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BDNF/TrkB通路探讨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电针"百会""四神聪"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大鼠缺血侧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通路、突触素(SYN)表达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含量的影响,探究电针改善CIRI后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8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和非穴组,每组12只.模型组、电针组和非穴组大鼠采用改良ZeaLonga线栓法制备CIRI模型.电针组予电针"四神聪""百会",疏密波,频率2 Hz/10 Hz,电流强度1 mA;非穴组电针双侧肋下非经非穴点,电针参数同电针组.两组干预均每次30 min,每天1次,持续7 d.干预期间,于每日固定时间测量大鼠体质量;于干预第 1、3、7 天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干预前后采用小动物磁共振成像技术测量大鼠脑梗死体积.干预后,采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大鼠学习记忆功能;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缺血侧海马SYN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缺血侧海马BDNF、TrkB、SYN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大鼠缺血侧海马IL-1β、IL-18含量.结果:干预第2~7天,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下降(P<0.01);与模型组和非穴组比较,电针组大鼠体质量增加(P<0.01).干预第 1 天,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组和非穴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升高(P<0.01);干预第3、7天,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高于假手术组(P<0.01);干预第7天,电针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低于模型组与非穴组(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1);与模型组和非穴组比较,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穿越平台次数增加(P<0.01).干预前,模型组、电针组和非穴组大鼠左侧脑室出现明显高信号梗死灶;干预后与模型组和非穴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占比下降(P<0.01).模型组与非穴组大鼠神经元细胞排列疏散且紊乱、胞质深染且胞核固缩;电针组大鼠神经元细胞数目、排列情况趋于假手术组,胞质深染及胞核固缩现象较模型组减轻.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海马SYN阳性表达及BDNF、TrkB、SYN蛋白表达减少(P<0.01,P<0.05),IL-1β、IL-18含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和非穴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缺血侧海马 SYN 阳性表达及 BDNF、TrkB、SYN 蛋白表达增加(P<0.01,P<0.05),IL-1β、IL-18含量下降(P<0.01).结论:电针"百会""四神聪"可能通过激活BDNF/TrkB信号通路转导,减轻神经炎性反应,促进突触可塑性恢复来改善CIRI大鼠学习记忆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diffuse leptomeningeal glioneuronal tumor)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病理科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术后及病理会诊确诊的5例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观察其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以及预后,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5例患者中2例男性,3例女性。年龄2~53岁(中位年龄11岁),其中小于16岁患者3例。临床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或肢体无力。磁共振成像(MRI)均提示颅内和椎管内弥漫性结节性软脑膜增厚和强化,部分囊性变,伴或不伴脑实质受累。临床诊断炎性病变3例,描述性占位性病变2例。光镜下,肿瘤在软脑膜内呈弥漫性或巢团状生长,5例中3例表现为低或中等密度的形态单一的少突胶质细胞样肿瘤细胞,未见坏死和核分裂象;2例细胞密度较高,轻-中度异型,核大深染,核分裂象可见,并见肾小球样微血管增生。免疫表型:5例肿瘤均突触素、Olig2阳性,IDH1、H3 K27M阴性;4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局灶阳性,1例NeuN部分阳性,Ki-67阳性指数1%~35%。分子遗传学显示:4例BRAF融合基因阳性,2例染色体1p缺失、19q完整,3例未见到1p及19q杂合性共缺失。5例患者术后随访13~2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1例患者27个月后死亡,余4例患者无肿瘤进展证据。结论: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罕见,且极易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炎性病变相混淆,应结合临床影像学、形态学、相应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分子遗传学综合判断,以避免误诊耽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产前补充牛磺酸对宫内生长受限幼鼠感觉运动及海马突触素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产前补充牛磺酸对宫内生长受限(IUGR)幼鼠感觉运动能力及海马区突触素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妊娠期全程饥饿法建立IUGR鼠模型。孕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IUGR组、IUGR+牛磺酸组。