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远端桡动脉入路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行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经远端桡动脉入路(dTRA)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行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经dTRA或常规桡动脉入路(TRA)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 10 033 例复杂冠状动脉病变(B2 型及C型病变)患者,其中TRA组 9 625 例、dTRA组 408 例;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各纳入 391 例患者.比较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后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PCI术中资料(包括病变特点、介入操作成功率等)、入路相关大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前,dTRA组中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心肌梗死病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史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TRA组(P均<0.05);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的基线资料相似(P均>0.05).倾向性评分匹配前,与TRA组相比,dTRA组中B2 型病变患者比例较高,而C型病变、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的患者比例较低(P均<0.05),两组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与TRA组相比,dTRA组中应用IVUS的患者比例较低,而支架置入数量较多(P均<0.05),两组在SYNTAX积分、指引导管大小、靶病变分布、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患者比例、介入操作成功率、入路相关大出血事件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TRA相比,经dTRA对复杂冠状动脉病变行介入治疗同样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苏合香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合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应用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研究苏合香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合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石家庄市人民医院住院的MCI合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苏合香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冠心病PCI临床常规治疗,苏合香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苏合香1 g治疗,每天1次,疗程为1个月.对每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SYNTAXⅡ评分.应用静息数字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D-SPECT)+瑞加诺生负荷D-SPECT评估PCI术后7 d、3个月心肌17节段分布下的心肌缺血节段数、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肌灌注总积分.应用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PCI术后7 d、3个月患者的认知障碍情况;记录PCI术后3个月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PCI术后7 d的MMSE评分、MoCA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肌缺血节段数、心肌灌注总积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合香组PCI术后3个月的MMSE评分、MoCA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肌缺血节段数、心肌灌注总积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苏合香可明显改善MCI合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心肌灌注、心功能和认知功能情况,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1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1(GDF11)水平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的相关性以及基于GDF11联合传统危险因素构建连线图模型对STEMI发生的预测效能。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选取2016—2018年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STEMI组。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血脂水平、血液检查实验室指标及GDF11水平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STEMI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明确各指标与SYNTAX、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建立STEMI发生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各模型预测效能大小。结果:共纳入367例研究对象,对照组172例,STEMI组195例,年龄(66.5±11.8)岁,男性222例(60.49%),STEMI组血清GDF11水平低于对照组[36.20(16.60,70.75)μg/L比85.00(53.93,117.10)μg/L,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血清GDF11( OR=0.98,95% CI:0.97~0.99)及传统的独立相关因素如吸烟史、糖尿病史、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a)和载脂蛋白A1/B是STEMI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 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示血清GDF11与SYNTAX评分及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 P<0.05)。血清GDF11联合传统独立相关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AUC=0.85,95% CI:0.81~0.89)较传统的独立相关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AUC=0.80,95% CI:0.75~0.84)和血清GDF11构建的模型(AUC=0.76,95% CI:0.72~0.81)对STEMI的发生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P<0.01)。 结论:血清GDF11是STEMI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且与STEMI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基于GDF11联合传统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STEMI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远端缺血预适应对开通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时造影剂诱导急性肾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远端缺血预适应(RIPC)对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造影剂诱导急性肾损伤(CI-AKI)发生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选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进行择期开通CTO病变的冠心病患者2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IPC组( n=142)和对照组( n=140)。采用胱抑素C(CysC)水平变化作为CI-AKI诊断的标准:应用造影剂后24 h CysC水平高于基线水平≥10%。