严重程度。PCS的治疗多以介入栓塞或药物治疗为主,但缺乏明确的临床评估系统以判断疗效。关于PCS的特异性评估工具的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生命质量(QoL)的评估可采用疾病特异性QoL盆腔静脉曲张问卷(PVVQ),关于症状、体征及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可采用疾病特异性盆腔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表(PVCSS)。临床医师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量表联合影像学检查,排除主观影响并量化治疗结果。完善并统一临床评估方式,量化患者的症状体征,对于PCS诊治相关研究的优化必不可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大豆MADS-box基因功能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13
MADS-box是植物体内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其家族成员具有典型的MIKC结构、高度保守的N端MADS以及保守性较低的I域和C端.MADS-box基因广泛表达于植物的根、茎、叶、花、芽等组织部位,并参与调控花期、花器官发育、种子发育及非生物胁迫响应等过程.近年来的研究报道显示,不同MADS-box基因的表达模式不尽相同,其功能也存在较大差异.本文概述了大豆MADS-box基因家族的结构及分类,总结了大豆MADS-box基因家族花发育ABCDE模型中相关成员及SVP1 SOC1、FLC等基因的研究进展.最后对大豆MADS-box的研究提出了展望,为今后进一步挖掘和利用该类转录因子基因进行大豆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重症病毒性肺炎机械通气脱机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分析重症病毒性肺炎(severe viral pneumonia, SVP)行机械通气治疗成功脱机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SVP患者75例,给予机械通气治疗,脱机成功56例为观察组,脱机失败19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基线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脱机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年龄(χ2=6.73,P=0.01)、并发低氧血症[14例(25.00%) vs. 10例(52.63%)]、通气时间[(4.80±0.88) vs. (8.89±1.38)]d、APACHE Ⅱ评分[(16.62±3.60) vs. (28.93±3.57)]分、心理状况(χ2=6.04,P=0.01)、肺部浸润性阴影分布(χ2=23.44,P=0.00)及血清白蛋白水平[(34.52±1.81) vs. (26.47±1.84)]g/L比较优(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2.639,P=0.016)、并发低氧血症(OR=2.047,P=0.023)、通气时间长(OR=1.728,P=0.001)、APACHE Ⅱ评分高(OR=2.297,P=0.001)、心理状况较差(OR=1.881,P=0.004)、肺部浸润性阴影分布≥3/4(OR=2.134,P=0.012)和白蛋白含量较低(OR=0.710,P=0.029)是SVP机械通气成功脱机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并发低氧血症、通气时间、APACHE Ⅱ评分、心理状况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是SVP行机械通气成功脱机影响因素,临床应高度关注提高机械通气脱机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Natural variation in the SVP contributes to the pleiotropic adaption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across contrasted habitats
编辑人员丨2024/2/3
Coordinated plant adaptation involves the interplay of multiple traits driven by habitat-specific selection pressures.Pleiotropic effects,wherein genetic variants of a single gene control multiple traits,can expedite such adaptations.Until present,only a limited number of genes have been reported to exhibit pleiotropy.Here,we create a 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population derived from two Arabidopsis thaliana(A.thaliana)ecotypes originating from divergent habitats.Using this RIL population,we identify an allelic variation in a MADS-box transcription factor,SHORT VEGETATIVE PHASE(SVP),which exerts a pleiotropic effect on leaf size and drought-versus-humidity tolerance.Further investigation reveals that a natural null variant of the SVP protein disrupts its normal regulatory interactions with target genes,including GRF3,CYP707A1/3,and AtBG1,leading to increased leaf size,enhanced tolerance to humid conditions,and changes in flowering time of humid conditions in A.thaliana.Remarkably,polymorphic variations in this gene have been traced back to early A.thaliana populations,providing a genetic foundation and plasticity for subsequent colonization of diverse habitats by influencing multiple traits.These findings adv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plants rapidly adapt to changing environments by virtue of the pleiotropic effects of individual genes on multiple trait alteration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灰毡毛忍冬MADS-box家族基因SVP克隆及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目的 克隆获得灰毡毛忍冬Lonicera macranthoides MADS-box家族基因SHORT VEGETATIVE PHASE(SVP),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时空表达特异性和蛋白原核表达等特性分析.方法 根据灰毡毛忍冬转录组数据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技术克隆LmSVP基因全长;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编码蛋白的序列特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reverse-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分别检测该基因在灰毡毛忍冬2个品种"龙花"和"金翠蕾"叶片、花早期和晚期中的表达水平;最后构建pTOPO-D1-LmSVP原核表达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蛋白表达.结果 LmSVP基因全长1472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长720 bp,编码239个氨基酸,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26 712.63.进化树分析表明,LmSVP蛋白与中华猕猴桃、小粒咖啡的SVP蛋白亲缘关系最近.qRT-PCR结果显示,LmSVP基因在"龙花"和"金翠蕾"品种中的表达均存在组织特异性表达,其在叶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花中;而在花发育不同时期,LmSVP基因表达量没有明显差异.LmSVP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出蛋白,蛋白表达结果显示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6 710,与预测相符合.结论 通过对LmSVP基因的全长克隆、序列分析和表达特性鉴定,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调控花蕾型灰毡毛忍冬蕾期长及花冠不开放的功能提供实验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