2周龄幼鼠行悬吊实验和平衡木实验,测试其感觉运动能力,2周测试结束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区突触素表达,并将幼鼠感觉运动能力与海马区突触素表达量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8 d IUGR组幼鼠悬吊实验时间、平衡木实验分数均较正常对照组下降[(14.62±3.46) s比(25.38±5.92) s, P<0.001;(9.08±1.38)分比(12.08±1.16)分, P<0.001];IUGR+牛磺酸组悬吊实验时间[(22.77±5.16) s]、平衡木实验分数[(11.08±1.38)分]均高于IUGR组(均 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IUGR组海马区突触素平均吸光度值、蛋白表达均小于正常对照组[(53.96±2.37)%比(61.68±3.07)%, P<0.001;1.82±0.23比2.23±0.17, P<0.001)];IUGR+牛磺酸组的平均吸光值[(60.27±2.59)%]、蛋白表达(2.07±0.17)均较IUGR组升高(均 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海马区突触素表达与悬吊实验、平衡木实验均呈正相关(均 P<0.05)。 结论:产前补充牛磺酸可通过促进IUGR幼鼠海马区突触素表达,提高幼鼠感觉运动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针对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电针对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5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12):假手术组(Sham组)、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组(SAE组)、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电针组(SAE+EA组)和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假电针组(SAE+SEA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建立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模型。术前2 d,SAE+EA组选取百会、曲池和足三里穴进行连续10 d的电刺激,给予2/15 Hz的疏密波,刺激强度以小于1.5 mA引起轻微的肌肉收缩为准,每天刺激30 min。SAE+SEA组在相应穴位旁开5 mm处针刺并连接刺激电极,但不进行电刺激。术后14 d时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突触囊泡蛋白(SYN)和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的表达,行高尔基染色计数海马CA1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行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病理学结果,并行锥体神经元计数。 结果:与Sham组比较,SAE组海马SYN和PSD-95表达下调,海马CA1区神经元基树突和顶树突棘密度降低,SAE+EA组海马PSD-95表达下调,海马CA1区神经元顶树突棘密度升高,SAE组、SAE+EA组和SAE+SEA组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计数减少( P<0.05);与SAE组比较,SAE+EA组海马SYN和PSD-95表达上调,海马CA1区神经元基树突和顶树突棘密度升高,锥体神经元计数增加( P<0.05),海马CA1区病理学损伤减轻,SAE+SEA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SAE+EA组比较,SAE+SEA组海马SYN和PSD-95表达下调,海马CA1区神经元基树突棘和顶树突棘密度降低,锥体神经元计数减少( P<0.05)。 结论:电针减轻大鼠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的机制可能与减轻海马神经元突触损伤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CT检查影像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的CT检查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国内2家医疗中心收治的30例(温州市中医院13例和温州市人民医院17例)GNE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3例,女7例;年龄为(62±4)岁,年龄范围为27~78岁。患者行腹部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由2位有>20年工作经验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观察分析图像。观察指标:(1)CT检查情况。(2)治疗及术后病理学检查。(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 结果:(1)CT检查情况:30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胃底部14例,胃体部10例,胃窦部6例;肿瘤呈椭圆形18例,不规则形12例;肿瘤呈内生型15例,外生型13例,壁内型2例。G1级神经内分泌瘤最大径为(6.8±1.6)cm,其中<5.0 cm 4例,5.0~10.0 cm 4例;G2级神经内分泌瘤最大径为(8.3±2.7)cm,其中<5.0 cm 1例,5.0~10.0 cm 4例,>10.0 cm 2例;G3级神经内分泌癌最大径为(17.8±2.2)cm,其中5.0~10.0 cm 6例,>10.0 cm 9例。肿瘤呈膨胀性生长14例,浸润性生长16例。肿瘤边界清晰14例,不清晰16例。CT平扫检查结果示肿瘤密度均匀10例,密度不均匀20例。肿瘤实质部分呈等密度9例,CT值为(34.0±3.5)HU;低密度18例,CT值为(16.6±1.4)HU;高密度3例,CT值为(45.3±3.6)HU。30例患者中,瘤内见小点状或小类圆形坏死囊变灶21例;肠系膜淋巴结、腹膜、肝转移及邻近网膜受侵犯10例;腹腔积液17例。CT增强检查结果示轻度强化12例,CT值为(56.5±6.3)HU;中度强化15例,CT值为(66.0±5.4)HU;明显强化3例,CT值为(76.6±5.8)HU。均匀强化7例,不均匀强化23例。8例患者有迂曲血管。(2)治疗及术后病理学检查:30例患者中,10例伴肠系膜淋巴结、腹膜、肝转移及邻近网膜受侵患者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14例无周围组织侵犯和转移患者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6例肿瘤直径<4 cm,无周围组织侵犯和转移患者行内镜下切除治疗。30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GNEN,其中G1级神经内分泌瘤8例,G2级神经内分泌瘤7例,G3级神经内分泌癌15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显示:30例GNEN患者中,突触素阳性30例,嗜铬粒蛋白A阳性23例,细胞角蛋白阳性9例。(3)随访情况:30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0~8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9个月。30例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43.3%(13/30),其中G1级神经内分泌瘤、G2级神经内分泌瘤、G3级神经内分泌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8、3/7和4/15。结论:GNEN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病理学分级多见于G3级,以胃底及胃体部多见。