分析两组患者间的基线资料和CI-AKI发生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CI-AKI的影响因素。 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及陈旧性心肌梗死、既往冠状动脉外科搭桥术、PCI术史及实验室检测指标、CTO病变靶血管及病变特征、造影剂用量、日本多中心CTO注册研究(J-CTO)评分、SYNTAX评分、PCI成功率及植入支架数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根据CysC水平变化,RIPC组CI-AKI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8.3%比29.3%, P=0.036)。Logistic分析显示,术前肌酐( OR=1.018,95% CI:1.006~1.030, P=0.003)、CysC( OR=5.200,95% CI:2.714~9.963, P<0.001)、造影剂用量( OR=1.013,95% CI:1.007~1.019, P<0.001)及J-CTO评分( OR=1.834,95% CI:1.145~2.939, P=0.012)是CI-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RIPC( OR=0.391,95% CI:0.199~0.765, P=0.006)是其保护因素。 结论:CTO病变患者PCI术前采用RIPC干预可减少术后CI-AKI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冠状动脉病变中低危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特点及介入术后远期预后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解剖中低危(SYNTAX评分≤32)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连续纳入2013年1至12月在阜外医院行PCI且SYNTAX评分≤32、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根据患者SYNTAX评分水平分为SYNTAX评分≤22组和23≤SYNTAX评分≤32组。主要终点是5年心原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次要终点包括5年全因死亡和重复血运重建。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PCI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3 899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年龄(59.4±9.8)岁,其中男性2 888例(74.1%)。SYNTAX评分≤22组3 450例,23≤SYNTAX评分≤32组449例。术后5年,与SYNTAX评分≤22组相比,23≤SYNTAX评分≤32组患者重复血运重建发生率更高[18.9%(85/449)比15.2%(524/3 450),log-rank P=0.019],两组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和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HR=1.05,95% CI 1.02~1.08, P<0.001)、慢性阻塞性肺病( HR=3.12,95% CI 1.37~7.07, P=0.007)和血清肌酐清除率(CCr)<60 ml/min( HR=3.67,95% CI 2.05~6.58, P<0.001)是5年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心室射血分数( HR=0.94,95% CI 0.91~0.96, P<0.001)是其保护因素。既往PCI史( HR=2.04,95% CI 1.38~3.00, P<0.001)、入院血糖水平≥11.1 mmol/L( HR=2.49,95% CI 1.32~4.70, P=0.005)和CCr<60 ml/min( HR=1.85,95% CI 1.14~2.99, P=0.012)是5年再发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23≤SYNTAX评分≤32( HR=1.54,95% CI 1.09~2.16, P=0.014)是PCI术后5年重复血运重建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或再发心肌梗死均无独立相关性。残余SYNTAX评分与远期预后无关。 结论:在合并糖尿病且冠状动脉病变中低危的冠心病患者中,SYNTAX评分23~32增加5年重复血运重建风险;患者临床特征与远期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等远期心血管事件相关,而血运重建程度与其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冠状动脉支架内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5年预后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支架内慢性完全闭塞(IS-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PCI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将符合纳排标准的IS-CTO患者212例纳入IS-CTO组,以1∶1的比例匹配原发性CTO患者212例纳入原发CTO组。记录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PCI成功率。PCI成功定义为成功行CTO靶病变支架置入术。随访患者术后5年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主要终点为心原性死亡联合心肌梗死的复合事件。次要终点为即刻手术成功、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相关心肌梗死、血运重建、靶血管相关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再住院。结果:共纳入424例患者,年龄(57.8±10.5)岁,其中男性364例。与原发CTO组比较,IS-CTO组患者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58.7±9.2)%比(61.0±7.7)%, P=0.01],术前SYNTAX评分较高(19.4±8.3比15.3±10.0, P<0.01),靶病变为左前降支者占比更高[42.9%(50/212)比23.6%(91/212), P<0.01]。IS-CTO组的PCI成功率[71.7%(152/212)比69.8%(148/212), P=0.70]和并发症发生率[40.6%(86/212)比36.3%(77/212), P=0.37]与原发CTO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年随访结果显示,IS-CTO组的心原性死亡联合心肌梗死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高于原发CTO组[10.8%(23/212)比4.7%(10/212), P=0.02],差异主要由心肌梗死事件驱动[9.0%(19/212)比4.2%(9/212), P=0.05]。IS-CTO组的其他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有高于原发CTO组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意义( P均>0.05)。 结论:IS-CTO患者接受PCI的即刻手术安全性与有效性良好,但其远期心原性死亡及心肌梗死风险较原发CTO病变患者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triglyceride-glucose,TYG)指数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和心血管内科确诊为AMI的320名患者,入院后收集的患者的一般基本资料包括身高、体重、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等,同时取外周血3~5 mL进行血清学资料的检验并记录数据,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根据冠状动脉造影计算TYG指数和SYNTAX(synergy between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with taxus and cardiac surgery,SYNTAX)评分,首先排除8例肝肾功能不全者、9例不愿意参加本项研究者、20例既往行过冠状动脉介入术和冠状动脉搭桥术者,将符合入组标准的283名患者按照SYNTAX评分分组,低分病变组(0~22分),高分病变组(≥23分);再将患者按照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三组,通过SPSS 25统计分析软件分析数据,P-P图检验数据的正态性,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 ± 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即 M( Q1, Q3)表示,按照SYNTAX分组的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即Mann-Whitney U检验(两样本)。