CT检查结果示肿瘤呈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肿块,肿瘤易囊变,增强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预输注青年大鼠血浆对七氟烷诱发老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及ERK-CREB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预输注青年大鼠血浆对七氟烷诱发老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及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20只,18月龄,体重550~6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30):对照组(C组)、七氟烷麻醉组(S组)、青年大鼠血浆组(P组)和ERK抑制剂SL327组(SL组)。P组和SL组尾静脉注射经过处理的3月龄青年大鼠血浆100 μl/次,C组和S组尾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2次/周,共4周。注射完毕后S组、P组和SL组大鼠吸入3%七氟烷麻醉3 h,麻醉前SL组尾静脉注射ERK抑制剂SL327 50 mg/kg。于麻醉前1 d和麻醉后3、7 d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认知功能;随后处死大鼠分离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磷酸化ERK(p-ERK)、磷酸化CREB(p-CREB)、突触蛋白、突触素Ⅰ和突触囊泡蛋白的表达水平,透射电镜下观察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并记录突触数量。 结果:与C组比较,其余3组大鼠麻醉后各时点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海马p-ERK、p-CREB、突触蛋白、突触素Ⅰ和突触囊泡蛋白的表达下调,突触数量减少( P<0.05)。与S组比较,P和SL组大鼠麻醉后各时点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次数增加,海马p-ERK、p-CREB、突触蛋白、突触素Ⅰ和突触囊泡蛋白的表达上调,突触数量增加( P<0.05)。与P组比较,SL组大鼠麻醉后各时点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海马p-ERK、p-CREB、突触蛋白、突触素Ⅰ和突触囊泡蛋白的表达下调,突触数量减少( P<0.05)。 结论:预输注青年大鼠血浆减轻可减轻七氟烷诱发老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与激活ERK-CREB信号通路,改善海马突触可塑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盆腔恶性颗粒细胞瘤 18F-FDG PET/CT显像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69岁,无明显诱因尿频尿急2个月余就诊。超声提示盆腔内见巨大低回声团块,与阴道及子宫分界不清。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 CA)19-9 50.08(正常参考值范围:0~30.00) kU/L,余常规检查均正常。患者57岁绝经。行 18F-FDG PET/CT(Vereos,荷兰Philips)显像(图1),综合考虑为盆腔恶性病变伴肝、双肺多发转移。后行超声引导下经阴道盆腔肿物穿刺活组织检查术,术后穿刺病理(图2)示:穿刺纤维组织中可见异型细胞团。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广谱细胞角蛋白AE1/AE3(-),结蛋白(desmin;-),Hep-1(-),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阳性细胞数5%),CA125(-),S-100(+),组织细胞CD68(+),CD56(-),突触素(synaptophysin, Syn;-),嗜铬素A(chromogranin A, CgA;-),Melan A(-),少许穿刺组织。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该例患者符合软组织颗粒细胞瘤(granulosa cell tumor, GCT)。以TC(紫杉醇脂质体281 mg+卡铂600 mg)方案化疗2个周期后出院,之后患者病情快速进展,最终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功能性电刺激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和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突触素-微管相关蛋白2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功能性电刺激是否改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是否增加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突触素(SYN)-微管相关蛋白2(MAP2)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方法:选用清洁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90只,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安慰刺激组和电刺激组,每组大鼠30只。安慰刺激组和电刺激组应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制作全脑缺血模型。3组大鼠根据治疗时间的不同再分为治疗3、7、14 d 3个亚组,每组10只大鼠。于造模成功后第7天开始,电刺激组给予功能性电刺激,假手术组和安慰刺激组给予假刺激,每日1次,每次30 min。功能性电刺激3、7和14 d后,应用Morris水迷宫评估大鼠学习记忆功能。3组大鼠处死后,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BDNF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SYN和MAP2蛋白的表达。结果:功能性电刺激14 d后,定位导航测试的第3、4、5天,安慰刺激组的逃逸潜伏期显著长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 P<0.05);第6天的空间探索测试结果显示,安慰刺激组的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短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 P<0.05)。治疗3 d后,安慰刺激组海马CA1区BDNF mRNA的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显著降低( P<0.05);治疗7 d后,安慰刺激组海马CA1区BDNF mRNA的含量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14 d后,安慰刺激组海马CA1区BDNF mRNA的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显著降低( P<0.05)。治疗7、14 d后,安慰刺激组的MAP2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 P<0.05)。治疗7 d后,安慰刺激组的SYN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假手术组( P<0.05);治疗14 d后,安慰刺激组的SYN蛋白含量显著低于电刺激组和假手术组( P<0.05)。 