按照冠脉病变支数分组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即Kruskal-Wallis检验(多样本),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TYG指数、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与AMI冠状动脉SYNTAX评分和病变支数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回归模型判断TYG指数预测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价值。 结果:将所有患者按照SYNTAX分为两组,随着TYG指数的增高,SYNTAX评分也相应增高,高分组的TYG指数高于低分组( P<0.05);将所有患者按照病变支数分为三组,多支病变组的TYG指数高于双支病变组及单支病变组( P<0.05)。通过ROC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TYG指数联合HBA1c对于判断AMI合并SYNTAX高分病变的曲线下面积为0.875,通过ROC受试者工作者曲线分析TYG指数对于预测AMI合并SYNTAX高分病变的曲线下面积为0.812,灵敏度74.4%,特异度75.6%。 结论:TYG指数与AMI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与HBA1c联合可以预测冠脉病变严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HCR与MICS-CABG在低射血分数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的早中期疗效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杂交冠状动脉再血管化(HCR)与微创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CS-CABG)在低射血分数非糖尿病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早、中期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完成的53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0.40,且不合并糖尿病的HCR与MICS-CABG病例,其中36例接受了分站式HCR治疗(HCR组),17例接受了MICS-CABG多支血管旁路移植术(MICS组)。HCR组患者先行左侧肋间小切口左乳内动脉(LIMA)至左前降支(LAD)旁路移植术,1~4周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LAD以外的冠状动脉病变;MICS-CABG组患者经左侧肋间小切口行多支病变血管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MICS组SYNTAX评分显著高于HCR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MICS组术后24 h肌钙蛋白I、胸腔引流量、输血量和呼吸机通气时间显著高于HCR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随访12个月,两组均无患者死亡,LIMA-LAD移植血管均通畅;且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比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低射血分数的非糖尿病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患者,HCR与MICS-CABG均为微创、安全的治疗手段,早、中期疗效满意。如果LAD以外的血管病变适合PCI治疗,HCR应为首选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生物可吸收支架串联置入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安全性分析: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生物可吸收支架(BRS)串联置入的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入选北部战区总医院2019年7月至2022年4月接受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置入Neovas支架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77例,其中串联BRS组63例和单BRS组314例。比较两组的PCI相关资料及随访期间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卒中及美国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2~5型出血,以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净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其中,MAC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及卒中,净不良事件包括MACCE及BARC 2~5型出血。手术即刻成功定义为支架成功置入的前提下,残余狭窄<20%且PCI术后靶血管达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流3级。对串联BRS组的11例接受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患者的影像进行分析。结果:最终入选的377例患者的年龄为(52.5±10.7)岁,其中男性比例80.4%(303/377)。2组的手术即刻成功率均为100%,串联BRS组的≥50%狭窄病变血管数、靶血管数、SYNTAX评分、后扩张球囊数、导丝数、支架总长度、对比剂用量及手术时长等均高于单BRS组( P均<0.05)。串联BRS组与单BRS组比较血管内超声及OCT应用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单BRS组1例患者于术后住院期间发生缺血性卒中,两组住院期间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及BARC 2~5型出血事件发生。随访时间352.0(193.0,421.0)d。随访期内全因死亡[0比0.6%(2/314), P=1.000]、心原性死亡[0比0.3%(1/314), P=1.000]、非致死性心肌梗死[0比1.0%(3/314), P=1.000]、靶血管血运重建[3.2%(2/63)比1.6%(5/314), P=0.736]、BARC 2~5型出血[3.2%(2/63)比5.7%(18/314), P=0.604]及MACCE[3.2%(2/63)比2.9%(9/314), P=0.894]、净不良事件[6.3%(4/63)比8.6%(27/314), P=0.553]的发生率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串联BRS组11例(17.5%)患者的OCT分析结果显示,3例(27.3%)为BRS首尾紧密相连的无重叠连接,即刻支架膨胀率(95.47±0.04)%;8例(72.7%)为BRS重叠连接,即刻支架膨胀率(90.32±0.44)%。 结论:在中低危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冠状动脉长病变串联置入BRS安全可行,可获得与置入单枚BRS相同的近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冠状动脉旋磨及支架置入+TAVR“一站式”手术的可行性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合并冠状动脉重度钙化及狭窄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行经导管冠状动脉旋磨及支架置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一站式”手术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9年4到10月于阜外医院接受冠状动脉旋磨及支架置入+TAVR“一站式”手术治疗的患者3例。收集患者的术前临床、影像学(包括超声心动图及主动脉根部及全主动脉CT)评估资料,及冠状动脉介入、TAVR手术资料和手术效果、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例患者,其中2例为女性,年龄范围66~80岁,平均胸外科医师学会(STS)风险评分为7.8%,术前平均主动脉瓣最大流速为4.4 m/s,平均跨瓣压差为52.3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为48.6%。2例患者需旋磨靶病变位于前降支中段,1例位于左主干到前降支,3例均合并非旋磨靶病变,平均SYNTAX积分为20分。术中均采用股动脉入路,先进行主动脉瓣跨瓣留置猪尾导管,然后行冠状动脉靶病变旋磨并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同期进行非旋磨靶病变的支架置入,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予以主动脉瓣球囊扩张及自膨胀瓣膜置入,1例因瓣膜位置偏高予以“瓣中瓣”置入。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即刻效果满意,术中均无并发症。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平均主动脉瓣最大流速为2.1 m/s,平均跨瓣压差为9.3 mmHg,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9%。随访6个月内无死亡,无冠状动脉再次血运重建。结论:对于合并冠状动脉重度钙化及狭窄且外科风险较高的AS患者,行冠状动脉旋磨及支架置入+TAVR“一站式”手术治疗初步结果满意,该技术具有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