结论: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可上调BDNF-SYN-MAP2通路中的相关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促进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认知功能恢复的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5例颅内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临床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多形性黄色星型细胞瘤(PXA)的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探讨其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纳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7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收治的25例颅内PXA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特征及治疗方式,并随访研究其预后。结果:25例患者中首发症状以头痛(12例)及癫痫(8例)最为常见。肿瘤位置多见于顶叶(8例),其次为颞叶(6例)、额叶(6例)。病理结果中,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Ⅱ级患者肿瘤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平均阳性率为6.4%,P53平均阳性率21.2%;WHO分级Ⅲ级患者的Ki-67平均阳性率为22.2%,P53平均阳性率为48.3%。15例检测突触素(Syn)蛋白患者中阳性12例。20例患者术后随访31个月,存活19例,9例未见肿瘤复发或残留,其中WHO Ⅱ级8例,WHO Ⅲ级1例。结论:病理结果在PXA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WHO Ⅱ级患者预后明显优于Ⅲ级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小RNA-211-5p靶向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激酶受体及配体B2信号通路对脊髓神经损伤和功能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检测微小RNA(miR)-211-5p、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激酶受体B2(EphB2)及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激酶配体B2(ephrin B2)在脊髓损伤(SCI)后脊髓组织以及神经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其对SC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和效果。方法: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采用斯普拉格-道利(SD)大鼠和未受伤的PC12细胞进行前瞻性研究。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和SCI组,每组各30只,在术后不同时间点(1、3、7、14、21和28 d)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miR-211-5p和Eph/ephrin B2 mRNA的相对表达含量;另将SCI大鼠分为重组慢病毒载体LV-miR-211-5p组(A组)、空慢病毒载体LV-eGFP(B组)、0.9%氯化钠组(C组),每组15只,分别重组慢病毒载体、空慢病毒载体和0.9%氯化钠注射于脊髓损伤处头、尾侧,于术后1、7和14 d收集BBB评分,检测脊髓组织中的miR-211-5p和Eph/ephrin B2 mRNA的相对表达含量,另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GAP-43和突触素的表达。另外用150 μmol/L过氧化氢(H 2O 2)建立PC12损伤细胞系模型,分别用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细胞系的凋亡率和凋亡相关蛋白和含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211-5p是否靶向调控EphB2。 结果: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术后不同时间点,SCI组的miR-211-5p在损伤后1、3、7、14、21和28 d水平低于假手术组(0.70 ± 0.03比1.00 ± 0.10、0.60 ± 0.04比1.00 ± 0.05、0.45 ± 0.10比1.00 ± 0.12、0.30 ± 0.06比1.00 ± 0.15、0.20 ± 0.05比1.00 ± 0.13、0.10 ± 0.02比1.00 ± 0.07),EphB2和ephrinB2水平高于假手术组(1.10 ± 0.05比1.00 ± 0.01、1.80 ± 0.01比1.00 ± 0.08、2.30 ± 0.01比1.00 ± 0.10、2.60 ± 0.01比1.00 ± 0.05、2.80 ± 0.01比1.00 ± 0.06、3.00 ± 0.01比1.00 ± 0.07,1.20 ± 0.05比1.00 ± 0.02、1.60 ± 0.01比1.00 ± 0.03、2.10 ± 0.10比1.00 ± 0.01、2.40 ± 0.11比1.00 ± 0.09、2.70 ± 0.13比1.00 ± 0.05、2.90 ± 0.12比1.00 ± 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4 d,A组BBB评分高于B组和C组[(14.0 ± 1.1)分比(8.0 ± 1.1)和(8.2 ± 1.2)分],miR-211-5p水平高于B组和C组(1.90 ± 0.10比0.40 ± 0.01和0.50 ± 0.02),Eph/ephrin B2水平低于B组和C组(0.70 ± 0.10比1.80 ± 0.04和1.90 ± 0.06,0.60 ± 0.03比2.00 ± 0.04和2.10 ±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免疫荧光染色示,术后14 d A组GAP-43和突触素含量均高于B组和C组( P<0.05)。细胞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miR-211-5p能够抑制H 2O 2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Cleaved-caspase3的表达( P<0.05)。敲低miR-211-5p能够提高H 2O 2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Cleaved-caspase3的表达( 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EphB2是miR-211-5p的靶基因,过表达EphB2可拮抗miR-211-5p对H 2O 2诱导的PC12后细胞凋亡抑制作用。 结论:miR-211-5p可通过抑制Eph/ephrin B2信号通路的表达而促进SCI的神经功能修复,提示把Eph/ephrin B2作为靶点,采用miR-211-5p抑制Eph/ephrin B2信号通路可能对SCI有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